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教学视角下高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2-06-14胡兵
胡兵
[摘 要] 以素养为核心的数学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实现深度教学,切实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需做好以下几方面:(1)注重概念教学,夯实思维根基;(2)建立知识体系,疏通思维脉络;(3)开展变式练习,提高思维深度;(4)渗透数学思想,提高思维高度.
[关键词] 深度教学;深度学习;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严谨性、完整性的学科.很多学生对于数学概念、数学思想方法等掌握不熟,容易对数学失去信心.面对这种不良的教学局面,教师需要及时改变教学策略,积极开展深度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深度教学不是指无限增加知识难度和知识量,不是对知识表层的学习,不是对知识的简单掌握和机械训练,而是基于知识的内在结构,通过对知识的完整处理,引导学生从符号学习走向学科思想和意义系统的理解与掌握,是对知识的深度学习.深度教学强调为理解而教、为理想而教、为意义而教、为发展而教 .在深度教学的视角下,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可忽视.数学思维是指通过提出、分析、解决和推广数学问题等一系列工作,从而获得数学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这一认知过程.思维能力是学生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根本.当学生具备了数学运算、逻辑推理、空间想象等数学思维能力时,便能够对学科知识进行高效学习.
深度教学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掌握对于概念、定义、定理的探究能力,掌握以理解和领悟为核心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 为此,教师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注重概念教学,夯实思维根基
数学的概念、定义、定理等是数学大厦的根基,是知识发生的原点,是数学应用的基石. 对于数学概念教学,数学教师不应追求以合作探究、分组协作等形式进行教学,更不应以学生频频点头视为学生已理解并掌握,而应以学生的认知障碍、原有知识为基础,从数学概念的“本源”进行教学. 教师可将教材中的概念、定义的每一个关键要点分解为层次递进的小目标,让学生在体验数学知识的发展过程中,学会新的知识,掌握概念的核心本质,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在函数的概念教学中,学生容易对函数的概念感到困惑不解,故需要教师帮助学生细细分析函数的基本概念,将其细分成小目标:(1)连续型函数和离散型函数的判断;(2)什么是函数定义中的对应法则“f”;(3)如何在解析式、列表和图像中判断函数.
根据以上设想,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1:
(2)求x=1,x=-1时对应的函数值y;(3)你能得到x和y的取值集合吗?
对于问题1的第(1)问,学生认为是函数关系,但对于函數的具体定义描述不清,经过师生合作探究,可以得到关系式是函数的判断依据中的一个要点,即对每一个自变量x,均有唯一的y与之对应. 对于问题1的第(2)问,学生能根据式子计算出对应的函数值y,于是借此可以向学生介绍自变量x经过计算得到y值的过程就是对应法则,让学生突破对应法则这个难点. 为厘清函数的概念,教师可进一步追问:
问题2:(1)y=x2+x+1,x∈{-1,0,1,2}是函数吗?
(2)已知某商场9月前9天销售的电脑台数如表1所示,y是x的函数吗?
基于问题2,学生判断时会产生犹豫,对于是否是函数没有把握.这是在具体的函数概念上的进一步抽象,教师需分析离散型函数与连续型函数的相同点,并让学生把握两点:函数是否是同一函数,仅看对应法则是不够的;函数的判断不一定需要有具体的解析式,通过列表也可以实现.学生认识函数的概念还需要继续激发认知冲突,可借此提出问题3:
(1)请问气温T是时间t的函数吗?
(2)你能在图中找到不同的t对应的相同的T吗?反之可以吗?
通过问题3的提出,教师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了函数的概念,为抽象出一般函数的定义奠定了基础.对于函数的概念,由于其概念的抽象,故需要回归到学生思维发展的顺序,由函数解析式入手,重点介绍函数的对应法则、定义域和值域,通过列表法和图像法使学生能够从特殊到一般理解函数,进一步明确和掌握函数的基本概念.
教师只有从概念、定义、定理的要点出发,分析出其逻辑上的难点,才能设置合理有效的问题,让学生在不断探索、反思、总结中成长,使自身思维由感性走向理性.教师只有通过长期的熏陶,才能真正为学生构建数学核心概念、定义、定理奠定基础.
建立知识体系,疏通思维脉络?摇
高中数学课程具有整体性,每个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都有联系,但学生学习的知识点却较片面、零散. 因此,教师教学时需要跳出“题海”训练的思路,做到不仅会用教材,更会对教材进行改造和加工,同时要提高学生对教材的重视程度,从整体角度全面了解教材章节.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等工具建立知识体系、疏通思维脉络,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笔者复习“统计”的知识体系时,不是反复教学生已经知道或者片面的知识点,而是引导学生重新结合教材认识“统计”的作用. 经过师生的合作探究,教材中“统计”章节的编排意图徐徐展现在学生眼前:首先,通过学习总体和样本明确抽样的范围,并根据需要,通过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方式进行合理抽样;接着,根据抽样的数目,对样本进行数据分析,采用的方法有茎叶图、频率分布直方图、条形图等,形成样本和总体的初步认识;最后,对抽样的数据进行检验,以线性回归为例进行合理假设,并评估假设检验的合理性. 通过思维导图等工具使学生真正了解“统计”章节的整体性,明确“统计”教学的“四步走”方式——提出问题、收集样本、数据分析、合理检验. 具体如图2所示.
开展变式练习,提高思维深度
教师讲授多种数学知识、各种解题方法,容易导致知识碎片化,不容易形成系统性,学生无法举一反三,掌握不了具有深刻思维的知识点. 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以变式为驱动,引导学生探索某类问题的真谛,并借此引申至不同的方法,让所学的知识更加深刻且富有创造性. 笔者在变式教学中坚持回归题目本身,从精心选题开始,做到层次丰富,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串联起一系列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美. 同样,笔者认为在变式教学中,应根据题目本身所具有的难度,设置不同层次的变式,引发学生思考. 例如,函数极值点和函数值常有相关性,时常让学生无法找到解题思路,而变式分层有助于学生认知逐步深入,提高分析能力. 笔者上复习课时,喜欢运用开放式习题进行复习,学生学完知识后,若以单个知识点进行零散复习,不仅不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更难培养学生独立创新、整合知识的能力.
例如,笔者在高三“导数极值和最值”的复习公开课中,设置了开放的探究题:已知函数f(x)=x-alnx,你能根据函数的性质从易到难提出2~3个问题并证明吗?
在课堂上,学生开始对于这类问题并不适应,但学生根据解题经验,还是很快掀起了探究盖头,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
问题1:当a=1时,求函数f(x)的单调区间、极值、最值.
问题2:求函数f(x)在[1,e]上的单调区间、极值、最值.
开放式问题看起来和变式教学毫无关系,但本质却是一致的. 它是一个需要学生通过对函数的认识并结合实践,提出自己想法的过程. 只有真正的深度教学,才能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将学生自身的学习感悟融入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真正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教师要引導学生多读教材,从教材的编排入手,启发学生思考教材中知识点设置的原因,通过思维导图等工具建立整个高中数学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体系的认识,才能让学生厘清知识之间的联系,走出知识误区,真正学会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疏通数学思维脉络.
渗透数学思想,提高思维高度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理论本质的认知,数学思想是思维能力的外在体现,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思想,才能进行深度学习.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包含着让学生领悟并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世界. 数学思想是学好数学的关键,但要让数学思想成为学生得心应手的工具可能比预想的要相差甚远,主要原因是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内容在更高层面上的理解,是知识体系中蕴含的宝藏,需要挖掘和逐步推进.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将数学思想和方法混为一谈,不能一味地强调应用,需要对数学思想有较为深刻的理解,进而将每种数学思想划分为几个层次,通过细化将其不断渗透,达到一叶成林的效果.
比如我们常提的数形结合思想,它是“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如同事物的一体两面,是抽象的数学语言与图形语言的互化,是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交替变化,有助于学生把握数学本质. 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数学的函数、数列、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中被广泛应用,具有普遍性.
例如,在圆中应用数形结合思想时笔者将其分为三个层次:
层次1:给出具体的圆方程如x2+y2-2x+2y+1=0,能画出相应的圆,反之也一样.
层次3:能在跨区域的范围内找到隐藏的“圆”并应用. 如:(1)△ABC中,BC=2,AC=2AB,求△ABC面积的最大值;(2)已知过定点P(4,0)的直线与y2=4x相交于两点A,B,OD⊥AB,垂足D在线段AB上,求△OPD面积的最大值.
通过三个层次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使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形式、内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能真正运用其解决一类问题,使之达到核心所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对数学思想进行合理分类,细分教学层次,根据需要不断进行渗透与整理,结合平时的有效训练,才能真正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运用数学思想,让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深度教学能切实体现教学过程的价值,丰富学生的课程履历和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师既要“负责任”,又要“讲科学”;既要帮助学生“得高分”,又要讲课“有味道”. 虽然有时这种深度教学不一定能马上见成效,但是教育本身就是细水长流、润物细无声的工作. 相信经过时间的沉淀,学生必将有更大的作为,取得更好的成绩,相信这样的深度教学也会赢得更多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