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州建筑雕刻科举图像的图式解读

2022-06-13宣冉

书画世界 2022年4期
关键词:徽州图式建筑

宣冉

内容提要:科举图像是徽州建筑雕刻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本文将科举图像的雕刻图式进行细分,从具体的以线造型、散点透视、平叠空间出发,着重分析科举图式的价值和艺术特色。徽州建筑雕刻科举图像是民间艺术的活态传承,也是古代历史、文化和生活的缩影。徽州建筑雕刻科举图像的工匠们寓情于景,加强了艺术的感染力与教化功能。

关键词:徽州;建筑;科举图像;图式

一、以线造型

徽州建筑雕刻上的科举图像格外重视画面的造型美,这种造型美最先体现在线条上。刻工们在创造科举图像时虽多使用透雕、浮雕或圆雕等雕刻技艺,营造出丰富的程式语言和巧妙的光影变化,但线条的应用在图像中仍处于核心地位。无论是在简易的构图还是在繁复的构图中,总能清晰地看见长短、曲直、疏密不同的线条所表现出的变化。科举图像雕刻的图稿,采用工笔粉本或墨线勾勒。这种以线造型的方法严格遵守绘画准则,融会传统的白描技术,二者互为表里,使科举图像呈现出井然有序的布局、鬼斧神工的雕刻技法及内涵丰富的审美格调。

科举图像取法中国传统绘画图式,具有线描艺术虚实、粗细、轻重、缓急的艺术效果,同时还能传达出匠人们的构思,涉及形体构造。是实出抑或虚出,是实入抑或虚入,要视具体情况而定。根据人物不同的年岁、性情、衣着,要相应选用不同的线条。如《诗书传家》(图1)中左边老者身着的长衫质地柔软,连绵弯曲,不用折线;胸前的长髯丝丝垂落,线条提按没有粗细的突变,但又不失力量感。寥寥数笔便刻画出了一位饱读诗书的贤士模样。而《买臣负薪》(图2)中老者上衣、裤腿部分的线条方中有圆,刻画出的衣纹方棱遒劲、曲折往复;右袖口半拢,层层堆叠间,露出一只扛着柴火的手臂,给人以刚劲、锐利之感,反衬出朱买臣樵夫的身份。两幅画面通过线条的律动,分别了刻画了不同身份的读书之人,虽然表现脸部的线条不多,但一样传神地表现出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契合了中国画传统的审美法则—以形写神、气韵生动。

“除了线本身所传达的感觉之外,线条之间的相互衬托對比也是表现物象质感的手段之一,这种对比与衬托更加强了线条之间的相互对立性,引起视觉对线条的差异感觉。”[1]80为了区分物象的质感,体现物象的不同特征,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线条处理。以婺源晓起村继序堂的《报喜》(图3)为例,拾级而上的台阶和凸起的石板路,用线粗而坚挺;高过人头的松柏树干挺拔、枝叶繁密,用线刚劲有力;几处古木枝干迂曲、树皮粗疏,用线蹇涩柔钝;华盖迎风飘荡,卷曲如云,用线婉转圆润;庭院深深,回廊相照,用线轻盈柔韧。因线之势,种种物象巧妙连缀,处处成画。

“作为外形式,线条是构成画面的符号;作为内形式,线条是一种力的综合体。”[1]81通过以线为主的方式刻画图像的形体,再利用形体塑造画面的体积感和空间感,点、线、面结合得恰到好处,体现出雕工变化无穷、层次鲜明的创作理念。这便是徽州建筑雕刻科举图像以线造型的艺术手法,徽派造型艺术的精髓也在线的节奏感与韵律感中得以充分体现。

二、散点透视

批评家赫伯特·里德曾言:“凡是含有技术与思虑的活动及其制作,谓之艺术。”并认为,“技术”在艺术史中的影响力不可小觑。他同时也认识到,艺术的创造之物带给观者的愉悦感是以技术作为渠道,达到最终的美学境界的[2]。科举图像还融入了传统的散点透视构图法,通过移动的视角观察自然景物,注重“移步换景”,也称“活点法”。刻工在雕刻图像时,只须根据构图形式和物体造型,选择活动的视点进行观察,将从不同视点看到的物象,铺陈到画面中,并处理成齐平排列、等同大小的景致。运用散点透视法,使得画面空间迂回连贯,跳出了眼前环境的束缚,具有多视域、时间转移、横跨空间的特点。

如《渔樵耕读》(图4)就是典型范例。画面借助散点透视的雕刻图式,将中国传统农耕社会里的渔人、樵夫、农夫、书生四个极为重要的职业生动而传神地记录下来。画面构图一气呵成,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屋舍里面,坐着一位埋头苦读的学子;有人闻鸡起舞,苦练武艺;牧童背着短笛,坐在牛背上,闲暇仍不忘手中的书;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正盘腿坐在大石之上,似乎在默背手中的经文;远处一位樵夫,行走途中仍手捧书卷;夕阳西下,晚归的渔人挑着一天的收获,正欲归家。画面情感真挚,光影变化丰富,亭台楼阁的细节清晰可见,足见刻工精湛的工艺,充分体现了徽州浓郁的民俗风情。

在焦点透视中,人的双眸仅可连续且同时注视着一个物象,并符合近大远小的法则,雕刻出的物象应是“丈人、尺马、寸树、分山”。而徽州刻工在雕刻此幅作品时,不断移动自己的视点,对物象进行观察,将学子苦读、樵夫赶路、牧童农作、渔人晚归四个不同的场景融于统一的画面中。四个画面平等分布,使画面超越了时空的局限,突出了画面中不同人物的精神内涵。

三、平叠空间

科举图像虽师法造化,却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客观物象的常规形式,在画面中既善于表现对自然物象的提炼、加工,同时又别出心裁,在物体塑造、章法布局等方面融入个人情感。科举图像强调百炼成钢的雕刻技艺。作为民居雕饰,科举图像是鬼斧神工的佳作。在造型艺术中,它是平面艺术与立体艺术的结合。在雕刻图式中,它又构成了丰富的平面装饰性与叠层效果,呈现出科举图像的多元形式。

平面装饰性主要表现在布局简洁洗练、艺术语言生动夸张。科举图像图式简明扼要、法度严谨,为了突出人物及特定的主题,常以生动具体的艺术手法对烦琐纷乱的事物进行提炼,以条理化、整齐化的方式呈现出来。通过这种概括形式的创作手段,刻工们掇菁撷华、取精用宏,使冗繁琐碎的客观物象得到艺术的重构,推陈出新,形成纯粹质朴的美学效果。早期的科举图像在装饰上颇具汉魏风格,构图上气势恢宏,如馆藏于歙县博物馆的元代石雕《状元及第》(图5),带有明显的汉魏平面造型特点。人物的周围都设置不规则的抽象图像或道具,如小厮各执华盖、旗幡、斧钺等器物将自己与他人区分开。因画面较平,前景的人物全部站立,而楼下的女眷只刻画出半身,分出前后关系,还利用大小不一的骏马表现远近关系。画面是典型的二维空间,图式上疏而不散,表现出质朴古拙的平面程式性。

除此之外,科举图像还有丰富的立体叠层空间。在科举图像的叠层图式中,平面装饰性中夸张、意象性的元素基本被摈弃,刻工力图重塑真实空间,再现客观自然。这时,具备鲜明汉风唐韵特性的“叠加”式镌刻技法被科举图像借鉴并灵活处理。“要想运用重叠产生立体效果,只有运用这种重叠,使整体式样变得更加简单化时才有可能。”[3]徽州工匠利用层次分明的前、中、后三景的重复叠加来如实表现现实景物的前后位置变化,图像内容也重点呈现真实环境的三维空间和秩序排列。应用这种手段,可展现出如传统长卷式山水画中景随人移、视野宽阔的空间图式艺术效果,使人如身临其境,视觉得到震撼,心灵得到洗礼。叠层空间凭借着整个画面构造,巧妙运用景物与景物之间在边缘相叠的部分进行穿插,并借助多层雕镂的明暗关系,彰显多维的空间美学。如婺源《报喜》(图3)砖雕,虽然图像材质粗狂古拙,但图像情节跌宕起伏,空间层次丰富,从前景、中景到远景,敲锣打鼓的队伍、两边骑于马上的文武状元、建造精美的亭台楼阁、倚门回首的年迈双亲、花草树木等被反复叠加,错落有致,有条不紊。通过叠层空间的遮蔽阻挡,前后空间相互堆叠;通过对极具自然情境的景物的刻画,上下左右空间延伸重组;通过科举图像营造出的立体叠层空间,使得画面纵深感和空间感加强。科举图像中的各个组成部分疏散而不零碎、周密而不雍塞,层峦叠嶂虚实结合,从而显得雕刻形象生动具体,形成璀璨绮丽、绚烂无比的画面效果。科举图像中的叠层空间图式是客观物象的主观表现。工匠们寓情于景,加强了艺术的感染力与教化功能。

四、结语

徽州建筑雕刻中的科举图像,不是纯粹的画面构成,而是结合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工匠们“刀下生花”,巧妙地将线条的疏密变化,以及物象的虚实、明暗光影融入雕刻作品,在平面与多层立体空间中进行交互式创作。还可根据不同的场景,在如实描摹自然的基础上采取夸张、对称、散点等艺术手法,使得科举图像造型精巧灵动,画面巧夺天工、清新自然,有汉唐时自信、生机勃勃的氣度。

科举图像中所采用的雕刻图式反映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它结合了雕塑与绘画的艺术特色,发挥了雕刻艺术在画面布局、空间营造等方面的优势,独创出一幅幅传神写照、气韵生动、蕴藏着丰富精神内涵的雕刻艺术品,彰显出技法上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同时还表现出科举叙事情节的连贯与突破、繁芜多样物象的交错和重合、不同时空视角的自由切换等。

参考文献

[1]吴宪生.素描教学新论[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1991.

[2]曹建兵.论“散点透视”与中国艺术的契合[J].大家,2011(19):61.

[3]鲁道夫·阿恩海姆.图形设计教程[M].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33.

约稿、责编:史春霖、金前文

猜你喜欢

徽州图式建筑
无梦到徽州
思维图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徽州人
透过“图式”读懂儿童
Chinese Perch:Dream Beauty Portrayedin Art, Poetry
重载交通沥青路面荷载图式探讨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走徽州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