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筝乐艺术的发展路径研究

2022-06-12赵怡娜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6期
关键词:音乐风格发展路径

【摘要】山西筝起步较晚、发展较缓,科研文献资源匮乏。本文针对其发展背景、现状及前景纵向剖析,从本土文化政策导向、民间音乐资源开发、正规化发展历程等维度进行横向延展,力图探讨山西筝发展所面临的前瞻性难题,基于省“十四五”纲要指导,从作品编创、风格特色、人才战略三个方面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路径研究。

【关键词】山西古筝;发展路径;音乐风格;文化政策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6-056-03

【本文著录格式】赵怡娜.山西筝乐艺术的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2,03(06):56-58.

山西自古以来文化资源丰富,民间曲调数以万计,高居全国首位。古筝是极善于与各地区民间音乐相融合的乐器,山西筝乐艺术发展却一度缓慢,近年来随筝会的成立方取得突破性进展。由此,如何抓住时代机遇创新赋能、全力发展,让山西筝在省内外形成一定规模与影响力,成了山西筝人必须突破的新课题。

一、山西筝乐艺术的发展背景

随着国家音乐文化的繁荣发展,加上省内外众多前辈的不懈努力,山西筝乐艺术已经拥有了扎实的基础,主要有以下3点。

(一)极富优势的政策资源

如今适逢山西省“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战略背景,《纲要》指出“要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熔铸发展软实力:以上对五千年文明负责、下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历史担当,坚持保护第一、守正创新,挖掘活化文化资源,繁荣文艺创作生产。”这充分表明了省里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为新时期山西筝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另外,省文化厅也对山西筝的发展提供了优质平台,在“五个一批”群众文化惠民工程的影响下,省文化厅推动了大批文化消费基础设施的建设——山西大剧院、南宫剧场、山西龙城实验剧场等文化场馆相继承办了众多古筝交流活动;“长风之夜”惠民演出以政府补贴低票价销售为运作方式,打造山西省公益文化品牌,十分契合大众文化消费实际情况,使更多百姓走近了筝乐艺术。

综上可知,当下正是依托“三晋”文化资源谱系,推出一批山西特色鲜明、文化底蕴深厚的精品文艺作品和演艺项目的大好时机,山西筝理应抓住时代机遇,积极站上这个广阔的舞台。

(二)底蕴深厚的传承脉络

上世纪50年代,山西筝事业开始萌芽。1953年从山西省闻喜县走出去的周延甲老先生,对国筝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领军作用,对“秦筝归秦”更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61年王永清教授代表山西参加《全国古筝教材选编座谈会》;1986年,首届中国古筝艺术学术交流会上,王永清又对我国筝史归纳、教学演奏、普及传承等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讨,并融入我省的筝乐发展蓝图。1988年史玲玲教师于山西省文化艺术学校任教,并正式开设古筝专业,她培养了省内第一批功底扎实、团结协作的古筝专业艺术人才,为各文艺事业单位、高校院所、社会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2001年山西大学开设古筝专业,由现山西省古筝学会会长贾江丽执教,她对古筝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改革,还致力于发展省内首个古筝专业艺术硕士学位授予点,于2015年成功申报,对古筝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又是一项重大突破。其后,省内各大高校纷纷开设古筝专业,培养了众多素质良好的专业人才。在音乐培训市场,古筝培训遍地开花,极大地推动了古筝社会教育的发展。

(三)丰富质优的民歌土壤

山西自古以来民间音乐储量丰富,该省三面群山环绕,有效地保存了民间传统。尧舜时期便有丰富的民间歌曲在此萌芽,我国第一部民歌集成《诗经》、汉唐乐府诗集中都有大量乐曲收录于此。明清晋商文化举世瞩目,经济繁荣崛起,使山西民间音乐也进入鼎盛时期,戏曲艺术历经三起三落形成了当下晋剧、蒲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四足鼎立的局面。如今山西现存的民间音乐资源两万多首,可供山西筝借鉴的主要有戏曲和民歌两类。其中以左权开花调、祁太秧歌、晋剧、蒲剧为主,这些作品历史悠久,极富地域特色,可谓我国民间音乐的一朵“奇葩”。而新时期社会文化潮流巨变,抢救传承、民间音乐刻不容缓、迫在眉睫。将其合理有效地融入到山西筝繁荣共生,一方面能化抢救为主、合理开发,保护该地民间音乐,另一方面能守正创新、吐故纳新,推动山西筝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二、山西筝乐艺术的发展现状

坦言之,山西筝的发展起步较缓。早期知网收录有关“山西筝”的文献仅1篇——2007年由邢越超教师发表的新闻通讯稿《“筝”奇斗艳三晋同行——记筝艺名家古筝艺术系列交流活动》。2017年才开始着力填补科研上的空白,主要侧重于山西筝曲编创(以陈娟、陈静两位教师为代表)以及山西筝发展路径调研(以陈静、董金璞为代表)。虽论文数量仍不足10篇,但近年在其他方面,山西筝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山西古筝学会建立推动发展正规化进程

2017年7月山西省音乐家协会古筝学会正式成立,山西大学硕士生导师贾江丽担任会长。学会着眼于山西省古筝艺术的发展现状,客观总结了近年来的成就,深度讨论了发展方向,全面部署了山西筝事业的发展计划:传承发扬本土文化,创自己的作品,奏本土的音乐,用山西筝讲述山西故事。筝会成立对山西筝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培养优秀的古筝人才,标志着山西筝乐艺术正规化进程全面起步。

(二)山西筝曲编创开始萌芽

近年来,山西筝已正式投入作品编创、生产工作,旨在通过研究山西民歌的调式、音阶等音乐特性,结合古筝的基本表现要素和编创特点,来探究山西民歌的古筝编创规律。自2016年由贾江丽编创的《晋筝三部曲》之一《梦梦》公演,并在首届华乐室内乐音乐节比赛中荣获职业B组一等奖后,第二、三部作品《調调》《青青》也相继完成,先后荣获敦煌杯首届澳门国际古筝大赛银奖、山西省第三届古筝艺术节金奖。此外,贾江丽还创作了一系列山西梆子风格筝乐练习曲、筝独奏《杏雨·霖》,移植筝曲《尧都风》等。2018年筝重奏曲《晋北情》创作完成,作曲为中北大学硕士生导师陈娟教师;2019年,山西大学商务学院讲师陈静的古筝协奏曲《柳诉》创作完成。山西筝曲从无到有、从一到多,离不开山西筝人的重视,也离不开高层次专业人才的演奏、编创能力全面提升。8F6B410A-37BC-4324-AF34-8648020BCCA8

(三)山西筝与各地区的学习交流

年轻筝人们承袭了老一辈虚怀若谷、不忘初心的优秀品质,重视与各地区的学习交流。2017年山西省首届古筝音乐节成功举办,至今已连续三届报名人数均在1500人以上。同年,在筝会的带领下,山西筝人与海内外古筝爱好者共同参与“盛世华筝”,共创吉尼斯2520人最大规模古筝合奏,又在2019年再次打破万人合奏的世界纪录。2018年会长贾江丽在全省连续举办4场“筝渡·晋语拓行”山西筝巡回讲座,并带领她的研究生团队进行示范巡演,听众高达2000余人。此后连续5届的“山西省古筝教师研修班”都致力于传授《杏雨·霖》《山西梆子风格练习曲》等山西筝曲,传习、教授近200人。2019年8月,山西筝曲登陆“云冈杯”中国大同首届國际民族器乐展演,山西筝开始从省内走向全国。2020年10月,贾江丽代表山西参与“一带一路”古筝学术交流季,向海内外筝家们介绍了山西筝的发展,2021年再次参与研讨,在会上发表了讲话《晋善·晋美·晋筝——山西古筝发展前瞻动态分析》。历经数年,山西筝逐渐走进了全国筝人的视野,“晋善·晋美·晋筝”的口号也在省内外逐渐打响。

三、山西筝乐艺术的发展前景

山西筝的发展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要进一步探究发展前景,就必须明确“完善什么、发展什么、坚持什么”的问题。

(一)完善筝曲体系,加大作品创编力度

有作品,才能推广。当前山西筝曲数量并不丰富,所以要加大创编力度,使之形成一定规模,整编出版系列曲集、音像专辑。一方面,眼下山西筝曲的编创工作过于依赖筝者本身,她们演奏教学任务繁重,难有大量时间投入创作。因此,适时引进专业作曲人才,针对山西筝进行委约创编,双边协同开发新作品,有助于快速打开一条新通路,加速扩充作品资源。而目前能查阅到的专业作曲家创编山西筝曲仅何占豪教师《山西调》一部。

另一方面,虽然山西民歌资源丰富却也不能一条腿走路。“十四五”规划提出,文艺创作要挖掘、活化我省文化资源:尧舜德孝、关公忠义、能吏廉政、晋商诚信等优秀传统文化;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黄河精神的民族气节;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三大历史名迹……三晋名城、名人、名胜、名典中蕴藏的文化故事,不仅构建了完整的三晋文化资源谱系,也为三晋广大文艺创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让我们看见,除了改编,更要创作。今日之中国创作素材丰富,华夏古文明厚重悠长,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文艺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在山西筝这个古朴又年轻的平台上,俯下身子、迈开步子,创作出有深度、接地气、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优秀作品,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从而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山西筝、,理解山西筝。

(二)发展技法,弘扬晋筝风格特色

任何乐种想要发展,必要具备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及技法特点。远可追溯至上世纪成形的河南按变音、秦筝欢音苦音、潮州轻三重六,近至本世纪脱颖而出的京韵颤滑……都是历代筝人不断研究发展的结果,而晋筝在这一点上较为薄弱,尚不具备统一、明确的演奏特点。一是山西民歌数量庞大,筝曲数量却少,很难短期内横纵向对比整合;二是受地域影响,三晋地区音乐风格复杂,在筝曲移植上晋中、晋南、晋北三地很难提炼出统一的音乐特点;三是起步较晚,有针对性研究晋筝音乐风格、技法特色的专业学者屈指可数,相关研讨论坛及学术交流活动匮乏,近年来从无到有已是不易。

针对上述三点,应在数以万计的民歌海洋里选取各地代表性民间曲调,进行大量弹奏移植的尝试,加大山西筝曲与山西民歌的磨合力度,在实践中互相交流转化、总结归纳,推动民歌创造性转化,推动山西筝创新性发展。以晋筝三部曲《调调》为例,这是一首根据晋中地方音乐《看秧歌》移植、改编而成的古筝二重奏,该曲旋律活泼轻快,以La、Mi、Do、Si下行四音列为骨干,在七声羽调式的基础上再加一个变音升Sol,16分音符结合变音大量出现,使其曲调色彩鲜明,独具个性。这就对技法移植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既要保证右手抹托交替的速度与稳定性,又对左手快速按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曲家带领她的研究生团队历经长时间的演练、琢磨,最终总结出了适宜的定弦方式:在五声定弦基础上加入一个按音Si,就很大程度解放了左手按音的跑动频率,又在右手加入了轮指,对指法进行了改良与创新。而这个归纳探索的过程,就是履践致远。

(三)坚持人才至上,激发晋筝创新活力

事业兴衰在于人才,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山西筝的发展。只有内培外引双措并举,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发展生态,才能扎实推进,给山西筝源源不断地注入生机,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目前山西并没有专业音乐学院,而晋外音乐学院毕业的优秀筝者愿意扎根山西发展的寥寥无几,出现了引才难、留才难的局面,十分缺乏拔尖的古筝演奏人才。若能增设人才指标、调整人才待遇、落实基础保障,加强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引进,势必对山西筝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影响与带动作用。此外,人才也需要拿出诚意,对自身和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既要有晋筝情怀,又要有实干精神,这样才能在晋落地生根,安心工作、潜心科研。

除外部引进之外,内部选拔更是重中之重的育才举措。其一是本土筝人对家乡的情怀更加深厚,对三晋的文化脉络更加明晰;其二是他们在晋筝传承事业上已有了一定参与,能更熟练、快捷地胜任工作;其三是地方高校在保护、传承地方文化时,有着不容小觑的独特优势。我们倡导全省开设古筝专业的高等院校,积极紧迫地以民族文化整合的心态加入山西筝的开发传承,将晋筝带进课堂、纳入本专科人才培养方案,通过高校师生的教学科研活动,辐射至社会业余古筝教育事业当中,真正做到雅俗共赏,人人都爱听、愿弹、善弹山西筝曲。纵观茫茫九派发展历程,绝无依靠少数代表人物传承至今的,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必是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我们不能仅仅依靠引进技术骨干,做高精尖、封闭化的研究,我们应当使学术为社会发展出力,让本地高校成为晋筝文化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纽带,尊重文化发展规律,保持文化健康、有朝气得发展。

四、结语

文化的创新与传承,绝非一家之事,更非一日之功。我们必须抓住时代机遇,正视发展难题,打好作品编创、风格特色、人才战略的“组合拳”,用古筝讲好山西故事。只待三晋乃至全国都有人民群众听晋筝、赏晋筝、弹晋筝,相信“星星之火”距“燎原”之期,已经不远了。

参考文献:

[1]邱怀生.富裕的贫困——浅析山西省民间音乐遗产的传承与保护[J].中国音乐学,2008(01):65-67.

[2]陈娟,刘舒明.山西民歌的古筝创编研究[J].音乐创作 ,2017(01):145-146.

[3]董金璞.山西省古筝发展情况调查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21.

作者简介:赵怡娜(1995-),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民乐专任教师,助教,研究方向为古筝演奏与教学。8F6B410A-37BC-4324-AF34-8648020BCCA8

猜你喜欢

音乐风格发展路径
浅谈陕西筝曲《云裳诉》的特色音乐风格
外国艺术歌曲钢琴伴奏弹奏之剖析
“互联网+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探讨
中国民族舞剧的音乐风格分析与阐述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从音乐风格的角度看电影中音乐的作用
浅析蒙古长调的音乐风格及形式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