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伪满组建前的那些政治闹剧

2022-06-13

读报参考 2022年16期
关键词:关东军旅顺溥仪

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制造伪满洲国傀儡政权的过程中,各方势力角逐博弈,纷纷将金钱作为筹码,一掷千金,互相收买,上演了一幕幕可憎可笑的闹剧。

国民政府临时抱佛脚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然后企图建立傀儡政权,以此愚弄国际舆论,达到统治中国东北的目的。经过权衡,他们选中了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11月2日,日本关东军司令本庄繁的亲信土肥原来到天津,游说溥仪。

  土肥原一到天津,国民党就掌握了他的行踪,得知其与溥仪会面,顿时紧张起来。当时,溥仪被日本人保护在天津的日租界内,与国民党的关系十分紧张。得知土肥原面见溥仪,蒋介石立即派人前去面洽,以金钱为诱饵,向溥仪伸出了橄榄枝。

  11月4日,国民党监察院委员高友唐来到天津静园,向溥仪通报了南京方面的条件:国民政府愿意恢复之前的“优待条件”,支付优待费,并提出了两个支付方案:或者一次性“买断”——付给一笔整数;或者按月支付。如果选择前者,请溥仪开价,以便商酌;如果选择后者,国民政府将每月支付2万元,交换条件是溥仪不与日本人合作,并移居上海或国外。俗话讲“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国民党此举不仅没有起到效果,反而勾起了溥仪的“新仇旧恨”。溥仪严词拒绝了国民党开出的条件。

  高友唐走后,日军随即在天津租界戒严。11月10日傍晚,溥仪乔装改扮,在日本军人护卫下,离开天津,潜往东北,走上了一条通敌叛国的不归路。

有人送钱要当“总理”

溥仪是孤身前往的,随身携带了手枪和一些体积不大的珍玩,还没抵达东北,手枪就送给了同船的日本浪人,珍玩也让船长拿去“代为保管”。所以,当溥仪在营口港上岸的时候,用“身无长物”来形容,真是一点都不过分。

  几天后,溥仪的随从自天津赶来,由于经济状况不佳,除带来了衣物用品外,并没有带来多少现金。溥仪先住在汤岗子,后移居旅顺,一行人的吃、住、行均由关东军负责,生活没有问题,但对习惯于一掷千金的溥仪来说,还是感觉不便。

  窘迫的日子没过多久,熙洽就给溥仪送来了大笔的现金。熙洽,出生在沈阳,先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弟弟,清末官派到日本留学,回国服务于东北军,“九一八”事变前,任驻吉林东北边防军副司令。事变发生后,由于吉林军政长官张作相在锦州为父亲治丧,群龙无首,熙洽自作主张,投降日军,宣布吉林“独立”,并谋求清朝“复辟”。熙洽向溥仪送钱,有着现实的利益诉求。此时,关东军密谋建立傀儡政权,“元首”当然非溥仪莫属,但“总理”一职尚无着落,熙洽觊觎的就是这个位置。

  熙洽送了多少钱呢?《郑孝胥日记》(郑孝胥后来出任伪满洲国“国务院总理”)记载,熙洽于1931年11月26日、12月15日和1932年1月22日三次给溥仪送钱,分别是3万元、2万元、8万元。

但熙洽到溥仪这里花钱买官,纯属“烧香找错了庙门”。溥仪仅是关东军手中的招牌而已,日本人表面对他还算客气,背地里根本不拿他当回事,至于“总理”人选,也从未征求过溥仪的意见。熙洽最终没能当上“总理”,但他也不太心疼巨款打了水漂,反正是公款,不是自掏腰包。

溥仪掏钱收买日军

溥仪手里有了巨款,在尽情购物的同时,还有他的打算,不知是身边“智囊”的建议,还是溥仪自己的“觉悟”,他指示拿出一部分钱向关东军行贿。

据《郑孝胥日记》(1931年11月26日)记载,罗振玉(清朝遗老,后在伪满任职)从沈阳回到旅顺,说熙洽给溥仪3万元,溥仪让拿出其中的2万元去犒赏关东军,但关东军司令本庄繁推辞说,“皇帝”也不富裕,哪好意思花“皇帝”的钱,于是就把这笔钱带回来了,交给“皇帝”。

溥仪行贿本庄繁,目的有二:一则显示高高在上的派头,以“皇帝”身份“犒赏”一下关东军;二则希望本庄繁收钱后能为己所用。本庄繁虽然谢绝了溥仪的贿款,并不表明日本人个个清廉。仅据《郑孝胥日记》记载,驻天津日军的汉语翻译吉田忠太郎收了溥仪的3000元,吉田的老婆收了400元;驻旅顺的日本官员、宪兵以及后来成为溥仪亲信的日本浪人工藤铁三郎都得了不少好处。

溥仪出手豪奢,但也有吝啬的时候。他潜往东北,是秘密动身,甚至保密到连皇后婉容都不知道的程度。婉容随后由日本女特务川岛芳子送来旅顺,执行任务的日本宪兵不让婉容进见,婉容大哭大闹,川岛芳子一筹莫展,转求工藤铁三郎去劝溥仪掏钱贿赂宪兵。溥仪对婉容唯恐避之不及,哪里愿意“烧香引鬼”?工藤不明真相,苦苦相劝。溥仪无奈,勉强拿出一点钱来,可能是力度不够,日本宪兵收钱后只同意夫妻团聚一个晚上。婉容认为一晚不够,又大闹了起来,但溥仪不再掏钱,川岛芳子和工藤铁三郎也束手无策。

溥仪签字画押

溥仪在旅顺度日如年之际,关东军正紧张地忙于伪满洲国的“筹建”。

1932年1月28日,关东军高级参谋板垣征四郎来到旅顺,向溥仪通报了日方的初步意见,建立“满蒙自由国”,或名为“满蒙共和国”,推举溥仪任“大总统”,任期7年,如果条件成熟,可以考虑改“总统”为“皇帝”。溥仪一听,顿时火冒三丈,坚持要“复辟清朝”,反对取消“皇帝”称号。板垣征四郎反唇相讥,双方争执激烈。会谈后,溥仪宴请板垣征四郎,并赠送了古董珍玩,这无疑是为了争取回旋的余地,满足自己当“皇帝”的夙愿。板垣征四郎换了一副面孔,收下礼物,表达了谢意。

板垣收礼后也作了疏通,最后关东军为了照顾溥仪的情绪,决定“国号”中不出现“自由”“共和”之类的字眼,使用较为笼统的“满洲国”称谓,另外,元首也不叫“大总统”,改称“执政”。

  2月23日,板垣征四郎再次前来旅顺,面见溥仪,通报了这些决定,还讲了“满洲国”的人事安排,将来“日满关系”的基本原则,以及“国都”“国旗”“年号”等。溥仪仍坚持不接受“执政”头衔,要求实行“帝制”。板垣征四郎退下后,脸色阴郁。

  第二天,板垣征四郎找来了郑孝胥和罗振玉,让他们向溥仪转达这样一句话:“军部的要求再不能有所更改,如果不接受,只能被看作是敌对态度,只有用对待敌人的手段作答复!” 听了郑孝胥转达的板垣征四郎的恫吓,溥仪瘫倒在沙发上,他终于明白了,若不答应关东军的条件,被日本人炸死的奉系军阀张作霖就是前车之鉴,想到这里,只能垂头丧气地表示了屈服。

  1932年3月6日,溥仪在关东军安排下离开了被软禁三个多月的旅顺,乘火车前往长春出任伪职。途中,板垣征四郎拿来了一个简短的文件,请溥仪照抄一遍。文件的内容是将“满洲国”的治安、“国防”委托给日本并负担相关费用;“满洲国”任用日本人担任官吏,具体人选由关东军指定;“日满”之间要订立正式的盟约等。

  其实,溥仪已是笼中之鸟,但关东军依然不放心,一定要他留下字据。溥仪踌躇了一会儿,让郑孝胥执笔,写好后,自己签字盖章,然后交给板垣。这时,“别开生面”的一幕出现了,日军士兵拎来了一个沉重的皮箱,放到溥仪面前。板垣说,这是关东军的一点心意,一共20万日元。这20万日元就是溥仪卖国的第一笔收入。

(摘自《同舟共進》喻大华)□

猜你喜欢

关东军旅顺溥仪
Where Empires Meet
旅顺博物馆藏吐鲁番蒙书叙录与缀合
SOUNDS OF A CENTURY
你所不知道的末代皇帝溥仪
未代皇帝的平民恋
齐齐哈尔日军“忠灵塔”探析
末代皇帝的平民恋
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使用化学武器探析
关东军的强力干预与郭松龄反奉事件
采摘园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