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省包容性绿色增长:测度评析、重心漂移与机制分析

2022-06-10台德进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包容性测度安徽省

台德进

(滁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2012 年“里约+20”峰会上首次提出包容性绿色增长这一概念,皆在提高发展中国家的包容性增长和工业化国家的绿色增长,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采纳这一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这对中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第一,在“人口红利”逐年消失和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作用下, 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急需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第二,农村“空心化”与城市拥挤并存,导致城乡间收入分配不平衡以及人均资源拥有量及就业机会不均等矛盾突出,包容性缺失;第三,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强劲,导致污染严重和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绿色缺失。 新时代经济发展观要求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耦合,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关于包容性绿色增长相关问题,传统观点主要从内涵[1](P3-8)[2-3]和综合测度两个方面予以阐述。 这些观点在理论上具有指导性作用,但在现实中还需与具体国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吴武林[4]、周小亮[5]和师博[6]等根据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包容性绿色增长是一种新的可持续发展方式观点,并从经济、社会和环境3 个层面选取指标进行综合测度评价。 纵观上述文献,其研究的重点依然是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内涵界定与综合测度方面,并未深入思考中国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及由此带来的包容性绿色增长的中心和外围区域。传统研究对中国整体情况的描述不足以深刻认识具体区域的贡献度及其动态趋势,还需进一步探讨包容性绿色增长的重心漂移相关问题。

此外,最为重要的问题是学术界对于包容性绿色增长的触发机制还缺乏深入的研究。实际上包容性绿色增长在经济层面要求量与质的结合,在社会层面要求社会公平和民生福利,在环境层面要求绿色生产和消费。缺乏包容性和绿色的增长无异于竭泽而渔,而缺乏增长的包容性和绿色性无异于缘木求鱼。 因此,何种机制推动包容性绿色增长成为文章研究的重点。

基于此, 文章从安徽省这一局部区域出发,首先多角度选取指标综合测度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及发展趋势,为分析提供数据依据;其次,使用源于牛顿力学的重心模型和重心分解模型对包容性绿色增长重心漂移及各区域重心漂移贡献度进行测算评价;再次,采用安徽省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对包容性绿色增长的机制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根据分析研究的结果,从发展理念、经济制度、产业结构和教育投入等方面提出思考与启示。

一、包容性绿色增长测度与评析

(一)指标选取

根据安徽省目前的发展特征,包容性绿色增长至少包括3 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增长必须高质量;二是经济增长必须具有包容性;三是经济增长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与环境协调发展。 由此可见,包容性绿色增长涵盖经济、社会和环境3 个方面,必须使用综合指标进行测度,文章选取的指标详见表1。

表1 包容性绿色增长测算指标体系说明

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拉动安徽省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还必须注重质的改进。 文章从增长的外向型、稳定性、共享性和合理性4 个层面测度经济质的变化。收入、教育、医疗和就业与人们的生活最为相关,也最能体现社会公平方面;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信息化建设水平、居住舒适度与政府对人民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人们的福利水平。环境层面从环境污染和环境恢复两个方面加以衡量。如果一个指标数值越大越好, 说明其具有正向属性,比如居民可支配收入;反之,则具有负向属性,比如单位产值废气排放量。

所有数据均来源于2001—2019 年 《安徽省统计年鉴》数据库,其中,在2014 年以前该数据库未对各市的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进行统计,故使用该数据库中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替代;2010年以前, 人口文盲率=文盲人口/6 岁及以上人口数,而2010 年及以后人口文盲率=文盲人口/15 岁及以上人口数,数据差别较大,因此,文章将2010年以前的人口文盲率进行简单整理, 使得文盲率=文盲人口/(15 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总人口),确保统计口径前后一致;该数据库以及相关数据库缺乏2004 年及以前各市工业废水和废气排放量以及固体废物产生量的数据,文章根据各市工业与总产值比值的增长率变化情况将数据补齐;工业污染处置率=工业污染治理项目本年完成投资额/总投资额,同样,数据库缺少2000—2004 年工业污染治理项目完成投资额的数据,文章使用移动平均法进行补齐;同样,对2000—2004 年缺少的森林覆盖率和造林面积数据使用移动平均法进行补齐。

(二)测度结果评析

考虑到指标众多,使用主观赋权法有失精准性和科学性,故文章使用学术界常用的熵权法对表1中的基础指标赋权,结果如图1 和表2 所示。

表2 安徽省分地区包容性绿色增长及其分解指标均值测度结果

图1 安徽省包容性绿色增长及其分解指标发展趋势

由图1 可知,2000 年以来安徽省包容性绿色增长指数(trend)无明显变化趋势,整体上围绕均值0.373 1 小幅度波动。从分解指标来看,经济增长指数(economy)、社会公平指数(fair)、民生福利指数(welfare)、环境保护指数(environment)和绿色生产指数(green)基本呈水平状,变化十分有限。 其中,社会公平对包容性绿色增长的贡献率最大,均值为26.48%,高于均值为17.93%的经济增长贡献率。 虽然安徽省多年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 但增长受质的约束。 整体上,安徽省包容性绿色增长还任重道远。

分地区看, 包容性绿色增长指数差距较大,增长指数最大的合肥是最小的宿州的2.17 倍。 经济较发达的合肥、芜湖、铜陵和马鞍山等地区的包容性绿色增长指数偏高,主要由于其较高的经济增长和较为公平的社会制度; 而经济欠发达的宿州、阜阳、 亳州和六安等地区的包容性绿色增长指数偏低,主要由于其较低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公平。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淮南、淮北、马鞍山和铜陵等矿产资源消耗型城市由于污染较严重,故绿色生产指数均偏低, 而作为旅游城市的黄山虽然经济增长较低,但包容性和绿色性较强,故整体数值偏高。 总体来看,安徽省包容性绿色增长发展不充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二、重心漂移及地区贡献度

(一)重心漂移

安徽省包容性绿色增长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即使同一地区内部各指标也存在较大差距。 因此,文章使用源于牛顿力学的重心模型对安徽省包容性绿色增长及其分解指标的重心进行深入分析。重心模型表示如下:

其中,LG 和LT 分别表示经度和纬度, 假设各地区经纬度位于各市中心;Xi表示第i 个城市的经济指标, 在文章中指包容性绿色增长及其分解指标;n=6,指安徽省16 个地级市。测度结果如图2 至图7 所示。

图2 包容性绿色增长重心漂移

图7 环境保护重心漂移

重心漂移模型研究结果分析如下:(1) 由图2可知,安徽省包容性绿色增长重心漂移呈“西北—东南”趋势,结合经纬度来看,该重心一直在安徽省中部地区移动。初步判断中部地区为安徽省包容性绿色增长的中坚力量;(2) 经济增长重心漂移 (图3)与包容性绿色增长重心漂移趋势相似,即呈“西北—东南”变化趋势,且集中于中部地区;(3)社会公平重心(图4)无明显变化趋势,主要集中于经度117.6°和纬度32°的区域,即处于合肥市附近区域;(4)民生福利重心(图 5)位于经度 117.5°和纬度31.85°的区域,依然处于合肥市周围;(5)绿色生产重心(图6)和环境保护重心(图7)位于“合肥—滁州”区域。上述结论与表2 中数据反映的内容基本一致,即安徽省包容性绿色增长的重心位于中部区域。

图3 经济增长重心漂移

图4 社会公平重心漂移

图5 民生福利重心漂移

图6 绿色生产重心漂移

(二)贡献度分析

根据重心漂移模型测度结果,文章初步判断安徽省中部地区尤其合肥,是包容性绿色增长的中心区域,然而,分区域的贡献率及其动态变化趋势仍未可知。 因此,文章接下来使用重心分解模型分别对皖北、皖中和皖南三大区域各指标重心漂移贡献度进行深入分析,模型如下:

其中,LGCm和LTCm分别表示从时间s 到时间t 第m 个区域经纬度的贡献率,mq表示第m 个区域包含的地级市个数,m 为皖北、 皖中和皖南三大区域,皖北包括淮北、亳州、宿州、阜阳、蚌埠和淮南六市;皖中包括合肥、滁州、六安和安庆四市;皖南包括芜湖、马鞍山、宣城、铜陵、池州和黄山。测度结果如表3 所示。

表3 分区域包容性绿色增长及分解指标重心漂移纬度贡献度

由表3 可知,不同时间段,皖北、皖中和皖南的包容性绿色增长重心在纬度上的贡献度差别较大,这再次反映安徽省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事实。值得注意的是, 皖北是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外围区域,皖中和皖南数值基本上正负交替,近几年重心有南下趋势,这与上文重心漂移研究的结论基本一致。 分指标看, 皖北对经济增长重心的贡献度整体为负,皖中近些年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区域;皖北在民生福利方面的贡献比较突出,皖中和皖南在社会公平方面的贡献比较显著,皖南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贡献醒目;而在绿色生产方面,三大区域的贡献旗鼓相当。正是由于每个区域在不同时间段指标数值正负相间,才导致安徽省整体上指标数值偏低。

三、机制分析

(一)变量选取

1.经济制度变迁(inst)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分配方式, 与包容性绿色增长有着密切联系。文章从市场化程度、政府干预程度、产权多元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4 个方面综合衡量经济制度变迁情况。 其中,市场化程度=非国有资产投资/投资总额; 政府干预程度=财政支出/地区生产总值;产权多元化程度=非国有工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开放程度=进出口总额/地区生产总值。文章运用熵权法把以上4 个指标综合成单一指标。

2.教育水平(edu)对收入水平、生产效率和环境保护意识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 与包容性绿色增长联系密切。使用教育年限表示教育发展变化趋势,计算方法为:eduit=6primit+9midit+12highit+16univit,其中 primit、midit、highit和 univit分 别 表 示 第 i 个 地 级市 t 年小学 (按照 6 年计算)、 初中 (按照 9 年计算)、高中(按照12 年计算)和大专及以上学历(按照16 年计算)人数占该地区6 岁以上人口的比重。

3.产业结构合理化(indus)衡量是否“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对生产方式、资源消耗利用和对外开放有着关键性影响[7],与包容性绿色增长有着直接的联系。文章采用泰尔指数衡量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指数越小表示结构越合理。

4.城镇化(urban)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就业性质、资源利用和共享程度,此外,城镇化在集中处理污染、进行技术创新和完善民生福利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与包容性绿色增长息息相关[8]。 文章采用学术界习惯性做法,使用城镇人口与全国人口之比作为城镇化的衡量指标。

(二)模型设定与结果分析

考虑到面板数据既可以减少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又可以增大自由度的特性,故文章建立面板模型:

其中,igg 表示因变量包容性绿色增长指数,β0表示截距,β1—β4表示系数,为误差项。 首先,文章使用LLC 检验和Fisher-ADF 检验发现数据均是一阶平稳;其次,使用残差检验法发现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最后使用Hausman 检验发现模型更符合固定模型。为便于比较,文章一并给出随机效应模型和混合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详见表4。

表4 安徽省包容性绿色增长影响机制实证结果

回归结果分析:(1)3 种模型均显示经济制度变迁抑制了包容性绿色增长, 即两者之间负向关联。理论上,经济制度变迁将助推包容性绿色增长,但结合安徽省近年来市场化不完善、政府干预较多以及对外开放程度较低等发展事实,可见经济制度变迁首先造成资源分配不均、收入差距较大和财政投入不均衡等现象,这对安徽省在新时代发展阶段完善经济制度提出了巨大挑战;(2) 固定效应表明产业结构愈加合理则包容性绿色增长愈快,且系数在5%的水平下显著, 这与上文的预测结果相一致。因此,调结构、促改革也构成安徽省今后发展的重心;(3)教育发展与包容性绿色增长正相关,但系数不显著。 实际上,从2000 到2018 年的十多年间安徽省人均教育年限提高不到2 年,对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影响十分有限;(4) 在随机效应模型和固定效应模型下,城镇化系数为负,这与上文的预测结果相悖。 目前安徽省城镇化发展比较滞后,制度优势和技术优势还未充分体现出来,这样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城市拥挤、 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四、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包容性绿色增长既追求经济增长的高质量和持续性,又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采纳。安徽省经济快速增长四十多年,然而,在其增长过程中是否遵循包容性绿色增长,地区间是否平衡以及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地区贡献度是否平衡等问题仍有待厘清。 文章结合安徽省地域发展的独特性,使用熵权法,从经济增长、社会公平、民生福利、绿色生产和环境保护5 个方面对安徽省及各地级市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度,摈弃受人为干扰较大的主观赋权法,也摈弃单一指标或少量指标测度的传统做法,结果显示各指标指数变动幅度十分有限,无明显增长趋势。 建立在指标测度基础之上,文章借助源于牛顿力学的重心模型和重心分解模型,发现安徽中部地区是安徽省包容性绿色增长的中心区域,对包容性绿色增长的贡献度最大。 此外,模型结果也再次表明安徽省区域间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事实。基于理论和数据分析,文章实证估计了经济制度变迁、产业结构合理化和城镇化等对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影响。 研究发现,产业结构越合理,则包容性绿色增长水平越高,而随着经济制度变迁和城镇化的发展,安徽省包容性绿色增长的水平越低,这充分体现出安徽省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和地域性。

(二)启示

第一,各级政府必须树立经济增长应具有包容性且兼具绿色特性的意识,竭泽而渔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 协调、 共享和绿色才是经济发展的意义所在。政府必须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政绩考核机制,使得包容性和绿色性成为考核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

第二,在城镇化和经济制度变迁过程中,政府应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市场失灵问题给予宏观调控和管理,避免出现收入差距过大、资源错配和环境严重污染等现象。

第三, 各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加强联系,实现资源和技术共享,提高地区开放水平,寻求外界合作。 各地区之间应避免简单地照搬照抄,如皖北地区应坚持多样化发展,淮北、淮南等城市在充分利用本地区煤炭资源的前提下,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绿色生产,大力发展能源节约型和清洁型产业;阜阳可以充分利用人口优势,合理引导人口流入第三产业以及外出就业,加速经济增长,解决由于收入差距较大、人均资源较少等而产生的社会不公平和福利较低问题;皖中地区应继续发挥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增长极作用, 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带动安徽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皖南地区资源丰富,如马鞍山、芜湖和铜陵等城市矿产资源丰富,应加强技术创新,节约资源,注重绿色生产和环境保护。黄山和宣城在环境保护和绿色生产方面领先其他地区,但经济增长较慢,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应避免单一性,坚持多样化。

第四,企业应避免盲目投资和重复投资,积极研发新品种,引进先进技术,实现低碳绿色生产,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消费者应绿色消费,追求健康、注重环保和资源节约,逐渐转变消费方式,引导企业高质量生产。

猜你喜欢

包容性测度安徽省
成长相册
三个数字集生成的自相似测度的乘积谱
R1上莫朗测度关于几何平均误差的最优Vornoi分划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非等熵Chaplygin气体测度值解存在性
Cookie-Cutter集上的Gibbs测度
夜经济要有“包容性”
Diversity:Driver of Innovation and Grow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