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区+分步”格局下“一主+四次”的吕梁城市团发展构想

2022-06-10孟祥林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吕梁市太原市城市群

孟祥林

(华北电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3)

一、引言

城市群的建构需要立足当前和着眼于长远发展,很多城市群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都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目前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在解决历史的欠账问题,但问题的解决需要从城市间的联系入手。城市是在开放体系中发展的,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其他城市的发展创造条件,单纯从单个城市内部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没有理顺城市间的关系,城市问题也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为了理顺城市间的关系,城市的发展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其一是要以城市群为背景拓展单个城市的发展空间;其二是在城市群的建构过程中适当介入行政力量[1];其三是要科学把握城市群的发展趋势并据此对城市群中的城市发展进行前瞻性思考。吕梁市是山西省城市群中的重要成员,与“太原市+忻州市+阳泉市”整合在一起[2],会成为山西省城市群的中部隆起,在太原城市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3]。山西省“十四五”规划中指出,在进一步完善以太原市为中心的城市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提升太原都市区和中心城市的建设速度,逐步做强太原都市区,将太原市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在提升市域中心城市功能品质的同时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在全省范围内尽快完善“一主+三副+六市域中心”的城市体系发展格局[4],其中“一主”即太原都市区,“三副”即大同市、长治市和临汾市,“六市域中心”即运城市、晋城市、阳泉市、朔州市、忻州市、吕梁市。目前学界关于城市群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城市群[5]、粤港澳城市群[6]以及长三角城市群等方面,关于山西省城市群的研究关注不够高,关于吕梁市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献并不丰富,山西省“十四五”规划中关于城市体系的空间发展设计,为吕梁市构建更加完善的城市团并更好地融入太原市都市圈创造了发展空间。

图1 吕梁市的重要区位示意图

如图1所示,“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太原市-临汾市-运城市”是山西省城市群的主轴链,吕梁市就是通过中部隆起展示其在建构主轴链中的作用。根据图1,吕梁市是三条重要城市链的交汇点:其一是“西安市-银川市-延安市-吕梁市-太原市-晋中市-阳泉市-石家庄市”城市链(西石链);其二是“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准嘎尔旗-河曲县-府谷县-兴县-临县-吕梁市-隰县-蒲县-临汾市-浮山县-沁水县-晋城市-郑州市”城市链(“呼郑链”);其三是“银川市-盐池县-定边县-靖边县-魏家楼镇-绥德县-吕梁市”城市链(“银吕链”)。石家庄市和郑州市分别在京津冀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中扮演重要角色,西石链和呼郑链分别是“西安市-石家庄市”、“呼和浩特市-郑州市”连接在一起的最为便捷的通道,银川市通过银吕链的吕梁市节点分别与石家庄市和郑州市建立直接联系。在图1所示的区域中,吕梁市是“呼和浩特市-大同市-石家庄市-邢台市-邯郸市-郑州市-西安市-固原市-银川市-乌海市-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城市环(“环吕环”)围成的圆形区域的中心,吕梁市在将周边的省会城市连接在一起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区位优势,但目前学界对吕梁市城市团建构方式的关注程度不够高,这会使吕梁市失去很多发展机会,并在山西省城市团进一步完善过程中受阻。因此,前瞻性地思考吕梁市城市团的建构问题,能够为吕梁市的发展创造条件,也能够突出吕梁市在城市链上的节点作用。吕梁市虽然并不位于山西省城市群主轴城市链上,但在将太原市的城市影响力向西拓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7],前瞻性地思考吕梁市城市团的建构方式以及吕梁市城市团与太原市的关系,对于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山西省城市群处于中原城市群[8]、京津冀城市群、关中城市群[9]、银川城市群、呼包鄂城市群[10]中间,根据吕梁市的周边关系,吕梁市在进一步发展中,不仅要关注与省会城市间的联系,也要关注同等程度的中心地间的联系,如果能够通过构建跨行政区划的城市群,在“吕梁市-榆林市-延安市”间构建起鼎足发展构架,通过借力发展和充分发挥互补优势,在“环吕环”的中心区位上创造城市增长点,这对提升更大腹地内城市间的协同发展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二、前瞻性地思考吕梁市城市团的区域经济学依据

吕梁市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区,与太原市邻近,行政管辖范围较大,吕梁市中心地南侧地区县(市)及中心地密度较大。相邻的临汾市与晋中市两个设区市中,临汾市北部和晋中市的西南部县(市)中心地密度也相对较高,这为吕梁市与晋中市、临汾市整合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山西省城市化进程逐步推进,中部带动南北两端和在太原市周边设置副中心城市,从而提升省域腹地内区域中心城市间的协同发展是大势所趋。

(一)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需要跨行政区划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构建城市团

发达国家城市化经验表明,突破行政区划限制以中心城市为核心构建城市体系,才能提升腹地内城市间的协同发展水平。传统思维方式下,城市团以行政单元为限,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通过行政力量构建起腹地内的中心地等级体系。这种行政力量主导下的中心地等级体系,不能有效处理行政区划边界处邻近行政区划的协同发展问题。由于行政区划约束,富余的资源不易越过行政区划边界与邻近行政区划的优势资源结合,难以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实现协同创新。行政边界一侧过度发展与行政边界另一侧的发展不足同时存在。学界长期以来论及的京津冀发展中出现的“环京津贫困带”问题就是因行政区划限制导致邻近行政区域发展状况存在较大落差的典型例证。为了避免因行政区划限制导致的邻近行政单元发展状况出现较大差距,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构建城市团已经成为共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提出以及雄安新区的设立,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城市团构建过程中行政区划的限制。不仅是在京津冀地区,全国很多区域在谋求邻近行政单元协同发展过程中也在调整行政区划,将原先的市辖县转为建成区,或者在区域中心城市腹地内设置副中心城市,通过改变行政力量的介入方式,优化城市体系的空间布局,以便在更大腹地内构建起以区域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多层次的城市体系。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遵循经济规律,在收益最大化以及边际收益递增规律作用下,资源具有跨越行政区划边界谋求赢利的愿望,资源在空间内的聚集状态影响着产业组织方式,进而影响着城市体系的空间布局和发展质量。

(二)城市体系在地域功能专门化基础上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的分化发展

城市规模在扩展过程中遵循中心地影响力递减规则,这就意味着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中心区可资容纳可变资源的空间变得狭小,单位空间内的资源竞争激烈程度增加,城市中心区的地租趋向无弹性。竞争力相对较弱的资源在利润驱使下会离开城市中心区,在城市腹地内合适的区位上重新聚集,这样的聚集区域距离城市中心区较远,但由于地租水平较低而能够保证资源具有更好的赢利空间。资源从向城市中心地区聚集转为向腹地扩散进而在腹地内产生新的增长点的过程,就是城市规模扩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腹地内不同层次的中心地进一步得到功能细分从而加速地域经济专门化,这个过程也是城市腹地进行分化的过程[11],单中心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随着城市规模扩展,因资源过度聚集而造成的聚集不经济问题会相应增加,为了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和扩大城市对腹地的辐射力,单中心城市向多中心城市发展的可能性就会提高,城市腹地的全域城市化水平据此可以得到提高。资源在城市腹地内的重新布局过程实际上是资源的盈利动机与既定区位的盈利空间的对话过程,资源需要重新发现合适的聚集区位,从而对此前的聚集格局进行修正,城市体系开始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向。在多中心城市体系格局下,子中心或者副中心城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分摊中心城市的职能,并在腹地内形成新的增长点。山西省行政区划南北狭长,太原市处于行政区划中部,在推进全域城市化水平提升过程中,除了要加强行政区划中部的引领力,还要在太原市南北两侧设置连接纽带,在这样的发展格局中,要求城市体系从单中心转为多中心。

(三)城市群建构过程中基于“小县大城”思路构建起“一主+多次”发展格局

克氏中心地理论[12]认为,城市体系由不同层次的中心地构成,在交通原则、市场原则和行政原则下,高级别中心地能够控制的较低级别的中心地的数量存在差别。在建构完善的城市体系过程中,区域中心城市在城市群中发挥引领作用,但城市群的健康发展需要以县级和乡镇级中心地为支撑。但是目前大多数文献将讨论的话题集中在城市群的宏观构建以及大城市、特大城市的规模扩展的空间演变等方面,对县级中心地以及乡镇中心地的关注程度不够高,这会影响城市体系的发展质量。区域中心城市由城市链连接在一起,在城市链上扮演节点角色的是县级中心地或者乡镇中心地。“小县大城”发展思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城市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底层支撑问题。“小县大城”并非刻意拓展县级城市的规模,但一定要以县级中心地为核心将行政区划内的乡镇中心地高效整合在一起,依托发展基础好和区位条件优越的乡镇中心地构建起次级城市团,与县级中心地呼应。“小县大城”强调的是县级城市团内不同层级中心地以及同等层次的中心地间互动的高效性,在县域腹地内通过产业集聚尽快培养城市增长点,在整个区域内形成“一主+多次”的发展格局。“小县大城”发展思路使县域腹地内的乡镇中心地提升协同发展程度,也为相邻行政单元间加强合作搭建平台。“小县大城”从城市群的底层着手考虑问题,夯实城市群的发展基础,与从宏观层面思考城市群的构建思路的差别在于更加注重实践操作。

三、吕梁市“分区+分步”发展格局:基于“一主+四次”发展格局促进城市协同发展

为了提升吕梁市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加强吕梁市与周边区域中心城市关系的同时,也要在行政区划内部做文章。通过“分区+分步”发展方式能够重新建构吕梁市中心地与县级中心地间的关系。

图2 吕梁市“分区+分步”发展示意图

(一)以吕梁市为核心基于县级中心建构“一主+四次”发展格局

根据图2,吕梁市在建构城市团过程中可以按照4个子片区方式进行布置:其一是以方山县为核心通过整合“临县+兴县+岚县”而形成的北部子片区;其二是以中阳县为核心通过整合“柳林县+石楼县+交口县”而成的西南子片区;其三是以汾阳市为核心通过整合“孝义市+文水县”而成的东南子片区;其四是以交城县为核心通过整合“清徐县+古交市+娄烦县”而成的东北子片区。方山县、中阳县、汾阳市和交城县等中心地紧紧围绕吕梁市主城区构成“一主+四次”的发展格局。

(二)“一主+四次”发展格局下城市链的构建及县级中心地的作用

北部子片区使吕梁市北端与忻州市西端连接在一起,方山县中心地成为将二者连接在一起的节点,忻州市东西狭长而吕梁市南北狭长,在构建城市团过程中,忻州市需要沿东西方向形成主导城市链,五寨县最适合成为忻州市主轴城市链上的副中心,从而在与吕梁市对接过程中,“岢岚县+岚县”成为将五寨县与方山县连接在一起的纽带,吕梁市在以方山县为中心构建北部子片区过程中就需要前瞻性地考虑“五寨县与方山县对接”的问题;汾阳县是吕梁市西南子片区的核心,也是通过临汾市的“隰县+蒲县”与临汾市中心地连接在一起的重要节点,于是沿“五寨县-岢岚县-岚县-方山县-吕梁市-中阳县-隰县-蒲县-临汾市”城市链,不但在吕梁市行政区划内形成主轴城市链,也使忻州市与临汾市实现了对接;汾阳市是吕梁市东南子片区的核心,不但将孝义市与文水县整合在一起,也将晋中市的“祁县+平遥县+介休市”(“祁平介”)连接在一起,晋中市行政区划的西南端非常狭窄,被夹裹在吕梁市与长治市之间,“祁平介”与“文水县+汾阳市+孝义市”整合在一起,不但解决了因祁平介与晋中市中心地距离较远而受区域中心城市影响力不足的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中,“汾阳市+文水县+孝义市+祁县+平遥县+介休市”整合在一起的区域会成为“吕梁市-晋中市”间城市化的增长点;交城县是吕梁市东北子片区的核心,通过与隶属太原市的“娄烦县+古交市+清徐县”整合在一起构建起跨行政区划的子片区。隶属太原市的阳曲县、娄烦县、古交市、清徐县,阳曲县成为太原市与忻州市连接的节点,“娄烦县+古交市+清徐县”成为太原市与吕梁市连接的节点。吕梁市按照如上论及的子片区的发展方式,首先要强化东北子片区与太原市的连接,而后再通过北部子片区、西南子片区加强吕梁市与忻州市、临汾市的连接,尽快在“吕梁市-古交市”间建立连接方式,并沿“岚县-娄烦县-古交市-交城县-文水县-汾阳市”完善城市链,为吕梁市向东发展奠定基础。

四、“一主+四次”发展格局下“子片区”城市团:以乡镇中心地为支撑的发展构想

(一)吕梁市北部子片区:扩展的月牙形城市团发展构架

在进一步完善吕梁市北部子片区城市团过程中,需要以方山县中心地为核心加强与临县、兴县和岚县间的联系,充分发挥乡镇中心地在子城市团建构过程中的作用,依托方山县中心地建构“扩展的月牙形城市团”(如图3)。扩展的月牙形城市团由“四链+一环”构成,“四链”将方山县与其他县级中心地连接在一起:其一是“峪口镇-三交镇-刘家会镇-安家庄乡-白石头乡-雷家碛乡-蔡家会镇-赵家坪乡-兴县-奥家湾乡-大蛇头乡-上明乡-岚县”城市链(“峪岚链”),在五条城市链中,该城市链跨度最大,将众多乡镇中心地与县级中心地连接在一起,为北部子片区内不同层次中心地提升整合程度奠定了基础;其二是“临县-程庄镇-白文镇-康宁镇-兴县”城市链,成为临县与兴县间联系最为便捷的城市链,这条城市链上的“程庄镇+白文镇+康宁镇”成为将兴县与临县连接在一起的纽带,在临县与兴县间构建起了跨行政区划的连接方式,这条城市链上的既有交通线路已经发展成熟,城市链的完善速度会相对较快;其三是“临县-程庄镇-东会乡-普明镇-岚县”城市链,这是临县与岚县间联系最为直接的城市链,为了加强岚县与临县间的联系程度,岚县需要将普明镇拓展为主城区,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会通过王狮乡和东会乡与临县的程庄镇连接在一起,岚县与临县的连接程度得以提升;其四是“岚县-王狮乡-马坊镇-方山县”城市链,这是方山县与岚县连接在一起的最便捷的城市链,马坊镇成为将方山县中心地与岚县中心地连接在一起的节点。“一环”即以“临县+方山县”为中心形成的城市环,将木瓜萍乡、积翠乡、麻地会乡、北武当镇、峪口镇、湍水头镇、车赶乡、大禹乡、安业乡、玉坪乡等整合在一起,玉坪乡是临县与方山县连接的节点。如上“四链+一环”不但以方山县为核心在北部子片区的各个县级中心地间建立起了联系最为直接的城市链,而且依托乡镇中心地在方山县与其他县级中心地间建立起了连接纽带。根据前文,“康宁镇+白文镇+程庄镇”、玉坪乡、马坊镇、普明镇是县级中心地间的连接节点,也是县级中心地间优先得到发展的乡镇中心地。在以上发展框架基础上,为了加强城市链与城市环间的联系,需要把峪岚链上的雷家碛乡、蔡家会镇作为西侧端点分别向东发展“蔡家会镇-贺家会乡-白文镇-东会乡”城市链和“雷家碛乡-青凉寺乡-临县-玉坪乡-麻地会乡”城市链,雷家碛乡和蔡家会镇也就相应地成为了峪岚链上的两个节点,为白文镇和程庄镇向西拓展预留出空间,“雷家碛乡+蔡家会镇+兔坂镇”会成为北部子片区西侧的城市增长点。

图3 吕梁市北部子片区发展示意图

(二)吕梁市西南子片区:以中阳县为核心的“双环”发展格局

中阳县是西南子片区的核心,需要通过中阳县将柳林县、石楼县和交口县整合在一起。目前“石楼县-交口县-中阳县-吕梁市-柳林县”已经通过高速公路连接在一起,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需要逐渐完善“柳林县-庄上镇-金家庄乡-留誉镇-暖泉镇-石楼县”城市链(“柳石链”),金罗镇、武家庄镇、罗村镇和义牒镇是重点发展的镇级中心地。义牒镇作为石楼县的副中心,与石楼县中心地呼应,将“和合乡+小蒜镇+曹家垣乡+裴沟乡”整合在一起,与以石楼县中心地整合“龙交乡+罗村镇”形成的区域互动,推动石楼县全域城市化水平的提升。罗村镇是将石楼县与交口县连接在一起的节点,与义牒镇一起成为石楼县中心地东西两侧的增长点。在图4中,交口县与中阳县主城区已经连接在一起,并通过中阳县主城区北端的金罗镇与吕梁市主城区连接在一起。在西南子片区内最终形成双城市环发展格局:内环是“柳林县-金家庄乡-留誉镇-暖泉镇-武家庄镇-下枣林乡-金罗镇-李家湾乡”城市链,城市链上的“庄上镇+陈家沟乡+下枣林乡”整合在一起的区域成为将中阳县主城区、柳林县主城区以及吕梁市主城区连接在一起的纽带“留誉镇+暖泉镇”与武家庄镇紧紧连接在一起,不但成为外环城市链的中心,也是将柳林县与石楼县、交口县连接在一起的纽带;外环即“柳林县-薛村镇-高家沟乡-三交镇-小蒜镇-义牒镇-石楼县-罗村镇-交口县-中阳县-金罗镇-李家湾乡”城市链,城市环上的“柳林县-义牒镇”段上的薛村镇、三交镇、小蒜镇都需要优先发展。“双环”发展格局不但将西南子片区内的县级中心地连接在了一起,而且依托县级中心地将乡镇中心地整合在一起,尤其是处于县级中心地之间的乡镇中心地能够在城市体系建构过程中发挥节点作用。内环在双环格局中起着支撑作用,内环的南侧顶点即“留誉镇+暖泉镇+武家庄镇”实际上就是外环的中心,成为将柳林县、石楼县和交口县连接在一起的最合适的交汇点,该交汇点的充分发展,需要依托“柳石链”的建构。双环发展格局实际上在西南子片区内形成多个曲面三角形:“柳林县-暖泉镇-吕梁市”三角形;“吕梁市-暖泉镇-交口县”三角形;“交口县-暖泉镇-义牒镇”三角形;“义牒镇-暖泉镇-柳林县”三角形,暖泉镇成为了如上四个曲面三角形的公共顶点,更加突出了其在西南子片区双花构架中的区域中心作用。

图4 吕梁市西南子片区发展示意图

(三)东南子片区:“枣核形”连接纽带发展格局

东南子片区以汾阳市为核心通过整合孝义市和文水县形成,单个县(市)级中心地通过枣核形发展构架连接在一起,该构架的主体是两条城市链:其一是“文水县-马西乡-杏花村镇-峪道河镇-贾家庄镇-汾阳市-阳城乡-孝义市”城市链(“文孝西链”);其二是“文水县-孝义镇-冀村镇-西槽头乡-肖家庄镇-演武镇-孝义市”城市链(“文孝东链”)。“文孝西链”将三个县(市)中心地连接在一起,“文孝东链”是对“文孝西链”的补充,在加强两条城市链联系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杏花村镇-冀村镇”“汾阳市-演武镇”城市链。杏花村镇、汾阳市成为“文孝西链”上的节点,西槽头乡和演武镇成为了“文孝东链”上的节点。为了提升枣核形区域的全域城市化水平,需要在枣核形发展构架基础上向两端拓展。在枣核形区域的文水县端通过三条城市链加强文水县腹地与枣核形区域间的联系:其一是“文水县-西城乡-南安镇”城市链;其二是“文水县-南五乡-刘胡兰镇”城市链;其三是“西槽头乡-下曲镇-刘胡兰镇-南安镇”城市链。三条城市链将文水县腹地内乡镇中心地密集区紧密联系在一起,刘胡兰镇成为文水县的副中心;在枣核发展格局的孝义市端也需要发展三条城市链加强汾阳市与孝义市城市发展的协同程度:其一是“下堡镇-杜村乡-石庄镇-杨家庄镇-栗家庄乡-汾阳市”城市链,与“汾阳市-演武镇”城市链连接在一起;其二是“下堡镇-高阳镇-孝义市”城市链,与“孝义市-演武镇-西槽头乡-孝义镇-文水县”城市链连接在一起;其三是“下堡镇-兑镇镇-柱濮镇-下栅乡-梧桐镇-大孝堡乡-演武镇”城市链,与“南阳乡-杨家庄镇-栗家庄乡-汾阳市-演武镇”城市链组成闭环。三条城市链与枣核形区域的孝义市端紧密对接,三泉镇、“兑镇镇+柱濮镇”分别成为汾阳市、孝义市的副中心。在东南子片区内形成“兑镇镇+柱濮镇”、三泉镇、孝义市主城区、汾阳市主城区、文水县主城区、冀村镇、刘胡兰镇等几个关键点。按照如上发展思路,在东南子片区实际上形成了三个枣核:其一是“孝义市-汾阳市-杏花村镇-文水县-西槽头乡-演武镇”枣核(“中间枣核”);其二是“下堡镇-杜村乡-石庄镇-杨家庄镇-栗家庄乡-汾阳市-演武镇-孝义市-高阳镇”枣核(“西南枣核”);其三是“杏花村镇-马西乡-文水县-南五乡-刘胡兰镇-下曲镇-西槽头乡-冀村镇”枣核(“东北枣核”)。根据图5,中间枣核与西南枣核、东北枣核都有重叠,靠近孝义市的重叠区域即“汾阳市-演武镇-孝义市”曲边三角形,靠近文水县的重叠区域即“文水县-西槽头乡-杏花村镇”曲边三角形,两个曲边三角形成为将三个枣核区域连接在一起的纽带,演武镇、“西槽头乡+冀村镇”、杏花村镇进而也成为得到优先发展的乡镇中心地,在构成中间枣核的城市链上发挥节点中心地作用。

图5 吕梁市东南子片区发展示意图

(四)东北子片区:跨行政区划构建城市团

东北子片区是跨吕梁市与太原市构建起来的城市团,从吕梁市城市团视角看,交城县是城市团的核心,但隶属太原市的清徐县、古交市和娄烦县在太原市的影响下,城市发展基础较好,在与交城县进行协同发展过程中,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在既有交通网络基础上,目前沿“娄烦县-古交市-清徐县”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城市链(“娄清链”)。在进一步完善跨行政区划城市团过程中,需要加强乡镇中心地间的联系,在适当区位上通过整合乡镇中心地构建次级城市团,在邻近县(市)级中心地间扮演节点角色。根据图6,在东北子片区内,首先继续强化“古交市-东坡底乡”城市链(“古东链”),“古东链”是太原市主城区与吕梁市间连接在一起的最为便捷的通道。但目前交通通达程度不高,需要通过进一步完善“东坡底乡-常安乡-古交市”城市链,完善太原市主城区与吕梁市中心地间的联系,东坡底乡成为城市链上的重要节点,对东坡底乡在城市团中的作用需要得到前瞻性重视,并在行政力量的影响下强化东坡底乡的资源聚集程度,以其为中心在太原市主城区与吕梁市中心地之间形成城市化的隆起。除此以外还要在东北子片区完善三条交通线进而形成三条城市链:其一是“方山县-庞泉沟镇-东坡底乡-会立乡-西社镇-洪相乡-交城县-夏家营镇-清徐县”城市链(“方清链”),“方清链”与“娄清链”在东北子片区内形成闭环,为构建跨行政区划的城市链奠定基础;其二是“娄烦县-天池店乡-岔口乡-东坡底乡”城市链(“娄东链”),为娄烦县与东坡底乡建立联系提前搭建平台,也通过“方山县-娄烦县-东坡底乡”曲边三角形形成鼎足发展构架,岔口乡成为将娄烦县与东坡底乡连接起来的节点;其三是“梭峪乡-镇城底镇-马兰镇-常安乡-原相乡-岭底乡-交城县”城市链(“梭交链”),将梭峪乡与交城县连接在一起。为了提升东北子片区的区域城市化水平以及加强县(市)级中心地间的联系,娄烦县的杜交曲镇、清徐县的东于镇都要得到优先发展,与古交市的原相乡、马兰镇、镇城底镇等能够尽快整合在一起,成为将娄烦县、古交市、清徐县、交城县连接在一起的纽带。古交市在强化马兰镇、镇城底镇、原相乡等乡镇中心地发展的同时,也要通过合口镇加强与太原市主城区间的联系,这样才能够在为发展“东坡底乡-常安乡-古交市”城市链的同时,加强杜交曲镇、镇城底镇、马兰镇、原相乡、东于镇间的联系。

图6 吕梁市东北子片区发展示意图

五、“一主+四次”吕梁市城市团的进一步思考

(一)与太原市整合并成为太原市的西部副中心

吕梁市城市团的建构不能离开太原市的发展,因此,在建构“分区+分步”的“一主+四次”的城市团发展过程中,吕梁市需要尽快构建起“吕梁市-东坡底乡-太原市”通道,将东坡底乡发展成为吕梁市与太原市连接起来的纽带,解决太原市与吕梁市间交通网络通达程度不高的问题。交城县在这条连接通道上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在“分区+分步”的发展格局中,除了要合理进行“分区”,同等重要的是“分步”发展,合理确定四个子片区的发展秩序。前瞻性地认识吕梁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除了要强调吕梁市与太原市间的关系,还要认识到吕梁市在“太原市-延安市-榆林市”三角形中的区位优势,相对于与西安市进行协同发展,延安市与吕梁市更容易与太原市整合在一起,吕梁市位于“太原市-延安市-榆林市”三角形的中心,能够将太原市的城市影响力传递到陕北地区。因此,从长远发展过程看,前瞻性地思考吕梁市城市团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东北子片区和东南子片区作为优先发展区

在“分区+分步”发展格局下,吕梁市划分为四个子片区,分别担负着向四个方向拓展的职责。在以上四个子片区中,东南子片区是吕梁市与晋中市协同发展的基础,东北子片区是吕梁市与太原市协同发展的基础。东南子片区与东北子片区是北部子片区与西南子片区的发展基础,也是吕梁市向西拓展,与延安市和榆林市构建三角形鼎足发展格局的基础。因此,在吕梁市城市团进一步完善发展格局过程中,需要尽快完善“吕梁市-太原市”城市链,进而提升与太原市的互动水平。东坡底乡是将吕梁市与太原市连接在一起的节点,以东坡底乡为核心在吕梁市与太原市之间构建次级城市团就显得非常必要。交城县和文水县虽然被划分到了两个子片区中,但在城市协同发展进程中起的作用相同,两个县级行政单元均呈“西北-东南”走向,发展重心集中在东南端。交城县与文水县的中部需要加强联系,在行政力量影响下尽快创造新的增长点。

(三)乡镇中心地在城市团建构中扮演重要角色

吕梁市在建构“分区+分步”发展格局过程中,无论是以县级中心地为核心构建子城市团还是依托乡镇中心地构建次级城市团,乡镇中心地都在其间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前瞻性地重视发掘有潜力的乡镇中心地并以其为核心构建次级城市团,就成为影响吕梁市城市团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此过程中,首先需要以吕梁市主城区为核心通过整合腹地内的县级中心地构建城市体系,使县级中心地按照与吕梁市主城区的联系程度区分出层次,每个县域行政单元都需要尽快完善城市团的建构,依托发展基础较好和区位条件优越的中心地以及乡镇中心地构建次级城市团,构建与县级中心地高效呼应的微中心。前文论及的东坡底乡、康宁镇、白文镇、程庄镇、普明镇、马坊镇、玉坪乡、金罗镇、武家庄镇、义牒镇、罗村镇、刘胡兰镇、西槽头乡、三泉镇、兑镇镇、马兰镇、原相乡等都属于此类乡镇中心地。吕梁市北端县级中心地密度较低,更应注重建设微中心,在县级中心地间发挥承接作用。

六、研究结论

吕梁市城市团在建构过程中,要基于“分区+分步”秩序形成“一主+四次”发展格局。四个子片区需要协同发展,但东南子片区和东北子片区需要得到优先发展,通过东南子片区加强与晋中市的联系,通过东北子片区加强与太原市的联系,并尽快发展东坡底乡,以东坡底乡为核心在吕梁市与太原市间形成次级城市团,在吕梁市与太原市间建立直接通道。吕梁市要通过整合太原市融入以“太原市+晋中市+忻州市+吕梁市”为核心的山西省城市体系,成为山西省城市体系中部凸起的重要成员,通过提升交通网络通达性程度,完善“吕梁市-太原市”城市链,将吕梁市发展成为太原市的副中心城市,通过吕梁市将太原市的城市影响力拓展到陕北,以吕梁市为中心,构建起“太原市-榆林市-延安市”跨行政区划的鼎足发展格局,吕梁市在其间发挥纽带作用。

猜你喜欢

吕梁市太原市城市群
太原市为农村寄递物流补“短板”
吕梁市2022年农作物主要病虫发生趋势预报
乡村文明新风尚——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移风易俗新事多
太原市档案馆牵手百年胡氏荣茶共寻文化脉络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吕梁市:召开第一届特约监察员聘请会议
王拥军深入吕梁市调研扶贫领域监督执纪工作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