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肉牛良种繁育关键技术应用与推广

2022-06-10杨西亮山东省邹城市畜牧兽医事业发展中心

中国畜牧业 2022年9期
关键词:双胎犊牛母牛

文│杨西亮(山东省邹城市畜牧兽医事业发展中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牛肉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多,促使架子牛或商品牛短缺问题逐渐突出,这些与繁殖母牛数量减少或繁育能力下降等有直接关系。本文通过肉牛良种繁育关键技术进行阐述,通过实施双胎基因测定、标记浓缩和免疫抑制等技术来增加母牛生产双胎的概率和繁育犊牛数量,为肉牛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影响肉牛业健康发展的因素

1.繁殖母牛存栏量少。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农田种植大多采取现代化耕种,很少使用家畜来参与农田劳作,现有条件下役用牛的数量越来越少,传统饲养繁育母牛的规模或数量逐渐萎缩。目前,我国具有繁殖能力的母牛约占牛群总存栏量的40%,无法满足生产犊牛的需求。另外,在牛肉价格偏高的刺激下,个别小型养牛场将母牛或青年牛进行屠宰来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使繁殖母牛存栏量受到影响。

由于繁殖母牛饲养周期长,需较多的饲养成本,且繁育母牛对环境条件和养殖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养殖效益相应降低,一些养殖户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不愿饲养繁殖母牛,促使饲养数量逐渐减少。同时,随着土地流转数量增加,一些粗饲料资源减少,饲料成本逐渐增加,进一步降低了繁育母牛的养殖效益。再加上大多数农民工到城市务工,一些青壮年劳动力不愿意参与简单、枯燥的养牛生产,这也是繁育母牛饲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2.母牛繁殖性能较低。随着人们对肉牛的需要量越来越多,促使肉牛业得到快速发展。而肉牛繁育体系无法与之相适应。繁育母牛在自然配种和受孕时,生产双胎率的概率仅为0.5%,大部分母牛每年只能生产1头犊牛,肉牛出栏率远高于母牛繁殖能力,无法保持出栏率和繁殖率的平衡状态,积累的犊牛逐渐被消耗后会发生肉牛业逐渐萎缩的问题。

目前,一些养牛场只重视育肥工作,忽视母牛繁殖工作,再加上屠宰场对繁殖母牛的过度宰杀,进一步加剧了母牛存栏数量减少的矛盾。另外,参与饲养管理人员大多是年龄偏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牛群饲养管理水平低下,设施设备不完善,无法给母牛提高良好的养殖环境,致使母牛容易受到冷应激或热应激,或者供给饲料营养不平衡,无法合理搭配饲喂,这些都会降低母牛的繁殖性能。

二、实施肉牛良种繁育技术的依据

1.繁育母牛自身生理特点。繁育母牛自身生理特点比较适合生产双胎犊牛,虽然在自然发情、配种和受孕情况下只能生产单胎犊牛,但母牛具有双卵巢和双子宫角,这些特殊的生理结构在繁殖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科研技术人员可以充分利用这种繁殖优势,适时人工辅助技术可以促使母牛生产双胎,这些在理论方面也具有坚实的基础。

2.双胎犊牛生长健壮。大量实践证明,繁育母牛生产双胎犊牛后,犊牛生长发育情况与单胎犊牛没有任何区别。因此,实施人工辅助技术可提高繁育母牛生产性能,对肉牛繁育非常有帮助。虽然实施肉牛人工辅助双胎或扩繁自然双胎犊牛生产的犊牛个体较小,但经过科学哺乳和培育,这些双胎犊牛的生长速度、平均日增重、饲料转化率等生产指标与单胎犊牛基本一致。且双胎胚胎的体细胞数量与单胎也没有区别,不存在生长发育迟缓的理论证明。

3.繁育母牛生产双胎具有一定的理论和技术依据。实施繁育母牛生产双胎的理论依据是调控母牛分泌性激素、人工授精、胚胎移植和性别控制等技术,通过科研人员的大量试验和深入应用,将上述人工辅助技术逐渐应用到肉牛繁育生产中,可达到生产双胎的目的,进而大大提高肉牛繁育性能,为生产上提供更多优质的犊牛,满足人们对牛肉产品的需要。

4.生产效益高。繁育母牛生产双胎远高于生产单胎的效益。通常情况下,生产双胎的成本为800~900元,生产单胎犊牛的成本需要500元左右,犊牛经过3~6月的饲养管理,每头犊牛可销售6000~7000元,由此可见,生产双胎犊牛的效益要比生产单胎高将近2倍。

5.完善肉牛繁育体系。实施人工辅助繁育技术可大大提高繁育母牛的生产性能,能消除繁殖母牛数量较少或繁殖能力低下的问题。实践证明,实施肉牛双胎生产技术后,繁育母牛的受胎率一般在30%~45%,与自然双胎相比,双胎受胎比例提高近50倍,这样就可提高30%~45%实施单胎生产母牛的数量,进而达到提高繁育母牛生产能力的目的。

三、辅助生产双胎技术

1.生殖免疫技术。使用生殖激素来刺激繁育母牛产生被动免疫或主动免疫,这样生殖激素可以作为抗原刺激母牛产生抗体来中和体内的相应激素,促使母牛机体激素发生变化,使机体内分泌发生定向转移,进而通过人工辅助来控制繁育母牛的生殖能力。

2.促性腺激素免疫法。该免疫方法是使用促性腺激素来诱导繁育母牛生产双胎。给繁育母牛注射促性腺激素,促使机体性器官快速发育,根据实际情况和母牛自身发育程度使用不同剂量的促性腺激素,母牛卵巢可以同时发育2~3个卵泡,然后结合人工授精技术来帮助繁育母牛受孕和生产双胎。

3.抑制素免疫法。虽然可以使用抑制素免疫法来达到繁育母牛生产双胎的目的,但在实际科研过程中,由于制备抑制素的成本较高,操作程序复杂,对科研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因此,到目前为止抑制素免疫法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希望今后加大科研力度,增加科研经费,逐步开发出提高繁育母牛生产性能的新型技术。

4.营养调控技术。繁育母牛的饲养管理和营养水平与其生产性能有直接关系,如果饲料营养不良,繁育母牛自身生长发育缓慢、体况或膘情较差,难以发情、配种和受孕。因此,在繁育母牛配种前需实施短期优饲技术,在饲料中补充适量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尤其是维生素A和维生素E,其对生殖系统发育十分有利,能促使母牛分泌性激素,促进卵泡发育,并对改善母牛体况和膘情有帮助,最后达到繁育母牛生产双胎的目的。

5.遗传选育。繁育母牛生产双胎的性状可以通过基因遗传给后代。但繁育母牛的双胎遗传力较低,研究证明,繁育母牛第1胎的双胎遗传力大约是0.006,到生产的第3~5胎时双胎遗传力可以提高为0.04。科研人员通过对双胎基因进行标记,采取基因浓缩方法逐步建立双胎生产繁育体系。通过选留携带双胎基因的繁育母牛对整个群体进行改良或杂交,通过后裔测定、分子遗传标记等手段,确定双胎性状和遗传模式,然后分离和固定母牛双胎基因,逐步提高繁育母牛的生产性能。

6.超数排卵和胚胎移植技术。随着遗传育种的进展,选育生产性能优异的繁育母牛,然后利用超数排卵和胚胎移植技术,将优异繁育母牛的双胎性状传递给后代。首先,给已配种的母牛再移植一枚胚胎,利用繁育母牛的生理特点,对繁育母牛进行人工授精后,在对侧子宫角再移植1枚胚胎,这样通过胚胎移植可以帮助母牛生产双胎。其次,给没有配种的母牛直接移植两枚胚胎,选择优异繁育母牛使用激素法,促使其排出多个成熟卵子,然后在母牛的双子宫角内移植1枚胚胎,这样也可以达到母牛生产双胎的目的。

四、小结

总而言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牛肉产品的需要量日益增加,促使肉牛养殖业快速发展,但由于农村役用牛需求增加,参与饲养肉牛的青年劳动力减少,再加上饲养繁育母牛效益低下,致使繁育母牛的饲养数量较少,生产性能低下。为消除我国繁育母牛数量少,生产性能低的问题,需实施肉牛良种繁育技术,采取人工辅助方法来提高肉牛繁殖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肉牛良种繁育技术已得到应用和推广,为提高繁育母牛的生产性能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生产上主要应用超数排卵和胚胎移植技术,这种肉牛良种繁育技术比较成熟,并且繁育母牛生产双胎的概率较高。但在繁育母牛生产双胎过程中容易发生子宫炎、卵巢囊肿、流产和早产等问题,管理人员在正确掌握人工辅助繁育技术的同时,还应配套解决上述问题,才能保证肉牛良种繁育技术的顺利应用和推广。

猜你喜欢

双胎犊牛母牛
犊牛腹泻病原因分析与防治措施
母牛常见产科病及治疗措施
犊牛肺炎巧防治
降低犊牛病死率的饲养与管理措施
犊牛疾病的预防保健措施
初产母牛的饲养管理
母牛产犊后瘫痪该咋治
龙凤双胎
双胎妊娠的孕期胎儿监护
双胎妊娠的胎儿会有什么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