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糖耐量异常孕妇的产科门诊护理干预效果评价
2022-06-10马丽
马 丽
(临夏州人民医院,甘肃 临夏 731100)
妊娠期糖耐量异常是妊娠期女性特有的临床症状,这类女性孕前糖耐量正常,但妊娠后的糖耐量会呈现一定程度的上升和下降趋势,不仅影响孕妇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威胁母婴的生命安全。妊娠期糖尿病可能导致妊娠期高血压、巨大儿、难产等情况,增加剖宫产率[1]。应加强对妊娠期糖耐量异常孕妇的监测,通过科学、合理的干预手段,控制孕妇的血糖,从而保证母婴安全[2]。本次研究对妊娠期糖耐量异常孕妇实施产科门诊护理干预,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来我院产科门诊就诊的86例妊娠期糖耐量异常孕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观察组孕妇年龄26~38岁,平均年龄(31.48±4.53)岁;对照组孕妇年龄26~39岁,平均年龄(30.95±4.77)岁。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孕妇及家属均对研究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的基本资料经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告知孕妇糖耐量异常的相关知识,指导产妇合理饮食。引导产妇每周检测2次血糖并记录其变化趋势,若发现孕妇血糖水平波动较大或治疗过程中依从性不佳,则应当结合孕妇的认知水平给予相应的健康教育;观察组进行产科门诊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对孕妇进行健康教育,同时告知孕妇及家属有关糖耐量异常的知识,提高孕妇和家属的知识水平,使家属主动参与到护理过程中,辅助管理与监督孕妇的日常饮食。第二,根据孕妇的体重及营养情况制定增重目标,发放食物热量表。询问孕妇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习惯,为孕妇制定针对性的饮食方案,以粗细结合为基本原则,合理安排并分配每餐的热量,根据孕妇的血糖变化情况合理搭配营养饮食。第三,心理护理。加强对孕妇的心理指导,了解孕妇的心理变化,减轻及消除孕妇的负面心理。通过成功案例,树立孕妇的自信心,使孕妇保持良好的心态。第四,康复锻炼。运动是降低血糖水平的重要措施之一,能够有效控制妊娠期孕妇的体重。了解孕妇日常的运动习惯以及身体状况,指导孕妇进行合理的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例如瑜伽、太极拳等,减少剧烈运动,避免造成不良影响。运动频率一般为3次/周,30 min/次,根据孕妇的身体健康状况适当调整运动项目,餐后运动时间至少在1 h。运动过程中严密监测孕妇的心率,避免胎儿出现宫内窘迫。
1.3 观察指标
(1)分别在干预前及干预4周后进行检测,并对比两组孕妇的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血糖。(2)对比两组孕妇经护理干预后的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孕妇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对比
干预前,两组孕妇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经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4周后,观察组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孕妇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对比
2.2 干预后两组孕妇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干预后,观察组孕妇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干预后两组孕妇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例(%)
3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及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妊娠期糖耐量异常孕妇的比例逐年上升[3]。妊娠期妇女若无法有效控制血糖水平,不仅会增加新生儿的低血糖发病率,还可能导致孕妇在妊娠期间出现各种并发症,如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等[4]。因此,应对妊娠期糖耐量异常孕妇提供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从而控制孕妇的血糖水平,保证母婴安全。随着护理理念的不断完善,目前临床开始重视心理、饮食、运动等多层面的护理干预,以控制孕妇的血糖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对比差异不显著;干预4周后,观察组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妊娠期糖耐量异常孕妇的心理负担较重,担心自身情况可能对胎儿造成影响。为了保证临床护理的顺利进行,应从运动、心理、生理等多方面入手[5-6]。本次研究结合产妇的身体情况进行运动指导,在此基础上了解孕妇的心理状态并给予针对性的干预,缓解孕妇的不良情绪,使孕妇维持良好的运动习惯,提高孕妇的依从性。产科门诊护理干预是根据每位孕妇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孕妇的饮食、血糖以及运动情况进行科学指导和管理,强化孕妇对疾病的认知程度,最终达到控制血糖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