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高校网络教学:挑战、问题与路径
2022-06-10余利川
余利川, 汪 超, 刘 怡
(1.中国矿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2.北京理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 北京 100081)
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可能或已经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社会秩序紊乱等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对国家应急管理机制与应急治理能力施加全方面、快速、高强度的冲击与挑战。2002年起我国加快推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应急机制建设,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应急管理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高校应急管理是国家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初新冠疫情是对我国应急管理能力的一次实战检验与新挑战,在全力应对和抗击疫情背景下高等教育系统迅速响应,做出“备战”准备,倒逼推动高校网络教学改革。2020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网络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提出“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教学防疫目标[1]。全国高校在延迟开学的同时,鼓励制定本校网络教学实施办法,以响应、落实《意见》内容。
介于重大公共事件爆发的突发性、大面积性、传染性、潜伏性和不可预测性,为了降低疫情对高校教学的影响以及在教学计划周期内正常实现教学目标,教育行政部门、高校、教师、学生开展网络教学。然而,大规模、广范围、长时间使用网络平台教学在疫情期间尚属首次,如何有效应对网络教学的诸多问题成为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下高校网络教学必须面对的防控大考。
为此,研究结合某“双一流”建设高校网络教学的问卷调查,共整理获得647份有效问卷,调查覆盖大一至大四本科生。其中,本科一年级193人、二年级171人、三年级278人、四年级5人,主要调查大学生在疫情期对在线教学的接受度、教师满意度、教学方式、作业与研讨、在线课程数量与优缺点、教学平台等因素,研究重点关注受调查对象对网络教学实践问题的反馈。在遵循学术研究伦理规范基础上,经过文本匿名处理后依照文本分析范式要求,采用Nvivo12质性分析软件,由两位研究者分别独立开展编码并逐步交叉比对编码节点及参考点,编码结果可靠。针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高校网络教学的新挑战,深入概括、提炼疫情时期网络教学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优化高校网络教学的路径,进而为提升高校网络教学质量提供智慧支撑与参考。
一、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高校网络教学的新挑战
高校网络教学的秩序、质量与有效性取决于政策引导、教学组织管理与师生认同的协同程度。从公共政策驱动到院校教学组织管理与落实再到行动者对网络教学的认知与态度,重大公共事件的突发性、复杂性、破坏性、持续性、不可预测性等对高校网络教学提出新的挑战。
(一)疫情的突发性与网络教学非预期性叠加
全球疫情的突发与网络教学在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出现,两者的非预期性叠加实质反应了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影响并迅速扩散的客观事实和网络教学政策形成双重迭加效应:一方面,先发的重大危机事件促发了高校网络教学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危机事件的爆发蔓延与持续的长周期打破了高校教学运转原有的既定有序模式,几乎在同一时间的截面割裂了传统线下课堂教学生发的场域。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从潜伏到爆发到猛增再到缓解的过程,对全球政治、经济、教育、社会民生带来重大损失。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形成的碎片化、个体化、虚拟状态颠覆了常态化在场教学授课模式,如何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下的大规模实时、异地、分散在线学习的压力成为推动高校网络教学改革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另一方面,突发公共事件下的高校网络教学经验缺位。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直接触发教育领域的系列连环反应,教育行政部门在事件爆发前并未有可供借鉴参考的经验和可沿用模式,高校并未在此之前专门、有效制定应对相应事件的预案,网络教学预案的相对滞后性决定了该政策是“不期而至”的产物,具有主动应对的被动性一面。
(二)网络教学的成建制导向与政策弹性交织
“自上而下”主导实施的高校网络教学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同时也面对因规模过大、成建制实施而产生的弹性不足的潜在问题。如何兼顾、协调疫情时期高校网络教学组织与管理的统一性与弹性,成为网络教学面对的又一挑战。一方面,高校成建制开展网络教学,具有统一性、大规模性。在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政策导向下,高校接受并认真落实网络教学政策具有政策的合法性。另一方面,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的网络教学治理需要弹性。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统筹做好教育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中明确指出线上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探索线上与线下教学结合,不搞“一刀切”,推进教学资源共享与教育教学方式创新[2]。相对于常规线下教学管理,不同高校的校情及实施网络教学的基础不同,且疫情时期网络教学管理总体规模大、授课对象管理分散、教学内容审核把关难、教学过程不可控性、教学后台技术支撑与调试负荷大、教学效果难以及时评估等特殊之处。在具体执行和落实网络教学政策过程中需要统筹高校实际情况,落实“一校一策”“一校多策”,形成具有弹性的网络教学治理方案。
(三)师生网络教学准备的不充分与惯性并存
从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爆发到相关政策建议相继出台与实施,错的不是渠道选择而是教育工作者尚未做好足够的思想准备和能力储备。高校网络教学行动者个体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与网络教学的双重压力,师生对在线教学准备的不充分与惯性制约了网络教学的政策实施质量和有效性。一方面,重大危机事件使广大师生并没有做好成建制开展或接受网络教学的思想与心理准备。师生以常规教学的姿态迎接网络教学,却并未预期全国教学工作大面积、大规模停摆也并未携带或准备网络教学的设备、软件、技术等。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爆发后,多数教师和学生在家开展线上授课与学习,但师生开展网络教学的前期准备不足。另一方面,师生对传统线下教学模式形成心理惯性与依赖。鉴于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可控性,传统线下教学回归对师生而言只是时间问题。成建制、较长时期线上教学“颠覆”了传统教学学习观念,师生对线下教学的依赖与习得性思维与行动,已经养成“教学惯性”和“教学方法记忆”[3],对相对“陌生”的线上教学存在潜意识的抵触。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逐渐平息或得到有效控制后,网络教学如何同常态化的线下教学接轨,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高校网络教学的主要问题
编码网络教学反馈的文本数据:自由编码阶段,得到239个节点;主轴编码阶段,得到282个节点;选择性编码阶段,得到237个节点,主要概念类属集中于“线上教学管理”“网络教学工具与技术”“网络教学心理认知”“网络教学成效反馈”四个维度。依据一级编码参考点频数,选择提取参考点频数大于50的编码节点,归类、提炼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高校网络教学实践的主要问题(如表1),即:课堂组织与管理难、课堂氛围感知差、网络问题影响大、学习质量难保障、软件平台故障较多。
表1 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高校网络教学问题的反馈编码
(一)课堂组织管理难
课堂组织与管理难是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下高校网络教学面对的第三大问题,该部分参考点为132。为了实现“停课不停学”目标,部分教师尚未适应线上教学,教师对在线教学平台选择难、软件使用不熟悉[4]。首先,学生学习工具选择难。鉴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教师对不同学习工具的熟悉与偏好程度存在差异,软件平台与媒介选择多样化、差异化也会出现各种在线软件过多、彼此兼容性差导致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选择或迅速熟悉学习软件。其次,网络学习课堂互动不佳主要体现于三方面:其一,课堂互动少;其二,师生之间沟通互动差;其三,生生之间互动不强。再次,教师教学进度难以把握。网络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参与以及怎样参与网络教学,因教师对教学设计、组织与管理的熟悉程度不同,部分教师前期并未“触网”,以致部分教师网络教学的课堂组织与管理经验与能力储备不足,遭遇课堂“群聊信息过多易错过教学重点”“学生自由发言过多,影响教学进度”的问题。最后,教学所需资料不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爆发前师生离校并未携带线下教学的资料、教材,受危机防控以及家庭学习条件限制,师生不能外出打印材料、在教材上做笔记,师生尚未习惯没有纸质材料的在线课堂。
(二)课堂氛围感知差
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下的网络教学课堂氛围感知差,反映出部分受教学生对网络教学短期心理不认同,学生尚未快速适应、接受并灵活运用网络教学,该部分参考点为88。一是教学声效体验差。网络教学过程中存在声音不清晰、音质差、音质迟钝、回音、杂音或噪音大等问题,主要因师生使用音频设备质量差、网络信号不稳定以及学生并不配合教师网络教学管理不关闭话筒或在直播平台上共享语音以及教师自身操作不当而引起。二是课堂烦躁、缺少学习氛围,以致学生对网络教学“没感觉”。学生之间在线互动将减少焦虑并提供情感支持[5],然而学生反馈网络教学课堂过于无聊、厌倦、烦躁并持抵触的心态,主要原因: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强情境性、真实课堂带入性和课堂互动方便,网络教学可代入感单薄、课堂不生动、参与自由度低、缺乏真实感、课堂过于紧凑。三是教学方式不适应。学生缺乏较长时间内实施网络教学体验的生理或心理准备,表现出“不适应”“不习惯”。
(三)网络问题影响大
成建制大规模开展网络教学成为全国高校的共同选择之一,网络并发质量、稳定性、流畅性、及时性与错误发生率等直接决定或制约网络教学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在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网络问题主要集中:一是网络卡顿。因家庭网络、设备运行速度等原因,网络课程并发量过大,常常出现网络卡顿、掉线、延迟乃至崩溃等现象[6],受教学生不同程度地反馈网络“卡顿”“网速不好”“网络拥堵”“网速不流畅”“网络不给力”等共性问题。二是网络不稳定。网络教学存在“网络不稳定”“掉线”“网络信号不佳”“网络信号差”等问题,网络教学活动也受到不能持续保质的影响。三是网络延迟。因师生散布于全国各地,因地理位置、家庭网络传送速度的差异,教学中遇到“网络延迟”“网络延时”问题,学生不能清晰、准确地获取教学信息、不能及时回答教师的提问或实时参与教学互动。四是网络问题频繁。网络在线教学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大规模并发访问严重超出学习平台的日常服务能力与载荷[7],网络问题客观存在且部分网络问题频繁发生“网络异常问题时常发生”,需要解决网络支撑实现网络扩容。
(四)学习质量难保障
部分学生反映获网络教学得感不强、学习质量难以保证,该部分参考点99。一是学习效率低。长时间“宅”在家中,学生反映网络学习“效率不是很高”“效率低”“无法面对面回答问题,效率低”或希望将课程适时延长至正式开学之后。加上网络教学互动管理的难度,“发弹幕”“聊天”等既分散或扰乱生的注意力与思路,也制约教师对学生问题的反馈速度与有效性[8]。二是线上操作不熟练。在短时期内,师生需要学习掌握不同且适合自己的网络学习软件,在操作层面需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同时,因软件兼容性以及任教老师对教学软件偏好的差异,不同教学软件频繁切换容易让学生分心,学生接受网络教学课堂的连贯性、稳定性受损。三是部分网络教学内容不易于吸收理解。集中体现在网络教学影响知识“吸收效率”“吸收不足”“停课效果不佳”“没有线下教学容易理解”“学习不扎实不深刻”等。四是学生容易出现疲劳感[9]。受网络教学时空、网络、课堂规模与课堂互动情况等多因素限制,学生长时间参与线上课程“对视力不好”或容易出现“头疼、头昏”“易疲劳”“疲惫”“看着累”“眼睛花”等不良生理症状,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并加深学生对网络教学的不适应。
(五)软件平台故障多
软件平台诸多故障是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高校网络教学暴露出的最大问题,该部分参考点207。前期厦门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开展的全国高校线上教学情况调查发现高校网络教学存在“教学平台功能不完善及稳定性差”“教师教学空间环境及设备支持不足”等共性问题,依据编码参考点频数,网络教学软件平台相关故障表现为:
一是软件平台卡顿、拥堵、延迟。介于大量实时并发网络的学习压力,出现“学习软件卡顿”“学习设备容易卡顿”“APP卡”“平台卡难以避免”“卡顿模糊”“平台拥挤”“软件打不开,登不进”“软件太多就崩了”等技术问题。
二是软件平台不稳定。不同于网络不稳定,软件平台不稳定主要因平台自身功能设计与技术支撑等原因无法满足大规模使用需求,“系统容易崩”“平台容易崩”“平台崩,打不开”“容易出现系统奔溃”“教学软件经常崩溃”“上课app容易崩掉”等。
三是软件平台功能不完善。相对于平常自由、分散的网络教学需求与压力,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软件平台迅速承受超常规流量的点击与访问,“平台承载能力有限”“服务器崩盘”“功能设置不齐全”。
四是软件平台信息反馈不及时。不同于传统线下课堂教学面对面交流、互动,师生之间在线上软件平台互动面对“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反馈”“回答问题信息接收不到”“不能(自由)发言和回答问题”“同学的回复不能及时看到”“测试与课后作业提交不上”等信息反馈不及时、反馈错误。
三、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高校网络教学的路径优化
提升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高校网络教学的有效性与质量,应转变高校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对网络教学的理念,增强教学管理服务的调适力、提升师生对网络教学的应变适应能力、消解师生对网络教学认知的惯性偏差,实现“停课不停学、不停课”的政策初衷并持续推动教学信息化改革。
(一)倒逼转变突发事件中的网络教学理念
疫情倒逼高校教学从线下教学切入线上,突发公共危机下的在线教学成功实验为后期的教学深入改革奠定实践与理念基础[10]。其一,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高校网络教学面对着机遇与挑战。一方面,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中高校教学改革应顺势而上并创新网络教学形态,高校网络教学是特殊阶段的环境要求、政策驱动与师生受教需求共同作用的产物,而非常规的危机事件推动并加快了网络教学改革与创新步伐。另一方面,需要提升高校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危机的治理能力,高校树立超前识变与应变意识,提升应变和求变能力[11]。疫情期间的网络教学问题也曾暴露成建制支撑网络教学的网络、软件、平台与技术的诸多短板,也折射出微观行动者生理与心理的不适应,对传统线下课堂教学的依赖以及对网络教学改革尚未做好充足准备,从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的网络教学支撑到主观适应均需要强化高校管理者、师生应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能力。其二,突发公共危机事件过后高校网络教学改革具有常态性,应实现高校网络教学智能化、信息化。网络教学改革不会成为短暂的记忆而会成为一种新常态,网络教学的利益相关主体应做好长期思想准备并充分认识到突发事件防控阶段与防控过后不同阶段的网络教学改革同等重要。
(二)增强高校网络教学管理服务的有效性
疫情期间高校网络教学管理服务是落实教育部网络教学政策的核心“中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此,高校教学管理服务部门既要承接教育行政部门的网络教学政策,也要依据高校“地情”“校情”“学情”“家情”细化并制定可行的网络教学方案,强化网络教学管理服务的调试力。
一是充分发挥教学管理服务职能部门对网络教学软件、软件平台、网络技术“把关者”的作用,充分考虑学习资源提供方的实力、运营状况、用户反馈,确立网络学习资源动态宣传、准入、评估、考核与退出机制,确保网络教学工具、技术的有效性与可靠性。
二是加强疫情时期网络教学质量的追踪性评估与监督,保障网络教学质量与成效。构建常态化的线上教学评价制度,并贯穿线上教学全过程,为教师线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评价标准和运行机制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12]。通过配备专门的网络教学督导专家同步追踪教师课前备课、课中教学以及课后互动答疑等,并及时评估、反馈教师的教学质量;向师生发放电子调查问卷,分阶段追踪并反馈网络教学的有效信息,完善网络专业指导、技术保障教学服务方案。
三是做好疫情期间网络教学与疫情常态化下的线下课堂管理服务衔接预案,处理好师生居家学习与返校学习关系。协调好已经在线上教授完成的课程和尚未结束课程的关系,预判并统筹线下教学与网络教学衔接的冲突。
(三)主动提升师生网络教学应变适应能力
高校教学服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等应定期评估在线教学学习者的身心发展、主要困扰并及时干预和纠正[13],主动提升师生网络教学应变适应力。
一是实时对师生展开网络教学培训。通过组建QQ群、微信群等线上沟通、交流平台,组建由专业教学指导专家、教学督导协同员、教学技术保障者多方协同的支持团队,实时为师生提供全方位网络教学培训,增强师生对网络教学的认可度。密切关注学生学习体验,通过学情跟踪、督导入课堂以及学生信息员反馈相结合的途径[14],掌握并解决不同教学阶段的教学问题。
二是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注重以微资源、交互式学习、大规模同步在线学习伙伴等形式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场景,提高学生体验感和临场感[15]。出生于数字时代的大学生是“数字土著”,对网络虚拟环境以及网络教学具有天然的亲近感和熟悉感。应激发学生对网络自由、自主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培育学生独立自主的网络学习能力,推动其自觉抵制网络负面影响,提升网络学习的效率、积极性与有效性。
三是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加强教师网络教学,加强教学软硬件、信息化政策、育人规律、教育发展综合培训[16],优化网络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师生、生生互动,提高学生网络教学学习质量。打通不同平台模块之间的信息互通机制,架构起教学双方无缝衔接的沟通桥梁[17],重点围绕在线教学技术掌握、师生交互教学设计、有效组织和引导其他在线交互等维度,提升教师网络教学的信息技术素养与能力,鼓励其创新网络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强化教师的网络教学组织管理能力。
(四)消解师生对网络教学认知的惯性偏差
疫情时期网络教学的认知偏差实质反映了师生心理准备不充分的现实,应消解师生对网络教学的不良认知惯性并调节其心理弹性。
一是师生应正确认识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网络教学的特殊性与常规性。一方面,师生相对于早已习惯的线下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并不是非正式学习方式。重大公共事件的爆发与防控直接赋予了高校网络教学的特殊内涵,而并非因其相对于常规线下教学而特殊。另一方面,推动高校网络教学改革是国家落实教育信息化与智能化的重要工程而并非“新鲜”之物。网络教学不等于“网上打卡”“课堂搬家”,网络教学具有常态化的内在属性。
二是调节师生应对网络教学的心理弹性。长时期的防控使师生心理承受巨大压力,如何在网络教学的同时融入课程思政、心理健康咨询与教育、生命教育成为疫情时期网络教学课堂理应融入的时代内容。教师在注重自我心理健康建设与传递知识的同时也应增加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注重“隔着屏幕如何调动学生情绪和课堂气氛”和降低学生恐慌和焦虑感,运用“以学生为中心”及时反馈与沟通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18],提高学生网络学习积极性才能提升网络教学的质量。
综上,研究以文本分析着重探究了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高校网络教学实践的新挑战、主要问题以及优化路径,以期为防疫抗疫常态化时期提升高校网络教学的有效性与质量提供参考。然而,介于此次研究主要以某“双一流”建设高校疫情期间的网络教学实践为蓝本,调查样本量有待进一步拓展;阶段研究尚不能揭示和反映国内高校疫情期间在线教学的整体情况,为此在后续系列研究中将丰富调查样本并辅以案例分析总结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高校网络教学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