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双减”落地,课内提质增效
2022-06-10刘才坤
刘才坤
摘 要: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越来越多的小学科学教师开始重视起对课程教学的“减负增效”向改革,一系列与之有关的教学思路和策略也相继应运而生。据此,笔者将根据自身工作经验以及有关研究成果,依托文献查阅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围绕“课外‘双减’落地,课内提质增效”一题撰文,并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若干见解和策略,希望能够和同行们互鉴。
关键词:“双减”;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双减”政策要求教师尽量减少学生在课业方面的学习负担,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以牺牲教学质量为代价而盲目地“减负”。因此本人认为:小学科学教师务必要对传统教学思路进行彻底的改造,依托于“生本位”和“交互课堂”等理念来在更大程度上彰显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同时结合小学科学所具有的探究性、操作性、应用性较强的优势;充分利用农村学生有着观察自然科学现象而提出科学问题的便利与契机,把“双减”主战场立足在课堂。笔者从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作业设计两方面作为主要抓手:
一、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一)教师演示少,学生操作多
小学科学教师在进行知识、技能演示时,一来要保证对基础新授内容的完整、标准展示,帮助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前端知识认知;二来也要在这个基础上体现出较大的生本操作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自己所听到、看到的内容做实践感知,在具体的操作中把握对应知识点的应用模式、效果和作用。此外,小学科学教师还应尊重学生在具体操作中所取得的个性化成果,对其中具有推广价值的成分做及时提炼和介绍,以使教学成果的取得更具生本色彩。
(二)教师讲解少,学生讨论多
对于具体知识的讲解,小学科学教师要树立起鲜明的“留白”意识,在完成基础性信息的讲解后,有意识地预留出一些难度相对较小且富有思考、讨论空间的问题、话题,并组织学生以独立或结组的方式做自主探究和相互讨论,鼓励学生依托既有学习成果完成对问题、话题的能动思考和灵活解决,而后再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结论在全班面前做统一汇报。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己也要深度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当中,一来提供必要的提示和帮助,二来也可以进一步搜集、掌握学生们的学习、认知情况。
(三)教师校正少,学生互评多
对学生学习、练习行为的校正是教师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小学科学教师要本着“引导大于告知”的原则,对学生所出现的根本性的认知、应用错误做出及时指正,而对方法性、思路性和角度性的问题则可交给学生之间以互评、自评的方式去发现、改良。如此一来,学生们首先可以获得更为良好的课堂表现体验,其次也能够使学生在自我表现欲的“加持”下实现对课程信息的二次理解和深化吸收,可谓“一举两得”。
(四)教师归纳少,学生总结多
小学科学本身就是一门提倡“去粗取精”的学科,因此对于蕴含在现象和具体事物中的知识、技能做总结提炼必然要在课程教学中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对于这一方面的工作,小学科学教师同样要以“协助者”的身份自居,首先让学生根据课程学习内容、实验现象来做出合理猜测和大胆假设,自己提出具有较强逻辑性的结论,而后引导学生在彼此的讨论、交流中实现生本认知结论的逐步完善,最后再由教师根据学生们的总结成果做总束性归纳。
二、课堂作业设计——依据教材选择适宜的作业形式
(一)预习型作业
小学科学在同学段课程体系中具有较大的学习难度,这就意味着教师务必要更加重视起对学生预习工作的有效指导,使他们在正式学习开始之前就对学习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小学科学教师应当在作业设计中融入一定的预习成分,引导学生从与课程内容有关的生活现象、物体观察角度切入,对目标内容形成丰富而完整的感性认知,并可鼓励学生在自身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率先对这些现象、物体做初步的实验探究,使学生在操作和观察中获取稳固且富有质感的前端认知基础。
(二)实验型作业
小学科学与“实验”天生就有着不解之缘,因此小学科学教师的作业设计也理应突出更强的实验操作性。具体而言,小学科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当前的学习内容、目标以及他们的实践操作水准,布置一些能够从居家环境中获取原料且不存在较大危险性的实验作为作业项目,鼓励学生以自主或者和父母合作的方式完成相应的实验操作并印证课堂上的学习成果,同时依托自己的学习认知来为父母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小问题,从而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科学学习和应用的巨大价值。
(三)制作型作业
科技不仅在于认知,更在于创造。本着这一正确认知,小学科学教师的作业设计也要彰显出对学生能动创造资源的挖掘和利用,鼓励学生结合课堂学习内容并利用居家材料或由教师提供的资源进行简易器械、物品的小制作,从而进一步优化学生的科学作业完成体验。需要强调的是,这一项作业的布置应当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如此才能在有效控制作业难度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制作活动的效果优化。
(四)拓展型作业
科学可谓是包罗万象,一本薄薄的课文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做到“应收尽收”的。据此,小学科学教师要依托学生的学习能力、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去了解一些与本课知识成分有关的课外资讯,或者让学生仿照课堂实验来设计、执行具有不同实验对象、目的的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实现知识学习、实验操作方法的能动迁移,从而起到“授之以渔”的良好效果。
结束语
教育并不是机械的灌输和被动的牵引,更不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它应当成为引导学生自主前行、主动探索的道路,帮助学生以自觉的状态去取得相应的成长成果。小学科学教师要真正意识并大力践行这一点认知,在日常教学中树立起鲜明的“雙减”意识,围绕多元主题设计、执行系统性的策略,引导学生以更为积极、能动的状态去实现综合素养的稳步提高,以此来为学生日后更高阶段的科学学习和自主认知的发展注入强劲的助力。
参考文献
[1]秀保.浅谈小学教学中如何实现“减负增效”[A].教学研究.2020(09).
[2]黄祥庭.浅析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实现减负增效[J].求知导刊.2018(08):32.
[3]林雅梅.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