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动画电影中“熟悉的陌生人”
2022-06-12李晋媛
【摘要】纵观世界动画电影发展史,美国动画电影在其中必然占领着一席之地。它作为一把动画片领域的钥匙,打开了通往世界动画电影市场的“大门”。美国动画之所以如此成功,除了其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及优秀制作团队以外,最应该关注的就是美国动画中的典型动画形象,以及这些形象如何成功地向世界传递了“美式”思想。文章围绕美国动画市场中的两大巨头公司——华特·迪士尼电影工作室和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分析其动画人物的塑造特点及叙事手法。为国内动画电影事业的推广和发展,提出一些宝贵建议。
【关键词】动画电影;艺术典型;开拓市场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6-177-03
【本文著录格式】李晋媛.美国动画电影中“熟悉的陌生人”[J].中国民族博览,2022,03(06):177-179.
用逐格拍摄的方法拍摄的影片统称为动画[1]。自动画片诞生以来,这门使用绘画手法,创造生命运动的艺术就深受大众喜爱。发展至今,动画的受众对象已经不局限于青少年,而是突破了年龄的限制,成了各国文化输出的重要工具之一。从艺术所具有的审美娱乐功能来看,动画片之所以能受人欢迎,在于它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精神上的审美需要,也能使人们的身心得到休息、教育和启迪。动画片要想成为成功的艺术作品,如何创造具有典型性的艺术形象便成了其关键所在。在世界动画的发展潮流中,美国动画的领先地位当之无愧,它作为引领世界动画片发展方向的旗帜,其如何塑造令人过目不忘的典型动画形象,是需要探究的重点。
一、“多元化”的迪士尼公主形象获得世界认同感
在《艺术学概论》中曾提到了关于艺术典型的定义:“艺术典型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能动反映的结果,有着鲜明的独创性、深刻的思想性、高度的审美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给欣赏者留下经久难忘的印象,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2]。”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成功的艺术典型形象往往是在现实基础上,对于人们熟悉事物的再创造。而在二度创造中,如何塑造令人过目不忘且深受认同的艺术形象,华特·迪士尼电影工作室在迪士尼公主的故事中给出了完美解答。1937年动画电影《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上映,意味着迪士尼迎来了“公主”时代。2020年真人公主电影《花木兰》全球发行,迪士尼至此共创造了13位成功的公主形象。公主系列电影凭借天马行空的叙事,让其中的人物摆脱了不同于现实生活的平凡,用梦幻的冒险历程满足了观众的精神需求,并潜移默化地将“美式”思想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从迪士尼公主的发展史中不难看出,适应时代的发展一直是塑造迪士尼公主形象的关键要素之一。1937年迪士尼拍摄的《白雪公主》及1950年的《灰姑娘》,诞生于正处在动荡不安年代中的美国。不管是1937年新一轮的经济危机,还是1950年的冷战时期,都让美国人民心里遭受着巨大的不安,白雪公主和灰姑娘便因此出现了。白雪公主在吃下毒苹果后沉睡,而灰姑娘则被继母锁在阁楼之上,但是她们都等来了她们的王子。所以“等待”成了那个时代迎来转机的最好方式。1989年的《小美人鱼》意味着迪士尼公主形象转折的开始。美国在经历过黑人运动的时代后,思想渐渐迎来解放。这个时代的人们开始明白主动追寻,才可能寻找到自己想要的幸福。这一时期《美女与野兽》、《阿拉丁》以及《花木兰》的相继推出,其自主选择爱情的方式,也为迪士尼的公主形象之中增添了勇气、智慧和责任。这样的形象转折也将迪士尼公主这一“扁平”人物趋于“圆形”化[3],使其更加靠近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形象,易于引起观众的共鸣。加上迪士尼之后创造的公主形象中大多来自不同国家,还有一些是少数族裔。如印第安族公主宝嘉康蒂(电影《风中奇缘》)和迪士尼史上第一個黑人公主安娜(电影《公主与青蛙》)都让人印象深刻。“种族多元”“性格多元”的形象,使得世界范围内观影群体的范围扩大,从而也增加了不同国家的认同感,这也是将“美国公主”变为“世界公主”的关键一步。迪士尼公主在2010年后开启了独立自信的新时代。这个时期的公主,似乎打破了迪士尼惯用的爱情套路,将“情感多元”及“缺点多元”的人物塑造特征发挥到了极致。2013年改编自安徒生童话《白雪皇后》的《冰雪奇缘》中,首先,将主题定位于亲情,更是将反派角色的设定变为了王子。这样的设定也更加符合社会中坏人并非长着“坏人脸”的现实基础。它将安娜和艾莎公主各自的缺点放大,公主不再完美,而是更加具有“人味儿”。安娜公主似乎更像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普通女孩:头脑简单、幻想爱情故事,甚至睡觉时“惨不忍睹”的模样使观众忍不住发声:“这好像就是我自己啊。”这样具有“缺点多元”的人物,身上却同样具有坚强毅力及甘于为亲情献身的精神,这正是这一形象构建的成功之处。在艺术典型形象中,成功的艺术典型应该是个性与共性的完美统一。其应该具备的“共性”就是普遍的人性。而这样的“共性”才成就了真正受人喜爱的迪士尼公主。
迪士尼公主的故事中,她们从被拯救到拯救自己,从寻找爱情到回归自我,不断革新人生观念,符合现代世界中对于多元化的包容。而具有独立意识的公主形象,在故事情节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与现实社会中人们所经历的生活磨难形成呼应,从而也进一步让观众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使影片的受众群体进一步增加。迪士尼公主系列电影不仅对于人生观及价值观有了新的诠释,也将美国的文化价值观念通过这一形象带出了国门。
二、现实生活中的“显而易见”变为开拓市场的钥匙
提到美国动画产业,另一个不得不提到的公司就是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皮克斯动画工作室是一家专门制作电脑动画的公司。自创立以来,它就以其独特的动画形象和叙事手法深受观众喜爱。其独特的创作角度,也成了动画电影王国中别具特色的标杆。正如观众所熟悉的动画片《玩具总动员》,其最早的创意就是来源于皮克斯的动画短片XT。这是第一部获得奥斯卡奖的动画短片。影片以一个玩具的视角去观察它们的主人,而其中所创造的玩具形象在大受欢迎的同时,也为其动画产业在经济市场中赚足了效益。为何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创作的动画作品会大获成功,原因也离不开其中动画形象的构思与创造。
(一)生活事物的二次改造
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创造的动画电影,改变平凡生活中的平凡事物,成了皮克斯动画电影形象中最大的特色。在《玩具总动员》中普通玩具“拟人化”后的冒险故事里却蕴藏着关于“友谊”的真挚主题。正如其主题曲所唱的那样:“我是你好朋友,你什么也别愁,你只要想起我在你左右。”《赛车总动员》中赛车麦克取得赛车比赛的胜利。它的主题,关乎“梦想”。《料理鼠王》中的主人公老鼠雷米为了成为巴黎的美食大厨,付出勇气走进了人类的世界。电影台词中那句“并非谁都能成为伟大的艺术家,不过伟大的艺术家,却可能来自任何角落”。不仅是对于雷米美食家梦想的赞扬,也是对于人人平等的最好诠释。这些动画形象看似并未有相同之处,但是他们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或事物:陪伴自己长大的玩具、一辆赛车、一只老鼠。而这些“拟人化”的生活事物塑造出的动画形象,成了动画艺术中“熟悉的陌生人”[4],将人们熟悉的日常事物陌生化,给人以新的美感满足。这样创造出来的动画形象是拥有鲜明个性与强烈共性的完美结合,令观众深陷其中,难以忘怀。
(二)抽象事物的具象改造
除了生活化的动画角色之外,皮克斯公司在创造动画电影作品时还擅于探究观众的内心世界及抽象的事物,将其进行具象化,从而帮助人们生动形象地了解未知世界。其出品的3D动画电影《头脑特工队》就讲述了小女孩莱莉身体内情绪的生动世界。在我们看来生气、高兴、悲伤等抽象化的情绪,经过这部动画片的拟人化处理,生动形象地为我们演绎了人脑的运作机理。其于2020年最新上映的《心灵奇旅》更是通过具象化人们死后的世界,来告诉人们关于生命的真正意义。
皮克斯公司在动画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其创造作品的想象力和典型性一直被业界所认可。其创造出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动画角色,也正是有着成功艺术典型形象的关键所在。艺术典型在真实反映实际生活的基础上,又有着比实际生活更高、更鲜明、更有集中性的审美价值[5]。这些成功的动画角色在尊重客观及共性的前提下又各具特色,立意深刻。而皮克斯公式在塑造动画角色时给角色附加的普世价值观,有助于借助角色表达人们的心声,传播社会中的真善美。
三、我国动画电影行业如何塑造“最熟悉的陌生人”角色
美国在创作动画影片时,将自己的文化价值融入世界多元文化人物形象中。这样的融入使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各国观众在接受动画作品时,不会感到文化上的陌生与排斥。除了将“美式”精神进行最大限度的改写之外,美国动画电影行业也善于运用普世价值观引起了人们共鸣。对于形象多元化的熟练把握及擅于根据世界动画市场调整自身,美国动画电影才能突出重围,迅速占领国际市场。而中国动画电影如何利用好中国元素,将其推向国际市场,“润物细无声”的文化传输方法才是制胜法宝。
(一)打破单一化角色束缚,讲好中国故事
皮克斯公司及迪士尼公司的成功模式可以给我们带来启发:脸谱化的“扁平”人物塑造模式绝不是角色塑造要走的路。在美国动画中令人惊讶的是,除了主人公获得观众的喜爱以外,其中的反派角色同样使人又爱又恨,印象深刻。如电影《沉睡魔咒》就改编自1959年迪士尼老牌动画《睡美人》。其中的主人公正是《睡美人》中的反派角色——黑女巫玛琳菲森。玛琳菲森这一反派人物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大众的喜爱:电影透过这一“反派”的成长经历剖析其“变坏”的缘由,因此使其人物性格具有了多层次性。同樣在迪士尼打造的真人电影《灰姑娘》当中,邪恶的后妈在被告知将受到惩罚时,讲述了自己曾经的“美梦破灭”,以及独自抚养两个女儿的艰辛与无奈。这一段叙述的增加相比于动画版来说,显然更符合现代社会中价值观的设定,使这个角色更具有“有血有肉”的人性特点。这两个“反派”人物的例子则提示我们:在设置一个动画电影中的不同角色时,应尽量将动画形象建构“丰满”。在塑造属于中国的动画角色时,应该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取其精华”,打造专属于中国的“圆形”动画人物。另外,应做到不要把精力全部放在主角的形象塑造当中,只有讲好中国故事,才能给观众一种新奇感,还能让观众在故事中寻找到共情。
中国早些年代的美术片中也有值得借鉴的例子。1983年的《天书奇谭》是一代中国人心中最好的动画片之一。其独特的中国式美学风格、叙事结构,以及想象力都属于无法超越的存在。首先动画中许多角色塑造的灵感都取自戏曲形象。其中老狐妖这一反派角色借鉴的是彩旦这一戏曲脸谱,变形夸张的面部特征也显示出了老狐妖阴险狡黠的特点。而媚妖狐貌的斜眼、两片腮红,则吸取了京剧旦角脸谱的造型特点,凸显了其妖艳,使人过目难忘。动画人物的形象设计和具体角色的善恶性格特征相呼应,使得作品不仅更加通俗易懂,同时也更好地彰显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样的电影,才是如今中国动画电影应该继续保留及传承的精华。
(二)接受世界多元化碰撞,保留中国元素
今天中国的动画市场也在互联网环境下走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要求现阶段创造的动画作品中的中国元素,除了要体现在动画形象的塑造上之外,也要体现在所要传递给世界市场的主题当中。中国本土动画电影《大圣归来》,讲述了已在五行山下被压五百年的孙悟空,被儿时的唐僧误打误撞地解除封印后,在相互陪伴的冒险之旅中寻找初心,完成自我救赎和拯救他人的故事。其中孙大圣这一角色是在以神话作品为背景的前提下进行了重新塑造,使原本的英雄角色也更加接近日常生活,以此来获得观众喜爱。动画电影《大鱼海棠》的动画场景制作十分精美,不仅还原了世界文化遗产——中国福建客家的土楼,而且画面中处处存在的对联、麻将等物品,也极具中国特色。中国元素的融入对于中国动画电影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特色支柱。只有擅于运用中国元素,才能在世界市场中为观众所接受。
综上所述,本文围绕皮克斯公司及迪士尼公司电影动画的角色塑造及故事讲述方式,深入分析了其成功的原因,同时这也为国内动画电影的制作提供了建议。探究成功的动画片,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其成功的原因是“点面俱到”。其中“点”是如何塑造成功的动画形象,也就是在艺术创作领域中,如何用成功的艺术典型来引起观众共鸣,从而传播世人可接受的价值观点。而“面”则是指如何讲好完整故事。动画片的叙事不是单独的主角故事,而是生动的奇幻世界。令观众记住的不是单一的动画人物,而是完整的动画故事及故事背后的主题。国内动画电影应该懂得创造“多元”人物,灵活运用中国元素讲述中国故事。正如童年时代的《邋遢大王奇遇记》,让人不仅为邋遢大王的蜕变而感到高兴,也为善良小白鼠的牺牲而感到难过,这便是中国动画电影中成功的“点面俱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国产动画电影在创新的方方面面还有待提高。只拘泥于本土文化创作,则会使中国动画无法走出国门。迎合世界多元文化特征的需求,擅于结合中国本土文化特征,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国产动画电影不断发展,从而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张慧临.二十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3-4.
[2][5]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38,352.
[3]E.M.Forster.Aspects of the Novel[M].Penguin Classics,2005:47.
[4] 朱文久.论别林斯基的“熟悉的陌生人”[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2(1):36,56.
作者简介:李晋媛(1998-),女,汉族,山西大同人,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20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