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鲁迅”之塑像
——黄健老师与鲁迅研究

2022-06-10浙江陈力君

名作欣赏 2022年16期
关键词:黄健鲁迅研究现代性

浙江 陈力君

马克思·韦伯基于西方社会民族精神气质与社会发展间的内在关联,考察新教伦理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思想基础和行动约束力。作为新时期以来较早进行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实力学者—黄健老师的学术研究,尤其是他的鲁迅研究深深地打上时代印记。其观点、视角和方法都带有20 世纪80 年代学术燃情岁月的时代气息。“鲁迅是说不尽的”,面对“最喜爱的现代中国作家”,黄健老师从1982 年开始与20 世纪最痛苦的灵魂进行深情对话,致力于“20 世纪中国文化、文学的经典”的“经典性”研究。

在黄健老师数量众多的论著中,鲁迅研究成为最核心也是心力最深的部分。其中,《反省与选择——鲁迅文化观的多维透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年版)、《意义的探寻——鲁迅意识结构的多维透视》(作家出版社2001 年版)和《孤独者的呐喊》(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 年版)三本专著构成独特的鲁迅世界,既传达出黄健鲁迅研究持续性地聚焦于鲁迅的精神世界和现代价值的学术倾向性,又清晰地展示了论者研究领域的拓展,思考的深入和论题的细化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现代中国,无论是从思想史、社会史的角度,还是从文化史、文学史的角度来进行审视,鲁迅始终都是一个绕不过的人物”,“作为一种精神生命,鲁迅在现代中国将是长存的。”描摹这位中国现代文化和现代精神领域的“克里斯玛型”人格魅力,挖掘鲁迅于现代中国和中国现代性的价值意义,追寻鲁迅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成为黄健建构的鲁迅世界的鲜明特点和明确目标。

始终围绕中国现代精神的探寻和追问进行鲁迅形象建构,这是黄健老师鲁迅研究的基点。在深刻理解和宏观把握中国历史事实和社会文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黄健认为,在文化转型的历史进程中,鲁迅作为“独特的一个”具有典型意义,他的探索以及在探索中遭受的挫折和痛苦,都是历史转型中具有普遍性和符合历史发展逻辑的先驱者的表现。在中国寻求现代性的历史进程中,在中国和西方的空间维度、过去和未来的时间维度以及传统和现代的文化维度上,鲁迅之路,鲁迅精神探索的价值意义,都需要置于鲁迅所处的近现代历史语境下进行考察和理解。

为此,黄健考察了鲁迅和梁启超、章太炎、严复等晚清以来启蒙先驱们的文化思想观念的异同。他指出,鲁迅超越了章太炎农民小生产者宗法意识的思想局限,表现出更接近近代的民主主义思想色彩;相较于严复,无论面对传统还是现代化,鲁迅相对理性而避免了“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相对于梁启超的传统文化自恋的佛学态度,鲁迅则出于现代文化建构的积极态度吸收佛学文化资源;通过与传统向现代转型中的“第一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基础和文化态度的比较,从而确立了鲁迅“第二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身份角色和定位。

为确定鲁迅在近现代历史语境中的价值定位,除了在“第一代”知识分子的对比参照下确定其文化坐标外,黄健还通过同时代的思想资源的吸收和辨析,考察鲁迅的思想内涵和文化立场。如对尼采的思想体系,鲁迅进行了有选择的吸收,他深受尼采学术激情的影响,感受到“尼采思想的激情飞扬,浪漫抒情”,“接受尼采有关生命力、生命意志,有关‘唯大士天才’和相关的卓越个人、独特个体的思想学说”;不同于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庸俗进化论中的非人道主义立场,鲁迅则纠正了进化论的偏颇,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同侧面和视点的审视和解析,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下展现鲁迅的思想背景及其精神资源的来源,在具体的条分缕析中梳理鲁迅现代思想的知识谱系,通过广阔的阅读视野和思想资源空间提供了鲁迅现代精神的合法性基础。

在明确了鲁迅精神价值产生的历史语境后,黄健认为鲁迅树立了现代知识分子的典范作用。他高度认同李泽厚的论断,鲁迅文化选择的“‘现代内涵’的深刻度和生命力”,完全认同鲁迅对传统和现代思想的态度,向鲁迅学习和致敬。以现代性精神维度为视角,进入鲁迅心理世界,梳理其意识的丰富内涵,分别从“忧患意识”“孤独意识”“反省意识”和“审美意识”等多重主题、思想和文学领域进行多维透视,构筑了鲁迅精神世界中立体系统的现代思想。在明确鲁迅现代文化立场的基础上,黄健提出鲁迅现代性精神的鲜明而独特的表达:其中包括国民性的批判、追求独异精神世界的“立人”思想和不断进行自我抗争的历史链条上的“中间物”概念。无论从意识世界的构成和表现,还是对中国现代思想界的贡献,“鲁迅都是建立了富有全新的现代观念、现代意识和现代的价值标准的思想文化体系,从而成为中华民族新文化的伟大先驱”。

立足于进步的现代性的价值探寻,黄健提出鲁迅整体上反传统的观点。在儒道释交织庞杂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中,儒家文化一直被视为权威和正统。由此,黄健对鲁迅思想体系中儒家思想文化的批判、解读和阐释最为深入和深刻。首先,他辩证地分析了鲁迅对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观认识上的批判和否定,而在儒家精神中的“入世”精神和“实用理性”等的合理部分又有所继承,并在林毓生“情感与理智分裂”的基础上提出了不管继承还是批判都是基于现代性的理性态度,这一判断不仅在思维逻辑上更深入和严密,而且更深入到鲁迅思想体系内部进行分析和判断,也吻合鲁迅意识结构的现代性的思路。黄健于鲁迅和儒家思想的思考并没有止步于此,随着新儒家思想的影响扩展,他在《鲁迅与新儒家的价值观之比较》一文中,辨析了新儒家无论在现实基础还是理论主张上,都无法立足于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历史语境的理论困境,并明确指出其价值学说和意义世界都不能纳入新文化建构体系中。

在黄健看来,鲁迅反传统思想观念的形成出自鲁迅深刻的生命体验和成长经历。考察鲁迅的文学作品,“未庄”“鲁镇”“S 城”都是“老中国”的系列形象景观。尤为可贵的是,黄健指出鲁迅描摹的“老中国”镜像的实质,是在深切体验和深刻认知下的心理投射,是中国传统历史的延伸。基于鲁迅整体反传统的坚定立场,鲁迅强烈的情绪和深刻的痛苦,被视为不遗余力地寻求肯定性价值建构,却不断遭受挫折的心理表现。黄健对“老中国”的直接观感评判符合鲁迅探寻中国文明现代化的思想逻辑。关于“老中国”意象的审视,显示了黄健严整的思维和明确的指向性,即他始终关注鲁迅的精神资源于中国文明进步的价值意义,而鲁迅艰难又不屈的探索对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具有先驱和榜样的作用。

鲁迅文化观念的形成与其意识结构密切相关。在深入解读鲁迅意识结构的基础上,黄健高度认同鲁迅的思想观念、文化实践和文学创作,甚至对于鲁迅激烈的反传统的观念和表达予以思想和情感上的理想和认识,认为是“既表现出执着的理性精神,又深藏着浓郁的非理性情绪。”思想上的矛盾和痛苦表现被视为鲁迅特有的文化心态,成为其文化战士的独特精神气质。

如果说近现代语境成为黄健鲁迅研究的历史基础,现代性是核心的价值取向,宏观的思想世界则是研究对象。黄健的鲁迅研究始终围绕着文化观、意识结构等鲁迅思想体系和精神世界中的各种宏观现象和从形而上维度上进行意义的探寻。即使偶尔涉及具体的时空意象或者具体的作品,大多都是与社会、历史、文化、精神世界等相关联的对象。如此学术兴趣和关注点,也决定了黄健鲁迅研究中整体观的学术思路和相应的研究策略。读黄健老师的论著,始终能够感受到他对于一百年以来中华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民族文化的热忱关切,对民族未来和文明发展的热切期待。

随着研究的深入,黄健老师鲁迅研究的领域也随之扩展和丰富。诸如“晚年鲁迅”精神现象与上海都市文化语境间的关联、鲁迅和乔伊斯的比较研究、鲁迅历史小说中的历史观和鲁迅《左翼作家联盟的意义》的话语分析等诸多论题的深耕,以及在时空向度上伸展,探讨鲁迅对江南文化的态度,面对中医的解析和思考等,甚至还完成了网络文化中的“鲁迅现象”等当下鲁迅文化现象的考察分析。这些论著都表明他对鲁迅研究中具体问题的探索广且杂。当然,即使面对具体的现象,黄健的鲁迅研究始终体现现代性价值维度、知识分子立场和对思想文化领域的关注,而具体的现象和问题都是鲁迅思想体系和精神世界的内涵的丰富和细化,是通过新的角度赋予内涵和不同侧面的审视。黄健对鲁迅研究终究指向当下,致力于鲁迅研究的价值意义,诚如鲁迅在《文化偏执论》中的观点:“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面对“这是一个分裂的学界……缺少最基本的学术共识的学界”,当下学术界发出学术共同体和理想主义的呼唤,“有我的,坚实的小结构中获得责任意识和意义感”,黄健老师依然坚守着他那一代学人“在世界、国家、政治经济等大结构中定位个人”的理想主义传统,坚持从鲁迅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致力于中国现代文明建构的精神传统,穿过荆棘遍布的20 世纪的思想领地,探寻民族文化未来的意义。这一充满了强烈责任感的学术热情贯穿于黄健老师鲁迅研究的全过程。

第一次去求是村拜访黄健老师,已经过了四分之一的世纪。在他的“光晕”和“庇护”下学习、接受和吸收,叹服黄健老师对鲁迅的“深厚情感”,这种学术情感也深刻影响了我。在转换视角和拉开距离当中,对黄老师的学术和鲁迅研究进行分析和阐释、对话和交流,小文暂且充当黄健老师鲁迅研究的导读,不管本人是否胜任向导,或许只是误导,黄健老师都会一如既往地宽容地点头致意,不改他的诚恳而宽厚的标志性笑容。

①②⑨黄健:《孤独者的呐喊》,安徽大学出版社2013 年版,后记,前言,第110 页。

③参见:黄健:《反省与选择——鲁迅文化观的多维透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年版。

④⑥⑧⑩黄健:《反省与选择——鲁迅文化观的多维透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年版,第105 页,第105 页,第23 页,第19—20 页。

⑤黄健:《鲁迅在日本期间对尼采的接受及其思想演变》,《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2 期。

⑦李泽厚:《胡适·陈独秀·鲁迅》,《福建论坛》1987 年第2 期。

⑪鲁迅:《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 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版,第56 页。

⑫翟业军:《分裂的学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忧思》,《粤海风》2010 年1 期

⑬程凯:《人间思想》2021 年春季号,总第25 期。

猜你喜欢

黄健鲁迅研究现代性
广府人
——粤语·女独·伴唱
基坑钢支撑围护技术在路桥施工中的应用实践研究
鲁迅研究中的“大问题”与“小问题”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鲁迅研究文集》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鲁迅研究年刊》的传播与影响
Experiment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hydrodynamic disturbance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yanobacterial growth and the nutrients*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