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刍议

2022-06-11樊燕飞

西部学刊 2022年9期
关键词:示范区区域融合

摘要: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作为远离成都、重庆的非中心城市区域,处于政策红利、产业辐射的衰减区,推进三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以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必由之路,但是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着行政体制壁垒阻碍、区域发展不均衡、缺乏一体化的整体谋划等现实屏障。在新发展格局下推动区域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应激发融合主体活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区域高等教育结构,支撑引领区域现代产业发展;拓展共建共享资源平台,增强融合发展支撑力量。

关键词: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編号:2095-6916(2022)09-0023-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2021年课题“区域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研究——以万达开川渝统筹示范区为例”(编号:SLQ2021CD-01)的有关成果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优化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布局,推进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振兴[1]。区域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是高等教育改革走向纵深层面的重要路径,也是高等教育从管理走向治理的重要保障。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跨校、跨地域的抱团融合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模式。京津冀、长三角区域以及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成功典型。如今,成渝双城区域迅速崛起,成为我国发展中的经济增长“第四极”①,这就为区域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提供了合作空间。本文以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为例,对此问题作一探讨。

一、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战略意义

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就是要努力推动万州、达州、开州区域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全国省际结合部统筹发展的样板,推动渝东北、川东北一体化发展。万州、达州、开州三地地处川陕渝接合部,是长江经济带、三峡库区和秦巴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成渝经济圈的重要侧翼,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高等教育的融合发展不仅符合川东北、渝东北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需要,而且符合国家优化高等教育资源布局、推进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振兴发展的战略需要。

(一)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

诸多学者通过对欧洲博洛尼亚进程②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经验的考察,认为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是一个复杂、全面的系统化进程,区域化发展的程度有赖于诸多要素的优化完善。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要素:一是合作关系的协调,二是合作资源的有效利用,三是合作机制的建立完善。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在前两个要素上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但还缺乏正式、系统的合作机制。

首先,万达开三地山水相连、人文相亲、习俗相近、产业相融。万州既与四川接壤,又与湖北相邻,达州毗邻陕西,且与宝鸡、汉中、安康等地同属川陕革命老区,合作关系协调,在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同源性与一致性,具有融合发展的文化和区位优势。其次,万达开及毗邻地区高等教育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2020年,四川、重庆、陕西、湖北四省(市)22所高校联合发起成立了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高校联盟,万达开及毗邻地区24所中高职院校、12所校企合作企业共同成立了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职业教育联盟,两个联盟旨在大力促进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及其毗邻地区高等教育一体化融合发展。成立一年多来,联盟为推动万达开及其毗邻地区建设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副中心、川渝鄂陕结合部科技创新中心和中西部地区应用型人才培养高地不断提供内生动力[2]。万达开三地党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及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已签署了包括教育协同发展在内的多项双边或多边协议,为示范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战略意义

教育活动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普适的教学与人才成长规律、开放的教育市场、相对统一发展的评价标准,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是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推进示范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地区一体化的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的作用,不仅可以为区域一体化培育共同的价值基础、文化共识、理念共识,还可以为区域经济社会融合发展提供人才、科技和智力保障,厚植一体化的精神与文化土壤。

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是提升区域高等教育实力的重要手段。万达开及其毗邻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相对欠缺,只有相邻地区借力融合,通过资源共享提高区域内高校的规模与效益,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降低高校发展成本,才能实现区域内高等教育发展质量和效益双赢。融合发展有利于增强区域内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及其毗邻地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的整体提升,也将有助于聚力在示范区建设国内一流应用型大学。

二、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成渝双城高等教育资源极其丰富,而万达开地区处于政策红利、产业辐射的衰减区,其高等教育的发展仍存在较大空间,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力还有待增强。

(一)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从整体发展规模上来看,万达开三地高校总量为10所,其中2所为本科层次,8所为专科学校,具有硕士学位点的仅有1所,在校生总人数为11.6万人。示范区高校总体规模不大,且层次偏低。从师资力量和水平上看,专任教师总量为5355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数量为1784人,生师比约为1∶21.66。示范区高等教育师资力量薄弱,高层次人才比例极低,且生师比未能达到教育部对高等普通综合院校的生师比要求。从学科专业建设和布局上来看,示范区内高校在国家级一流学科和重点学科建设上存在短板,且大部分高校专业设置追求全面性、综合性,专业设置趋同性较为严重,学科优势不够突出,还不能有效支撑区域经济发展。从高等学校布局结构上来看,示范区内共10所高校,分布情况为万州7所、达州3所、开州0所,分布极不均衡。从示范区高等教育合作的情况上看,目前三地政府聚焦重点领域,围绕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包含教育事业)等方面,签订了多项合作协议,但是就高等教育发展合作事宜,还缺乏深入专门的探讨,目前的合作层次急需提高,实质性的跨地区合作项目较少。(注:上文相关数据来源于示范区内10所高校官网,数据截至时间为2021年12月)

(二)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

高等教育的发展是推动示范区加快建设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受到示范区建设进度的影响。在推动示范区建设的进程中,高等教育融合发展面临着行政体制壁垒、区域发展不均衡、缺乏一体化的整体谋划等现实问题。

一是行政壁垒阻碍示范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示范区内10所高校,隶属于4个不同的主管部门,生于斯长于斯的高等学校自立一方,主管部门之间相互独立,各自对主管范围内的高等教育资源进行配置,行政区划滋生的行政体制壁垒對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影响十分明显。近年来,我国不断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从“管办评分离”到“放管服结合”,逐步破除束缚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向地方和高校放权,给高校松绑减负、简除烦苛,让学校拥有更大办学自主权[3]。但放权毕竟是有限的,政府系统的动机和力量远远大于高校之间的合作意志。

二是区域内发展不均衡阻碍资源共建共享。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固然有利于互补合作的开展,但较大的不平衡性却会束缚区域的整合动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融合实践的进化与拓展[4]。示范区是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主体,由于受历史发展、地理环境以及政治地位、经济实力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三地之间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资源分布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万州属重庆直辖市,处于三峡库区腹地,其高等教育发展稍早于达州,高校数量、在校生数量、师资力量及各项教育资源的占有都比较有优势。达州作为四川对外开放的“东大门”和川陕渝结合部的中心城市,其高等教育发展有一定的基础,但还比较薄弱。相比之下,开州的高等教育发展存在较明显的短板,目前还没有一所高等院校。三地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形成了阶梯式的差距,如果长期如此,会因为“马太效应”③而导致发展更加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与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校间的相互对话、理解和博弈的难度。

三是融合发展机制缺少阻碍了示范区高等教育整体谋划。示范区内高等教育融合发展需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限制,以“一盘棋”的思维对三地高等教育进行整体统筹谋划,在顶层设计、资源配置、服务体系方面的机制建设上持续发力,形成更加优质高效的区域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生态。跨区域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需要合作主体共同投入和分担机制创新成本与风险。然而,基于地方经济本位的思维方式,为了保护自身利益或规避合作风险,地方政府和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弱化了自身对跨区域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机制建设的责任,不愿从区域融合发展的维度承担更多的经济和治理投入。首先,示范区三地在推进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进程中缺乏系统性的顶层设计,忽视了区域内部的高等教育整体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和社会整体发展的协同性。因此,目前区域内高校或校企之间的合作仅仅考虑短期的合作效益,未能着眼于宏观、长远的合作发展。其次,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合作和评价制度,难以达到深入的合作意向、产生高效的合作成果。2021年6月,万达开三地政府联合印发《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2021年重点任务》,对高等教育联合发展有一些政策指引,但仅仅依靠政策指引难以实现合作的系统性和稳定性。

三、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展望

在国家大力实施区域化战略的发展格局下,示范区内高等教育融合发展要落到实处,就要以现实为基础,以中央和省市的有关政策为指引,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区域高等教育结构、共建资源共享平台,务求取得实效。

(一)激发融合主体活力,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从发展层次和程度上来看,区域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是一个层层递进的长期动态过程;从发展主体上来看,地方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团体和师生校友等都是落实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责任人”。要充分激发这些“责任人”的参与积极性,形成合力,顺利推进示范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首先,三地各级政府需要以“一盘棋”的思维对示范区的经济社会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行考量,科学做好顶层设计,统筹制定示范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规划、行动路线和总体目标。其次,高校要勇于打破藩篱,多走出去与其他兄弟院校、政府和企业联手干大事,汇聚各方支持,提高自身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最后,企业和社会团体等都是人才需求方,其发展有赖于区域内高水平人才队伍,应该主动融入支持区域内高等教育发展,破除校企合作“一头热”的现象。要实现示范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必须主动布局,积极探索构建具体合作机制,如多元主体参与和管理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合作激励机制、评估保障机制等,从而深化合作共享。

(二)优化区域高等教育结构,支撑引领区域现代产业发展

《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需要与之协调的高等教育系统相配合,区域产业结构的布局、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等都受到高等教育科类布局层次结构的影响[5]。当前,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内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均衡,其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和水平无法匹配现代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对区域内高等教育人才供给类型和层次结构的要求。这就需要尽快对区域内高等教育结构进行优化,达到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的协同,实现高等教育引领区域现代产业发展。一是丰富办学层次,优化办学结构。随着经济和产业现代发展步伐的加快,社会对更高技能人才、更高水平专业人才和研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为此要逐步提升示范区内高校办学层次[6]。加快实施现有本科院校的升硕工程,尽快培养较多的研究生层次人才;在开州及毗邻地区梁平两地尽快各增设一所本科院校和一所职业院校,以补齐当地的高等教育短板;示范区要联合力量争取境内外一流高校在本区域城市设立分校、二级学院和实验基地等,通过引进的方式提升本区域高等教育水平。二是前瞻规划高校类型结构。根据区域经济引导,创新教育发展策略,进一步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三是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对接和瞄准主导产业和新兴调整专业,切实提高专业与区域产业的契合度和融合度。

(三)拓展共建共享资源平台,筑实融合发展支撑力量

有学者预测,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将在未来20年大幅度提升,高等教育在校生数将稳步增加[7]。有限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与稳步增长的学生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通过共建共享资源平台,有效统筹整合区域内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是缓解矛盾的有效办法,能最大限度地为示范区内高等教育活动提供物力、财力、人力支持。一是建立人才智库,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成立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专家委员会,组建专家库,区域内高校开展教师联合招聘与培训,共引共享、互聘互用,支持教师跨学校授课和指导学生。二是共建科技创新中心,增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主动对接国家和成渝地区重大发展战略,成立万达开区域高校创新联盟中心;打造支撑区域创新的高校创新生态园,构建产学研用合作新体系;促进产、学、研一体化联盟组织的尽快落地;积极承担西部地区帮扶工作,服务西部科技创新活动。三是建设面向全社会的服务平台,促进服务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区域内高校要紧密结合区域发展新形势,积极对接区域产业发展新业态和社会发展新需要,持续向社会提供咨询评价等服务,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不断提高高校服務区域一体化融合发展的能力。

注释:

①我国发展中的经济增长“第四极”:2021年2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详细列出的我国综合交通网络的布局。其中,明确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定义为4个极。由此,成渝双城发展迅速崛起,成为我国发展中的经济增长“第四极”。

②博洛尼亚进程(Bologna Process),是29个欧洲国家于1999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亚提出的欧洲高等教育改革计划,目标是整合欧盟的高教资源,打通教育体制。“博洛尼亚进程”的发起者和参与国家希望,到2010年,欧洲“博洛尼亚进程”签约国中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学毕业生的毕业证书和成绩,都将获得其他签约国家的承认,大学毕业生可以毫无障碍地在其他欧洲国家申请学习硕士阶段的课程或者寻找就业机会,实现欧洲高教和科技一体化,建成欧洲高等教育区,为欧洲一体化进程做出贡献。

③“马太效应”,即一种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领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EB/OL].(2020-11-03)[2021-12-12].

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

htm.

[2]中国教育网.22所高校联合发起!“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高校联盟”揭牌[EB/OL].(2020-06-15)[2021-12-12].

https://www.eol.cn/news/dongtai/202006/t20200615_17333

48.s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EB/OL].(2017-04-06)[2021-08-12].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7049/201704/t20170

405_301912.html.

[4]李家新,谢爱磊,范冬清.区域化发展视角下的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基础、困境与展望[J].复旦教育论坛,2020(1).

[5]张振助.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4.

[6]何万国,兰刚,杨慷慨.成渝主轴带高等教育布局与结构优化[J].重庆高教研究,2020(6).

[7]钟秉林,王新凤.迈入普及化的中国高等教育:机遇、挑战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19(8).

作者简介:樊燕飞(1992—),女,汉族,四川达州人,单位为四川文理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发展。

(责任编辑:冯小卫)

猜你喜欢

示范区区域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着力打造“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