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万荣县“注音识字”扫盲运动
2022-06-10张敏慧
张敏慧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业待兴,全国5.5亿人口中农村文盲率达95%,扫盲成为必须解决的一件大事。1950年9月,教育部和全国总工会联合召开首次工农教育会议,明确指出要“推行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于是,一场“政府领导、依靠群众组织”的识字扫盲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在各地扫盲运动中,人民群众创造出很多好的教学形式。例如,有些工矿企业采取“长班短班结合、集中分散结合、脱产业余结合、自学辅导结合”等形式,农村采取“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放学、忙后复学”等形式。到1957年上半年,全国原有文盲中有2200万人脱盲,160万人达到高小和初中文化程度。扫盲工作成果虽显著,但接下来如何加快扫盲速度、巩固扫盲成果、提高劳动人民文化水平,仍是难题。
1960年4月,一份题为《注音识字是加速工农群众知识化的捷径》的报告引起毛泽东的高度重视。这是中共山西省委关于在全省推广万荣县注音识字经验,争取提前成为无盲省向中央的报告。万荣县“注音识字”运动是在全国扫盲的大背景下开展的,利用《汉语拼音方案》这个工具,通过大量编写注音教材、培养师资力量、创新学习方式等途径,有效地扫除了农村中的文盲并推广了普通话,其创造的“注音识字”法后来受到党中央的重视并被推广至全国,掀起全国性的第四次扫盲高潮。
先行先试的青谷村经验——从“小田实验”到“大田推广”
万荣县位于山西南部黄河与汾河交汇处。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响应国家号召,开展了扫盲运动。但由于群众文化基础薄弱,且生产任务重,很多群众无暇复习巩固,导致复盲现象很严重。在当时的万荣,有人戏言:“成年累月学文化,生字老是记不下,一年能学一本书,前学后忘不顶啥。”
1958年2月,《汉语拼音方案》公布。8月,万荣县委结合全县实际情况,提出“乡乡均设点,县上抓重点,大干、苦干、加油干,汉语拼音要实现”的口号,在全县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展开一场声势浩大的注音识字运动。万荣县委决定,采取“先小田实验再大田推广”的步骤,选取王显公社青谷村作为试点以摸索经验、培养典型。为有效培养教师,县委决定吸收各乡镇基础较好的教师,在王显公社举办第一批农民拼音教师训练班。
运动开始后,王显公社青谷村由支部书记带头,以党团员为主,组织起一个42人的“卫星班”,选拔出33人担任义教和辅导员。以100名青年和积极分子为主,开设了“红旗班”和“火箭班”。这两个班结业后,又趁热打铁,动员全村300多人共同参加学习,形成“邻教邻,亲教亲,子教父母爷问孙,人人都来学拼音”的良好局面。为巩固和扩大扫盲成果,避免出现复盲,青谷村党支部采购和编印大量注音读物,开展“读百本书、写百首诗、十封信、五篇文章”的群众运动。
青谷村注音识字扫盲运动,收到良好成效。据统计,全村共有548人学会《汉语拼音方案》,占青壮年总数的92%,其中90%以上会拼能写,较好地解决了脱盲再复盲的问题,实现了青壮年无盲村。青谷村“小田实验”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万荣县干部群众的扫盲热情和积极性。其较为成熟的经验也得到县委的重视,开始在全县进行“大田推广”。
1958年12月24日,万荣县在青谷村召开由各公社书记、生产管理区主任、各级各类学校负责人和机关职工代表等230余人参加的推广普通话和汉语拼音现场会。总结青谷村的成绩与经验,发出“学青谷,赶青谷”的号召。之后,万荣县又召开县委扩大会议,重点讨论领导、宣传、设点、师资等方面的问题,决定由县文字改革委员会创办《万荣拼音报》。注音识字运动在全县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
在开展运动的同时,万荣县还根据生产、生活自编注音教材,并发动群众自编补充教材。比如,根据生产需要,编写了《黑妮种棉》《模范饲养员》等园艺、畜牧、粮棉、肥料类教材。这些读物大大巩固和扩大了扫盲成果。
万荣县的这些举措,得到中央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山西省委的关注与支持。山西省决定于12月下旬在万荣县召开全省现场会议。万荣县对此非常重视,县委在10月初发出“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一个更大规模的拼音扫盲和普通话学习高潮”的号召,并作出以下要求:1.各公社选拔好农民业余教师积极发动学员组织学习,重点抓扫盲班,大力组织高小班,10月底要求到校人数达到85%以上。2.各级各类学校的全体师生10月底学会拼音字母,基本熟练掌握拼音方案,人人能说普通话。全县机关干部、厂矿企业职工在10月底全部学会拼音方案,普遍能说普通话。各机关、团体、商店学校的街牌门匾以及所有的壁画、墙报、巨幅标语一律加注拼音。共青团县委也号召全县团员和青年积极行动起来,要求各级团委,以身作则,订好计划,做好安排,做到“天天抽查,五天一检查,十天一评比”。
号召发出后,各机关单位、学校农村党支部纷纷行动起来,通过决心书、倡议书、挑战书、摆擂台、对号竞赛等形式加入到此次运动中来。此外,万荣县拼音扫盲办公室还创办《拼音扫盲简报》,每天一期,报道学习进度,交流经验。据记载,“1959年11月下旬至12月下旬的一个月内,全县仅注音读物一项,就销行了18万册,并预购24万多册,但仍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万荣縣还建立相应的图书馆、图书站及流动读书箱,满足群众的借阅需求。经过近一年的扫盲,到1959年底,万荣县80%以上的文盲脱盲,青壮年基本实现了无盲。全县21万人中有14.4万人投入到学习汉语拼音和普通话的热潮中,其中10.4万人掌握了《汉语拼音方案》,10.7万人学会说普通话。
山西省召开推行注音扫盲与推广普通话现场会议
1959年12月27日至1960年1月4日,山西省推行注音扫盲与推广普通话现场会议在万荣县召开,共有600多人参会,中央文字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叶籁士、全国妇联副主席李景林以及来自全国14个省(市、区)的80余名代表应邀出席。现场会期间,中央文字改革委员会在万荣县举办文字改革展览会,介绍新中国文字改革情况、成果等。万荣县开设注音扫盲与推广普通话展览馆,全面展示了万荣县注音扫盲工作的成果与经验。
万荣“注音识字”运动的丰硕成果,赢得社会各界的赞誉。《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者、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为《万荣拼音报》亲笔题写报头,为万荣注音识字与推广普通话现场会议发来贺电,后亲赴万荣考察调研,组织测验;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也到万荣进行考察采访。
1960年1月10日,《山西日报》发表评论《注音扫盲优越性》。2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利用注音,多快好省地扫除文盲,山西万荣创造了扫除文盲的好经验》及评论《推广多快好省的识字法》,认为“注音扫盲完全符合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精神,因此,万荣的经验应该加以肯定,应该有步骤地加以推广”。同日,《光明日报》也发表评论《巩固和扩大扫盲成果的好办法》,肯定万荣县所做出的成绩,同时对注音扫盲还持有怀疑顾虑的论调进行了批判。
1960年4月5日,山西省委向中央提交关于推广万荣县注音扫盲经验的报告,报告了万荣县扫盲运动的情况:“山西省万荣县过去10年来一贯重视扫盲工作,但复盲现象严重。1958年10月,万荣决定在全县推行《汉语拼音方案》,高速度地开展扫除文盲和业余教育运动。1959年10月,县委进一步总结了注音扫盲的经验,在做了充分准备之后,一鼓作气,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万民教、万民学的注音扫盲高潮,取得了预想不到的成效,仅2个月即实现了青壮年无文盲县的目标。他们所采取的注音识字的步骤是:一是学习掌握《汉语拼音方案》,二是借助注音字母认识汉字,三是大量阅读注音书报,不断扩大识字量。”
看到这份报告,毛泽东非常欣喜,当即为这一报告拟题:《山西省委关于在全省推广万荣县注音扫盲经验,争取在1960年使山西成为无盲省向中央的报告》,并将此报告印发中央一级各部委、各党组,在党刊发表。他还满怀信心地写道:“经过1961年的努力,争取全国比山西迟一年完成扫盲任务,是有可能的。”
全国推广注音识字扫盲运动
山西省推行注音扫盲与推广普通话现场会议后,全省大部分地区积极推行学习拼音字母运动并出现学万荣、赶万荣的热潮。参加现场会的湖北、安徽、黑龙江等14个省也开始大力宣传和推广万荣经验,注音扫盲运动遍及全国。
1960年4月22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推广注音识字的指示》:“山西省万荣县注音识字的经验是我国文化革命中一项很重要的创造,应当在全国迅速推广。”随后,全国各地很快掀起贯彻执行中央指示、推广万荣注音识字经验的热潮。
1960年6月1日,青谷村4名代表赴北京参加“全国文教群英会”,受到刘少奇、周恩来、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6月5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国务院参事室举办万荣注音识字展览会。1964年,山西省农村业余教育工作座谈会在万荣县召开。
1960年至1964年,万荣县扫除15000多名文盲,举办191个业余高小班、467个技术班、362个政治班和144座少年夜校,全县44300多名青壮年参加了学习。而基层干部的扫盲工作,更是使全县1000多名干部摘掉文盲帽子。1100多名贫下中农脱盲后担任生产队和生产大队的干部。
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以学习“万荣经验”为主的第四次扫盲运动高潮并未持续太长时间,但万荣“注音识字”运动的影响却并未因此终止。1973年,在原有民校基础上,青谷大队农民业余大学成立,《人民日报》 《光明日报》都进行了报道,再次肯定青谷村的成绩和经验;80年代,萬荣县代表出席全国第五次普通话教学成绩观摩会,并在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90年代,万荣县被评为“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2002年,万荣县代表参加全国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经验交流会,其成果被摄制成专题片《推普情缘》在中央电视台播放。
万荣县“注音识字”运动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是在当时的背景下,效果明显、成绩突出。万荣“注音识字”运动为注音扫盲提供了样本,降低了全县文盲人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对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责编 张晓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