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里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2022-06-10韩东江
韩东江
摘 要:中国人对玉的热爱离不开我国数千年的文化背景,中国玉文化与华夏民族文明相伴而生,数千年来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它不仅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丰富的精神价值。在我国古代就有“玉不琢不成器”之说,所以,玉被称为人类历史上最珍贵的物质之一。本文是关于中国玉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和田玉的研究。
关键词:和田玉 传统文化 研究
[正文]我们都知道中国和田玉负载着华夏八千年文化,它是中华文明的第一块基石,也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见证者。和田玉以其温润细腻、玉质优良而闻名于世界,被称为“玉石之王”。在中国人心中,和田玉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文化综合体现。
1、和田玉的文化地位
和田玉作为财富,权利与地位的标志,曾经是帝王显贵们的私人收藏品,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和田玉逐渐走入寻常百姓的视野,尤其是最近几年,为了陶冶情操,提高品位,富起来的中国人对于和田玉消费激增。玉石文化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里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不同时代背景之下,人们对玉石也寄予了不一样的感情,包括“谦谦如玉”的君子品性,“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等等,使玉石行业在中国悠长的时代发展中盛极一时。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玉一直都是文人墨客的对象,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所以玉也被称为国之瑰宝。
2、和田玉的价值
和田玉在世界上久负盛名, 和田玉琢制的中国玉器被誉为“东方艺术”, 为珍品收藏。在宝玉石界把和田玉作为世界软玉之首,它优良的质地,典型的成矿地质条件, 优美的工艺,都具有世界性意义。几千年以来, 美玉的质地、形状和颜色一直启发着雕刻家、 画家和诗人们的灵感。 随着中国人对传统玉的兴趣日益浓厚。随着中国人对于和田玉的兴趣日益加深。和田玉的价值越来越大,中国和田玉将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传统文化之一。
3、和田玉的和字精神
中华文明中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和,这种和跟和田玉和是一个字,或许是巧合,或许是冥冥中的历史安排,张骞在公元前140年左右带着一个和平使团离开长安,便是顺着西域去中原进奉玉石,再由长安回到西域,并通过这条通道不断西延,直到欧亚大陆,开辟出中国与西方通商的通道,结束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交流之旅。了解了和田玉的文化和它的特质,就能明白我们中华民族了,我们是农耕文明社会,在这么多年的世界发展中,我们一直坚守的和字观念,尽管不断遭受外来的入侵与欺侮,但我们用自己独有的文化特质,始终延续中国人独有的精神命脉。保留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品质。就像国家领导人在讲话中所指出的那样,热爱和平、深植于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和田玉,仍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从方方面面都可以看出我们对于和田玉的尊重,我们也不只是欣赏和田玉这个物件,而是去欣赏它背后所蕴含的中庸文化,和字精神。
4、和田玉是中华文化的载体
4.1华夏文明从古代开始到现在已经有千百万年的历史了。从人类文化的起源到至今为止,最长久,最能见证这个历程的唯有和田玉了。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和田玉就是我国文化的发展的产物。从古至今,经历无数岁月的变迁,依然以最完好的姿态存在着。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发现,研究,考察,流传,收藏,保存。和田玉见证的不仅仅是社会的更替,变迁,更见证了文化的发展进化。
4.2尤其是和田玉在古代是帝王专用,见证了帝王和国家的发展史,贵为“帝王玉”的和田玉尊崇无比,象征至高无上的皇权。文人墨客更是喜欢以玉拟物,抒发情怀。在诗词中诗人用“玉”来形容物,就是希望借“玉”来形容该物的尊贵地位。如李煜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李煜作为前朝皇族虽然生活优渥,但最终逃不开当朝的制裁。所以纵然可以居住在有“雕栏玉砌”的皇家园林中,卻已物是人非。和田玉见证了岁月的变迁,印证了文化的发展,从最早的传国玉玺,玉佩,再到现在的奥运会奖牌,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正是它独特的玉质,体现中国君子之风和坚韧的民族精神,温润的品质也象征着中国人的性格,含蓄,内敛,因此也只有它才能成为中国文化传承的载体。
5、和田玉的寓意
和田玉文化已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在古代玉器中,和田玉是最具代表性和最有价值的一个品种。它既代表着一种精神内涵,也象征着一种美好寓意。因此古人常把玉比做人、比做事、比做理想的人,所谓玉一定是有作品的、作品一定是有寓意的、寓意一定是吉祥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和田玉还有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很多文化价值值得探讨与挖掘,和田玉文化作为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之一,也将不断地发扬光大。总而言之,和田玉走到今天,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古往今来,无数皇亲贵胄,商贾富人为它倾倒,耗费无数心力。但无论世事如何变迁,和田玉被收藏进皇宫宝殿也好,依旧在山谷默默无闻也好,它的品格却不会有任何改变,做人,也应如此。
参考文献
[1]程遂营.和田:丝路上的中华美玉之乡[J].传记文学,2021(12):116-122.
[2]赵朝洪,本刊编辑部.和田玉与中华玉文化[J].艺术与设计,2021,1(06):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