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宁县状元博物馆馆藏纸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
2022-06-13程锦松
程锦松
摘 要:休宁县状元博物馆馆藏古籍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其中121册古籍已经出现了生物病害、水渍、污渍、残缺、断裂、微生物损害、断线、褶皱、书脊开裂等病害,亟须抢救性保护。为对这批文物进行科学保护修复,本研究借助多种仪器分析方法对古籍善本的纤维原料、加工工艺等进行分析检测,并结合文物不同的病害,选择有针对性的保护修复方法。
关键词:状元博物馆;纸质文物;纤维分析;修复保护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7.004
休宁县状元博物馆系目前国内唯一一家以展示状元文化为己任,兼容中国传统文化与地方民俗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现收藏有大量反映状元文化、科举制度相关历史珍贵文档书籍。因受历史原因及自然因素等影响,目前近50%的古籍文物出现大面积的破损、断裂、虫蛀、水渍、残缺、变色、粘连、断线、字迹模糊等病害,且一些病害呈发展蔓延的趋势,保存状况十分严峻。
为使休宁县状元博物馆纸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本次拟对病害严重的121册古籍文物进行抢救性保护处理。为制订科学合理的保护方法,对纸质文物的纤维种类、填料等方面进行分析检测,确保制订的保护修复方案在文物上使用的安全性。
1 文物价值
此次拟修复的古籍121册,其中有《休宁西门汪氏宗谱》《朱氏宗谱》《刘氏宗谱》《嵇氏宗谱》《太原王氏宗谱》《詹氏宗谱》《彭氏宗谱》《双井黄氏宗谱》《王氏祖谱》等,是研究当地人口迁徙、婚姻制度、族规礼仪的重要史料资源,对于现代人寻根求源、增强凝聚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成书于道光三年(1823)的《休宁县志》及光绪壬午年(1882)的《婺源县志》对研究当地历史沿革、风土人情、文化教育、社会生活、建筑艺术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众多的蒙学读物、书院会课卷、乡试试卷以及各类执照、布告、捷报等是研究古徽州崇尚教育、徽商捐资助学以及科举文化、状元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对研究休宁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地权分布和地权分配问题、当地的赋税问题、人们的生产生活等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实物史料。因此,保护好这批纸质文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保存现状调查及评估
2.1 保存现状
休宁县状元博物馆地处安徽皖南山区,地处梅雨带,一年中的雨水十分充沛,加上漫长的梅雨季节,一年间大约1/3的时间内空气湿度都在80%以上,在高湿度的环境下,库房终年潮湿。安徽皖南山区适宜的温湿度环境,为霉菌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造成一些古籍善本上出现斑斑霉迹。还有一些古籍善本由于装订线老化糟朽,逐页脱落而出现散页现象。此外,由于缺乏相应的保管设备和保管条件,造成部分古籍善本受潮,出现字迹褪色、书页粘连、固结的现象。另外,虫蛀也是这批古籍善本比较严重的病害。
根据馆藏文物档案资料,发现这批古籍文物入馆时多半都已经破损,其中许多古籍因装订线腐朽导致页面散落,部分古籍页面出现皱褶、断裂,大量古籍善本已经出现虫蛀、生霉等现象。
因为许多古籍文物都发生了霉变、褪色、破损、虫蛀等现象,其中尤以霉变、虫蛀最为严重,保存状况不容乐观,需采取措施尽力抢救。
2.2 主要病害及程度评估
对这批古籍病害进行现场调查,发现古籍文物大部分都出现生物病害、水渍、污渍、残缺、断裂、微生物损害、断线、褶皱、书脊开裂等病害(图1~图3)。这些病害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古籍文物的外观,而且存在进一步发展的趋势,严重威胁古籍文物的长久保存。
3 分析测试
3.1 纤维形态分析
实验样品:馆藏《婺源县志》(编号0312)文物样品。
实验仪器:XWY-Ⅵ型纤维仪(珠海华伦造纸科技有限公司)。
实验方法:将样品润湿后用手指揉搓成小球,然后放入样品管中,加入1mL蒸馏水,反复震荡至纤维分散;吸取少量分散纤维的悬浊液滴在载玻片上,在60℃的电热板上烤干并冷却;滴加1~2滴Herzberg染色剂进行染色,盖上盖玻片,置于XWY-Ⅵ型纤维仪下观察染色情况及纤维形态。
3.2 超景深显微分析
实验样品:馆藏《婺源县志》(编号0312)文物样品。
实验仪器:超景深视频显微镜(基恩士VHX-2000C)。
实验方法:本项目分析通过视频显微镜下放大不同倍数的样品照片,观察样品的形貌特征、分层情况及涂布情况。
3.3 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
实验样品:馆藏《婺源县志》(编号0312)文物样品。
实验仪器:肖特基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irion200型,日本电子公司JEOL)。
实验方法:取少量样品经过喷铂处理(喷铂时间为275s)使其导电后,使用肖特基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对样品表面及纤维之间进行观察,加速电压为10kV。
3.4 偏光显微镜分析
实验样品:馆藏《婺源县志》(编号0312)文物样品。
实验方法:用解剖针取少量纸样放入样品管中,加入0.5mL甘油,置于超声波分散器中震荡10min;吸取少量样品管中的甘油,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在偏光显微镜下观察。
3.5 测试结果
3.5.1 纤维原料分析
通過纤维测量仪对纤维进行分析,可知该样品含有两种类型的纤维:一种纤维经碘-氯化锌染色后呈现红棕色,有若干纵向条纹,纤维表面易弯曲,其他非纤维状杂细胞较少,具有明显的横节纹,在打浆过程中容易剥落而逐渐不明显,这是麻的特征(图4);另一种纤维呈圆柱形,表面光滑有节纹,杂细胞较多,纤维周围包裹胶衣,这是皮浆的特征,该纤维上常附着无定形的蜡状物,染色后呈黄色,且少有草酸钙晶体,推测为桑皮纤维(图5)。因此,该样品造纸原料为麻纤维和桑皮纤维。
3.5.2 制作工艺分析
由超景深视频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后发现(图6、图7),纸张纤维呈白色,表面未见纤维断裂的情况,有少量的黑色污染物,保存状况良好。纸张表面没有被物质覆盖,单根纤维形态清晰可见,说明该纸张未经过加填处理。纤维之间也未见胶状物,说明纸张没有经过施胶处理。
为了进一步确认,对其进行了扫描电镜能谱(SEM-EDS)分析,其结果如图8、图9所示,能谱检测结果显示,纤维所含主要元素仅为C、O(H在能谱图中不显示)。结合电镜观察结果及传统造纸工艺,推测该纸张未经过加填、涂布处理。
3.5.3 偏光显微分析
经偏光显微镜正交偏光状态下观察后发现样品含有呈十字消光特性的淀粉粒,其直径在17~24μm之间,消光臂较宽,可能经过高温糊化,与文献中禾本黍亚科形态相吻合,由此,判断纸张在制作或后期装裱过程中使用了淀粉糨糊。
3.5.4 小结
该样品为单层纸,本次研究分别进行了纸张原料鉴定及制作工艺分析。纤维形态结果显示,样品造纸原料为桑皮纤维和麻纤维。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结果显示,该样品造纸过程中未经过加填、涂布处理。偏光显微镜观察表明,纸张在制作或装裱过程中有使用淀粉作为胶料或涂料黏合剂。
4 保护修复工作目标
本次拟保护修复的古籍文物121册,计划以传统材料和工艺进行修复,经过保护修复的纸质文物将达到以下技术指标:一是色差△E≤0.5;二是手感无明显变化,柔软性明显增强;三是防虫、抗霉变;四是达到陈列展出的要求。
依据修复原则对残损的纸质文物进行保护修复,使用传统工艺技术和材料,所有新材料和新工艺都必须经过前期试验和研究,以对文物最无害的工艺技术进行保护修复。经保护修复后的纸质文物能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长文物的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为陈列、研究服务,展示古籍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且在该文物的现保藏条件下可相对长久地保存。
5 分析测试
5.1 资料采集
资料采集包括文字、图片信息的采集、样品的采集及样品信息的采集。先是利用普通相机对文物的图片信息进行采集,之后用红外照相机对字迹模糊的古籍进行文字信息的提取,然后取样,最后通过各种分析测试手段完成对样品信息的采集,比如纸张纤维原料、加工工艺及老化程度等,为后续的保护修复提供依据。
5.2 清洗
针对古籍存在的水渍、污渍及霉菌斑迹等不同污染物,应选取不同的清洗方式:
①清洗灰尘,一般用刷除法去除古籍上的灰尘。具体方法是用干净、松软的毛刷顺纸纹朝一个方向刷几遍,刷净即可。注意不要来回刷,以免灰尘揉进纸纤维中。切忌用手或湿抹布擦拭,以免污损书页,如果尘污无法拂去,可用“洗”来处理。将书页放进盛有约70℃水的大瓷盘内,用毛刷或脱脂棉球细心地在水中刷洗尘垢、泥斑,洗净后再放入另一清水盘中清洗,用吸水纸吸出书页上的水分,直到干燥为止。
②清洗水渍,把带有污迹一面的纸张放在吸水纸上,用棉花蘸着无患子溶液,在污迹部分进行擦拭,并从背面用海绵吸收溶剂,污迹因溶剂的作用会再转移到吸水纸上。随后,把纸张放到新的吸水纸上,再次用海绵吸附。如此反复多次,直至污迹去尽为止。
③清洗霉菌斑迹,用干燥洁净的棉球轻轻擦拭,或用软毛刷子刷除,即可除去。刷除时动作要小,避免把霉菌孢子广泛播散,其中有一些会不可避免地被刷进纸张纤维组织中去。假如霉污渗入纸纹中,可以使用一块软橡皮擦拭,或用一块和好的面团(表面不黏手)在污迹上來回轻轻滚搓,使霉污黏附在面团上。黏结在书页表面的尘土、霉块,可以用刀尖轻轻刮干净。
5.3 固色、揭页
采用传统书画固色方法(用明胶液固色),对古籍文物中褪色的文字尽量还原且固色保护。对于水渍粘连固结较轻的古籍,用水蒸气软化后,采用简单工具,手工操作便可以慢慢揭开。
对于全部、局部轻度和中度粘连严重的部分可用以下方法揭取:将古籍置于宣纸上,用竹起子或牛角刀逐页细揭,动作要轻,防止书页发生破损。脱落的零星小块随时用稀糨糊固定在原处,片语只字亦要保留好。每揭取一页,就用一张吸水性稍强的毛皮纸夹好,以免遗失。对于板结、粘连的部分,采取应对“书砖”的方法揭取,在沸水中加入3%明矾,防止书页墨色洇散,再加入2%明胶,以加固纸张。将“书砖”浸泡一两日,待书页全部浸透后取出,沥去水分,逐页揭开。然后每5页为一层,错落地摆放在吸水纸上晾干。
5.4 修复
根据对休宁县状元博物馆馆藏古籍的具体调查,这批古籍是单面文字的古籍善本,对于虫蛀缺损比较严重以及无法再次装订的古籍,采用传统的书画装裱技术进行整页托裱加固。对于破损较轻、局部有少量虫蛀以及书脊完好能再次装订的古籍善本,采用局部修补的方法进行修补。以经过加固后纸张强度、文物外观变化、字迹是否脱落为评估指标,对加固材料的安全性及效果进行评估。在确保古籍善本安全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加固处理。
5.5 防虫防霉
对所有的古籍进行熏蒸杀虫灭霉处理,拟采用环氧乙烷与二氧化碳之比为3∶7混合气体对古籍进行熏蒸处理。对保管柜和库房进行杀菌消毒处理并投放防虫防霉药物,以防止交叉感染。
5.6 装订
将修复好后书页和散页的古籍,按照本书的具体情况,用传统装订技术按页码顺序重新装订成册。
5.7 制作函套
做完以上技术保护工作后,对所有经过保护处理的古籍制作函套进行包装保护,使用文物专柜收藏。
参考文献
[1]张金萍.传统工艺科学化研究[N].中国文物报,2011-03-18(004).
[2]王春,周理坤,彭祥凤.馆藏文物霉菌综合治理方法[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0(1):61-63.
[3]周新光,吴来明,王克华,等.植物中药成分应用于文物虫霉病害防治中的适用性探讨[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2,24(S1):20-24.
[4]闫丽,高雅,贾汀.古代书画文物上污染霉菌的分离与鉴定研究[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1(1):78-82.
[5]陈元生,解玉林.书画上“狐斑”成因研究[J].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2(14):63-76.
[6]奚三彩.文物保护技术与材料[D].台北:“国立”台南艺术学院,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