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流密集场所疏散空间景观设计研究

2022-06-11乔转运王沛永

山西建筑 2022年12期
关键词:人流场所景观设计

乔转运,王沛永,张 璇

(1.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100083; 2.北京林大匠心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北京 100083)

0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加剧,室外空间越来越拥挤。室外景观作为城市人群日常工作与生活的场所,对人们的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校园内人员密度大,室外空间拥挤,如何设计人流密集场所疏散空间景观,使其既满足功能需求,又有舒适亲切的空间感受。以央财沙河图书馆室外景观设计为例,探讨人流密集场所疏散空间景观设计方法,旨在建造功能齐全、舒适亲切的室外空间,在缓解场地压力的同时,给人们带来更好的场地体验。

1 项目背景

中央财经大学沙河校区占地面积789 798 m2,规划建筑面积40余万平方米,可容纳学生14 000人。

图书馆位于园区正南门,东西向主干道龙马路、南北向主干道乾坤路交口的东南角,建筑占地面积约5 500 m2,室外景观面积约9 500 m2(见图1)。图书馆为低层建筑,外立面以深灰、中灰色预制清水混凝土为主,装饰有大面积玻璃、垂直条窗,外形奇正结合、方中有变。其中,首层外立面设计是本建筑的亮点,高达7.1 m、宽窄不一的深灰色预制清水混凝土板模拟书架上整齐摆放的书脊线,在体现图书馆建筑性质的同时,也带给人们厚重大气、简洁丰富、现代感强、内外交融的整体印象(见图2)。

2 人流密集场所的定义及高校人流密集场所疏散空间的特征

2.1 定义

GB 50016—201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主要指:营业厅、观众厅,礼堂、电影院、剧院和体育场馆的观众厅,公共娱乐场所中出入大厅、舞厅,候机(车、船)厅及医院的门诊大厅等面积较大、同一时间聚集人数较多的场所。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的室外疏散小巷,主要针对礼堂、体育馆、电影院、剧场、学校教学楼、大中型商场等同一时间有大量人员需要疏散的建筑或场所[1]。

2.2 高校人流密集场所疏散空间的特征

当前我国高校校园普遍存在用地狭小,人流集中的弊端,尤其是在课前、课后、饭前等特殊时间段,人流量大且流向集中,对环境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校校园内的密集场所,其疏散空间在具备安全、充足等基本特性以外,往往还具有如下特征。

2.2.1 空间功能的多样性

在校园环境中,要求各种环境空间的使用应具有多样性。不同于礼堂、影院、商场等疏散空间,校园疏散空间的疏散功能是特定时间段的功能,除此之外,设计还应充分考虑校园师生对户外空间利用的多样性,全校师生是公共空间的活动主体,应满足其多样化的需求。

2.2.2 空间设计的人性化

作为服务于人的场所应以人的心理和行为需要为标准。在设计中要将形式美与人类本身的内在需求相统一,达到与人类需求同构的形态特征和美学意境。

3 人流密集场所疏散空间景观营造遵循的原则

3.1 合适的尺度

空间尺度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感受。场地应该能够使人感知并产生共鸣,从而产生归属感。场地尺寸太大会产生空洞感,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且缺乏活力和亲和力,要从人的角度营造合适的尺度。

3.2 以人的行为规划交通路径

交通规划应尊重人的行为习惯,使行人能够便捷到达功能区域。在空间规划设计时应进行人性化考虑,避免行人“抄近道”行为对绿地景观的破坏。

3.3 提高场地绿化率

人们天生有亲近绿色的本能,有植物的地方往往是人们最爱逗留的地方。所以,应以绿化种植为基础,尽可能减少硬质铺装,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生态性和亲和性。

3.4 注重场所精神的营造

场所精神是指空间的气质与品位,是一种潜在的、无形的场力,是能给人一个场所特定的“气氛”,它可以唤起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景观空间营造的最高境界。

3.5 安全性

景观设计要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精心组织,实现高效安全、舒适健康、和谐优美。

在上述设计原则的指导下,作为疏散的空间应保证人流动线顺畅、宽度和空间充足、避免设置台阶、狭小空间、转弯等降低行走速度的元素、具有区分上下行等导流设计等。

4 央财沙河图书馆疏散空间景观设计

4.1 功能多样化

中央财经大学沙河校区新建图书馆平时供师生借阅、自习、举办讲座,开放日则是校园精神文化面貌的展示窗口,是校园内人员密集的公共区域之一。其室外景观首先要满足人员集散、交通的需要,其次,要根据建筑性质、周边环境,设计满足增进师生交流、激发灵感、创造智慧的集会、交谈等空间,实现功能多样化。

4.1.1 交通流畅

图书馆西临乾坤路,北临龙马路,东侧有地下车库出入口及图书卸车口,主要车行动线为西侧、北侧,南侧则作为消防通道、应急车辆通行考虑(见图3)。

图书馆东临教学区,南面为主教学楼,西侧为生活区,其与主教学楼之间的场地是生活区与教学区的主要人行通道,师生穿过此区域进入图书馆、教学主楼及东侧的大片教学区,每天早、中、晚3个时间段,近万人在此潮汐般穿梭、汇流、分流,形成巨大的人流动线。同时,该场地还要考虑到东西向主要人流与主教学楼、图书馆正门、副门之间发生的南北向动线(见图4)。所以,图书馆南侧场地需要设计一条较宽的东西向通道,以解决消防、人流之用,还要设计满足南北向动线的通道。在人流动线上,需把大规模人流汇聚和分流区的道路扩大成广场,以满足集散的要求。

4.1.2 交谈学习,休闲聚会

图书馆与主教学楼之间平均宽度为32.5 m,图书馆建筑设计为了减少占用外部空间,将正门设计成内凹式,使得2栋建筑入口区域宽度增加到44 m,形成进深较大的集散空间。室外景观设计时将广场铺装样式延伸进图书馆主入口,将坡道融入整个集散广场,从视觉上形成一个整体,满足人流集散的同时,也为图书馆举办讲座、展览等社会性活动营造较大的室外聚会空间。

图书馆周围室外空间是最适宜户外学习的校园开放性空间之一,在满足交通集散的前提下,设置室外阅览室,将室内阅览、交流、学习的功能延伸到室外,形成图书馆、主教学楼区域交流学习的良好氛围(如图5所示)。

4.2 形式多样化

在确定场地使用功能后,从尺度、色彩、材质三个方面对场地空间进行详细设计。

4.2.1 尺度

室外景观设计结合图书馆建筑外形特点,以书脊为构思源泉,在地面上以600 mm为单元的建筑模数设计线形铺装、条带式种植,使得建筑立面与平面铺装有机结合,仿佛建筑是从基地生长出来,整体性强;同时,有重复的节奏感和材质的变化,可以打破大空间的单调增加灵动感。通过这个尺度来控制场地中的铺装、园林小品、植物种植形式,可以形成人对室外空间的多样化感受。

结合空间的使用功能,将室外场地划分为4个区域:

1)聚力广场:位于图书馆南广场西段,毗邻乾坤路和生活区。靠近路边主要以开阔的铺装广场为主,在满足疏散功能[2]的同时,使行人在主干道上能一览建筑整体,“骋望楼”三个大字亦增加其标识性(见图6);广场东侧则以6 m间距设计树阵广场,运用高大挺拔的银杏增加空间向上的延伸感(见图7)。

2)求实广场:位于图书馆南广场中段,图书馆与主教学楼间设计东西向16 m、南北向40 m的铺装广场,作为建筑前集散广场(见图8);铺装广场两侧继续延续树阵广场格局,同时,在不影响主要交通的东南角,结合树阵设计满足休息等候需求的树池坐凳。

3)博文苑:位于图书馆南广场东段,中间为主要步行交通空间,最宽处10 m,最窄处6.5 m,利用错落的折线划分场地,将人流由东向西引导;步行交通空间南、北两侧结合建筑立面,通过植物围合营造小空间,为师生提供半私密室外阅读、交谈空间。

4)外围景观区:位于图书馆西侧、北侧,呈“L”形绿地,毗邻校园主干道,较南广场声音更为喧杂,故设计时仅满足基本交通功能,不设置停留空间,主要通过植物种植软化、丰富建筑外立面景观。

4.2.2 色彩

构成室外景观各种元素的色彩或相辅相成、或对比鲜明,才能形成色调统一又有亮点的景观效果:

1)建筑立面和铺装作为底色,起衬托景观色彩的作用,面积大、呈现静态,二者色彩上应色调统一,但在明暗关系上应做出对比。图书馆外立面以深灰、中灰冷色为主,铺装设计上则同样采用冷色调浅灰色与之呼应,但增加白色亮色与其对比衬托建筑。

2)植物作为主景,起着控制整体景观色调的作用,为营造大气稳重的景观效果,未设计彩色植物,但为丰富季相景观,设计了银杏、七叶树、元宝枫等秋色叶植物,并小面积点缀花卉,以达到灵动跳跃的效果。

3)园林小品作为点缀,依体量不同而确定色彩。室外阅览空间设计的条形整石坐凳,体量较小,采用与铺装相同的浅灰色,在植物的映衬下既突出又与铺装协调,如采用建筑的深灰色或铺装的白色,前者感觉沉闷压抑,后者则过于突出、不沉稳,若采用樱花红、黄金麻等暖色调石材,又与整体石材铺装色调不统一(见图9);较大体量的种植池则采用耐候钢板,其色调虽然偏暖,但是饱和度低,与整体冷色调环境协调,如若使用红色喷漆或不锈钢的金属色,色彩亮度过高,过于跳跃而脱离整体环境(见图10)[3-4]。

4.2.3 材质

1)铺装:混凝土、石材等大空间的材料易于创造宽广、壮观的景象,而卵石、青砖等体现小空间的材料则易形成肌理效果或拼缝图案的趣味形式。图书馆建筑外立面使用质感粗糙的预制清水混凝土板,铺装上采用整体感更强、质感较细腻的石材,既可与建筑立面形成对比又互相衬托;小空间采用卵石与汀步结合的铺装形式,更添趣味性(见图11)。

2)园林小品:起装饰、点缀作用,室外阅览空间里的坐凳,考虑到与铺装材质的协调及使用者的舒适程度,采用亮面石材;种植池体量较大,设计时避免使用石材增加厚重感而夸大其体量,故采用体量感较轻盈的金属,在满足功能的同时又突出现代感[5-6]。

4.3 植物配置多样化

4.3.1 地形配合栽植

现状地势平坦,设计时结合功能需求仅在外围景观区设计自然缓坡地形,并结合自然式植物群落形成屏障,减少车行路噪声对室内的影响。图书馆正门两侧设计抬高40 cm的种植池,一方面便于西侧缓坡地形自然收口,另一方面结合内凹式门厅,形成围合感,突出正门整体气势。

4.3.2 植物造景

植物造景是通过植物品种、数量和种植形式的配置,在改善环境的同时营造满足不同空间需求的景观效果。本项目结合各区功能使用、空间感受、景观需求,有针对的进行植物造景:

1)聚力广场、求实广场:选用分枝点高的乔木列植,构成顶部覆盖而四周开敞的流动空间,满足人流集散;利用覆盖空间的高度,形成垂直尺度强烈感,增加建筑立面的挺拔感;所选乔木应树型规整、挺拔,落花落果不污染路面,故选用雄株银杏。

2)博文苑:考虑到室外阅读空间的围合感及整个场地的空间感,仅以低矮灌木及地被植物作为空间的限制因素,形成半开敞式停留空间,整个场地用小尺度植物形成大尺度的开敞空间;植物种植形式以条带式为主,绿篱主要品种为北方常用的卫矛、小叶黄杨,穿插金焰绣线菊、品种月季、鸢尾、八宝景天、金娃娃萱草、宿根福禄考、马蔺等7种地被花卉增加季相色彩;特别设计蓝羊茅、斑叶芒2种在北方表现较好的观赏草,增加景观趣味性(见图12)。

3)外围景观区:西侧以自然式植物群落结合地形种植,形成半开敞空间,建筑外立面时隐时现;北侧部分设计条带式绿篱,呼应建筑外立面形式(见图13);建筑西北角、东北角绿地位于车行路口的把角位置,常绿、落叶结合形成屏障弱化建筑尖角对路口的直冲感觉;建筑西南角植物种植形式具有引导感,将行人视线引向图书馆标识。

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利用植物造景可以达到潜移默化、寓教于人的特殊意义。博文苑区域种植刚竹(见图14),通过其不畏严寒的自然特性,启迪人们不畏艰难意志;元宝枫秋天的季相变化,又可联想到“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境界[7-9]。

5 结语

本文从功能、形式、配置多样化三个方面展开,从尺度、色彩、材质、地形、植物等细节进行阐述,期望对人流密集场所疏散空间景观设计起到指导意义。

1)整合思维指导下的景观设计。在规划初始阶段,应组织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对规划设计进行讨论,使规划、建筑、消防、市政、景观各专业相辅相成,提前考虑各种不同的影响因素,统一解决存在的矛盾问题,让设计方案达到最佳的效果。2)坚持“以人为本”“协调统一”“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设计,将绿色自然设计理念引入其中,满足人们对自然生态景观的需求,体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融,提升公共空间的景观价值、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3)秉承多维度设计理念,综合考虑功能满足、生态友好、景观美化、行人休憩、维护便利、经济实用等多方面需求,构建多功能兼顾的和谐景观空间。4)创造柔性的绿色文化空间,充分利用丰富的景观设计元素,创造柔性的绿色空间,在此基础上,塑造出独特的文化特质,全面提升景观设计的品位和层次。

猜你喜欢

人流场所景观设计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垂直绿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一种多形式计划生育宣教结合心理护理在降低人流术后再次意外妊娠的应用研究
丙泊酚复合不同药物用于无痛人流的临床现状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19年12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19年11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女性无痛人流手术一生最多能做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