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嘉应观治黄文献的数字化保护

2022-06-12陈旭

文化产业 2022年13期
关键词:文献资料黄河文献

陈旭

嘉应观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是中国唯一留存的集宫、庙、衙署为一体的清代建筑群,也是一座只供奉治河功臣,不供奉神灵的河神庙,记载着清代官员治河的丰功伟绩。嘉应观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观,是中国治黄历史上的一个标志性建筑,是黄河文化的结晶,更是展现黄河治理历史的一个博物馆。嘉应观治黄文献数字化保护对研究嘉应观文化、治黄文化十分重要,同时也有利于嘉应观治黄文献的保护和传承。

嘉应观治黄人物志、治理文献及治黄工程

嘉应观治黄人物志和治理文献

“一座嘉应观,半部治黄史。”嘉应观至今保存着大禹、潘季驯、王景等历代先贤治理黄河的策略。其所供奉的10余个“龙王”中,除谢绪外,每个人都有自己治理黄河的方法。如西汉时期的贾让,提出著名的“治河三策”;东汉时期著名的水利专家王景,使黄河在其治理后的八百多年间都没有发生大的改道;元代的贾鲁绘制治水图,亲自率领子民修筑堤坝;明代潘季驯的“束水攻沙”,至今对黄河治理仍有重要影响;明代刘天和自创“植柳六法”治理黄河;清代更有治水能臣位列高庙,如嵇曾筠、齐苏勒、林则徐等人。在清代,嘉应观一度作为治水衙门,而这个功能一直延续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嘉应观成为治黄工程的指挥部,傅作义、王化云等水利专家曾在这里工作、调研。在这座旧址里,新中国首任水利部部长傅作义曾为了治黄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王化云主张对黄河上、中、下游进行综合治理,在下游形成“宽滩窄槽”,“宽滩”用于滞洪、削峰和淤滩刷槽,“窄槽”指固定黄河下游主河槽,并形成窄深河槽,增强河床的泄洪、输沙能力。1986年5月,王化云又提出“拦、用、调、排”四字治黄方略,其中“调”就是调水调沙。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黄河不仅实现了岁岁安澜,而且连续21年不断流,呈现出全新的生命状态,为世界江河治理与保护提供了成功范例。

新中国嘉应观相关黄河治理工程

1946年,冀鲁豫解放区成立了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委会”,至此开启了中国人民治理黄河的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就号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黄河治理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安民兴邦的大事。从1950年春开始,黄河水利委员会和人民政府就在“兴利除害,分步治理”的治黄思想指导下开展黄河治理工作,有目的、有步骤地对黄河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治黄工作经历了从以黄河下游为中心的治标,到以黄河中游为中心的治本过程,不仅加固了堤防建设,有效遏制了黄河水患,兴办了引黄灌溉工程,为灌溉华北平原开辟了道路,而且制订了全流域、多目标的流域规划,开展了水土保持的试验推广工作。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黄河治理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留下了值得汲取的教训。

黄河“善淤、善决、善徙”,是世界上最为复杂难治的河流之一。在这种条件下,党中央决定在黄河下游修建引黄灌溉济卫工程。1950年10月,黄河水利委员会编制完成了《引黄灌溉济卫工程计划书》,1951年正式开工兴建。一年之后,引黄灌溉济卫一期工程胜利竣工,于1952年4月12日成功开闸放水,该工程被命名为人民胜利渠。人民胜利渠位于黄河下游的最上端,与邙山黄河游览区隔河相望,嘉应观向南五六千米,便是人民胜利渠渠首。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下游兴建的第一个大型引黄工程。它不仅在黄河上打开了缺口,还变害为利,开下游引黄灌溉先河,从根本上改善了黄河下游毗邻黄河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农耕条件。这些地区迅速发展为我国最大的连片自流灌溉区,中国农业生产格局也自此改变。

嘉应观黄河治理文献数字化保护

文献数字化是指利用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将传统的纸质书籍、文件、图片等资源,以数字化加工的方式,对文献资源进行扫描或人工录入,随后在电脑中进行进一步转换和处理,从而形成可被计算机设备直接存取、检索、阅读、传播、共享和深度处理的文献资源。

文献资源的数字化不仅是对传统版本的简单扫描、归档、存储,还需要对传统纸质版本资源中的信息进行识别和提取,建立资源信息之间的联系。

文献的收集与整理

文献资料按载体形式可分为印刷型、缩微型、声像型和电子型;按对文献内容的加工程度可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按出版形式划分为图书、期刊、会议文献、科技报告、学位论文、专利文献、标准文献、报纸文章、政府出版物和产品样本。其中,一次文献是原始创作,具有较大的参考、借鉴和利用价值,但其数量庞大,发表分散,难以查找;二次文献通常指检索工具,具有简明性和系统性,是能提供文献线索的工具;三次文献指经检索二次文献后搜集大量相关文献,对其内容进行深度加工而形成的资料,如综述、专题述评、学科年度总结、进展报告、数据手册、进展性出版物以及文献指南等,查阅三次文献是获取信息十分有效的途径和手段。

1.文献的收集

收集文献资料时,不仅要坚持收集第一手资料,保证文献资料的准确性,还要坚持全面收集文献,而不是只收集某一项文献内容。嘉应观整个建筑群体结构奇巧,独树一帜,是黄河流域现存规模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科学、历史、艺术价值最高的与黄河相关的庙宇,相关工作人员可从多个角度进行嘉应观治黄文献的收集工作。在收集过程中,应高度重视主要的、有价值的文献,要抓要点,抓特点。

收集资料时要始终坚持六个注意事项:(1)内容基本重复的同类资料,只选精练集中的。但未入选资料也应注明资料出处,不轻易丢掉任何一份收集的文献资料。(2)同一件事的多项资料,侧重点不同的全部收入,然后标注出处。(3)做摘录时,跳过毫无用处的短句、段落,但是中间要空出来,不连在一起摘录,以免后期出现错误。(4)收集的背景资料摘选最精简、最突出的部分,放到主体前面,突出主次,点明重点。佐证的材料仅仅录入题目,放在主体后面。(5)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时一般采用复印打印的方法,个别特别重要的或者不便于復印的,应进行手抄写,且必须按照原文抄录。(6)收集的资料中出现漏字、错别字、繁体字时,看不清楚的用方框表示;漏字、错字的地方,用括号填上漏掉的或改正的字;在不影响原文含义的基础上,将繁体字改为简体字,若影响含义仍使用繁体字。813CD9AA-2A79-4385-B393-FC99F896B566

2.文献的整理

收集的文献一般多而广、繁而杂,在整理前首先要对各类所收集的文献进行筛查、甄别、分类,紧紧围绕文献主题,编写提纲进行分类或者合并,将文献资料整齐地保存起来。这一过程也有利于打开收录者思路,使其逻辑更加清晰。根据所收集文献的记录时间进行整理,有利于文献整个时间线的梳理。文献整理的具体步骤如下:

(1)审核文献资料。认真审核所收集文献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剔除没有考证的文献资料。

(2)对文献资料进行编码。对所收集的文献资料根据时间、重要性排序录入计算机,进行编码备用。

(3)将文献资料分组。按照分析研究的需要,确定文献资料分组的标志,对所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分组整理和统计,便于下一步的资料分析工作。

(4)汇总文献资料。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汇总,将分散的资料以集中的形式展现出来。

(5)制作统计表。对文献资料进行汇总后,通过表格形式将其更加简明、直观地展现出来,便于分析文献资料。

将文献资料按照时间,并结合类别、题材等依据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是研究和收录工作的前期准备,能够为后续文献资料的数字化奠定基础。

治黄文献数字化

文献数字化能够节约保管费用,节省保管空间,也能使查阅更加方便、快捷,有利于文献长时间的保存和传阅。文献的数字化流程一般包括文献的规范整理、扫描、图像处理和存储、数据处理和验收、信息存储、建目录库、数据汇总和关联、数据备份等工序。

1.文献的整理。将文献内容目录规范化,如确定目录的著录项、字段长度和内容要求,记录每份文献的起始页码和页数。

2.文献的扫描。根据文献幅面的大小选择相应规格的扫描仪进行扫描,保证扫描页数和整理页数一致。

3.图像处理和存储。检查图像数据质量,查看是否漏扫,是否需要纠偏、去污、裁边处理等。选择存储格式并命名图像文件,在保证图像文件清晰可读的条件下,尽可能减小存储容量。

4.建目录库。选择通用的数据格式建立目录库,对目录库进行检查,核对文献目录是否完整,内容是否规范、准确,若有错误应及时修改。

5.图文转换。将扫描后的图像文献转换成文档,并按文献的格式和版式进行排版。

6.数据汇总和关联。将目录数据库和图像数据库通过网络加载到数据服务器端汇总,每一份图像文件的文献名和目录数据库的文献标号应保持一致,保证一一关联。

7.数据验收和备份。以抽检的方式检查核对,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对完整的数据进行备份,备份完成后再检验。备份数据也应做好标签,以便查找和管理。

自建文献数据库

数据库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自20世纪90年代起,数据管理方式从仅仅存储、管理数据转变为支持用户需要的各种数据管理方式。数据库类型繁多,从最简单的各种数据表格到海量数据存储的大型数据库系统都包含于其中。

当代社会对各种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充分利用,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决策管理的前提。数据库技术是办公自动化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等各类信息系统的核心,是决策管理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

黄河交通学院自建了两个关于嘉应观治黄文化的数据库,分别为“嘉应讲堂”和“嘉应观文献”。“嘉应讲堂”数据库收录了学校内外专家学者的演讲报告,包括图文资料、声像资料等,便于人们领略黄河文化、观览黄河风情,充分了解当地特色文化,以更加前沿、更加开放的视角接触新理念、新思维、新知识、新文化。“嘉应观文献”数据库收录了关于嘉应观的文献资料,如由中共武陟县委、武陟县人民政府编著的《图说嘉应观》一书,既是对民族文化的抢救性发掘,又是对武陟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书中收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江泽民等重要领导人视察嘉应观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嘉应观御碑亭、雕龙、铁胎铜面碑等文物景观,历代治理黄河的名人事迹,以及无数专家学者的题词撰文,如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国家水利部副部长周文治等。

嘉应观治黄文献数字化的意义

治黄文献数字化有利于文献的保护和传承

嘉应观治黄资料以各种形式存在,有口耳相传的、石碑记录的、史书记载的等多种形式,众多资料大多收藏在嘉应观治黄博物馆内。将这些文献资料进行收集、筛选、整理、归纳和总结,是对嘉应观治黄文献的梳理,更是对嘉应观黄河文化的探析。采用数字化技术创建数据库,有利于保护真正有历史意义的文献,并将其永久传承下去。

治黄文献数字化有利于提高馆内资源利用率

嘉应观文献数据库的创建,有利于提高馆内资源利用率。黄河交通学院地处武陟,图书馆是学校师生迅速了解当地文化的首选机构。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更多人习惯于查阅电子图书、电子数据库,而数据库图文资料也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到馆内查阅相关书籍,了解当地文化,学习黄河文化。

治黄文献数字化有利于发挥图书馆的作用

图书馆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的作用,能够帮助人类所取得的社会经验、知识文化系统地保存并代代相传。在物联网时代,采用数字化手段保存古籍文献,是当代图书馆必须承担的责任。传统图书馆将逐渐通过物联网实现智慧化的服务和管理,打造成为不受空间限制的同时能够被切实感知的智慧化图书馆,这样古籍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损坏甚至消失的现象将成为历史。

治黄文献数字化有利于图书馆的科学管理

治黄文献数字化有利于提高图书馆管理的科学性,扩大服务范围,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满足读者个性化需求,打造更好的、具有特色的信息化服务。同时,与纸质资源相比,数字资源极大地节省了图书馆的馆藏空间,数字化文献的存储和传递也更加便利,形式也更加多样化,更便于资源共享与平台互动。

本文是对嘉应观治黄文献数字化保护的研究,对嘉应观治黄文献的收集、整理、数字化既是对黄河文化的保护,又是对黄河文化的传承。同时,嘉应观治黄文献数字化是图书馆保护地方文献的一次有益尝试,也是对地方文化的宣传和弘扬。

参考文献

[1]王少英,王广兴,叶桐.构建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体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J].财富时代,2021(02):205-207.

[2]大河网.“走进黄河”行丨人民胜利渠:引黄灌区的一面旗帜[EB/OL].(2019-11-12)[2022-04-18].https://news. dahe.cn/2019/11-12/556851.html.

【課题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嘉应观黄河治理文献数字化保护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SKL-2021-1245)。813CD9AA-2A79-4385-B393-FC99F896B566

猜你喜欢

文献资料黄河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用信息技术搜集文献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黄河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信息时代高校院系资料室的管理与建设研究
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图表的利用
渡过黄河看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