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与企业联合育人探究
2022-06-14李秀峰
[摘 要] 民办高校充分发挥自身的办学优势,以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要为导向,联合企业共同培养,以提高在校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在共同培养中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获得较高的职业竞争力,实现创新创造型人才的高效培养,实现人才与企业的高度匹配。面对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创新产学研实践基地,可持续发展深度融合,改进育人考评机制,强化宣传,建立完备合作细则等相应的对策,促进民办高校与企业深入融合育人,提升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发挥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专业优势,促进民办高校与企业联合发展。
[关 键 词] 民办高校;企业;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2-0070-03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趋势下,民办高校在充分发挥自身办学优势的同时,以社会经济发展人才需要为导向,联合企业探究学校、企业深度合作育人模式,建立互补与合作,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人才,提高学生的社会综合竞争力,输出高质量的人才,推动民办高校专业创新发展和企业产业技术升级,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民办高校与企业联合育人的目标
(一)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民办高校与企业在合作教学、实验、实习等培养过程中,双方合力优化和创新培养方式方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民办高校与企业合作建设学生实践实习、实验场所和基地,为学生提供技术高端、资源丰富的实践实习场地,在教学培养过程中,不断对学生教育引导,灌输最新的专业技能和技巧,以支持学生更好地参与优质项目、各类实践实习,从而大大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在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过程中,民办高校学生进入联合育人企业或共同开发的实践实习基地进行学习、实践培训,有效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深层次的学习,同时也增加了解交叉学科的专业知识学习认知,激发学生对专业研究的兴趣,激励部分学生选择进一步深造。在培养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的产品开发项目和研发,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有效融合,学生得以在联合培养中获得较强的职业竞争力。
(三)加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民办高校与企业联合育人中,在实现专业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专业综合技能实力提升的同时,民办高校必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增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适应企业对人才创新能力的需求。运用企业的力量,不断加强开发产教研联合创新技能应用培养平台,不断为学生的培养提供真正可以实现社会效益、真实的学习操作环境,同时校企共同组织、引入专业技能竞赛活动,使学生在赛事中提升创新创造能力,实现创新创造型人才的高效培养。
(四)培养匹配度高的企业人才
民办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阶段,民办高校邀请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学生教学方案设计,改进教学培养方式,完善联合培养教学实践内容,鼓励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实习,鼓励优秀学生参与学校、企业共同研发科研项目,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以满足企业的相关人才需求和技术能力需求,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高匹配度,提高民办高校学生的就业率。
二、民办高校与企业联合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培养的目标差异
民办高校与企业联合育人中,学校会考虑到成本因素,但更注重追求社会效益,希望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实践的大平台,用以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和各项能力,使没有达到企业用人要求的部分学生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培养,提升这部分学生的综合实力,获得企业签约就业的机会,同时使优秀的学生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空间;而企业作为追求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在与民办学校联合育人中,希望可以通过合作为公司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在校学习期间即可确定所需要的匹配人才,提前进行培养,以降低企业在人员招聘、培训过程中的成本。民办高校与企业在联合育人中出现培养目标的需求差异,使得双方难以达成长久性的合作。
(二)学生培养的匹配单一
在联合育人过程中,参与学生培养的合作企业,通常会出于自我人才的培养需求,在合作培养过程中,存在对专业人才只专注于某一特定的专业技术领域,专业方向相对固定、单一。在企业指导学生的实践实习等活动中,指导实践的企业专家也相应地集中于特定的专业技术领域,存在只侧重企业所涉及技术领域的专业技术培训,企业在参与学生培养方案设定、专业讲座、招聘信息提供方面没有全领域、深入涉及其他专业,使得在培养过程中对于提升学生高质量产出没有达到合作育人的初衷。
(三)联合培养灵活性较差
民办高校在与企业联合育人过程中,大多还是延续灵活性较差的传统合作模式,学校在联合过程基于自身合作需要,会利用企业所提供的平臺协同配合,企业方的主动性、参与性不足,导致学校与企业在联合育人过程中存在单一化、片面化问题,灵活性较差。而且双方合作没有基于学生层面系统规划,只是侧重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忽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人素质。再有,在学校与企业联合育人过程中,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与企业的实习时间安排上存在冲突;实习实践的地点与学校属地存在地域差异;学生个人的实习实践效果难以有效地评价,这都会导致校企联合育人流于形式。灵活性较差的校企合作模式不仅会产生人财物的浪费,还会导致学生、学校和企业积极性不高。
(四)参与联合育人动力不强
首先,在联合育人过程中,企业方希望通过双方合作培养学生的同时也可以实现校企双方的科研合作,借此帮助企业进行生产技术提升和创新管理,但部分企业认为在双方联合育人中没有实现所期望的利益,从而导致企业参与高校育人的动力降低。其次,合作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缺乏完整性,整体合作育人过程规范性差,合作缺少有效的评价机制,导致校企联合育人动力不足,效果不佳。最后,校企联合育人中,企业培养育人获得的收益如果很小,投入过大,会影响企业参与校企联合育人的积极性。学校方面在合作经费上投入也是有限的,导致校企联合育人投入不足,使校企双方的可持续合作受到影响。
三、民办高校与企业联合育人的对策
(一)创新产学研实践基地推动校企联合
民办高校与企业联合育人,双方集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建立生产实践基地,以此为平台纽带,紧密结合,深入开展产教学研长期的育人合作关系,促进民办高校教学、科研、育人与企业生产、技术、人员的相互交流,实现资源互补共享,优势发展。同时,通过生产实践基地的校企项目,引入企业人才发展教学平台,学校可聘请企业高级人才参与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生产实践、实习等,同专业教师共同培养,提升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使企业实现真正意义上参与民办高校育人,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毕业生的综合指数符合企业人才需求。在联合育人过程中,高度关注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避免学生的专业知识理论化。学校也要联合企业不断发展自有教育平台,以产教学研实践基地为基础,外延设立创新创业基地,合作专业设计工作坊、专业实验场地等,配合企业力量,加强学校教学研究实验室配置,不断为学生的培养提供有效的技术环境,增加学生对培养企业的兴趣与认可。
(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教学培养深度融合
民办高校与企业联合育人的动力来源于校企之间的共同利益,学校的利益体现在对学生的培养质量的提升,企业的利益体现在实现最大的经济价值。社会快速发展,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必不可少。民办高校为适应企业对人才的发展需求,邀请合作企业专家对教学目标、实习实践训练,理论教学实践等进行修订,优化培养方案;民办学校联合企业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专业教师通过校企联合育人项目参与企业的生产、技术提升研究及生产管理实践,有助于民办高校专业教师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深入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条件,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与内容,提升民办高校学生培养质量,更加适应企业人才需求,降低企业人才培训成本。同时,民办高校选派高级专业教师进入合作企业挂职锻炼,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咨询决策、校企项目研究、员工培训等,利用学校科研平台为企业创新研发产品,提炼创新管理方法,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丰富企业类型,改进育人考评机制
民办高校利用优势专业与企业联合育人过程中,单个企业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多类别的实习、就业岗位的需求,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有限,培养方向局限。因此,民办学校与企业可设立多类别的实习实践岗位,满足学生对岗位实习实践的需求,也可以同时带动其他专业学生发展。学校也要不断地丰富不同类型企业合作育人,满足学生对就业的多层次、多类别需求。另外,对实习考评进行改进和完善。实行“双考评制”,即实习培养考评分企业对学生、学校对学生的双考评分,将考评结果参与学生学年综合成绩考评,以提升实践实习培养育人的多方重视程度和效果。学生依靠学校和企业实现学习、实践双元化,提升自身专业的生产化和职业技能社会化。当学生在企业中出现问题可转回学校进行学习重新选择,加强自身专业实务操作技能的指导,实现理论实践双向检验,学生如超值完成学校培训,可以自由选择优势企业进行实践实习与培养,即可直接完成优质人才的企业输出。
(四)强化联合育人的合作宣传
第一,充分利用社会媒体和学校的网络宣传平台,积极地宣传校企联合育人的合作项目,利用校园的学术文化阵地开展企业专家校园交流、前沿讲座、人物访谈等专业学术文化活动,建立学生对校企合作项目的持续关注与认可,进而愿意选择进一步咨询,尝试参与或主动加入。第二,选择在合适的年级进行选拔,专业技能培训班、以企业冠名的培养班,由企业专家参与教育教学培养全过程,在培养过程中设立企业奖学金制度,用以鼓励、资助优秀学员,建立学生对企业的好感和认同,推动双方对学生培养的深入。第三,学校与企业共同以企业冠名组织举办技能大赛、创新型专业项目比赛、校企研发项目选拔等比赛和研发活动,使学生在大赛参与中发现自身专业强项与不足,通过参与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创造意识,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同时,学校也可利用企业力量增强学校的社会竞争优势,提升校内产学研教的质量。
(五)完备的校企联合育人细则与制度
民办高校与企业联合育人中,应共同制订针对每一个合作育人项目的实施落地、协同共进、明确权责、多方面有效约束的校企合作细则,以此来规范、限定双方合作过程中的流程与行为。对于在联合育人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例如:实习实践的时间,学生在实习培养期的各项保险等实际问题,学校与企业应组建专门的管理、组织部门及相关的专职人员进行协调、解决,合理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生产实习阶段的管理沟通和保障。建立完备、有效的民办高校与企业联合育人合作细则与制度,解决在合作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解决双方深入合作育人中的困难问题,使民办高校自身优势得以发挥,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为企业提供需求的人才,保证校企联合育人项目的实施。
四、结语
社会发展使得高素质综合人才成为企业争选的目标人员。民办高校与企业联合育人能够对学生有目标地进行专业技术的培养,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同时,强化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提升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创新人才,促进民办高校与企业全面深入开展合作育人,促进民办高校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升民办高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亚西,詹浩澜,潘晓慧.校企协同育人实践与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12(24):112-113.
[2]梁好翠,吴志远,黄雪燕.地方高校协同育人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钦州学院学报,2018,33(5):49-54.
[3]李橋,梁华,李明媚.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与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97):3-5.
[4]施煜,樊晓盼,刘一鸣.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9(38):50-51.
①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项目“吉林省民办高校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机制研究”(编号:GH19549)。
作者简介:李秀峰(1975—),女,吉林长春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