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昌本:主持策划电视剧《渴望》

2022-06-13陈敬刚

读报参考 2022年11期
关键词:笔者

陈敬刚

  “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有过多少朋友,仿佛还在身边。也曾心意沉沉,相逢是苦是甜。如今举杯祝愿,好人一生平安……”中国第一部室内长篇电视连续剧《渴望》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该剧开创性地以写实的视角直面1960年代末到80年代末那个转折的年代,讲述了几个年青人辗转复杂的爱情经历,揭示了人们对于爱情、亲情、友情以及美好生活的渴望。它被称为中国电视剧发展转折性的里程碑,其高达90%以上收视率所创下的巅峰效应成为一个时代的神话。该电视剧成功地塑造了刘慧芳、王沪生、宋大成等一个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鲜活人物形象,主题歌《好人一生平安》唱遍大江南北,“娶妻当娶刘慧芳”更成为那个年代街头巷尾非常流行的一句口头禅……

  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当时主持策划这一切的是著名山东青岛籍作家、文化部原副部长陈昌本。

  1935年4月,陈昌本出生在今属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夏庄街道丹山社区的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在日寇入侵后,他的家境每况愈下,9岁时就被迫辍学,每天披星戴月往返5公里,到日本人开设的炼钢厂做童工。有一次,他因过度饥饿和疲惫而昏睡过去,竟被凶狠的日本监工认为是患了瘟疫,要活埋他。幸亏工友们在生死关头,拼命与日本监工争斗才把他抢救了回来……

  新中国成立后,14岁的陈昌本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青岛一中。初中毕业后,他毅然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华北军区某装甲兵部队先后担任文化教员、机要员。后来,他从部队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大学毕业后,曾留校任教,担任新闻系教师兼新华社记者,后来出任北京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副处长。

  按照家乡的传统辈分,陈昌本是笔者的本家爷爷。2012年春季,笔者以“同族本家”的身份前往看望。闲谈中,精神矍铄的老人情不自禁地开启记忆的闸门,对于《渴望》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缘,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依旧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1984年,陈昌本由北京市委宣传部调到北京电视台担任台长,不久又升任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局长。当时,北京电视台的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已经先后成功拍摄了《四世同堂》《凯旋在子夜》《便衣警察》等一系列电视剧,名声在外。刚上任的陈昌本颇感重任在肩。他认识到,电视连续剧必须要做到内容有深度能拨动心弦,人物有血肉能揭示命运,故事有起伏能留好“关子”,语言有味道能唤起美感……他在对当时译制引进的《女奴》《诽谤》等电视剧进行比较研究后,决定采用多机拍摄、同期录音、现场切换的形式,力争搞出第一部国产的室内长篇电视连续剧。

  于是,他亲自披挂上阵,与北京电视艺术中心的工作人员四处寻觅,终于在北京西山脚下找到了两个军用旧篮球训练馆;然后,横下一条心,投入资金约200万元将这两个篮球馆改建成简易的室内摄影棚。而这里就是1987年准备拍摄的电视剧《渴望》的室内摄影棚。

  剧本是艺术之本,如何才能够编写出既符合电视剧规律,又能够获得观众认可的好本子呢?为了拍好《渴望》,陈昌本决定,多让年轻人来挑大梁,自己亲自参加策划把关。

  故事情节是根据一则收养弃儿的新闻报道改编的。于是,他们五个策划人(陈昌本、郑晓龙、李牧、王朔、李晓明)就开始构思基本故事、基本人物、主要情节。大家集思广益,拉出了一部约17万字左右的剧情大纲,然后由具体执笔者李晓明完成剧本。

  陈昌本告诉笔者:“《渴望》的故事情节,我们几个人酝酿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住进蓟门饭店编戏时,每个人的脑海中都酝酿出一套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设想。实际上是把几个人的思想、几个人编的故事和设计的人物命运,以及组织的情节交织融汇在一起。也就是调动五个人的人生阅历,为丰富这部电视剧的故事、人物命运和情节结构来服务。如果没有五个人丰厚的生活积累,是不可能编出《渴望》那样的具有时代特点的情节故事和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来的。《渴望》的成功,依赖的是策划人、编剧、改编者、导演乃至演员的生活厚度和艺术功力,绝不是区区几个策划者灵光乍现、一蹴而就的产物。”

  据陈昌本透露,《渴望》的主题歌《好人一生平安》的歌词是由国内著名词作家易茗和雷蕾夫妻共同创作而成的。歌词初稿的原句是“如今举杯祝愿,身如一缕轻烟”(暗喻渴望人生如意洒脱)。后来,经过夫妻俩多次讨论和充分酝酿,最终定格为“如今举杯祝愿,好人一生平安”。质朴无华的歌词饱含着对谦恭善良的女主人公的祝福和敬仰之情,而修改后的词句也顺理成章地被确定为该主题歌的歌名……

  众人拾柴火焰高,群体心血化彩虹。辛勤的耕耘终于收获了累累硕果,长达50集的室内长篇电视连续剧《渴望》仅仅只用了八个月就顺利拍摄完成。不仅成本低,而且生产周期短,制作快速便捷。在中央电视台及全国各个地方台陆续播出后,《渴望》产生了极大的轰动效应。陈昌本与笔者调侃道:“苦情大戏可真的‘坑苦’了那些犯罪分子。比如小偷,由于家家户户都在收看《渴望》,到了晚间大家都不出门。他们根本找不到作案的机会!据说,因为《渴望》的播出,使得北京市当年的犯罪率都下降了。”因此,《渴望》剧组受到了公安部门的表彰,并专门为剧组举办了庆功会。

  说到这里,陈昌本感慨万千。他扶了扶眼镜框,透过镜片中流露出那深邃的目光:“我们在创作《渴望》时,非常重视时代性、民族性和群众性的有机统一,体现出了民族文化精华之所在。通过拍摄《渴望》,我们也认识到一个创作原则,就是应当按生活本来的面貌去写,既不人为地拔高、美化,也不要刻意贬低、丑化。现实生活中的人原本就是丰富、全面的。我们创作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够做到雅俗共赏,从孩子到老人,从知识分子到家庭妇女都爱看,再就是要具有深刻的思想启迪意义。”

  1990年5月,陈昌本调任文化部副部长一职。接到国务院的调令时,正是《渴望》拉出毛片之际,当时他在电视节目制作领域正满怀信心并得心应手,但军旅出身的他向来是有令必行,于是毅然奔赴新的工作岗位。说到这里,陈昌本笑着对笔者道:“你看看,我算不算幸运啊?我可以说是经历了文化工作的方方面面,工作的需要逼着我接触并熟悉了多个艺术领域,比如小说、报告文学、新闻与通讯特写、影视文学、舞台艺术、民族戏曲、美术创作……涉猎的艺术门类繁多,理论研究自然比不上那些专家有深度;而创作的实践又比不上那些专攻一两门艺术的作家和艺术家功力精湛。所以充其量,我只能算是个杂家吧……”

  谈话间,陈昌本拉开自己办公桌的抽屉,笔者看到了他几十年来积累的大笔“财富”——用信纸写成的20多万字的笔记。经历了沧桑的岁月更迭,有的纸面已经泛黄,纸角褶皱,钢笔字迹也有些褪色。他笑着对笔者说道:“如果说生活是流水,那么这些小本本就如同是拦水坝。假如不及时拦住,水流去了就不再回头。这就是我钟爱小本本的原因。”与其说“钟爱小本本”,不如说陈昌本是在痴恋生活!癡恋生活,深入生活;持之以恒,勤奋进取。“生活是艺术家的根”,这是他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能够将现实美与文学美结合起来的根本原因。

  2022年3月11日,陈昌本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回顾他的人生之旅,对于文学和艺术,他情有独钟;对于工作,他干一行,爱一行;他将两者有机融会贯通,唱出了文学美与现实美融洽和谐的人生之歌。□

猜你喜欢

笔者
我的幼教故事
老师,别走……
用满腔的教育热情走在教学道路上
我的灵感来源于我的学生
不抛弃 不放弃 理想终将实现
系在韵律操社团上的爱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两个新发现的不等式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从前岁月〈宝匣记 第七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