现实政治与时代写意:《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新闻选题研究(2011-2020)
2022-06-14梁伟
梁伟
摘 要:《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是当代中国现实政治的重要文化现象,它在重大事件传播、主流价值观塑造、热点话题参与、新闻议程设置等方面都具有国家治理的站位。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过去十年头版头条主标题及其栏目名进行文本分析,试图从中勾勒出十年来中国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和变化趋势,揭示出在媒体环境和传播生态发生巨大变化的特殊时期《人民日报》在现实政治和时代写意之间所展现出来的政治传播技巧。研究发现,过去十年间《人民日报》始终追求党性与人民性的动态平衡,在反映现实政治这一宗旨保持不变且继续深化的前提下,利用“写意”的笔法,选题视角更加倾向于国际、国家视角。同时密切关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聚焦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加强了对基层贫困民众的媒介关怀。
关键词: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政治传播;时代写意;社会主要矛盾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2 — 0158 — 05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不仅是国内外了解中国政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窗口,也是其他政治媒体尤其是党媒、党报学习、参考的重要对象。头版头条作为《人民日报》参与现实政治的重要标志和时代的亮点,是办报水平的重要体现。《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体现的不仅是办报理念的落脚点,更体现了现实政治对当下生活的价值重塑,折射出该报纸进行新闻选择时所反映出来的总体倾向。〔1〕
党报在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始终承载着核心价值观和主流舆论导向的重要作用,党报该如何在现实政治和时代生活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做到既能够有明确的政治引领作用又能够调适当下生活,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议题。在新的媒介环境之下,社会生活日益多元化,纸媒本身遭遇诸多困境,党报又该如何在新的环境之中形成干预生活的能力?本研究依据《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对《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主题区域分布及其关键词展开分析,试图对以上问题展开讨论。
本文研究对象为《人民日报》2011-2020年3653期头版头条主标题及其栏目名的文本内容,不包含引题、副标题等其他标题。由于部分头版头条具有特殊的栏目名,栏目名同样能够反映出该新闻所具有的一些典型特征,却与具体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如“新春走基层”“总书记来过我们家”等。因此这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栏目名同样被纳入了研究文本中。
(一)词频的统计分析
本研究利用Python配合jieba分词程序中的精确分词模式对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主标题及其栏目名的文本内容进行分词和词频统计,提取出词频最高的50个词。随后以年份为自变量,词频为因变量,采用最小二乘法对十年来词频最高的50个词进行一元线性回归,测算回归系数与相关性系数R2,R2越接近1表面线性相关程度越高。其中回归系数大于0.50为上升趋势,小于-0.50为下降趋势,介于0.50至-0.50之间视为相对稳定。这一研究思路主要借鉴了学者廖建桥、毛江华的《施事与叙事:由《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看中国政府权力形式演化趋势》〔2〕一文。两位学者利用最小二乘法对《人民日报》1979、1989、1999、2009四年的头版头条,共计1460条标题的高频词词频进行了一元线性回归测算,对词频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二)内容的归类构建
关于新闻的分类,从不同角度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本文根据新闻报道的不同主题,分析《人民日报》报道新闻所涉及的主题分布。同时对《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的区域分布进行了分析,了解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对不同的区域范围的关注程度的变化。此外通过主题构成与区域分布交叉分析,对不同区域范围内《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新闻报道主题分布进行观察。同时利用最小二乘法其变化趋势,测算规则与相关性评判标准与词汇统计规则相同。
1.主题构成
根据新闻报道的主题不同,本文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分为政治类新闻、经济类新闻、基层民生类新闻(包含民生类、扶贫类议题)、其他类新闻(包括但不限于科技、文化、医疗、生态、体育、突发事件等议题)。当然,一篇新闻报道的主题可能存在着众多的交叉。首先,从根源上讲,政治、经济、基层民生以及其他类报道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例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则会反映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其次,新闻事件本身存在复杂性。例如在政治会议中,讨论经济、文化、卫生等议题;又如对基层、扶贫等报道,同样又可以反映出经济的发展;再如科技、文化、生态、体育等领域的变化,同样可以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从哲学中“联系”的视角出发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因此无法将某一新闻事件的主题完全单独割裂来看。
但是各种主题存在联系的同时,每种类型也存在着自身独有的特点。本研究之所以将基层民生类新闻单独提出,是由于在我国近年来的社会变迁中基层的发展,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发展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人民日报》对其关注程度发生了哪些变化值得关注。虽然从经济视角出发,基层扶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环;从政治上视角出发,扶贫是党的和国家政策的伟大实践,但是依然值得将其作为一个主题类型单独讨论。
关于头版头条中的会议新闻,本文均根据会议内容进行了划分,而非统一划归到政治新闻中。会议新闻的价值应是会议的价值与新闻的价值有机叠加,是会议赋予媒体附加和受众感知的价值的综合。〔3〕如果关注点在会议这一形式上无疑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但是回归会议所讨论的具体内容则是多元且丰富的,可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科技等各个方面。
2.区域分布
根据新闻发生的区域性以及影响范围通常可以将新闻划分为“国际”“国家”“地方”三类。通过整理发现,《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对于国外新闻的报道均与我國存在直接联系。例如领导人的重大外事活动,我国参与的重大国际活动等,头版头条中不存在对与我国无直接关系的国外新闻的单独报道。因此本研究将“国际”与“国家”的范围合并,统称为“国”的范畴。“地方”则指新闻的报道主体为我国某一省、市、县、乡村或个体人物。
在区域分布中,“国”的范畴主要包括了外交活动、具有全国性指导意义的政策文件和法律、全国、全党的活动。党和国家领导人前往基层视察的新闻报道,由于其包含基层性特征以及与人民群众的接近性,因此在本文中被列为“地方”范畴的新闻。“国”的范畴为“国家”层面,“地方”的范畴为“非国家”层面。
(三)研究不足
首先,本研究在部分头版头条的确定中存在着界定的困难,例如存在双头条、多头条、假头条等特殊情况。所有双头条或多头条均被合并处理为一条文本,在文本上保留其完整性。双头条、多头条在类目构建时,以左数第一条为基准进行分类。同时,对于部分标题涉及多重主题以及区域分布不显著的情况,阅读全文后仍然存在归类的纠结,只能凭借着笔者的经验来进行类目的归类。
其次本研究中以时间为自变量,词频和内容频率为因变量,时间和词频之间并无因果关系。并且在未讨论显著性的前提下讨论了相关性系数R2,并无统计学意义。本文之所以使用该方法,主要是想通过线性回归判断词频的大致变化趋势,并且通过R2判断相关性大小。
(一)词频统计(见表1)
(二)主题与区域统计(见表2)
(一)现实政治的媒介标记
政治色彩始終是作为党报的《人民日报》最鲜明的特点。透过词频数据可以看出在过去十年词频排名前50的词汇中,超过50%的词汇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例如“总书记”“国家”“人民”“社会主义”等词汇都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对重大政治事件和国家领导集体的核心人物政治活动的标记,是《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最为重要的聚焦点。通过观察发现,《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主标题及其栏目名对于领导人的报道主要集中在领导核心人上。个别情况下会对其他领导人进行单独报道,例如《根据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提名 决定李克强为国务院总理》。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基本上可以视为国家重大事件的媒介标记,不同时期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关键词起着鲜明的时代标记作用。近年来党和国家提出的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等重大战略,均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词频统计中得到了反映。例如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而提出了一整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计划和解决方案。“脱贫”一词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主标题的时间正是在2015年,并且在实现全面脱贫的2020年词频达到了最高的23次。
在主题构成上,政治类报道1658条占比达到最高的45.39%,远高于其他主题的数量。回归分析中,政治类报道回归系数为3.68,呈上升趋势。伴随着政治类报道的增长,经济类报道数量呈现出下降趋势,经济类报道的回归系数为-3.70,减少速度快且较为明显,R2为0.40。其中以地方类经济报道的减少较为明显,回归系数为-4.41,R2为0.74,这与我国近年来打破“唯GDP论”以及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存在一定的关系。同时,其他类新闻报道如文化、卫生、生态、体育、突发事件的报道过去十年中也呈现下降趋势,回归系数为-1.88,回归系数R2为0.15。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打破了原有的发展趋势。政治传播不仅在危机治理中发挥着传递信息、协调沟通的作用,而且也是借助情感交流,建立政治信任,提振公众信心的重要途径。〔4〕疫情防控中,《人民日报》作为党报发挥着重要的政治传播功能。2020年度疫情一词共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主标题中出现32次,排名2020年度高频词的第6名,防控一词出现31次,排名2020年度高频词的第7名。其他类新闻报道也由2019年的55次增长为2020年的85次。
(二)国家话语的媒介呈现
国家媒介形象的自塑法,就是本国媒体塑造本国形象,是一种带有自我感情和围绕自我意志的构建方法。〔5〕作为中央级党报的《人民日报》在塑造着国家媒介形象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关键词词频来看,“中国”一词共出现327次,高居第3名,回归系数为1.88,呈现出增长趋势。此外,”国家”“全国”等词汇的频繁出现及其增长的趋势,也反映出《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报道中所选择的角度的国家化偏好。
外交实力是国家实力的重要象征,《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对国家外交事业保持着持续性高度关注。在词频保持不变的关键词中,“总统”“峰会”“合作”等明显具有外交特征词汇在过去十年的词频基本保持不变,且维持在一个较高的词频。在核心领导人的外出访问期间《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会进行持续性的关注跟踪,每日的头版头条均为领导人的外交活动。领导人回国后还会紧接着发表一篇评论或侧记,同样位于头版头条的位置。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区域分布在过去十年呈现出国家化、国际化趋势,在头版头条上更多的报道视角上升为了国家级的视角。对于各省市的地方报道,呈现出十分明显的减少态势,在头版头条的选题方面更加明确了《人民日报》自身的国家层面站位。在国家与非国家层面的分类中,国家角度的头版头条共有2305条,占比63.1%,大约为非国家视角的2倍,回归系数为7.27,呈现出高速增长的趋势,R2为0.60。非国家角度的头版头条共有1348条,占比36.90%,回归系数为-7.15,呈现出较快的下降速度,R2为0.58。
在国家角度的2305条头版头条中,政治类新闻回归系数为4.70,为国家角度下的四类主题中增速最快,R2为0.17。国家视角的经济类为332条,回归系数为0.72,但R2为0.06,不过仍然能看出来其呈现出一定增长趋势。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的相继提出,在国家层面对基层的关注也在逐渐增加。国家视角基层民生类为79条,回归系数为0.50,呈现出一定增长趋势,R2为0.33。国家视角的其他类新闻报道为363条,回归系数为1.36,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R2为0.13。
(三)时代生活的媒介写意
南京大学燕志华博士认为党报是以“写意”方式概括性地反映社会变迁。党报新闻,尤其是头版头条新闻,具有粗线条、大写意的时代特征。〔6〕通过分析发现《人民日报》过去十年间紧密关注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并且聚焦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过程,以此来达到政治性与新闻性的双重兼顾,服务政治的同时记录时代变迁。
当前,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我国社会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关注,实际上是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关注。“基层”是中国新闻实践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但是无论是何种意义上的基层,都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如相较于顶层的下沉属性、欠发达属性、基数上的庞大性等属性。
词频数据显示,《人民日报》过去十年的头版头条主标题与专栏文本中,“人民”“脱贫”“基层”“群众”等具有基层化倾向的词均位于排行榜前50。其中“脱贫”一词,回归系数为2.69,增速较快,R2为0.72。虽然“基层”一词回归系数为-1.85,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在“基层”一词共出现的79次中43次集中出现在2011年和2012年,这与当时新闻宣传领域的“走转改”不无关系。在2011-2013年期间《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推出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这一专栏,在2013年后此专栏在头版头条的出现频率逐渐减少。因此“基层”一词出现频率降低并不意味着《人民日报》对基层的关注减少。近年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又相继推出了“决战脱贫攻坚一线探访”“总书记来过我们家”“总书记勉励我奋战一线——听第一书记讲述扶贫故事”等有关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一系列专栏。
非国家视角报道呈现出下降趋势,非国家视角的政治、经济、其他类报道均呈现下降趋势,而基层民生类新闻则呈现出上升趋势。非国家视角的基层类报道的回归系数为1.52,呈现出上升趋势,R2为0.13。总体来看,基层民生类报道共出现486次,其回归系数为2.01,呈上升趋势,R2为0.20。其中主要内容集中在乡村、脱贫、扶贫等近年的热门话题上,更加聚焦于底层农村社会。
《人民日报》对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关注,较多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贫困村以及贫困户的典型脱贫事迹以及相关的扶贫事迹进行正面报道,反映出社会主要矛盾正在逐渐解决这一动态过程。既展现出这是人民努力奋斗的结果,也侧面反映出党和国家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所作出的贡献,仍然具有政治属性在其中。同时,其擅长抓取典型个案反映整体状态,从而以正面报道反映社会矛盾这一相对负面的话题,将落脚点转换为脱贫攻坚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新闻事业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党性原则始终被看作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同时党报需要坚持人民性原则,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虽然现阶段纸媒等传统媒体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困境,但是其多年來积累的政治报道的经验、手法,经过多次检验仍然有着许多可取之处。
长期以来《人民日报》始终在追求党性与人民性的动态平衡,在反映现实政治这一宗旨保持不变且继续深化的前提下利用“写意”的笔法,选题视角更加倾向于国际与国家视角以构建国家形象。同时《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密切关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聚焦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对基层人民的脱贫事迹进行大量报道。作为党性与人民性的共同载体,《人民日报》既注重政治本色的延续和国家视角的加强,也加强了对基层民众的媒介关怀。
〔参 考 文 献〕
〔1〕姜红,许超众.从“斗士”到“智者”:舆论监督的话语转型——新世纪以来《南方周末》文本分析〔J〕.新闻与传播评论,2008,(02):157-164+253+263.
〔2〕廖建桥,毛江华.施事与叙事:由《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看中国政府权力行使演化趋势〔J〕.管理学报,2014,11(08):1109-1115.
〔3〕吴黎.“三贴近”:会议新闻的价值取向和现实走向〔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3(04):141-144.
〔4〕荆学民,宁志垚.重大疫情防控中政治传播作用的凸显〔J〕.中国编辑,2020,(08):36-41.
〔5〕刘小燕.关于传媒塑造国家形象的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2,(02):61-66.
〔6〕燕志华.党报头版要素研究〔D〕.南京大学,2014.
〔7〕刘合光.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发展路径与风险规避〔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03):25-33.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