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优化策略的探讨

2022-06-12董昕

民族文汇 2022年28期
关键词:朗读教学优化策略小学语文

董昕

摘要:  教师在朗读教学中“严把‘基础关”、“突破‘情感关”、“勇闯‘思维关”、“跨越‘趣味关”,从而使学生读得“准确”、读得“动情”、读得“灵活”、读得“开心”,并以此为切入点,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优化策略

朗读,能够帮助学生校正发音、以声表意,强化记忆、以声促诵,增强语感、以声激趣,揣摩文意、以声传情。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于朗读教学的研究与探索,通过创新朗读教学理念、拓宽朗读教学渠道、提高朗读教学效率来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从而以朗读教学为切入点,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发展。

一、严把“基础关”,使学生读得“准确”

“读得准确”,是对于朗读者来说最基本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严把“基础关”:首先,读准字。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来说,朗读中出现读错音的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包括以下几种:1. 多音字的用法混淆;2. 形近字的辨析不明;3. 方言与普通话“混搭”。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读字训练,使学生读准字;其次,读准词。小学生朗读中所出现的读不准词的现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不会连读,使“词”变成了“字”,导致朗读不连贯;2. 对于轻声的处理不到位;3. 对于儿化音的处理不准确;4. 变调规律掌握不牢固;5. 语气助词处理不得体。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这些基本功训练,使学生读准词;最后,读好句。学生要想连贯流畅、声情并茂的读好语句,需要掌握以下朗读技巧:1. 停连;2. 重音;3. 节奏;4. 语气。教师应该重视这些朗读技巧的训练,使学生能够读好句。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应该严把“基础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朗读知识和朗读技巧,才能够真正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在《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严把“基础关”。首先,读准字。本课有好几个多音字,其中,“为”和“得”是要求二年级学生掌握的,教师要着重指出。“降”和“乘”虽然不要求二年级学生掌握,但是如果有学生出现读错的现象,教师也应该及时指正,使学生能够读准字;其次,读准词。这篇课文中有“娃娃”、“妈妈”、“轻轻”、“纷纷”等“叠字词”的处理,“啪的一声”的“一”的变调处理等基本的朗读基础知识,教师应该重视这些内容的指导,使学生能够读准词;最后,读好句。这篇课文语言生动、节奏紧凑,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把握好朗读时的停连与节奏,生动的展现课文内容。总之,教师应该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朗读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夯实基本功,使学生读得准确。

二、突破“感情关”,使学生读得“动情”

“读得准确”,只是朗读中的“初级”阶段,“读得动情”,才是朗读中的“高级”阶段。因此,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以下途径,使学生突破“感情关”,做到读得“动情”:首先,了解写作背景。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都是有感而发,触景生情的结果。因此,学生只有掌握了写作背景,才能了解作者写作时候的社会状况和个人心情,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中传递出来的情感和思想,并将这些情感和思想在朗读的时候表达出来;其次,领会文章内涵。好的文学作品能够透過文字,传递出更加悠远的意境和深远的含义,甚至能够激发读者内心深处的灵感与思绪。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深刻领会文章内涵,从而在朗读中不仅能够传递出文字本身的含义,还能够传递出文字背后的深层次的寓意;最后,培养角色意识。学生只有在朗读的时候代入角色,才能真正做到声情并茂、情感真挚。

例如,在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教学设计,帮助学生突破“感情关”,做到读得“动情”:首先,查阅创作背景。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查阅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创作意图;其次,讨论创作心情。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对于查阅到的资料进行分享与交流,共同分析杨万里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从而让学生明白,虽然全诗都在写景,但是表达的,却是对于友人的依恋与劝阻之情;最后,组内朗读训练。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代入作者的情感,进行组内朗读训练并开展组员互评活动,使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情感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把握。教师通过以上教学设计,使学生全面而深刻的了解整首诗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内涵,从而使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能够真正做到声情并茂。

三、勇闯“思维关”,使学生读得“灵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突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切忌采取“一刀切式”或“填鸭式”教学方法,剥夺学生思考与体验的权利。因此,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本着“启发性”原则,通过以下教学模式,使学生展开对于朗读的思考与实践:首先,以问代答。教师应该巧妙的设计问题,使学生跟随教师的问题展开关于“为什么朗读”和“如何朗读”的思考;其次,以议代讲。教师应该为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创造空间,用学生之间的讨论代替教师的机械讲授,使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朗读的技巧与方法,总结朗读的心得与体会;最后,以读代说。朗读能力的形成,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开展朗读实践。

例如,在学习《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设计,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使朗读教学变得更灵活:首先,自主朗读,体会文意。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自主朗读,体会文章表达的内容和意境;其次,小组讨论,思想碰撞。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针对朗读的心得、技巧、注意事项等进行交流,从而通过合作探究提升朗读能力;最后,朗读实践,集体反思。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自主朗读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再次进行朗读,并通过集体讨论与互相评价的方式,针对朗读的过程与结果加以反思,促使学生的朗读能力进一步提升。

综上所述,朗读是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环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对于朗读教学的研究与探索,推进朗读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克波.教学的有效策略——核心素养观照下的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实践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8(12).9AA5B626-98EE-4005-BBA6-45E831E8E550

猜你喜欢

朗读教学优化策略小学语文
企业重大风险确定及管理建议的研究论述
分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基于一种优化策略的智能灯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