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强化理论要善“变”

2022-06-13张红红

新班主任 2022年5期
关键词:失物小强小妹

张红红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除了与他们的自觉性有关外,还与教师不断地对其行为进行有效强化有关。即使学生的自觉性比较差,只要教师能够持续对其行为进行强化,学生就有可能坚持下去,养成好的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强化学生的良好习惯,还是矫正学生的不良习惯,都不要一成不变地运用强化理论,而要善于变化、变通。

变延缓强化为即时强化

我刚担任学校少先队辅导员时,每天都有学生或家长询问,有没有学生捡到衣服、文具盒、钱等物品。为了帮助学生找回丢失的物品,我逐班询问,学生的回答都是“没看见”。

在学校里,即使是一元钱掉在地上,学生打扫卫生时也会发现,但捡到失物的学生为什么没有把失物归还原主呢?答案只有一个:学生没有养成拾金不昧的好习惯。

为此,利用“国旗下讲话”的机会,我解读了什么是“拾金不昧”,分析了学校里难以找回失物的现状,讲述了几个拾金不昧的经典故事,最后号召全体学生做一名拾金不昧的好少年。同时,我公布了学校的决定:每周在升旗仪式上,对拾金不昧的学生集中表扬,并将拾金不昧的行为作为班级流动红旗评比的加分项,每捡到一件物品并归还失主或交给学校可以加2分。

倡议发出后,陆续有学生将捡到的物品交到大队部,我一一记录,并在周一升旗时通报表扬。但遗憾的是,仍然有学生找不到丢失的物品。

很显然,还是有学生把捡到的物品据为己有,没有归还失主或交给学校。这种行为需要矫正,否则,学生将会丢失拾金不昧的品质。

心动,才会行动。对于拾金不昧的奖励——表扬与加分,没有令所有学生心动,可能与拾金不昧的行为没有得到即时强化有关,因为一周一通报,表扬迟到,强化滞后,没有及时满足学生的需求。于是,我调整表扬周期,增加表扬频率,变一周一通报为一天一通报,做到表扬不过夜。

一变则灵,这一措施很快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受表扬的学生能够保持拾金不昧的好习惯,而且拾金不昧的学生越来越多了。

由此可见,无论是一周一表扬,还是一天一表扬,尽管学生拾金不昧的行为都得到了强化,但延缓式强化的效果不及即时式强化。因此,当学生良好的习惯没有养成,或塑造学生新的行为时,对学生良好的表现要第一时间强化,尽量不要延时,强化越及时,效果就越佳。

变连续强化为间隔强化

经过不断强化学生拾金不昧的行为,拾金不昧的精神在校园里得到发扬,绝大部分学生养成了拾金不昧的习惯。无论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学生捡到失物都能够归还失主或者交给学校、派出所,这也赢得了家长的称赞。

奇怪的是,在失物招领处,有些物品一直没有失主认领,而且越来越多。我百思不得其解。在一次值日生会议上,我提出了这个问题,请值日生说说自己的看法。刚开始,值日生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都不愿意开口。我觉得有些蹊跷。在我的反复引导下,一个值日生吞吞吐吐地告诉我,有的学生荣誉感特别强,常常将同班同学课桌上的东西,甚至自己的物品交给学校,谎称是捡的,这样自己可以得表扬,班级可以加分。没有失主认领的物品大多是“拿来”的,而不是“捡来”的。那些被“拿来”的物品没有被领走,是因为领取失物要登记,他们怕露馅。

谜底揭开了,我的心情很复杂。原来,有的学生几乎天天都能捡到失物,竟然是用这种方式“捡”的,这让我始料不及。

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观念,与缺乏正确的引导有关,也与过度且连续的强化有关。于是,我以问题为导向,跟学生打心理战。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树立正确荣誉观的教育活动;另一方面,鉴于大多数学生已经养成了拾金不昧的好习惯,我调整强化的频率,变连续强化为间隔强化。与当初延缓强化不同的是,间隔强化没有固定的周期,时间可长可短,也就是说没有设置固定的“表扬日”,而是因时、因人、因事而异,有可能一天多次表扬拾金不昧的学生,也有可能几天都不对拾金不昧的学生进行表扬。如果拾金不昧的学生中出现新面孔,我就及时表扬,对其行为予以及时强化;没有新面孔,我一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也不会表扬拾金不昧的学生。同时,学校对加分条件进行限制,从之前捡到失物就能加分变为失物被失主领走才能加分。

由于表扬时间不固定,具有不确定性,学生也会充满期待。及时的表扬,格外惊喜;迟到的表扬,更加珍惜。

当学生的某个习惯基本养成后,则没有必要连续强化、即时强化,可以调整强化的频率,变连续强化为间隔强化。

变刻意强化为弱化强化

男孩小强总是对女孩小妹动手动脚,不是推一下就是打一拳,天天如此,甚至在我的眼皮底下也不收敛。而且,小强只打小妹,很少打其他同学。虽然每次下手不重,好像在闹着玩,但小妹很反感。再说,这种行为虽然没有直接伤害身体,但容易引发安全事故,不得不纠正。

小强为什么打小妹?只有找到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改变小强打人的行为。可是,我通过各种途径都没有弄清楚小强打人的原因。我跟小强谈话时,或直接问,或间接诱导,他都没“上钩”。我问过小妹,小妹也不清楚,只是说她没有招惹小强。我请求家长帮忙,家长也没有弄清楚原因。我还向小强的几个好朋友打听过,他们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小强为何打小妹,成了一个谜。谜没有解开,这给纠正小强的不良行为增加了难度。

在处理这件事时,我有了一种挫败感,不仅是因为没有问出个“一二三”,更重要的是小强目中无人,没有把我放在眼里,不仅当着我的面打小妹,还把我的话当耳边风,每次谈话后,他照样追着小妹打,甚至变本加厉,打的次数更多。

“敬酒”不吃,就让他吃“罚酒”。在征得家长同意后,我对小强实施了惩戒。然而,无论采用什么惩戒方式,他都能接受,且愿意受罚。可是,每次接受惩戒后,他依旧见到小妹就追打。

我一时无计可施,决定先“冷处理”。做出这个决定后,我提醒小妹,不要靠近小强,尽量远离他。当小强靠近时,要注意防范,加强自我保护。

这期间,小妹多次向我反映,小强还是打她。我既不找小强谈话,也不惩戒他。即使在我的眼前,小强打小妹,我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裝作没看见,不理他。

一周后,小妹告诉我,小强打她的次数少了。据我观察,的确如此。慢慢地,小强对打小妹似乎没有兴趣,不再打小妹了。

对于小强打小妹事件,我“热处理”时,小强打人的行为没有丝毫改变;我“冷处理”时,小强打人的行为却得到了纠正。这是为什么?经过认真反思,我的结论是,可能平时我对小强的关注不够,他便以打小妹的方式刷存在感,引起我的关注。每次打小妹后,我找小强谈话,他可能觉得存在感更强,打小妹的频率就更高了。后来,他打小妹,我不理他,他可能觉得这种刷存在感的方式失灵了,便选择放弃。

不管是不是这个原因,我都决定把小强作为重点关注对象,主动走近他,和他聊天、做游戏。慢慢地,我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弄清楚了他打小妹的真正原因,就是想引起我对他的注意。原来,我不停地找小强谈话,正好中了他的“圈套”,反而对他的不良行为起到了强化作用。

从小强打小妹事件可以发现,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有时刻意强化可能效果不佳,与其刻意强化,不如弱化强化,甚至放弃强化。同时,我还发现,没有找准“病因”,盲目地进行强化,可能适得其反。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只有求变、善变,强化理论才能够成为教师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利器,强化才能够成为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助推器。

(作者单位:湖北省安陆市紫金路小学)

猜你喜欢

失物小强小妹
不要随便怀疑别人
失物启事
为什么蟑螂叫“打不死的小强”?
尼亚加拉瀑布欲拍卖游客失物
路不拾遗
东游Q记
小强爬行记
气急败坏 山崩地裂
是谁偷走了小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