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区河蟹疾病防控技术措施
2022-06-14王景华李连才张志勇
王景华 李连才 张志勇
摘要:河蟹(Eriocheir sinensis)是中国重要的经济蟹类之一,也是主要的养殖水产品种。文章介绍了北方地区河蟹细菌性疾病、寄生性疾病和其他疾病的病原、病因、症状、流行和防控措施,供养殖者参考。
关键词:河蟹(Eriocheir sinensis);疾病;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S945.6文献标志码:A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又名毛蟹、大闸蟹,在中国广泛分布于辽河、黄河、长江、瓯江和闽江等江河流域,是中国最主要的经济蟹类之一。河蟹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已成为我国名特优水产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1]。辽宁河蟹(简称“辽蟹”)作为中国河蟹中的一个重要地理群体,近年来随着河蟹养殖面积扩大,河蟹种苗、成蟹运输频繁,也把河蟹疾病传播到各地。经过多年研究,并参考专家学者论述,总结了北方地区河蟹疾病防控措施,以指导河蟹养殖户把疾病控制萌芽中。当河蟹种质好,体质健壮时,免疫功能相应较强。水质好,河蟹摄食旺盛,生长快,体质健壮,病害相对较少。若水质差,则河蟹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下,摄食不积极、活动频繁、体质虚弱、免疫功能减弱,容易患疾病[2]。
1河蟹细菌性疾病
1.1 弧菌病
1.1.1 病原:弧菌(Vibrio)。
1.1.2 症状:主要表现为腹部和附肢腐烂,体色变淡。病蟹行动迟缓,活动减弱,有时呈昏迷状,病重时,胸足伸直丧失运动能力,不久聚集于池边浅潍处死亡。解剖发现胃肠道内常无食,濒死的病蟹体内有大量的凝血块[3]。
1.1.3 流行:该病主要发生在高温季节,危害对象是幼体阶段,该病死亡率达50%,幼体感染后1d~2d会出现大量亡。
1.1.4防治方法:(1)防止蟹体损伤。(2)保持水体清新,防止水质污染。(3)常用工具使用前要严格消毒。(4)发病季节可用溴氯海因复合消毒剂等定期全池泼洒预防,泼洒浓度为0.3mg/L,同时用每kg料添加15g~20g虾蟹康进行内服预防。(5)疾病发生后,换出部分水体,再用溴氯海因复合消毒剂全池泼洒,泼洒浓度为0.3mg/L,2d~3d后用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泼洒到池中,同时内服氟苯尼考粉等抗菌素相结合,可起到一定治疗作用。
1.2 腐壳病
1.2.1 病原:产气单胞菌。
1.2.2 症状:病蟹步足尖端破损,成黑色溃疡并腐烂,步足各节及背甲、胸板出现白色斑点,斑点的中部凹下,呈微红色并逐渐变成黑色溃疡,甲壳被侵袭成洞,可见肌肉或皮膜,最终导致病蟹死亡,溃疡部经常被细菌或真菌感染,引起其他疾病[4]。
1.2.3 流行:饲养期间该病对幼蟹、成蟹均有危害。
1.2.4 防治方法:(1) 预防:①彻底清塘消毒。②防止蟹体受伤。③保持水质清新。④放苗时,苗種要用药物进行消毒。(2)治疗:①全池泼洒二溴海因复合消毒剂,泼洒浓度为0.3mg/L,同时在饲料中每公斤添加1g的氟苯尼考粉,连喂5d~7d。②全池泼洒溴氯海因复合消毒剂,泼洒浓度为0.3mg/L,同时每公斤饲料添加0.1g~0.2g的氧氟沙星,连服3d。
1.3 黑鳃病
1.3.1 病原:嗜水气体单胞菌或柱状曲挠杆菌。
1.3.2 症状:患病初期,鳃丝部分呈现暗灰或黑色,严重时鳃丝全部变成黑色。病蟹行动迟缓,呼吸困难[5]。
1.3.3 流行:水质恶化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多发生在成蟹养殖的后期的夏、秋季。主要危害成蟹。
1.3.4 防控措施:①用药物清塘后,用物理方法及生物制剂改善底质及水质。②发病季节,定期全池泼洒生石灰(泼洒浓度为15mg/L)或二溴海因复合消毒剂(泼洒浓度为0.2mg/L),同时内服虾蟹康。③疾病发生后,全池泼洒生石灰(泼洒浓度为20mg/L)2次或“聚糖高碘”(泼洒浓度为0.2mg/L)1次,同时内服氟苯尼考粉即可。
1.4 肠炎病
1.4.1 病原:嗜水气单胞菌。
1.4.2 症状:病蟹摄食不振,行动迟缓,反应不灵敏,体表清白。轻压肛门有黄色黏液流出。解剖后,发现肠胃发炎、无食,有较多的淡红色黏液。病蟹不吃食,若不及时治疗,不仅影响其生长,还会引起死亡[6]。
1.4.3 流行:该病主要危害成蟹,4月~5月份是发病高峰,放养的扣蟹尤为严重。因为绝大多数养殖者在一龄蟹种越冬时,都不进行投喂,在春季投饵时间也较晚,常会造成河蟹误食淤泥等,把有害细菌带入肠胃,致使发病。病蟹的死亡率可达30%~50%。
1.4.4 防控措施:(1)在一龄蟹种越冬时,要培肥水质,保持水体的浮游生物优势种群的长期存在。(2)开春后,早放养,早投饵料,要视天气变化的状况,适时地投喂精饲料,来补充幼蟹的营养,(3)严格按定质、定量、定时、定位“四定”原则投饵,投饵、投喂的饲料应新鲜,无霉变。饲料应投放在水域浅滩处,隔日清除,保持池水清新。(4)投喂大蒜药饵(即每公斤饲料用大蒜50g~100g,大蒜捣烂即可,不用煮),连续投喂3d~5d。(5)每1kg饲料添加硫酸新霉素粉2g,制成药饵投喂,连续投喂3d~5d即可。(6)在内服药物进行治疗的同时,饲料中添加一些如虾蟹多维、生物活性酶及免疫多糖类的添加剂,可有助于肠壁组织的修复,改善肠胃的环境,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体质。(7)内服药物的同时,外用二氯海因或溴氯海因等复合消毒剂,杀灭水体中由于肠道排出的有害细菌,则治疗效果更佳。
1.5 烂肢病
1.5.1 病原:致病菌目前尚无定论,有人认为是嗜甲壳细菌所致,也有人认为是由具有分解几丁质的细菌所致。
1.5.2 症状:病蟹步足上均有块状溃疡斑点,有的向壳下发展成洞穴状(有人也称步足溃疡病)。病蟹背甲、腹部以及附肢上也有腐烂、溃疡的病灶,肛红肿,活动能力下降,摄食量减少,严重时不吃食,胃肠道内无食物,体质消瘦。严重的病蟹步足均有指节(俗称爪节)烂掉的现象,且病灶边缘为黑色。病蟹均无法脱壳而死亡。
1.5.3 流行:此病流行季节为4月~9月,当水温升到17℃上的春季和初夏开始发病。该病主要对幼蟹危害较大。主要是因捕捞运输时蟹体受到机械损伤,或是放养与生长过程中的自相残杀,或敌害生物侵袭造成伤害,引起病原菌感染所致。
1.5.4 防控措施:(1)运输放养时操作要细致,不要使河蟹受伤。(2)彻底清除养殖池内的敌害生物,如蛇、青蛙、老鼠等。(3)苗种放养前用苗种菌净(浓度0.5mg/L~0.6mg/L)浸浴10mins左右。(4)河蟹疾病发生后,全池泼洒“聚糖高碘”,泼洒浓度为0.4mg/L,同时连续内服虾蟹康等消炎药物3d~6d,治疗效果更佳。
1.6 水霉病
1.6.1 病原:水霉菌、绵霉菌等。
1.6.2 症状:发病的蟹卵的表面及病蟹的体表及附肢或伤口处出现灰白色棉絮状的病灶,导致卵停止分裂变态,病蟹伤口部位组织溃烂,食欲减退,身体瘦弱,行动呆滞,最后无法蜕壳而死亡。
1.6.3 流行:此病一般对卵、幼体及成体均造成危害,无地区及种类选择性,任何地区、任何个体均可发生,终年可见,但以早春,晚冬最为流行。对卵及幼体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主要是由于机械损伤或,寄生虫破坏体表,使霉菌孢子侵入伤口所致。
1.6.4 防控措施:(1)在捕捞运输放养等操作过程中,要小心,勿使蟹体受伤。(2)在蟹大批蜕壳前增投一些动物性饵料或在饲料中添加贝壳粉、骨粉、鱼粉等有利于蜕壳的营养物质,促进河蟹蜕壳,避免蜕壳时受伤,减少病菌的感染。(3)发病的河蟹可用3%~5%的食盐水浸洗3mins~5mins后,再用5%的碘酒涂于患处即可。(4)全池遍洒亚甲基蓝,使池水浓度达0.1mg/L~1mg/L。
1.7 颤抖病(也称抖抖病)
1.7.1 病因:有关抖抖病的發生原因,及病原体的说法各不相同。但该病最易发生在水质较肥,污染比较严重的池塘,并且在水质突然变化(如暴雨、水温升高等)之后。许多专家对病蟹进行检查时,都有发现病毒与细菌共存。
1.7.2 症状及危害:病蟹初期行动迟缓,摄食下降,呈昏迷状,附肢痉挛状颤抖、抽搐或僵直,活动缓慢,反应迟钝,上岸不回。病蟹环瓜、倒立,拒食。伴有“黑鳃”“灰鳃”“白鳃”等鳃部症状;肌肉发红,尤以大螯、附肢中的肌肉明显;肛门红肿、无粪便,偶有长条状污物粘附;头胸甲下方透明肿大,充满无色液体;肝胰腺脓肿,呈灰白色,肝组织糜烂并发出臭味。随着病情的发展,步足不能回伸,全身间歇性地颤抖,离水后全身缩成一团,不能运动,几天后死亡,此病主要危害二龄幼蟹及成蟹,发病季节一般为5月~10月的高温季节,尤以8月~10月为重[7]。
1.7.3 防治方法:(1)彻底清塘,消灭该种病原体的中间宿主。(2)种植水草,改善环境,保持良好的水质。(3)投喂新鲜、洁净、营养全面的饲料,增强河蟹的体质,提高河蟹的抗应激和抗病的能力。(4)发病季节定期投喂氟苯尼考粉药饵。
1.8“牛奶”病
1.8.1病原:由二尖梅奇酵母菌感染引起,目前在辽宁养殖区域造成巨大危害,在部分区域发病率高,损失较大。
1.8.2症状:发病严重的河蟹解剖头胸甲内有大量乳白色液体,三角瓣、内膜、心脏、鳃等发白,取鳃置载玻片上,用镊子按压能挤出乳白色液体;部分肝胰腺萎缩甚至糜烂;剪开附肢,可见肌肉纤维组织模糊,和乳白色液体。显微镜镜检乳白色液体发现有大量颤动菌体。
1.8.3 流行:养殖河蟹发生“牛奶病”症状集中在低温期,水温低于20℃时危害大,高于20℃发病率降低,呈慢性死亡。可以感染所有规格的河蟹,越冬后4月份的放苗阶段以及进入10月的成蟹暂养阶段发病率高[8]。
1.8.4 防控措施:(1)水产使用的抗菌类药物对病原菌无效果,此外由于体内感染,消毒药物剂量很难在体内达到杀菌浓度,高剂量使用容易超出河蟹的药物安全浓度,因此,预防是重要途径。(2)选择优质苗种:苗种质量影响前期养殖成活率,选择体质强壮、色泽好、规格整齐的苗种,此外随机挑选解剖看肠道是否饱满,肝胰腺颜色是否为黄色。尽量购买距离近的苗种,减少长途运输造成机械损伤、体质下降等。此外放苗的时选择“生命元+应激Vc”泡苗提高抗应激能力。(3)改善池塘底质:酵母菌为池塘常见菌,也是条件致病菌,当底质环境差,淤泥厚,各种病原菌易大量滋生,此外河蟹底栖生活,对底质环境要求较高。淤泥厚的池塘,有条件的彻底清淤或者干塘、晒塘。在养殖过程中加强底质管理,加强改底频次,减少底部有机质积累,抑制病原菌繁殖,此外还可以降低纤毛虫发生。(4)保证饵料充足,增强体质。感染病菌的河蟹在蜕壳期难蜕壳,容易发生蜕壳不遂死亡,健康河蟹会残食发病蟹,造成传染。首先,应及时捞走死蟹,此外在前期蜕一、二壳时,保证有充足饵料投喂,减少残食,可以通过潜水镜、小抄网等辅助工具查看河蟹吃料情况。河蟹发生“牛奶病”是慢性过程,发现河蟹有异常时,及时检测,当肝胰腺颜色异常时,及时使用“黄金肝泰+六黄散+黄芪多糖”增强体质。
2 河蟹寄生性疾病
2.1 纤毛虫病
2.1.1 病原:纤毛虫(Sessilina)(主要种类有聚缩虫,Zoothanmiumiumspp),累枝虫(Epistylis.spp),钟形虫(Vorticella.spp)及单缩虫(Carchesium.spp)等。
2.1.2 症状:病蟹体表有许多绒毛状物及大量的其他污物,呈黄色或棕色,手摸病蟹体表和附肢有滑腻感。病蟹反应迟钝,不怕惊动,匍匐在池边和草丛中,行动迟缓呼吸困难。将病蟹提起时,附肢吊垂无力,螯足不夹人。镜检病蟹可发现大量的累枝虫、钟形虫等纤毛虫。
2.1.3 流行:纤毛虫可危害卵、幼体及成蟹等的整个养殖过程,一般6月~7月是发病率最高峰。河蟹感染后,主要因蜕壳不遂或呼吸困难而死亡,即使不死亡,但病蟹的商品价值也会降低。
2.1.4 防控措施:(1)合理放养及投喂饲料,经常排换水,保持良好的水环境,并使河蟹正常的蜕壳。(2)全池泼洒新洁尔灭,泼洒浓度为0.5mg/L~1mg/L,施药后2hrs~3hrs排换水。(3)全池泼洒硫酸锌,泼洒浓度为1mg/L,2d~3d后换水。(4)全池泼洒纤虫净,泼洒浓度为0.8mg/L~1.2mg/L,2d~3d后全池换水。
2.2 蟹奴病
2.2.1 病原:蟹奴(Sacculina carcini)。
2.2.2 症状:病蟹腹部略显臃肿,体呈扁枣状,白色,病蟹雌雄难辨。揭开腹部,可以看到腹部内侧寄生有许多乳白色或半透明状颗粒(也就是蟹奴),病蟹生长慢,失去生殖能力。严重感染的蟹,蟹肉发出异味,不可以食用,俗称“臭虫蟹”。
2.2.3 流行:该病主要危害成蟹,一般不引起大批的死亡,发病季节为7月~10月,9月份为发病的高峰季。在盐度为1‰的半咸水中极易发生,以沿海滩涂养蟹区发病率特别高。
2.2.4 防控措施:(1)尽量选择淡水的区域养殖。选择无病原体的苗种进池养成。(2)池塘中适量地混养些鲫鱼,吞食蟹奴的幼体,减少病原体的数量。(3)对发病的河蟹池塘,可大量换进淡水,或将病蟹转入淡水中,控制病原体的发展与扩散。并用浓度8mg/L的硫酸铜溶液或浓度20mg/L高锰酸钾溶液浸洗病蟹10mins~20mins,也可全池泼洒硫酸铜(泼洒浓度为0.5mg/L)和硫酸亚铁(泼洒浓度为0.2mg/L)。
3 河蟹其他疾病
3.1 蜕壳不遂症
3.1.1 病因:引起河蟹蜕壳不遂症的原因很多,如生态环境不适(水体中无水草或水草量不够等),细菌、寄生虫、真菌的寄生等引起。另一方面原因就是由于饲料中的营养不全面,缺乏某些矿物质(如钙等)或体内与蜕壳有关的激素分泌不足而引起的。
3.1.2 症状及危害:病蟹头胸甲与腹部交界处出现裂缝,背甲上有明显的棕色斑点,全身变为黑色,最终因蜕壳困难而死亡。该病主要危害 幼蟹及100g左右的成蟹,發病率比较高,也可以引起较大的死亡。
3.1.3 防控措施:(1)池塘中宜栽种伊乐藻、金鱼藻、菹草、苦草、轮叶黑藻等水草[9,10],注意保持好水质,合理地放养。(2) 投喂优质的饵料,并根据蟹体的大小,及气温的变化合理科学地投喂。(3) 在整个的养殖过程中,尤为注意饲料的营养全面,特别是维生素和矿物元素的添加,并定期投喂脱壳素。(4) 如有其他疾病,应正确诊断,积极防控治疗。(5) 定期适当地泼洒生石灰及磷酸二氢钙。
3.2着毛病
3.2.1 病原:一些有害的藻类,如菱形海发藻、丝状藻类以及薮枝螅,苔藓虫等,危害最大的是菱形海发藻。
3.2.2 症状:病蟹的额部、颊部及步足关节处等生有如霉菌状的物质,一般呈绿色。病体因藻类的附生而呼吸困难,身体消瘦,呼吸受阻,蜕壳困难,而导致大量的死亡。
3.2.3 流行:该病一般危害河蟹的幼体。水温在20℃~25℃的5~6月发病率较高。在投放苗的密度过大,并且投喂不洁的饲料,或常有过量的残饵等水质污染较重的池塘发病率较高。
3.2.4 防控措施:(1)保证合理的放养密度,合理投饵,以及加强水质的管理,是避免该病发生的先决条件。(2)加强饲料的营养,并定期地适当投喂脱壳素,使河蟹正常的脱壳。(3)全池泼洒青苔净,泼洒浓度为0.15mg/L,杀灭水体中的青泥苔。(4)整个养殖过程中保持水体有一定的肥度,使光照不能直接到池底,青泥苔不能正常生长。如杀灭水体中的藻类时,要注意水质及天气的变化,并且适当、适时地换水,不要使死亡的藻类在水体中产生负面影响,即破坏水质。
参考文献:
[1]高祥刚,李云峰,赫崇波. 辽宁省河蟹养殖现状及发展对策 [J]. 现代农业科技,2019,(21):271-272.
[2]胡昌义,陈正洪. 河蟹疾病防治探讨[J]. 现代农业科技,2008,(15):289-290.
[3]张振兴. 蟹虾鳖龟疾防治技术[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兰文升等. 水生动物疫病诊断与综合防控[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20.
[5]赖年悦. 河蟹常见病害的防治[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8.
[6]汪建国等. 河蟹高效养殖与疾病防治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
[7]陈爱平,江育林,钱冬,等. 河蟹颤抖病[J].中国水产,2011,(11): 57.
[8]周广东,孔令杰. 北方河蟹三种疾病防治技术[J]. 黑龙江水产,2021,40(1):39-41.
[9]王明. 北方河蟹疾病综合防治措施[J]. 黑龙江水产,2020,39(5):41-42.
[10]孔令杰,张旭彬,杨秀. 北方名特水产品养殖技术[M].北京:海洋出版社,2020.
Technical measure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Eriocheir sinensis disease in northern China
Abstract:Eriocheir sinensi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economic crabs and the main aquaculture species in China.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athogens, causes, symptoms, prevalence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of bacterial diseases, parasitic diseases and other diseases of Eriocheir sinensis in northern China, for reference.
Keywords:Eriocheir sinensis; Disease;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文章编号:1674-2419(2022)03-0057-05
作者简介:王景华(1969.5- ),男,辽宁省大洼县水生鱼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黑龙江省特聘渔技员。主要从事水生动物病害防治工作。
通讯作者:张志勇(1953.11- ),男,尚志市渔业技术服务部高级工程师,黑龙江省特聘渔技员。主要从事水生动物病害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