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新石器时代墓葬研究
2022-06-13张烨何佳娜
张烨 何佳娜
摘 要:墓葬制度是考古学文化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墓葬中重要随葬品的类型划分是考古学文化分期的重要判斷依据,对墓葬制度的研究有利于还原当时的社会风俗,有利于复原社会风貌,增加对史前经济、政治、文化制度的研究。目前关于云南地区墓葬的研究多集中于滇文化,除有关云南新石器时代文化综述类文章对该时期墓葬进行过简要说明以外,并无其他系统翔实的研究,且遗址、墓葬发现较少,年代多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部分墓葬发掘资料积压在发掘单位,并未整理发表,进而导致云南地区新石器时代墓葬研究存在一定困难。文章立足于现有公开发表的资料,对该时期墓葬进行系统的研究论述。
关键词:云南;新石器时代;墓葬制度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7.024
0 引言
云南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广泛,类型多样,但经整理发表的墓葬资料相对较少,多数墓葬为抢救性发掘,墓口及随葬品直接暴露于现代耕土层,这对墓葬的地层叠压打破关系研究带来了困难,所以本文侧重于对墓葬形制及埋葬制度的研究,未对墓葬进行分期。本文采用李昆声和肖秋将云南新石器时代文化划分成8种不同类型的方法①,并根据区域划分对墓葬制度展开进一步的分析研究。云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是自发创造的原始文化,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
本文立足于现有公开发表的资料,对该时期墓葬进行系统的研究论述,将从三部分分别研究云南地区新石器时代墓葬,介绍云南新石器时代墓葬的发掘情况。首先,通过对云南各地区新石器时代墓葬的葬式、葬具、墓圹、头向、随葬品等进行统计、梳理,讨论墓葬的形制分类,研究埋葬习俗与制度;其次,分析云南新石器时代社会经济状况、社会阶级结构、氏族观念以及原始宗教;最后,通过对比云南与不同地区的葬制、葬俗,来探究文化发展的脉络和文化传播的方向。
1 云南新石器时代墓葬的统计梳理
云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墓葬分为土坑葬、石棺葬、贝丘葬三大类,现将目前已经发现的云南新石器时代墓葬进行梳理。
1.1 云南晋宁石寨山乙区墓葬
云南晋宁石寨山乙区墓葬②位于云南滇池南部晋宁县,1955年3月由云南省博物馆考古队清理墓葬1座,该墓葬保存完整,侧身屈肢,随葬品有陶器、石器,墓葬年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
1.2 元谋大墩子墓葬
元谋大墩子墓葬③位于云南省元谋县城西,为近河台地遗址,1972年11月由云南省博物馆清理出墓葬37座,均为土葬,成人与孩童区分葬式,土坑墓头朝向多为东南朝向,瓮棺葬顶部盖有陶器、石板,口部多朝向西,有单人一次葬和母子合葬墓,断肢葬是特色葬俗,墓葬多伴随葬品,类型有实用器和装饰品,造型精细,种类有石器、骨角器、牙器、陶器。
1.3 云南宾川白羊村墓葬
云南宾川白羊村墓葬④位于云南省宾川县城东北靠近河流的台地上,1973年1月由云南省博物馆考古队发掘,共清理了34座墓葬,葬制有单人、多人一次葬和二次葬,葬式有仰身直肢、仰身屈肢、瓮棺葬三种,土坑墓有24座,均无葬具、无随葬品,瓮棺葬10座。其中无头葬、两人相对叠放合葬是特色葬制,值得一提的是,墓地7座二次葬墓中均无头骨。
1.4 云南永仁永定镇墓葬
云南永仁永定镇墓葬⑤位于云南省楚雄州永仁县永定镇南0.5千米,1982年由楚雄彝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与云南省博物馆考古队联合发掘。这次发掘清理石板墓30座,墓葬由四面石板围成,墓葬开口距地表很浅,石质盖板多遭毁坏,墓底呈头高脚低的斜坡形,墓内无人骨,少数仅留碎骨片,墓葬头向均朝山顶,随葬品有陶器、石器,多放置于头部。
1.5 云南永仁维的墓葬
云南永仁维的墓葬⑥位于云南省楚雄州永仁县维的村西北处,由云南省博物馆考古队于1985年10月进行发掘。发掘清理出60座石棺葬,墓葬距地表耕土层极浅,墓内无人骨,葬式不详,墓葬头向均朝山顶,极少数墓无随葬品,其余墓葬均出土有陶器、石器,两类器物共计205件,其中有1座墓葬有头箱,还有3座墓葬有脚箱,它们均出土了石纺轮。
1.6 通海县海东贝丘墓葬
通海县海东贝丘墓葬⑦位于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城北面,1988年12月相关文保单位对该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出贝丘墓30座,无墓圹,无葬具,墓葬多头向南,人骨保存完整,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均有随葬品,共出土石质、陶质随葬品27件。
1.7 云南武定田心墓葬
云南武定田心墓葬⑧位于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田心乡,楚雄彝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于1990年对老把村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出石棺墓3座,墓葬头向西,有石质、陶质随葬品,其他不详。
1.8 云南南华县孙家屯墓葬
云南南华县孙家屯墓葬⑨位于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城西10千米处,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6年2月对该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出土坑墓70座,人骨均腐朽无法辨认,墓葬头向西北,随葬品共计918件,均为陶质。
1.9 永仁菜园子墓葬
永仁菜园子墓葬⑩位于云南省楚雄州永仁县菜园子村,1997年经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抢救性清理,发现石棺墓8座,人骨保存差,有随葬品和无随葬品的墓葬各占一半,仅出土了陶质随葬品,随葬品多放置于头脚两端,墓葬头向皆西南,墓室有倾斜度,值得一提的是成人和孩童的墓葬相邻埋葬,是否为丧葬观念转变所致暂未可知。
1.10 云南永仁磨盘地墓葬
云南永仁磨盘地墓葬k位于云南省楚雄州永仁县,2001年3月由相关单位联合进行抢救性发掘,共清理了石棺墓7座,仅存少量肢骨,盖顶遭破坏严重,墓葬底部倾斜,墓葬均头向西。
1.11 营盘包石棺葬群
营盘包石棺葬群l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县阿巧乡,2004年12月由昆明市博物馆对该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清理出石棺墓8座,墓葬呈倾斜状,由头至脚呈斜坡状,人骨腐朽严重,可辨认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均在头端放置陶质随葬品。
1.12 云南通海兴义墓葬
兴义遗址m位于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杨广镇兴义村,2015年9月由相关文物保护单位联合发掘,清理出新石器时代墓葬12座,因具体发掘报告未发表,仅知墓葬葬式为屈肢葬,随葬品有贝器、陶器。
2 云南新石器时代墓葬形制
云南新石器时代墓葬的墓葬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竖穴土坑墓;二是石棺墓;三是贝丘墓。对云南新石器时代墓葬形制统计见表1所示。
2.1 墓形
2.1.1 竖穴土坑墓
竖穴土坑墓是一种常见的埋葬方法,古人从地面竖直向下挖出葬坑,然后将棺木置入坑内,之后摆放随葬品和其他殉祭物,再用土掩埋。竖穴土坑墓是中国古代最为流行、数量最多的墓形之一n。云南地区竖穴土坑墓以长方形为主,有少量瓮型、圆形土坑墓,按墓圹的大小及随葬品的多寡又可分为大、中、小三型。
目前已知清理出的竖穴土坑墓统计如下: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1座新石器时代土坑墓;云南宾川白羊村遗址有24座竖穴土坑墓,占比约70.6%,瓮棺葬10座,占比约29.4%;云南元谋大墩子遗址清理19座竖穴土坑墓,占比约51.4%,瓮棺葬17座,占比约45.9%,圆坑墓1座,占比约3%;云南楚雄孙家屯墓地出土70座竖穴土坑墓,占比100%。
2.1.2 石棺墓
石棺墓是古人在挖成的竖穴土坑内,用石块(板)镶砌铺盖成箱形棺状,以埋葬死者的一种墓葬形式o。石棺墓也称石板墓,墓葬的基本形制为四边形,其中矩形居多,也有少量梯形,只见于地下,先挖土坑后四周埋天然石板,石板立于四周作为拦板使用,顶部墓口多有盖石,墓底多有斜度。
经统计云南地区新石器时代墓葬300座,石棺(板)墓110座,占比约36.6%,由此可见,石棺墓占比极高,是云南地区的非常重要而有特色的葬俗。目前清理的部分石棺墓具体如下:永仁维的发掘54座石棺墓,占比约90%;永仁永定镇清理30座石板墓,占比100%;永仁菜园子清理8座石板墓,占比100%;永仁磨盘地发掘7座石板墓,占比100%;武定老把村墓地镇发掘3座石棺墓,占比100%;营盘包发掘8座石棺墓,占比100%。
对云南石棺葬的部分问题需要进行简要说明:
①石棺葬为何能成为云南地区的特色葬俗?
有部分观点说源于史前人们对巨石的崇拜,还有的观点认为是源于地震频发的原因。笔者认为其首先与云南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分不开的。云南处于云贵高原地区,位于多条大江的中上游,山地多,平原少,石棺葬流行的关键性因素是天然石板多,取材方便;其次是山地林间野兽较多,石质材料坚硬,用石块、石板作为葬具也寄托了希望死者死后少受野兽侵袭的祈愿;最后是反映出原始宗教中的灵魂观念,四面石板连接处皆有缝隙,这样灵魂可以从缝隙中通过,这与黄河流域的瓮棺葬在肩部、内壁、底部钻孔的原理相通。
②为何石棺墓中不见完整人骨仅见残骸或骨渣?
首先云南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温度高,人骨变质快,降雨多,石棺墓隔水性差、渗水性较强,室内易积水;其次云贵高原土壤因缺乏碱性多呈酸性红色,酸性土壤对人骨的腐蚀性较强;最后大多数石棺葬被自然破坏或人为扰动,多数石棺墓不见盖板或残留几块,所以多数石棺墓未见人骨或仅存骨渣。
2.1.3 贝丘葬
贝丘,古代人类居住遗址的一种,以包含大量古代人类食剩余抛弃的贝壳为特征。贝丘葬是一种利用食余贝壳堆积掩埋尸体的墓葬p。贝丘葬多见于近海或河湖台地的遗址附近,云南地区目前已知新石器时代贝丘墓主要集中在杞麓湖附近,如通海海东贝丘遗址的贝丘葬。关于云南地区贝丘葬也有几个问题需要简单说明:第一,墓圹无法辨认,贝丘墓含土量少,以螺蛳壳覆盖为主,受风化作用明显,墓圹大小及边界划分无法判明。第二,人骨保存好,螺壳堆积实质为钙化物堆积,其呈弱碱性且渗水性强,对于骨架的保存极为有利,所以贝丘墓的葬式都很好辨认。
由表1统计可得,云南新石器时代墓葬以竖穴土坑墓为主,兼有石棺墓、贝丘墓。竖穴土坑墓形制多样,以长方形为主,兼有圆形,同部落成员墓葬墓圹大小相近,埋葬分布有序,无打破关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经过有意识规划的结果,反映了族墓制度。云南地区石棺墓地内墓葬形制相同,永仁菜园子成人、小孩相邻埋葬,无其他葬制,这与其他地区的墓葬形制均不同,体现了地区性的差异性特征。大墩子遗址中瓮棺葬占比高,反映了云南本地丧葬观念与中原地区的交流融合,体现了地区性的同一性特征,这符合文化传播的观念,是不同类型文化间交流碰撞产生的结果。
2.2 葬式
云南新石器时代竖穴土坑墓以单人仰身直肢葬为主,兼有断肢葬、屈肢葬、瓮棺葬,石棺葬中的“断头葬”也称“割头习俗”,竖穴土坑墓中的断肢葬是云南地区的特有葬俗。
云南地区新石器时代墓葬葬式统计见表2所示,具体表现如下:云南宾川白羊村遗址清理的34座竖穴土坑墓,可辨明葬式墓葬18座,仰身直肢葬17座,占比约94.4%;云南元谋大墩子遗址清理墓葬37座,仰身直肢葬20座,占比约54.1%;磨盘地遗址清理7座石棺葬骨骸保存很差,均无法判明葬式;云南永仁维的60座石棺墓内人骨无存,根据墓坑尺寸推测,死者似属单人仰身直肢葬q。
3 云南新石器时代墓葬的埋葬習俗与制度
3.1 埋葬制度
墓葬头向是研究氏族墓地划分的重要依据:一是同一氏族人群死后埋藏的区域、墓葬的形制、墓葬的朝向都是大体相同的,不是本氏族人不得进入氏族墓地;二是就近掩埋在居址附近或划出固定的墓地用于集中掩埋。云南地区新石器时代墓葬朝向为南向或西向朝山地势高的方向,不同氏族聚落头向不同,对云南新石器时代墓葬头向统计见表3所示。
目前对云南地区部分有代表的新石器时代墓葬头向统计如下:通海海东贝丘遗址西侧为峨山,墓葬头向分为两组,一组头向南,一组头向西;武定田心乡墓地东侧为山,调查发现的二十多座墓地均头向东;干龙潭墓地墓葬头皆向南;老把村墓地西端为山,发掘的三座石棺墓均头向西;云南永仁维的清理出的石棺墓,墓葬依原来地形,头朝山坡顶部,即位于东坡者头西脚东,位于西坡者则头东脚西。
3.2 随葬制度
3.2.1 葬具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竖穴土坑墓中均未发现木质葬具,有贝壳、石质、陶罐三种葬具。石棺葬是本地特色葬俗,不见于中原地区。瓮棺葬是仰韶文化的特色葬俗,大墩子墓地中与白羊村墓地均发现瓮棺葬,瓮棺类别与形制、埋葬对象、埋葬区域均与仰韶文化相同,这说明云南地区氏族先民们在意识形态方面与黄河中上游的仰韶文化氏族有一些共同之处r,新石器时代墓葬受到了黄河流域文化影响,但又有明显区别自成体系。
3.2.2 随葬品
云南地区新石器时代墓葬随葬品按材质划分,主要有石器、骨器、蚌器、角牙器、陶器等;按用途划分,主要有实用器、明器和装饰品。随葬品是判定墓葬相对年代的重要标尺,也是同一墓地分期的重要判定依据。随葬品的多少常被看作是社会不平等、阶级分化的标志,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墓葬随葬品数量、质量差别较小,中晚期墓葬随葬品差别逐渐增大,分化为统治阶级地位的人群与非统治阶级人群。男性与女性、成人与小孩、部落居民与敌对部落居民、埋葬的地点、随葬的方式、随葬品的多少均不一样。比如:磨盘地遗址清理7座石棺葬,没有遗物出土;永仁维的60座石棺墓大多有随葬品,出土随葬器物205件,特殊的是有1座有头箱的墓葬出土了石斧,3座有脚箱的墓葬均出土了石纺轮。
出土的随葬品一般为死者生前使用物,是财富的象征,隔箱的出现反映死者身份开始出现差异,一方面反映了死者社会地位高于其他人,另一方面说明这一部分死者生前拥有富余财富。永仁菜园子内的8座石棺墓仅有1座有随葬品且置于头部,根据墓口距地表距离、墓葬的头向及与其他墓葬无打破关系,推测该墓葬与另外7座墓葬为同部落墓葬但年代稍晚。武定田心发掘的3座石棺墓头侧均随葬陶器(碎片)。
由上可知,新石器时代的各类墓葬早期多无随葬品,中晚期出现随葬品,随葬品多为石质、陶质、贝类等,数量差异逐渐拉大,社会分化逐渐严重。
4 总结
本文通过对云南地区新石器时代墓葬形制、墓圹的大小、头向的梳理对比,探讨了云南本地的族墓制度,通过对出土随葬品数量材质的对比,反映了死者身份的差异,体现了社会的不平等,将云南地区的本地墓葬与中原地区的墓葬相对比,从考古学上说明了不同地区间文化交流传播的统一性与差异性,正是这样交融共存才孕育出了璀璨多彩的华夏文明。
5 展望
目前云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的墓葬数量较少,墓葬年代多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缺少较早阶段的墓葬材料,这为系统探讨云南地区新石器时代墓葬的年代发展序列带来了不便,且墓葬分布存在严重的区域不平衡的特点,这也对全面研究云南地区先民的丧葬制度、观念、习俗等造成极大的困难。
囿于资料的不完整,本文对于家庭聚落私有财产的支配、阶级贫富分化的差距、丧葬观念习俗的发展、氏族亲缘制度的纽带、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不同区域文化间的差异与交流、不同地理环境因素促成的变革等方面都没有展开深入的研究,本文在这里为后续研究提供些许借鉴思路:
第一,墓葬出土随葬品是否存在多寡。随葬品的多寡不仅反映了该聚落的随葬习俗,也是阶级贫富差距的体现,随葬品数量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及社会地位的高低正相关。新石器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个人财产不丰富,一般聚落居民仅能随葬一些作为生产工具的石器或生活用具的陶器等,而一些具有特殊社会身份的人,如聚落首领、沟通天地神灵的巫师,由于社会分工的进一步专化,带来了社会地位变化,进而体现为在墓葬中随葬反映自身职业或社会地位的物品。
第二,墓葬不同葬式体现聚落居民的思想观念差异。不同的葬式反映出不同的思想观念,二次葬、屈肢葬、断肢葬、瓮棺葬、石棺葬等反映的丧葬观念各不相同,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如:早在山顶洞人时期就有在尸体上撒红色铁粉的习俗,诸如此类的还有“拔牙”“毁器”等,这些习俗不同程度地反映了聚落居民的动植物崇拜、原始宗教、巫术信仰等。
第三,墓地设置是否有人为意识规划。如墓葬成片分布,或是朝向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又或是同一区域墓葬之间打破较少,这些都是有意识的体现。墓地的成片分布是对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聚落进行分区,墓葬之间打破较少则说明有专职看守墓地的人,或是墓葬地面有显著标志加以提醒。
第四,利用文化因素法、地理因素法分析不同区域之间墓葬文化关联。针对不同区域之间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墓葬的葬式、葬具、头向、随葬品差异进行对比,从而得出不同区域之间墓葬文化的关联性。
注释
①李昆声,肖秋.试论云南新石器时代文化[M]//李昆声.李昆声文集:第一卷.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60.
②孙太初.云南晋宁石寨山古遗址及墓葬[J].考古学报,1956(1):51-52.
③阚勇.元谋大墩子新石器时代遗址[J].考古学报,1977(1):44-45.
④阚勇.云南宾川白羊村遗址[J].考古学报,1981(3):353-355.
⑤楚雄彝族自治州文管所,云南省博物馆文物队.云南永定镇石板墓清理简报[M]//杨世钰,赵寅松.大理丛书:考古文物篇:卷二.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472-474.
⑥q云南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云南永仁维的石棺墓地发掘记略[M]//杨世钰,赵寅松.大理丛书:考古文物篇:卷二.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467-468.
⑦云南省考古研究所,玉溪市文管所,通海县文化局.通海海东贝丘遗址发掘报告[M]//杨世钰,赵寅松.大理丛书:考古文物篇:卷二.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729-730.
⑧张家华,李剑明.云南武定田心石棺墓调查简报[M]//杨世钰,赵寅松.大理丛书:考古文物篇:卷二.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512.
⑨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南华县孙家屯墓地发掘简报[J].考古,2001(12):19-22.
⑩于非林.永仁菜园子石棺墓清理简报[M]//杨世钰,赵寅松.大理丛书:考古文物篇:卷二.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475-476.
k戴宗品,周志清,古方,等.云南永仁菜園子、磨盘地遗址2001年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3(2):283.
l梁银,唐翔,唐亮.金沙江中游地区两处新石器时代石棺葬的发掘[J].考古,2007(11):18-19.
m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云南通海兴义遗址发掘[EB/OL].[2021-07-24](2022-01-13).https://www.sohu.com/a/480611512_121124392.
n张宏彦.中国考古学十八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266-268.
o杨德聪.试论古代云南的石棺墓文化[J].南方文物,1997(2):82.
p张宏彦.中国考古学十八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266-268.
r李昆声.论云南与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关系[J].史前研究,1985(1):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