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健康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导向与实现路径
2022-06-10王欣宇
韦 艳,王欣宇,徐 赟
(西安财经大学 统计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00)
一、引 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我国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新发展阶段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并提到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发展现代养老服务业,为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2021年,国家层面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等多项指导性、战略性文件,进一步确保智慧应对老龄化工作落实。而早在2017年,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卫生计生委员会三部委联合制定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就将发展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21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卫生健康委员会再次出台《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并强化发展要求,提出要推动养老产业数字化发展,打造智慧健康养老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截至2020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7%,其中,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91亿人,占总人口的13.5%[1],预计“十四五”时期这一比重将超过14%,这意味着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2]。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家庭结构趋于核心化,老年人需求逐渐多元化,传统养老功能将面临极大挑战。政府要缓解人口老龄化程度以及供需失衡现状,需推动养老产业智慧化转型,实现养老供给智慧化升级。而智慧健康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应对日益加深的人口老龄化的有力举措,有利于解决基础养老资源不足,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以及满足多样化的养老需求。因此,在新发展阶段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政策制度的保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养老需求的升级等都为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近年来,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一方面,产品与服务种类日渐丰富。由三部委联合出台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将现有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分成五类,包括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家庭服务机器人等;将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分成六类,包括慢性病管理、居家健康养老、个性化健康管理、互联网健康咨询、生活照护、养老机构信息化等。另一方面,产业不断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推动新领域新业态生成,如医养结合、远程康护、智慧养老、互助式养老等。同时,为消除老年人的“数字鸿沟”,国务院于2020年年底出台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要扩大适老化智能终端产品供给,力争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产品。
目前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已由国家及地方初探的起步阶段发展到由顶层设计及技术试点的探索阶段,再到应用试点示范的建设阶段[3]。但从政策方面来看,仍存在重供给轻需求、价值创新链产业发展布局尚不成熟等问题[4];产业基础性保障、技术与平台开发、产业模式推广以及产品和服务研发等方面的发展也存在差异[3]。可见,智慧健康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任务依然艰巨。
随着老年人需求多元化,养老政策制度逐渐完善,产业不断转型升级,产业发展韧性和活力也逐步增强。已有研究对于智慧健康养老的关注主要集中于养老事业发展上,如养老模式、产品与服务质量、养老体系等方面,对智慧健康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分析比较少见。本文将在国家战略背景下,探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导向,通过分析其发展困境和明确实现路径,为相关研究和政策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二、文献回顾
智慧健康养老相关概念最早来自于英国生命信托基金提出的“智慧养老”,当时更偏重于“智能”。而后在IBM提出“智慧地球”与“智慧城市”理念的背景下,才进一步从“智能”发展为“智慧”[5]。而智慧养老研究在我国兴起不久,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供给侧发展研究、服务体系建设、产品研发设计、平台建设等方面。近两年的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对消除数字鸿沟、政策分析、社会资本参与形式以及养老产品适老化等相关理论和基本实践的研究。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是围绕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开展的经济活动集合,是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孕育出的新兴产业集合[6]。具体来说,是利用新技术与智能终端设备,依托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形成老年人与家庭、社区、机构之间的新型互动机制,利用新技术精准分析老年人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个性化产品及服务。
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离不开产品与服务在社区、家庭、街道等场景的应用,要促进其高质量发展,需以供给主导需求为主线,以需求创造供给为保障。首先,从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来看,产业总体上存在供给总量不足和供需结构性矛盾的问题,需从全局性最优协同的视角,构建全局协同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模式[7]。具体可依据服务供需结构之间的关系,构建资源配置协同支持模型,并加强顶层设计、建立科学化管理模式、树立国家治理理念等政策[8]。也可运用大数据技术为产业各组织间建立起有效的联系,使智慧服务供给从“碎片化运作”迈向“整体性治理”[9]。其次,从智慧健康养老产品来看,鉴于产品的使用对象主要是老年人,则更应注重适老化设计,具体可以从数字服务内容、外观形态、人机交互界面等来考虑[10]。同时个体特征差异、产品因素和子女因素均对老年人接受养老科技存在显著影响[11]。最后,对于智慧健康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来说,已有研究主要针对养老新业态的发展来分析,指出国家要强化科技支撑引领,要加强协同协作机制建设、智能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长效保障机制建设[12],要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健全分工协同治理机制、完善财政金融支持与激励政策等[13]。
“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已经是热议的话题,相关文献提出高质量发展要提高体系质量,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高质量发展,重塑供给侧动力[14]。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然而对于养老产业来说,智慧健康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则是适应我国养老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我国养老主要矛盾表现为老年人日益升级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产业发展之间的矛盾,产业当前不但要注重量的发展,更要注重质的提升。
产业链是以产品或服务为核心,以承担不同价值创造功能的组织或企业为纽带,相互联结形成的链条式关系形态。产业链中大量存在着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15]。对于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来说,供需链又包含技术链与产品链。而产业链整合是研究产业发展最重要的理论工具之一,它是在对产业链整体的每个环节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协调、优化的过程[6]。阿里健康联合欧姆龙、三诺等数十家医疗设备厂商,共同推出智能健康管理计划,借助信息技术自动形成健康趋势报告,并传至医疗服务商获得远程诊断,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全健康管理服务[16]。产业链各层面整合无论是横向价值扩散还是纵向一体化,都是为了产业链的高效率与低成本。可培养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以产学研协同改善产业创新环境,可使“低成本优势”向“品牌优势”转型,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已有文献对智慧健康养老现状与具体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策略或多或少有些涉及,虽然进行了有益的讨论,但鲜有针对智慧健康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并且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重供给侧研究,轻供需融合研究。多数文献针对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包括技术改进、信息技术赋能、产品与服务研发等,很少研究供需如何精准对接,如何相互融合促进产业发展。(2)重养老产业发展研究,轻智慧健康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多数研究聚焦于养老产业或康养产业如何发展,对于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涉及较少,对于智慧健康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更是少见。(3)重局部化研究,轻全产业视角研究。大多研究只针对产业某个或某些环节进行探讨,而很少以整个产业为背景对产业发展进行全方位探究,对产业高质量发展很难起到整体性的推动作用。
本文试图弥补已有研究中的不足,从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出发,基于产业链整合理论,从制度政策、基础要素、技术平台、产品服务、模式布局等层面分析产业发展困境,并为推动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可行的实现路径。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两个方面:(1)宏观资料。包括国家及各地区出台文件、国家官方统计数据、主流网站数据等。主要涉及产业供给侧与需求侧政策梳理,产业体系标准、试点示范、产品推广等方面的数据整理,以及产品与服务、平台与技术、养老需求与产业供给等方面的发展现状。(2)微观调查。2020年围绕陕西省各地市进行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专项调查,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质性访谈,其中问卷调查涉及老年人、子女与社区层面的智慧健康养老产品服务需求情况,共回收有效问卷739份;质性访谈主要是针对各地政府部门与相关企业,涉及产业发展的问题和建议等。陕西省2020年的GDP居全国第14位,处于中等水平;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总量的13.32%,人口老龄化程度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持平[17]。陕西省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数据能较合理地反映出当前该产业的发展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多元需求助力产业转型
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19年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大会发布的数据中获悉,近年来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2019年,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规模近3.2万亿元,近3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8%[18]。我国老年人口规模长期位居世界首位,老年人口比例逐渐步入亚洲乃至世界前列,预计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将在2040年之前超越所有发达国家总和[19]。同时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居高不下,且带病生存寿命不断增长。我国目前大约有4000多万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20]。当前,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达较高水平,但老年人口生命质量不高、整体健康状况不佳的问题仍较突出,老年人大约有8年多的时间处于带病生存状态[20]。日益加深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与不断增长的老年人带病生存时间使得产业规模和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同时,由于老年人需求多元化,传统养老模式发展出现困境,推动产业不断转型升级,使其成为新时代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国家着力营造良好制度环境,产业标准体系建设进入新阶段
表1梳理了国家层面出台的关于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主要政策文件,政府一直在积极推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2017年《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出台标志着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之后国家又陆续发布了多项相关政策。目前国家着眼于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信息设备的普及与升级,并计划在“十四五”期间提高为老服务的质量与科技化水平;在产业供给侧着眼于加大投入,提供资金、技术、设备支持,注重人才培养、科研成果转化、打造试点示范单位;在产业需求侧着眼于通过政府购买、市场塑造等方式减少产业发展的市场障碍,并就消除老年人的“数字鸿沟”作出部署。同时,由上海无线电设备研究所、上海恩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18家企事业单位共同起草和制定的团体标准《智慧健康养老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于2020年12月29日正式发布,标志着智慧健康养老标准的体系化建设步入新征程[21]。且2021年1月1日起实施的《基于人工智能语音交互的养老服务平台要求》是国家首个产业服务平台标准,它从平台基本要求、智能语音交互技术要求、服务内容要求、服务供应商准入要求、数据安全要求等层面丰富和完善了各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22],提高了信息平台的管理水平,促进了产业有序化高质量发展。
表1 国家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政策梳理
(三)信息技术赋能产业发展,产业数字化优势凸显
随着5G、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中的深度融合应用,养老服务效率显著提高[23]。AI机器人可作为医生诊断病情与护士照护患者的辅助工具;物联网能通过智能终端采集用户信息;大数据、云计算可整合用户数据,并运用算法分析预测老年人动态需求;互联网可实现信息传输与共享,有效监控老年人的生理、安全和日常活动情况;而5G移动网络大大提高了数据传输速率,可进行大数据量传输。同时,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可实现精细化、精准化供给,为老年人提供包括心理干预、生活方式调节、健康指导、虚拟陪伴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养老服务。情感陪护机器人,通过传感器技术可与老年人进行情感交互。通过数字化信息平台分析用户的生活及健康数据,可挖掘和预测老年人动态的多样化养老需求,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四川安公智慧居家养老项目将主动健康感知器安装在老年人卧室,通过收集实时作息数据与后台大数据,分析得到“需关爱指数”,并利用物联网与子女和社区共享,从而打造精准关怀服务,更好应对老年人消费需求升级。
(四)产业供给数量增多,研发制造更加多样
当前企业智能制造与研发优势凸显,可结合多种硬件资源和各类服务资源,提供从线上到线下的服务与产品,提升自身经济效益。如在华米、华为等企业的带领下,国产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市场份额不断上升,市场渗透率持续增长,有效推动了智能硬件设备的普及[23];在线上服务环节,丁香医生、微脉、叮当快药等APP涵盖在线问诊、疾病自查、预约挂号、送药到家等服务。从事产品与服务研发的企业也逐渐增多。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8年和2020年发布两版《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向社会发布118项智慧健康养老产品以及120项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推进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在养老服务业中的融合应用,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应用。其中,入围产品类的企业大多从事智能养老监护设备与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的研发生产,入围服务类的企业大多从事居家健康养老与生活照护。
(五)产业模式初露头角,发展格局初步显现
我国目前确立了以家庭养老为主体,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居家养老服务格局,即“9073”格局[24]。智慧健康养老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化技术更新了老年人与子女的互动机制,可实现养老资源合理整合与配置。这是传统养老模式的延伸与发展,使得居家养老的“家”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空间。将老年人的需求与国家、社会和市场资源巧妙地链接在一起,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养老服务。同时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迅速,逐步树立行业标杆,进入了以优质企业机构带动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到2020年第四批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名单确定为止,全国已有533家单位入选,其中包括167家示范企业、69个示范基地以及297个示范街道。示范企业主要分布在华东地区的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和上海市以及华北地区的北京市,西北地区的陕西省;示范街道(乡镇)和示范基地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的四川省,华东地区的浙江省、上海市、山东省和安徽省以及华北地区的河南省,西北地区的陕西省(如图1所示)。总之,各省区积极推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工作,试点示范单位主要集中于浙江省、四川省、山东省、上海市,这为产业进一步协调布局与模式推广打下基础。
图1 全国智慧健康养老试点示范单位分布(2017—2020年)数据来源:2017—2020年公布的全国四个批次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名单
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导向
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性、战略性、复杂性、长期性工程,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作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力手段,加快推动其高质量发展是在考虑当前的国情与产业现状下需要做好的重要工作。本文基于国家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相关大政方针与战略规划,深入探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导向,进而指导具体的实现路径。
(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目标的高质量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要求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目标。人口老龄化不只关乎老年人,其对经济运行全领域、社会建设各环节、社会文化多方面乃至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都具有深远影响。满足老年人需求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方面,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不仅要关注当下老年人的需求,还要考虑未来多样化的养老需求。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政策和行动来应对人口老龄化,整个公共政策体系都要有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视角。这有利于全社会进一步凝聚共识,调动各方主体的积极性,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全面深化改革: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管理体系的高质量
“全面深化改革”要求推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良好结合。政府要以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推进产业管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打破一切产业体制机制的弊端,优化提升营商环境。要以问题为导向,灵活改进产业现有制度政策,协调各部门联动机制,完善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推动顶层设计优化升级。同时,应建设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现代市场体系,放宽市场准入限制,精简行政许可与审批程序,激活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健全产业监管与评价体系,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基础保障的高质量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求提升产业基础能力与产业链水平。我国要深入推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基础高级化与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加快补齐产业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等瓶颈短板,努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打造安全可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要强化要素保障,加快完善复合型养老人才队伍、新型基础设施、信息数据等产业要素建设;要打造高效服务,扩大多元化服务供给,提高服务效率和品质,深化服务领域;要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集聚形成。
(四)强化国内市场: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供需匹配的高质量
“强化国内市场”要求产业供给与需求相适应相协调。国家要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需求侧管理相结合,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总供给和总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动态平衡,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实现良性循环;要充分挖掘市场潜力,提升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质量与用户满意度,适应品质化、个性化消费需求,释放消费潜力,以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完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内需体系。
(五)创新驱动发展: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内生动力的高质量
“创新驱动发展”要求坚持以自主创新驱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未来的发展。政府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要优化产业科技计划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设重大产业科技创新平台,推动产业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让高新技术与养老产业全面结合;要加大关键产品与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打造产业特色品牌,提升养老企业与机构综合竞争力,保障智慧健康养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智慧健康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导向应以老年人多元化需求为目标,以产业链各环节为抓手,推动产业供给侧和需求侧精准对接并达到动态平衡,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高效、市场机制完善、创新驱动发展、区域协调共享。本文将在战略导向基础上,深入剖析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困境进而提出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如图2所示)。
图2 智慧健康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导向与实现路径
五、智慧健康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困境分析
基于上述战略导向,本部分将从智慧健康养老产业链的制度政策、基础要素、技术平台、产品服务、模式布局等五个方面,全方位系统分析智慧健康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困境。
(一)制度政策层面
1.各主体间权力分散,政策间协同不足
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政策的发布多是工信部、民政部、卫健委等政府部门联合。合作分工的形式虽能使多部门之间增加交流协同,但基于部门利益与职责分工协调等因素,各部门之间信息无法完全共享,造成权力分散的局面,加剧了产业资源的碎片化。同时间接性政策与可操作性政策不完全匹配,最终会束缚产业整体高质量发展。国家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出台了财政支持、标准体系建设等相关政策措施。但是保障性基础性政策明显少于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等策略性措施政策,人才培养、减免税费、服务外包等方面的政策相对较少,导致科技创新并未得到实质性提升[25]。从2011—2019年间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政策分布来看,策略性措施政策占比为18.8%,而人才培养政策占比为4.0%,税收优惠政策占比为1.7%,服务外包政策仅占0.3%[3]。
2.政策落实不力,配套机制缺乏
当前的顶层设计对于新阶段下产业发展的引领不足。首先,当前产业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尚未完善,全国各地出台的产业平台标准和各项准则仍缺乏统一指导与规范。信息化标准的缺失,不仅导致平台接口费用高,数据不能完全开放共享,也使得国家对数据安全的保障力度不够,间接影响着老年人接触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积极性。其次,在财政补贴方面没有足够了解企业与用户的具体需求与市场的客观情况。本文调查发现,部分补贴并未发挥应有作用,产品研发、平台运营、用户购买等方面存在部分补贴不到位或是缺失的情况。最后,在督察与评估方面,由于各地发展水平的不同及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还未构建出一套科学系统的政策监督体系与产业发展质量评价体系。
(二)基础要素层面
1.人力资源不足,复合型人才缺乏
一是现在家庭结构大多呈现“四二一”或“四二二”模式,老年人普遍患慢性病且部分老年人存在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情况。而子女由于工作或婚姻迁移等原因,无法完全履行赡养老人的责任,也无法满足空巢老人的精神需求。二是社区对养老工作的建设尚未规模化,没有设置专门的老年人照护岗位,也没有足够的相关专业人员。三是机构人员工作强度高,工资待遇差,职业社会声望低。这导致岗位流动性大,产业留不住人才[20]。而且,当前不仅人力资源不足,市场更是缺乏掌握多领域技能的复合型养老人才。
2.社会氛围不足,部分资源受制于人
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在我国起步较晚,尚未形成成熟的产业市场。调查显示,当前仍有一大部分人对智慧健康养老不了解,对其产品与服务没有深度接触过。且受传统观念影响,加之老年人缺乏相关操作知识和智慧化养老思维,使得他们对互联网不相信、不愿尝试,对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接受度更是不高。同时,我国养老产业链供应链呈现出安全性稳定性不足的问题。产业发展涉及到的基础硬件、终端设备、软件产品、系统集成和应用服务等基础性条件部分还依赖进口,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零部件仍受制于人。近年来,我国与美国在AI、芯片、集成电路等关键领域的合作陆续被限制,“卡脖子”问题亟待解决[26]。
(三)技术平台层面
1.统一平台缺乏,数据共享不足
由于现有养老技术平台、信息平台缺乏统一,管理部门分散化,众多平台各行其是,导致数据整合不足,各研发机构获得的数据不够全面,政府部门也无法精确了解老年人需求,不能有效开展相应工作。老年人获取完整的养老服务可能要下载使用多个软件程序,无疑加重了老年人的使用负担。同时,由于信息平台不够开放,数据与反馈无法及时共享,导致资源利用低效及分布碎片化,大数据的规模效应不能完全发挥出来,成为建立高质量的智慧健康养老体系的阻碍。
2.轻视数据挖掘,产业智慧化不足
国家注重促进新技术与养老产品融合应用以及养老信息平台建设,却忽略了养老数据智能分析系统的建设。运用大数据技术和机器语言可分析老年人基础数据与反馈信息并预测未来养老需求,由此实现供给与需求有效匹配,节约资源提高效率。而当前分析预测系统搭建不完善与技术运用不足导致无法精准及时地应对老年人需求升级。针对养老与新技术的融合,各地只一味地强调技术创新,误认为智慧就是拥有信息化养老技术,导致老年人成为智慧健康养老产品与服务的被动接受者,大大降低了老年人的主观能动性。出现供给需求不匹配的情况,很多产品与服务得不到认可,老年人甚至出现“不愿用”和“不好用”的负面印象。
(四)产品服务层面
1.多元需求未满足,个性化研发缺乏
目前技术发展及服务与产品的输出主要是用于满足老年人生理安全需求。现有智能产品与智慧服务均侧重于满足老年人生理指标管理、安全监护与医疗照护等基础性需求[27],缺乏对高层次需求的关注,而这些需求的满足程度对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具有较高的效用价值。本文调查发现,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所涉及的种类较多,但还是缺乏对精神慰藉、社会关系、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等方面需求的满足(如表2所示)。目前产品与服务市场细分不够,针对性不强,智慧健康养老供给应坚持以老年人实际需求为导向,细分老年人的特殊需求和消费结构[28]。
表2 社区供给智慧健康养老产品与服务调查
2.产品适老化不足,数字鸿沟跨越难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新技术智能化的同时却忽略了适老化。目前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和接受能力也开始下降。在缺乏新技术操作方法与数字化新知识科普教学的情况下,老年人因难以熟悉和掌握信息化技术,而被区隔在智慧生活之外,由此形成了“数字鸿沟”。本文调查显示,老年人不愿意购买产品或服务的主要原因有操作能力不好、感觉网络不靠谱、个人隐私没保障等(如表3所示)。
表3 老年人不购买智慧健康养老产品或服务的原因调查
(五)模式布局层面
1.典型模式不成熟,区域协调不足
国家和地方政府本应以应用示范工程为抓手,大力宣传智慧健康养老理念,促进产品和服务大规模应用,加快典型单位的示范推广,推动产业基础较好地区建设应用示范区,完成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23]。但由于各地发展水平不同,加之政府缺少推进的强力抓手,并未及时总结试点示范单位的发展模式与先进经验,也未能为全国各地提供可参考复制的运营与养老模式,导致先进经验与优势项目无法复制、创新与推广。同时各区域间未有效协调,老龄产业与各相关产业间融合不足,也对产业高质量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2.核心竞争力不足,产业集聚未形成
产业集聚是生产一系列相同或相关产品而面临共同的挑战和机遇的企业组合,成员之间既存在竞争关系,也存在资源互补、专业分工的协作关系[29]。目前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仍存在小而散、造血能力差、自主品牌少等问题,众多企业各自为政,资源未得到合理利用,无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同时,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数字化水平较低,市面上多以低端智能产品为主,中高端智能产品较少。部分传统领域虽有突破转型,但还未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也未形成我国的优势智慧养老品牌。
六、智慧健康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也逐步趋向高质量发展。未来我国应紧紧围绕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这条主线,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并重,强基础,补短板,推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链上的制度政策、基础要素、技术平台、产品服务、模式布局等方面高质量发展。本部分在厘清战略导向、剖析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五侧十化”的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如图2所示)。
(一)制度政策体现科学化与系统化
要全面深化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建立顶层设计的科学统筹协调机制;政策举措要可操作、可落地,同时建立和完善系统的监督评估体系;以简政放权来增强企业活力,放宽市场准入门槛,优化营商环境;要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现代市场体系,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域割裂,缓解要素流通不畅的情况;加强产业标准体系建设,突破技术壁垒,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鼓励民间投资,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1.精准政策部署,加大统筹协调
在新发展阶段,政府应深入分析产业发展主要矛盾,及时进行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并加大精准部署的落地力度。建议各地加快完善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制度的核心领导部门,强化统筹协调。各成员之间加强沟通,突破行政壁垒,充分整合与共享资源信息,各尽所能团结协作。政府应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包括产品研发技术标准、养老服务标准、质量标准、信息共享与安全标准等,完善设立相关法律法规及监管机制,保障老年人的私人信息不被泄露与恶意利用。应设置监管系统,形成行业监督管理机制,对已出台文件进行督察与评估,规范市场行为,确保市场良性运转。并且建立完备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质量评价体系,这是审视产品适老化改造水平、产业供给侧对需求侧的适配度、政策制度的科学适用性等的有力证据。
2.落实财政支持,构建配套机制
政府应制定实施利于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可实行税费适当减免措施,将居家养老高龄补贴改为消费券发放,奖补养老平台和设备等,完善现行运营补贴政策,建立公平公正的补贴机制,做到可追根溯源、有账可查,且不可篡改,引导和鼓励企业精益求精。加大政府购买力度,提高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的普遍性基础供给,并对不同需求的老年人采取全面智慧管理,扩大市场潜力与产品需求,培育老年人的消费习惯。同时应加快完善产业市场准入机制,放宽行业准入,简化、细化和规范行政程序,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吸引社会力量投身于智慧健康养老产业集群,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基础要素突出高级化与专业化
加快解决一批“卡脖子”的核心零部件与关键技术问题,以科技创新创造替代产品进口,以服务水平提升激发市场潜力,让产业链实现高级自主可控。加强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为产业储备优秀的专业人才,以保障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要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政策和行动来应对人口老龄化,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1.培育复合人才,加强队伍建设
推动智慧健康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止需要护理、医药、康复、心理学、产品研发等各领域的专业型人才,更需要掌握多领域技能的复合型养老人才。应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依托产学研一体化深度融合,打造一支数量充足、全能专业、高素质的智慧健康养老队伍,以保证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为此,政府应增设专门培养养老人才的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或是社会培训机构,支持和鼓励现有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增设养老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强人才培养和培训机构建设,不止提高人才相关理论知识水平,还应提升其实践能力[23]。通过政策引导和社会支持,提升人员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声望,降低产业人才流动率。同时壮大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注重培育和扶持相关社会公益组织及慈善机构,鼓励更多人加入智慧健康养老队伍。
2.营造社会氛围,突破关键难题
我国要努力转变传统养老观念,充分认识智慧健康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优越性和各省市地区推广实施的可行性,以线上与线下相融合,传统与新兴相结合,创新推广方式,通过各大平台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新型养老氛围,提高全社会对其内涵及优势的认识。同时要注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推动各省内优势科教资源与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相结合,各地区因地制宜,推动产学研试点建设,支持国家和省级创新基地与平台建设,引导各地优质养老服务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生产制造企业协同发展,着力攻克关键技术与核心零部件等“卡脖子”难题,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三)技术平台注重精准化与智能化
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统一开放的省级信息平台,构建各方沟通协同机制,完善线上数据对接,优化线下资源配置,突破部门间信息壁垒。以产品或服务是否契合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进行产品链整合,以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以此来精准满足老年人不断增加的美好生活需求。
1.整合数字平台,打破信息孤岛
政府应对相关数据开放应用、统一管理,加快推进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应加快类似浙江省“浙里养”省级统一的平台建设,将省内各个层级的市、县区、街道碎片化的平台进行整合,统一进行管理与运营,打破各种信息壁垒,提高业务效率,加强平台技术的研究应用,捕捉老年人需求升级动态。这有利于促进上下游之间信息数据共建共享,解决政府、企业、机构、社区和老年人之间出现的“信息孤岛”问题,打通产业链横向纵向发展堵点,整合多方面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2.强化分析预测,智慧把握需求
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收集老年人对产业的反馈与建议,强化对老年人动态需求的分析预测,及时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与服务的水平,推动发展高质量养老服务。建立省市县养老大数据服务系统,将产业链上下游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精准对接与预测老年人消费需求,并及时进行平台系统的维护与运营。大力发展智慧健康养老产品与服务,让老年人成为产业的主动建设者,突破原有技术困境,实现老年群体、家庭、社区服务中心等与智慧健康养老资源的对接。
(四)产品服务凸显个性化与适老化
探索满足老年人心理精神、社交互助等高层次需求的方式,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健康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加快推动产品适老化改造,让老年人脱离只能被动接受新技术的局面,尽快解决老年人的“数字鸿沟”问题。
1.研发个性化服务,打造中国品牌
为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我国应深入完善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支撑的三场景融合发展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提升服务专业化程度,以个性化的定制服务形式丰富服务内容。企业应精准定位产业需求,提升自身的创新创造能力,打造有影响力的养老品牌。针对价格较高、需求度高且流动性不强的产品,政府可以以租赁的方式制定推广目录及合理定价,利用社区场地资源,设置租赁共享使用点,同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尽量降低产品折损率,解决老年人经济能力不足的问题。政府应积极提高服务和产品的覆盖率,引导和推动技术与服务齐头并进,加快服务向个性化专业化升级转型。
2.适老化改造产品,消除数字鸿沟
企业应正确对接老年人需求,研发、生产、推广新款适老化产品,并对以往产品进行适老化改造。不仅要从生理和安全层面的需求出发,更要包含老年人关系和发展层面的需求。针对老年人心理生理特征,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提高其对智慧健康养老相关知识的了解,培养老年人及其子女的消费需求及习惯。政府可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组织开展数字培训,与家庭、志愿者、媒体等一起教会老年人使用各种智能设备终端和有关服务软件,普及智慧生活的购物、社交、出行与甄别诈骗等内容,使其学会网上支付、预约挂号、扫码出行、操控智能家居等新时代的生活技巧,尽力消除老年人的“数字鸿沟”。
(五)模式布局实现规模化与合理化
我国应以优势企业为主导带动中小企业发展来优化资源配置,以规模经济和连锁化经营来实现智慧健康养老产品供给的高效率与低成本[6],以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优化养老场所来实现产业资源空间配置的迭代,以产业合理布局和因地制宜来推动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1.龙头企业领军,推动产业集聚
政府部门可在国家公布的试点示范单位中选择几家优势企业作为重点领军企业,引领带动中小微企业规模化连锁化发展,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主营业务突出、有利于细分市场的“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各企业主体应着力组构核心资源,即原创的核心创意、技术、产品,积累用户和数据资源,并进行有效运用,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30]。并可通过扩能改造、项目开发、兼并重组、战略联盟、转型升级等方式,延伸产业链,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助推上下游企业协作配合、新建扩能、拓展市场,促进成熟的商业模式与产业格局形成。
2.善用各地优势,合理规划布局
完整的养老产业链应该以养老服务、养老地产、养老支柱产业和辐射产业为依托,政府应支持争先创优,以示范带应用,以应用促产业,培育产业利益共同体。应充分结合医疗、基建、交通、生态等因素,促进智慧健康养老服务设施分区分级规划建设,以科学规划引导相关产业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试点示范单位集中布局,强化均衡配置、有序开发、协调发展。应凭借各地资源禀赋优势,推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与房地产、医药、旅游、家政、保险等相关领域融合发展,培育养老新业态,彰显区域新特色,因地制宜实现产业差异化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