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五四时期三次主义论战看李大钊的斗争精神

2022-06-10郭曜辉李雨西

党史文汇 2022年9期
关键词:专政论战李大钊

郭曜辉 李雨西

100多年前,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派别展开了激烈辩驳,进行了彻底斗争,最终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尊严和地位。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斗争精神对于新时代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具有重大启发。

李大钊同三次主义论战的“情景再现”

20世纪初期在中国发生的三次主义论战,主要是“问题与主义之争”“社会主义论战”“无政府主义论战”。交锋中,李大钊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同各种思潮和学说展开激烈斗争。

(一)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绝地反击”

1919年7月30日,胡适在《每周评论》第31号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批驳社会上流传的种种“主义”之风。8月17日,李大钊在《每周评论》第35号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此文一发,火药味浓烈,双方剑拔弩张,不久便开始了“问题与主义”的争论。其分歧主要聚焦以下3个方面。

一是对“问题”认识的表象和本质。胡适反对人们谈论各种主义,认为只要一个个具体问题能解决,那么社会难题也将迎刃而解。因此,相比于谈论主义他更喜欢研究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李大钊则将胡适所提一系列具体问题分别归类于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等不同范畴,尖锐指出:“只有社会问题的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此外,他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哲学观点出发,将社会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都归咎于经济问题这个根本点。所有问题都将随着经济问题的解决而得到化解,从而拨开层层迷雾看到中国社会问题的本质,有力地回击了实用派。

二是对“主义”认识的抽象和理想。胡适将主义看作是一个抽象名词,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中写道:“主张成了主义,便由具体的计划,变成一个抽象的名词。”李大钊对此予以否定,认为主义是一种人们“共同趋向的理想”,宣传主义与宣传理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更进一步认识到主义作为一种武器在推翻旧秩序和建立新社会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三是对“问题与主义”关系的认识。胡适坚信主义“无用论”,否定问题与主义之间存在联系。李大钊则坚定指出,问题与主义有“不能十分分离的关系”,认为只有在主义或者理想的指引下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共同朝着同一目标迈进,社会问题也才会接二连三被解决。他指出,“我们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实际的问题,一方面也要宣传理想的主义。这是交相为用的,这是并行不悖的”。因此,问题要解决,主义也要谈,两者并不冲突。

总之,通过这次斗争,李大钊据理力争、毫不妥协,不仅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而且促使一部分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加入到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里,开始认识并逐步确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二)在“社会主义论战”中“正身立名”

从1920年10月到1921年7月,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华开展访学活动。他在演讲中劝告中国“暂不主张社会主义”。张东荪等人也以《改造》《评论之评论》等刊物发表一系列反对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的文章。李大钊、蔡和森等共产主义先驱以《新青年》 《共产党》等刊物作为宣传阵地,针对张东荪等人提出的各种观点一一作了驳斥。

此次论战的焦点主要是围绕道路问题,即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究竟哪个更适合中国。双方主要有以下几点分歧。

一是对中国物质基础的认识。以张东荪、梁启超为代表的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十分落后的农业大国。近代以来资本主义虽有所发展但十分缓慢,根本无法建立起独立的国民经濟体系。张东荪在《由内地旅行而得之又一教训》中指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一言以蔽之,就是增加富力。”即通过发展实业来拯救中国。针对这一观点,李大钊予以有力驳斥,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及其实行方法的考察》一文中指出:“在现存制度下谋求实业的兴盛,实质上就是要使我国的统治阶级与各国的资本阶级结合起来,这样只能加强统治阶级的力量,而决不会带来其他任何好结果,这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他认为只有先解决社会制度的问题,才有在中国发展实业的现实基础。

二是对中国阶级基础的认识。张东荪等人认为中国不像西方一样已建起成体系、现代化的大规模工厂,由于各地工厂规模较小且大都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带,工人阶级的数量十分短缺,中国缺乏发展社会主义所必要的阶级基础。张东荪在《现代与将来》中指出:“劳动阶级,除了交通埠头因为有少数工厂才有工人以外,简直是没有。”他认为,“现在只能谈到改良劳动者的生活状态,而不能发生社会主义的运动”。针对种种攻击,马克思主义者严厉驳斥。李达指出:“社会主义运动就是要实现消除阶级的国家,中国既无阶级,又何须制造阶级?”在他看来,中国的劳动阶级群体庞大,如果对其加以有序地组织和引导,劳动阶级必将推翻一切压在他们头顶上的大山。陈独秀在《社会主义批评》一文中强调:“只有劳动阶级胜利,才能救济中国底危急及不独立。”劳动阶级一旦觉醒,他们必定能破坏旧秩序,建立起通向科学社会主义道路的新世界。

此外,共产主义者还驳斥了张、梁等人关于通过发展资本主义来达到强国富民等观点。其中,李大钊严厉指出:“今日在中国想发展实业,非由纯粹生产者组织政府,以铲除国内的掠夺阶级,抵抗此世界的资本主义,依社会主义的组织经营实业不可。”他认为,唯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使国家繁荣发展。

(三)在“无政府主义论战”中“无畏坚守”

1919年9月,黄凌霜在《新青年》上发表《马克思学说批判》一文,猛烈抨击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和社会主义经济原则,挑起双方论战。1920年9月,以《谈政治》一文的发表为标志,陈独秀率先扛起反击大旗。随后,李大钊、李达等接连发表文章,加入论战。此次论战,双方主要存在以下几点分歧。

一是对自由的态度。无政府主义者认为每个人都应享有绝对自由的权利,而不应受任何条条框框约束。李勉成认为,“德谟克拉西”“布尔扎维克”等都不属于绝对自由的范畴。1919年2月,黄凌霜在《进化》月刊上发表《评〈新潮〉杂志所谓今日世界之新潮》也指出:“无政府主义以个人为万能,因而为极端自由主义,所以,无政府主义乃个人主义的好朋友。”因此,在他们看来,只有获得绝对自由,人性才会解放,进而社会才能发展和进步。对此,李大钊在《自由与秩序》一文中予以反击:“我们所要求的自由,是秩序中的自由;我们所顾全的秩序,是自由间的秩序。只有从秩序中得来的是自由,只有在自由上建设的是秩序。”他认为,自由应是在规则秩序中的自由,自由与秩序两者密不可分。

二是对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解。无政府主义者坚决否定无产阶级专政。在他们看来,资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专政没有本质的不同,权威存在于个人意志之外。他们认为无产阶级专政导致了资本主义的复辟,使得社会不公平,造成社会的停滞甚至倒退。相反,马克思主义者则大力支持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陈独秀认为,无产阶级只有对资产阶级采取专政的手段,才能获得稳固的统治地位。李大钊强调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性:“在革命时期,为镇压反动者的死灰复燃,为使新制度新理想的基础巩固,不能不经过一个无产者专政的时期。”

通过李大钊等人的坚决斗争,这次论战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完全胜利和无政府主义唯心史观的彻底失败而告终。此后,再也没有任何一种社会思潮能够威胁和撼动马克思主义的正统地位。

论战中李大钊斗争精神的历史特点

五四时期发生的三次主义论战最终以李大钊为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获胜。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真理与科学的胜利,其间,李大钊自始至终以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地位作为其斗争目的,坚定站在人民群众立场之上,以创刊发文、座谈宣讲、社团学习等巧妙斗争方式有理有据展开激辩取胜,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一)明确目的“一战到底”

三次主义论战的开展,看似是西方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传播攻击阻挠,实质则是其背后代表的资产阶级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由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掀起的对中国社会彻底革命的反对和进攻。因此,论战之初,李大钊等人便已明确斗争目的: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成立无产阶级政党,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实现对旧社会的彻底改造,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其斗争目的在发表的文章中均有体现,例如:李大钊在《再论问题与主义》中写道:“我总觉得布尔扎维主义的流行,实在是世界文化上的一大变动。我们应该研究他,介绍他,把他的实象昭布在人类社会。”这表现了他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的坚定决心和历史使命感。同时,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社会革命的问题他也明确提出:“一个社会主义者,为使他的主义在世界上发生一些影响,必须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尽量应用于环绕着他的实境”“我们惟有一面认定我们的主义,用他作材料、作工具,以为实际的运动;一面宣传我们的主义,使社会上多数人都能用他作材料、做工具,以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在与“无政府主义”论战中,李大钊鲜明地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是必须实施的:“社会主义的实现,必须经过三个阶段:一、政权的夺取;二、生产及交换机关的社会化;三、生产分配及一般执行事务的组织。”正是有着明确的斗争目的,李大钊等人才能义无反顾地战斗到底,直至马克思主义获胜。

(二)坚定立场“矢志不渝”

论战中,李大钊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基于其立场、观点和方法与其它思潮和学说展开激烈斗争,其中大量运用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唯物史观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内容。他在“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中,对“根本解决”的问题提出“依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社会上法律、政治、伦理等精神的构造,都是表面的构造。他的下面,有经济的构造作他们一切的基础”。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经济问题的解决,是根本解决”。从社会革命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出发,他详细论证了要彻底进行社会革命就必须推翻旧的经济组织,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中国革命。由此看出他已意识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暴力革命手段推翻旧政权,从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在斗争过程中,李大钊等人更加深入地认识了马克思主义学说,划清与其他西方社会思潮的界限。

(三)巧妙斗争“游刃有余”

斗爭能否胜利,斗争方法、策略的运用是关键一环。论战中,李大钊通过撰写文章、召开座谈会、组建社团等多种方式亮明观点、阐明主张,一针见血地直切对方的要害之处,使其哑口无言。例如,他在论战中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中国的社会主义及其实行方法的考察》《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资本主义》等多篇文章,直接揭露了胡适观点中的改良主义实质、张东荪关于资本主义的弊病。发文同时,1920年3月,他在北京大学秘密发起成立以研究“马克思派的著述为目的”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影响。同年8月16日,天津觉悟社、北京少年中国学会、人道社、曙光社青年工读互助团等社团代表,在北京陶然亭慈悲庵北面殿召开“改造联合”会议,史称“五团体会议”。李大钊应邀参会并多次强调革命团体要明确主义的必要性:“盖主义不明,对内既不足以齐一全体之心志,对外尤不足与人联合之行动”。正是通过对斗争艺术的灵活掌握,从各方面对反对者回击,才最终获胜。

论战中李大钊斗争精神的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斗争史,党在一系列斗争考验中建立、发展并逐步走向壮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总结的:“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百年前,以李大钊为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坚韧不拔的斗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彰显出的坚强斗争意志、坚定斗争立场、巧妙斗争艺术、过硬斗争本领,时至今日仍具有现实意义。

(一)理想信念“长志气”

斗争的胜利需要牢牢把握正确的斗争方向,只有在坚定理想信念的基础上,才能在斗争道路上走稳、踏准、迈远。100多年前,一群朝气蓬勃的新青年高扬革命理想旗帜,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与各种思潮展开辩论。李大钊曾指出:“要想使一个社会问题,成了社会上多数人共同的问题,应该使这社会上可以共同解决这个那个社会问题的多数人,先有一个共同趋向的理想、主义。”他清醒地认识到,进行彻底的社会革命就必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而且要让大多数人树立共同的理想目标,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胜利。同时,通过一系列斗争他也愈发深入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100年后的今天,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之塔和信念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新时代年轻干部不仅要守住这份理想信念,更要坚守好和践行好,不惧前进道路上任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砥砺奋斗,凝聚起干事创业的磅礴伟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二)理论学习“强底气”

“五四”时期,李大钊竭尽一切时间用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正是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在三次主义论战中充满必胜的信念和十足的底气,才能与反对者有理有据进行斗争,这期间他不仅发表大量文章而且到各地进行演讲,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22年,《大汉报》连载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文章,介绍了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次年,他还多次发表《进步的历史观》演讲,宣传历史唯物主义。他意识到,要重视理论学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在面临各种艰难、复杂问题前勇担重任、一往无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斗争起来才有底气、才有力量。”新时代青年干部更应加强理论学习,对于党的创新理论要真信真懂,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努力扎牢知识框架、夯实理论根基。唯有坚持不懈、扎扎实实地钻研各种知识技能,练实、练透、练深,才能增强青年树立崇高理想、胸怀远大目标的志气,锤炼青年干事创业、不惧困难的底气,锻造青年担当作为敢闯敢拼的骨气。只有打牢理论根基、练就过硬本领,才能在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中肩负重任,在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中彰显青春力量,展现青春风采。

(三)思想斗争“锻骨气”

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精神品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和发展的历程充满着斗争的艰辛。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唯有斗争,才会愈挫愈勇;唯有斗争,才会浴火重生。100多年前,当各种马克思主义反对者挑起一次次论争时,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不退缩不胆怯,而是在报纸、期刊、社团等舆论阵地,展开勇敢的思想斗争,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正是在他们的不懈奋斗下,马克思主义才得以在中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越是艰险越向前,越是处于逆境状态,我们越要牢记斗争意识,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在面临各类风险挑战和重大考验面前,我们才能从容不迫,转危为安,化挑战为机遇,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胜利。作为新时代年轻干部,已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先锋力量。在未來征程上急流险滩、爬坡过坎乃常事。我们必须锻造斗争意志,强健斗争筋骨,讲究斗争策略方法,始终保持昂扬斗争姿态。这样,才能在困难和危险来临之际挺身而出,无所畏惧。

(责编 刘慧)

猜你喜欢

专政论战李大钊
觉醒年代的一次公开论战
李大钊《青春》
李大钊
曹刿论战
略论马克思的国家治理思想研究
《〈曹刿论战〉句读解惑》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