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前置学习的学术类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2022-06-12李晓红
李晓红
摘 要: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是一部适合初涉学术类著作的高一学生阅读的著作。以前置学习为基础来开展学术类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乡土中国》 前置学习 整本书阅读
经过研读与思考,我将《乡土中国》的教学分为9课时,其中第3课时议题是“文字下乡”,整合篇目是《文字下乡》和《再论文字下乡》,具体教学过程有四个环节。
一、前置学习 绘制导图
《乡土中国》是一本学术类著作,其特点是论证过程严密,语言相对难懂,且书中所探讨的时代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差距,学生兴趣不是很浓厚,学习主动性不强,这就要求用合理的方式引导并督促学生有效阅读。既能呈现主要内容,又能展现思考过程的思维导图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在前置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阅读文本,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绘制思维导图。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并不容易,因为这个过程本身就包含着一个阅读过程、理解过程、思考过程、归纳过程。
二、寻找问题 制定目标
在學生历经一番“痛苦”的思考和绘制之后,学生呈现的思维导图便是教师备课的起点。教师分析每一位同学的思维导图,从中寻找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便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在本课时中,学生思维导图中呈现的主要问题有:第一,这两章讨论的话题是“文字”,但文章并不是一开始便引出了“文字”这个话题,在全班46份思维导图中,只有5人关注到了这一点。其次,46位同学中有24位同学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讨论文字,但还有22位同学并没有这样分类梳理,有的单从时间角度分析(11人)、有的单从空间角度分析(7人)、还有的从其他角度分析(4人),整体上呈现的问题是对文章论证思路并不清晰。第三,作者对文字下乡的态度究竟是什么,只有2位同学关注到了这个问题。
基于以上学情,本课的教学目标便可定为:1.了解“文字”这个话题的提出过程;2.梳理文章论证思路,把握话题的论证过程;3.品悟作者对于文字下乡的态度,并思考其时代价值与意义。
三、深入思考 合作探究
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本课堂主要探究三个问题:第一,阅读《文字下乡》1-5段,思考作者是如何提出“文字”这个话题的;第二,关于“文字下乡”这个话题,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展开论述的;第三,作者对“文字下乡”态度是怎样的。其中第一个问题主要针对语言层面,引导学生了解驳论这种说理方式和艺术效果,提升学生鉴赏论述类文本的能力。第二个问题主要针对思维层面,帮助学生梳理文本的论证结构和过程,并适当引导学生构建学术类著作的阅读经验和方法。第三个问题针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理解作者的观点,并思考其时代价值与意义。三个问题,从语言、思维到审美、文化,层层递进,循循善诱,引领学生一步步走向知识。
四、学以致用 解决问题
学习要讲求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这堂课后,要求学生完成“中国乡村文化生活”的问卷调查,并以小组为单位,每一小组依托调查数据写一份简短的调查报告。这个调查问卷的目标有三点:第一,了解中国乡村居民文化生活现状,从文化角度认识乡村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和变迁;第二,了解乡土基层特质的变迁,以及乡村百姓的日常生活需求;第二,在研究分析、汇报展示、交流研讨的过程中巩固对本书内容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C2B5F9FB-5CFC-4FC1-9CE0-B845D4893D5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