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4.0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

2022-06-12厦门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厦门361024

物流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专业人才应用型物流

朱 丹 (厦门理工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0 引言

“亲产业”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科建设的出发点,也是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落脚点。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开始进入智能化时代,工业4.0所引发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不仅推进了产业的智能化升级,更对新时期劳动者的职业胜任力提出了新要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诸多先进科技逐步广泛应用于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发展模式创新,使得传统岗位需求在不断缩减,新兴岗位需求在快速增加。面对新兴岗位的职业胜任力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结合产业发展趋势作出适时调整,对专业知识结构与专业能力素养进行重构,以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存在紧密关联。智能物流、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是工业4.0的三大主题,其中,智能物流不仅为智能生产提供联结供应、制造和客户的全流程供应链物流服务,支撑智能生产模式创新,同时也是实现智能工厂空间科学构建、物物互联的重要基础。智能物流是工业4.0对现代物流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培养智能物流应用型人才符合产业发展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当前,已有部分高校对新时期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思考,吴影辉提出通过物流仿真软件教学提升专业学生面向智慧物流场景的专业实操技能;施文娴针对智慧物流背景下物流岗位需求的变化,认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面向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两个方向;李超应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从专业知识结构、岗位实践能力和信息化素质三个维度进行物流人才素质指标体系构建,以适应智慧物流环境下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刘文芳从理论学习、实验操作和企业实践三个维度构建了“互联网+”背景下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孙桂娟针对当前社会对物流人才需求的变化,从岗位需求能力、专业课程体系、实习实践与创新创业课时与内容改革等层面对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优化。制造强国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的推进,现代物流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联动发展关系愈加紧密,加快新型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有现实紧迫性。

1 工业4.0背景下物流管理岗位胜任力的变化趋势

1.1 岗位需求由基础性向技术性升级

工业4.0背景下的智能生产属于智能联网式生产,是在多个不同工厂的生产节点间通过信息联网构建起虚拟制造体系,实现对生产要素的高度灵活配置和大规模定制生产。因此,为匹配生产模式变革,智能物流系统要能够有机集成从原料供应到成品制造再到客户产品交付的供应链全流程物流服务,实现按客户订单驱动的生产流程再造与生产物料协同调拨,最终完成对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快速响应。在智能物流对智能生产进行联动服务的过程中,生产系统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加快了物流系统的同步升级,物流智能仓储系统与无人配送系统逐步常态化,传统物流人工作业岗位如仓储现场管理、装卸搬运、包装分拣、末端配送等基础性操作层的工作岗位将被物流机械所替代,而物流信息管理、物流路径规划、物流设施空间布局、物流作业流程设计、物流仓储与采购决策、供应链物流作业协同等技术性规划设计层和协同决策层的新兴岗位成为物流管理人员业务场景的新常态。

1.2 专业理论知识体系面临重构

随着物流实践的不断创新,传统物流理论对新型物流实践的指导作用逐渐减弱,物流专业人才的“知识库”面临升级与更新的现实需求。工业4.0背景下的现代物流向智能物流、供应链物流转型升级的趋势明显,既面临着先进智能物流技术的广泛应用,也面临着物流系统运营管理重心向物流资源的智能调拨与配置决策、供应链一体化服务转变。因此,了解和掌握物联网、自动识别、云计算、大数据挖掘、物流系统仿真、人工智能、供应链协同决策等先进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及其原理成为智能物流环境下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满足岗位胜任力的基本要求。在现阶段的物流管理专业理论知识体系架构中,对智能物流技术应用及原理的知识教学尚停留在粗浅通识教育层面,专业课程体系架构以物流职能为模块,面向传统物流产业环境介绍不同物流职能的运作原理和作业方法,与现实物流产业实践的发展存在脱节,难以形成面向新产业环境的供应链物流管理思维与方法。重组理论知识体系是新时期智能物流应用型人才实现人岗匹配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物流产业有效协同智能生产活动开展的客观需求。

1.3 职业技能要求由操作型向复合应用型转变

由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提升,传统物流作业中的基础性操作层岗位逐步由人工作业向半自动化、全自动化作业转型,劳动力密集型作业的复杂程度不断下降,对现场管理人员的操作技能要求也随之降低。但随着规划设计层与协同决策层的新兴岗位出现,物流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转为面向物流信息系统应用、智能设备调度管理、物流解决方案设计、物流数据分析等知识密集型作业领域,客观上要求物流管理人员需具备先进物流管理理论与先进物流系统软硬件应用技术的复合应用技能,方可满足知识驱动的复合型物流管理工作开展要求。职业技能由操作型向复合应用型转变是工业4.0背景下物流系统发展层级提升与运作模式转变的客观必然,也是物流管理人员面临知识密集型岗位替代劳动密集型岗位之后开展职业技能重塑目标方向。

2 新时期应用型本科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面对工业4.0所引致的产业变革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专业人才职业胜任力的新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需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新时期的产业发展特征打造具有新内涵的专业人才,为产业发展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资源。

2.1 总体目标定位

工业4.0背景下的智能物流系统不仅改变了传统物流作业场景与作业方式,更建立起了人与物流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双向赋能关系,促进了人与系统之间的深度融合与协同一体,延展了整体的创新服务能力。作为新时期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面临着产业智能化发展趋势下的创新实践,不仅需要具有先进物流管理理念,掌握先进物流技术与智能设备的应用技能,更要具备跨系统的物流资源重组与跨组织的一体化运营规划创新能力,以满足复杂客户需求环境下物流系统对智能化、一体化生产系统的协同匹配,为智能生产模式的开展提供物流系统保障。因此,基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内涵界定,结合工业4.0背景下智能物流系统对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总体定位应是培养具有现代智能物流理论和创新思维,能够熟练应用先进物流工程技术与智能物流设备开展物流系统运营管理与解决方案设计的复合应用型管理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可以从知识结构、思维意识、专业技能与人才类型四个维度进行解析。

2.2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内涵解析

2.2.1 知识结构

产业发展驱动着人才知识结构的调整。物流智能化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与设备的升级,更有物流管理理论的创新发展,而后者才是驱动先进系统价值创造的根本动力。基于供应链开展智能物流服务,大力发展智能供应物流、智能生产制造物流、智能配送物流是工业4.0背景下物流产业变革的具体目标。因此,依据产业变革目标,新时期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以供应链管理、物流运营管理、物流作业组织、物流系统构建、智能物流信息技术与智能设备应用、物流设施规划为核心知识模块构建系统全面的智能物流专业知识体系框架,以具备面向智能化产业环境开展物流服务所需的理论与技能素养。

2.2.2 思维意识

创新思维是开展创新实践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当前,产业环境正处于快速变革发展中,新模式、新业态、新系统不断涌现,产业实践面临着诸多新的尝试,客观上要求管理人员大胆突破陈规,借助新技术、新设备、新理念进行创造性劳动,实现产业价值的创新挖掘。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创新思维培养是提升其实践技能应用水平、促进先进理论向先进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催化剂”。管理者的思维意识影响产业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导致绩效结果的优劣差异。具备创新思维,才有形成创新方法的基础,资源的禀赋才能得到最大的效用发挥。因此,创新思维是新时期产业创新实践环境对应用型人才专业素养的客观要求,是激活应用型人才内生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2.2.3 专业技能

智能物流时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所面临的工作环境已从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转型,生产作业技术与设备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程度大幅提升,专业技能从面向设备操作、实物作业的体能驱动型技能转为面向信息管理、系统规划、智能设备控制的智力驱动型技能。因此,熟练掌握智能物流信息化应用技术、智能物流设备控制技术和物流信息系统管理技术是新时期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开展物流管理工作所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专业技能是专业知识在现实生产实践活动中的活化应用,是应用型人才应用性的重要表征。智能物流时代的物流管理专业技能需贴合产业发展的新要求,满足新兴岗位对专业人才职业胜任力的所需,实现管理水平提升。

2.2.4 人才类型

在产业智能化转型进程中,实施再造工程是推进产业升级和价值革新的必要手段。系统重构、流程重组、模式重建、空间优化等再造工程既是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建设内容,也是实现物流系统匹配智能工厂、智能生产的重要抓手。再造工程的实施离不开先进物流工程技术的支撑,先进物流工程技术是先进物流理论实务化应用的重要载体,是智能物流产业重要的生产投入要素。因此,新型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不仅需要掌握先进理论,更要具备开展物流再造工程的专业技能。培养具有工程技术背景的复合应用型管理人才符合新时期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是管理方式和手段现代化后实施智能化管理对新型管理人才的客观需求。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产业发展对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新要求。协同产业发展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重塑人才专业内涵是更新人才产业服务能力、实现人力资源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重要举措,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新时期落实“亲产业”办学理念的客观需求。

3 基于目标定位的专业能力与课程体系构建

专业能力是职业胜任力的重要来源,是专业人才实现人岗匹配的重要能力保障。基于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应紧扣专业能力建设,围绕专业能力培育实施课程体系架构,以加强课程教学对专业能力形成的支撑作用,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3.1 专业能力架构与层级分解

专业能力是人才综合素质的反映,是专业知识系统化集成与内化后形成的应用水平体现。智能物流时代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所需具备的专业能力具有明确的时代特征,即具备应用先进智能物流技术与原理提升物流系统智能化运行与管理水平的专业能力。因此,其专业能力的构成可以解构为以下能力层级体系。

如图1所示,新时期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由低级向高级递进共包括了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智能物流基础应用能力、物流系统运营管理能力、物流系统工程应用能力、物流综合应用能力共五个层级,每一层级的专业能力又由若干子能力构成。这些能力的具体内涵如下。

图1 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专业能力层级体系解构

3.1.1 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

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是信息化应用的基础,作为智能物流时代的底层应用能力,是其它专业能力构建和形成的必要前提。这一基础应用能力包括了计算机基础技术应用能力和计算机语言应用能力。

(1)计算机基础技术应用能力

计算机基础技术应用能力包括了办公软件应用、Windows操作系统应用、因特网基础应用、多媒体应用等基础信息化应用能力,是信息化时代开展信息化办公与管理必备的基础能力,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掌握其他信息化技术与应用技能奠定基础。

(2)计算机语言应用能力

掌握一门计算机语言是进行信息系统功能开发的必要技能,也是实现智能物流软硬件功能定制化应用的客观要求。面对差异化的客户需求,物流信息系统与智能软硬件功能常需进行二次定制开发。二次定制开发属于通用功能的差异化应用,具有专业应用性强、开发频率高、开发强度小等特征,通常由使用者自行开发。因此,客观上要求物流管理专业人才需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语言编程能力,能够通过代码编辑实现信息化生产工具功能的差异化应用。计算机语言应用能力是信息化时代熟练应用信息化生产工具的一项职业技能,是满足差异化客户需求所需具备的应用能力。

3.1.2 智能物流基础应用能力

智能物流基础应用能力包括了智能物流技术应用能力与智能物流设备操控能力,是工业4.0背景下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对智能物流科技发展成果必须掌握的一些典型技术与设备的应用能力。

(1)智能物流技术应用能力

智能物流技术包括了物联网技术、条形码技术、GPS技术、GIS技术、RFID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VR技术等。熟悉主流智能物流技术在不同物流系统作业场景中的应用,并掌握这些技术的基础应用技能是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从事智能物流系统管理活动的必备专业本领。

(2)智能物流设备操控能力

智能物流设备操控能力是指能够操控无人机、无人车、工业机器人、AGV小车、堆垛机、自动分拣机、智能货架等典型智能物流硬件设备开展物流现场作业的专业能力,是对应用型人才开展智能物流系统现场作业管理的操作技能要求,是实现人机一体化应用效能的能力保障。

3.1.3 物流系统运营管理能力

物流系统运营管理能力具体体现为物流系统管理能力与物流实务作业能力。运营管理能力是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专业综合素质的体现。在工作场景中,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既要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实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职能,又要具备开展业务实操的动手能力,这是岗位职能对复合性应用的要求。

(1)物流系统管理能力

物流系统管理能力是指具备物流资源配置、物流组织协同与关系管理、物流作业过程管理、物流计划制定与控制等业务管理能力,是实现物流系统有效运作的职业能力。随着管理手段智能化水平提升,管理的权限也在不断下放,一线管理人员要能够对出现的新状况、客户的新要求做出快速响应。因此,面对越来越高的管理效能要求,提升管理能力成为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职业胜任的自发需求。

(2)物流实务作业能力

具备开展实务作业的执行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应用性的具体表现。应用型人才在工作中要做到“懂业务、能执行、善落实、出实效”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要真正熟悉一线业务,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与实务意识,把理论用于指导实务作业,从而形成实际生产力。物流实务作业能力的养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认知层到操作层再到思维层逐步深入和融会贯通,并不只意味着业务的执行。

3.1.4 物流系统工程应用能力

物流系统工程是应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对物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优化和控制,以确定最优方案的物流管理活动,是开展物流系统建设与管理的方法与工具的集成应用。物流系统工程应用能力反映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建设与管理物流系统的本领,是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核心专业应用能力。物流系统工程应用能力包括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能力、物流系统预测与决策能力。

(1)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能力

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是应用建模方法与工具对物流系统进行模型化抽象,从而开展定量化研究,以确定最优解决方案,是物流系统工程应用的重要领域。随着物流科技的进步,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的方法与工具也在不断发展,计算机3D虚拟仿真已成为智能物流时代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的主流应用。计算机3D虚拟仿真可广泛应用于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和智能物流的系统建设与优化中,可实现对系统空间布局、作业流程规划、作业工序调度、设备选型与配置、搬运路线设计、产品库存决策、系统虚拟运营等多种应用场景进行可视化建模与仿真数据分析,为物流系统资源优化配置、运行效率与管理效能提升提供智能化决策支持。因此,掌握应用计算机3D虚拟仿真技术开展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的专业能力是工业4.0背景下开展工业系统场景设计的一项重要专业能力,也是智能物流时代进行物流系统解决方案规划与设计的核心应用能力。

(2)物流系统预测与决策能力

物流系统预测与决策是物流系统基于物流大数据应用对不确定市场需求进行精准需求分析和挖掘潜在价值需求的重要手段,以提高物流系统对需求的精准响应能力和价值增值服务能力,是物流系统实施智能化运营管理的重要业务内容。当前,物流大数据已成为物流系统具有高附加值的生产要素,物流大数据在物流系统的各项运营管理活动中应用的程度和范围不断加大,发挥的价值效用也在不断增强。具备物流系统预测与决策能力,能够应用物流大数据开展物流智能服务,是物流产业升级的客观结果,也是物流智能化时代开展知识密集型岗位物流管理的必备职业能力。

3.1.5 物流综合应用能力

物流综合应用能力是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综合能力与素养的体现,是应用专业理论与工程技术解决现实经济活动中物流业务问题的复合能力,包括了物流方案策划能力与物流创新能力。

(1)物流方案策划能力

如前所述,在智能物流环境下,随着管理权限的下放,在实际业务的执行中,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既需要知道“做什么”,也需要知道“怎么做”,要能够根据不同的业务情况制定出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从而对客户需求作出快速响应。因此,物流方案策划能力是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有效施行运营管理职能所需具备的综合能力,反映了其对专业知识、技能融会贯通、集成应用的程度和水平。

(2)物流创新能力

物流创新能力是对专业应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是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在生产实践中创造力的体现。智能物流实践本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业务场景、业务内容、业务模式、市场关系等业务实践在物流智能化进程中不断地创新演变,物流服务新业态与新价值不断产生,客观上要求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在业务实践中能够具有创新意识、积极参与创新实践,不断推动智能物流系统创新实践的持续发展。

3.2 与能力体系相匹配的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建设是实现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的路径依托,课程体系的架构应遵循能力导向原则,根据不同的能力层级与能力构成建立课程教学目标指向明确的专业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双向支撑,最终实现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

图2 基于专业能力层级架构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4 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的相关举措

4.1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的质量水平决定了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效果,对人才培养最终目标的达成有着重要影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教师首先需要具备应用型素质,不仅善于理论研究,更要懂得实操应用,善于在教学中将理论融入应用场景,让学生懂得理论可以“用在哪”,可以“怎么用”。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让专任教师在课余时间以课程教学改革项目为依托到企业挂职锻炼,将实践成果反馈于课程教学应用,在提升教师的应用能力素质的同时也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4.2 对接企业需求,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是推进人才培养方案有效实施的关键举措。当前,物流教材建设存在严重的内容重复现象,同一知识点出现在不同课程教材的现象较为突出,如《物流技术与装备》与《物流信息系统管理》、《物流工程》与《物流系统设计技术》、《运输管理》与《配送中心规划与管理》等课程教材之间均存在知识点重复现象。此外,通用教材重原理阐述,而轻应用实践,缺乏针对应用型本科层次人才教学所需的特色。因此,重新梳理教学内容,开展应用型教材规划建设具有现实必要性。依据能力导向的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应对接企业需求,能反映出当前及未来企业物流实践对物流人才理论素养与专业技能的岗位需求,以推进专业能力的落地应用。

4.3 专业课程考核方式应注重能力考核导向

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学习方式的选择和最终的学习成效。“考前划重点,突击背一背,考完全忘了”是不少大学生学习状态的真实写照。这里面既有教师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对学习认知态度的原因,但根本原因是考核这个指挥棒的指向问题。结果导向而非能力导向的考核机制造成“分数说明一切,分数决定一切”,必然难以从学习者内在形成对知识的正确认知。新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中应规避这种现象,在专业课程的考核机制中要通过设置能力考核环节,如项目实践、课堂互动、模拟实操等,同时在期末卷面的考核中减少识记性知识的考查,多考查知识的应用性,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当前学习动机偏差的现象,促进专业能力的真正内化形成。

4.4 深化校企合作,协同人才培养

校企无缝协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也是推进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供需匹配的重要路径。通过聘请资深企业人士担任课程讲师与论文导师、开设专题讲座、共同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合编专业课程教材、开设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实验班、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开发校企合作横向课题等多元协同育人方式推进校企合作深入建设,在校园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始终贯穿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特征,让“亲产业”的办学理念能够在校企协同育人的模式下得到有效落实。

4.5 开展“双创”教育,提升专业综合素养

创新、创业是培养学生思维活性,激发学生潜在能力的重要路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时代的召唤,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肩负的社会责任。通过开展“双创”教育,引导学生产生自主求知欲和探索欲,自发应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开展社会生产实践,从而获得专业综合素养的全面锻炼和提升。学科竞赛、课题研究、创业实践、专利发明等“双创”教育作为课堂教育之外的协同教育,为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助推,其成果也成为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金石”。

5 结束语

工业4.0时代的到来为产业发展注入了科技创新的力量,智能化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主流趋势。智能物流在对物流产业发展赋予时代新动能的同时,也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职业胜任力提出了新要求。具有工程技术背景的复合应用型管理人才是智能物流发展对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客观选择,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应用性的新时代内涵。调整人才培养目标,重塑人才专业能力,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顺应时代需求与产业发展的必然。以专业能力为导向开展专业课程体系架构,实现人才专业能力的精准培养,为专业人才职业胜任力的形成扎牢基础。打造新型应用型人才,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创新的协同统一,是新时期应用型本科高校面临的时代课题,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专业人才应用型物流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
新时期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