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静脉输液予以心理护理对一次穿刺成功率的影响

2022-06-10贾晓晶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15期
关键词:输液家属静脉

贾晓晶

(辽阳市第三人民医院,辽宁 辽阳 111000)

临床治疗中,静脉输液属于运用较多的给药途径。但患儿的心智发育并不成熟,在输液中容易哭闹或者是不配合,直接降低了静脉输液患儿的一次穿刺成功概率,使患儿痛苦程度加重,增加了护理工作量,浪费医疗资源[1]。为此,儿科护理工作的重点集中于静脉输液一次穿刺成功率提高方面。因为患儿群体相对特殊,所以在静脉输液护理期间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不容小觑[2]。基于此,文章将静脉输液患儿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阐述对一次穿刺成功率的具体影响,以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静脉输液患儿80例,利用奇偶数分组法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患儿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6.93±2.54)岁;试验组患儿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6.75±2.62)岁。两组患儿基本资料统计呈现为P>0.05的无差异性。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护理工作人员需给予患儿家属必要协助,对其体位进行相应调整,在指导家属健康知识的基础上向其告知具体的注意要点[3]。输液前,要对患儿姓名、性别与年龄等信息内容进行核对,有效规避错误输液情况的发生。另外,要使家属正确认知输液目的以及具体效果,并对输液期间容易出现的不良风险等进行及时观察[4]。

试验组应用常规护理+心理护理,其中常规护理措施同对照组,以此为基础加行心理护理,具体路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护理工作人员。首先,对其着装与态度提出明确要求,使患儿的心理恐惧感得以缓解,并有效构建患儿与家属沟通的关系,向家属详细讲解有关静脉输液的知识。其次,对患儿家属提出问题进行及时解答,进而获得家属大力支持,顺利开展治疗与护理工作。再次,对患儿的性格特征进行全面观察,并科学合理地采取个性化心理护理措施。最后,护理工作人员态度要认真且负责,能够熟练进行护理操作,通过行动使患儿接受临床治疗[5]。

其二,心理护理方法。护理工作人员应给予患儿必要地关心与关爱,将患儿利益放在首位。在日常护理中,需始终秉承认真负责的态度,沉着且冷静,通过行动获取患儿家属信任[6]。对静脉输液患儿进行接待的过程中,护理工作人员一定要微笑且动作要轻柔,话语要柔和,以保证患儿在短时间内适应陌生治疗环境,缓解不良心理状态,切实感受关爱。另外,护理人员要理解家属的焦躁心理与偏激心理,能够给予患儿及家属必要的安慰与帮助。在患儿心理护理方面,一般可根据艾瑞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内容,结合不同年龄段的患儿特点,使用语言或是非语言的沟通形式进行交流,以保证患儿的紧张与焦虑心理得到消除[7]。另外,要给予患儿充足的心理准备时间,在对患儿及家属热情接待的基础上,在交流期间还要注意眼神的和蔼性。若患儿为学龄前期,具备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则可在静脉注射的时候用语言鼓励其积极面对与配合。而针对学龄期患儿,其自身智力发育相对成熟,且思维能力较长,更渴望得到鼓励以及表扬,所以要通过榜样作用进行心理护理。通常,可在和患儿交流的时候分散注意力,也可利用抚摸形式使患儿痛觉得以缓解,确保患儿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增强其安全感[8]。

其三,患儿家属。因患儿不喜欢表达或是无法清晰表达个人情感和心理反应,所以家属在反映病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很多家属会将病情夸大,且对于医护工作人员的要求也相对较高[9]。为此,对患儿进行心理护理时,有必要获得家属的心理支持。也就是说,家属心态会对患儿产生直接影响,一旦家属对护理工作不满意,也就代表患儿对护理工作人员不满意。在这种情况下,护理工作人员就要不断强化语言修养水平,通过同情与鼓励等多种语言对家属进行安慰,尽可能地缓解家属心理负担[10]。若家属情绪不稳定或是激动,护理工作人员需要使用和善语言进行交流,并详细解释家属的问题与疑惑,进而对患儿病情的改变以及药物效果等形成系统了解,保证家属能够正确认知治疗与护理工作。除此之外,需对家属表情细微改变进行观察,能够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并采取化解措施[11]。于患儿静脉输液之前开展相关解释工作,要保证态度的亲切性,通过安慰语言对病情进行询问,了解患儿是否存在过敏史或者是特殊治疗要求,也可对患儿的头部进行抚摸,也可握手加以鼓励与表扬,在交流的同时选择静脉血管,告知家属输液具体原因以及目的等相关内容。这样一来,护理工作人员即可获得患儿与家属信任,且能够构建和谐护患关系,增强患儿治疗依从性。输液期间,护理工作人员要结合病情与患儿年龄等选择静脉,尽量减少疼痛刺激程度。另外,还要注重输液过程的巡视,对患儿注射部位的肿胀情况进行观察,确保对输液发生问题予以及时发现和解决。

1.3 评价指标 比较分析试验组、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治疗依从性、护理前后不良情绪评分、家属满意度评分等一系列临床指标数值。其中,治疗依从性根据自拟量表进行测评,完全依从为主动配合穿刺操作,无哭闹情况;部分依从为在家属协助下配合穿刺操作,偶有哭闹,家属和护理人员安慰后哭闹停止;不依从为拒绝穿刺操作,哭闹不止。不良情绪评分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价,两个量表评价分数和不良情绪程度正相关。家属满意度采用自制调查问卷予以评估,包括护理人员专业性、心理干预措施、健康教育、服务态度、个体化操作,每项20分,共计100分,满意度和分数正相关。利用面部表情疼痛评分量表评价患儿穿刺的疼痛度,护理人员观察患儿的面部表情,根据其表情选择符合其疼痛度的数字,计算患儿的疼痛度评分均值。

2 结果

2.1 分析试验组、对照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试验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见表1。

表1 试验组、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n(%)]

2.2 对比试验组、对照组治疗依从性 试验组治疗总依从率比对照组高,临床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见表2。

表2 试验组、对照组患儿治疗依从性分析[n(%)]

2.3 比较试验组、对照组患儿护理前后不良情绪评分 护理前,两组不良情绪评分P>0.05,无差异性;护理后,试验组各项临床指标数值与对照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3。

表3 试验组、对照组护理前后不良情绪评分对比(分,)

表3 试验组、对照组护理前后不良情绪评分对比(分,)

2.4 分析试验组、对照组家属满意度评分 试验组临床指标数值比对照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P<0.05)。见表4。

表4 试验组、对照组患儿家属满意度评分比较(分,)

表4 试验组、对照组患儿家属满意度评分比较(分,)

2.5 分析试验组、对照组患儿疼痛度评分 试验组的疼痛度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试验组、对照组患儿疼痛度评分比较(分,)

表5 试验组、对照组患儿疼痛度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静脉输液属于治疗的常见方法,并且被广泛应用于儿科临床治疗工作中。由于儿童的脏器发育尚未成熟,不具备较为完善的肝药酶系统,若选择口服用药形式,胃肠的吸收速度缓慢。要想使药物的起效时间得以缩短,则会将静脉给药方式作为首选。然而,儿童年龄小且身心发育并不完善,穿刺疼痛刺激会引起患儿的恐惧感,导致其在输液期间发生哭闹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静脉输液的一次穿刺成功概率。一旦穿刺反复发生,患儿的身心痛苦程度会增加,焦虑与抵触心理也更显著,进而增加穿刺部位的感染概率。

在临床护理中,心理护理具有一定的人性化特征,即在科学评估患儿心理状态的同时,可结合患儿的心理状态合理采用心理疏导方式,使患儿的不良心理状态得到缓解,以免影响临床治疗效果,确保患儿治疗依从性得以提高,加快其疾病康复的速度。而心理护理对于护理工作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同样也需熟练掌握专业技能,进而更好地落实心理护理措施。在此次护理干预中,严格要求护理人员的着装与护理行为可以使家属感受到其专业性,而针对性解答家属问题可以拉近护患关系,获得家属信任,便于后续工作展开。心理护理方法贯穿于护理全程,以认真且冷静的护理态度采取穿刺操作可以减少差错事件[12]。静脉输液期间护理人员的轻柔动作和微笑服务可以消除患儿的陌生感。根据患儿的年龄采取灵活沟通方式可缩短患儿的哭闹时间,低龄患儿不理解穿刺的方法和作用,可以通过玩具、做游戏等形式转移其注意力,而学龄期患儿对于穿刺操作有所认知,可给予其表扬和抚触护理。穿刺期间家属普遍存在焦急心理,此时开展心理安慰能够使家属争取配合穿刺操作,保证一次穿刺成功。有学者提出,小儿静脉输液的护理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家属的配合度,因为患儿年龄小,对于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和亲密度有限,若家属表达出恐慌或焦躁情绪,则会使患儿感到不安,进而哭闹不止。为此,本研究针对家属展开心理疏导,积极询问家属需求,解释护理操作的意义,若一次穿刺失败,需立即向患儿和家属讲明穿刺失败原因,获得其理解,告知家属尽量保持平和与冷静心态,向患儿传递正能量,以提升穿刺质量[13]。

根据以上研究表明,试验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的同时联合应用心理护理,各项临床指标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所以说,心理护理应用于静脉输液患儿中的价值突出,可有效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猜你喜欢

输液家属静脉
静脉曲张术后深静脉内径及功能变化的研究进展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颈枕输液袋
注射用曲札芪苷与常用输液配伍稳定性研究
可溶性Jagged1对大鼠静脉桥狭窄的抑制作用
朝韩红十字会商讨离散家属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