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理念下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跨学科研究生创新平台建设

2022-06-10杨晓娟

民族文汇 2022年23期
关键词:大思政新闻传播跨学科

杨晓娟

摘 要:阐释“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来源及内涵的基础上,解析思政教育在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及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培养与思政教育的密切关系,论述“大思政”理念下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跨学科研究生创新平台建设的作用、意义。接着,阐释“大思政”教育理念下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跨学科研究生创新平台建设的设计构想。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跨学科;大思政

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这一重要论断。提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2018年9月教育部对“新文科”建设做出全面部署。2020年11月3日由教育部在《新文科建设宣言》中提出的“新文科”的理念是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全面创新系统工程的中繁荣重要一环。新文科建设的本质是学科系统的开放,并以此为基础,借助学科之间的,实现文科的科学化,提升文科发展质量。

“大思政”理念与“新文科”背景下,进行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跨学科的教学改革研究,在不同教学领域与环节持续精耕细作,将成为新闻传播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新文科发展契机、培养新闻传播的卓越人才的必要之举。“‘大思政课’理念下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跨学科研究生创新平台建设”的相关研究尚在起步阶段,系统的研究成果尚付阙如。本文将就新“大思政”理念下,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创新平台建设做出探索。

一、“大思政”理念与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的培养

“大思政”的教育理念来源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这一重要论断。主要的内涵有:要与时代同向,融入大格局,拓展大视野;突破传统课堂的局限,内容上更具即时性,形式上更具开放性、多样性,扩展了课程教学的内涵和外延;要与实践同步,培育大情怀,砥砺大担当。

思政教育对于新闻传播类研究生培养非常重要。新闻传播学专业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将课程思政融入到新闻传播类研究生专业的课程中,提高新闻传播类专业研究生生的政治素养,是新闻传播学教育在新时代肩负的新的历史责任。其次,阐明“大思政”内涵中的“大视野”、“大格局”、“开放性”、“多样性”、“大情怀”等教育理念,对于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的培養意义非凡。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跨学科研究生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

首先,该研究是习近平总书记“‘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重要论断的新实践,丰富了相关理论体系。研究从习近平总书记“‘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的重要论断出发,结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对“大思政”理念与格局进行了创新性的阐发与解析。“大思政”理念下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跨学科研究生创新平台建设也是“大思政”课程建设的新实践,可以丰富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体系。

其次,该研究是“新媒体”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教学改革的探索。马克思主义与新闻传播学跨学科“拓展”与“衔接”的有益尝试,不仅可以探索马克思主义与新闻传播学的深度交叉,而且可以打破院系专业之间、学科之间的壁垒,推进马克思主义与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学的有机融合。

最后,该研究有价值引领,人格塑造的意义。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领意识形态、应对全球传播舆论危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通过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跨学科研究生创新平台,培养学生把握、提炼、论证和解决社会问题的理论思维能力。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有批判精神、创新意识、高度责任感和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哲学新闻人才,力求更好地服务于当今新闻舆论工作的需要。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跨学科研究生创新平台”建设构想

“大思政”理念下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跨学科研究生创新平台建设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如何通过马克思主义与新闻传播学有机的融合交叉,提升新闻传播学的教学效果,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出既有宽广的时代视野,又扎根深厚的理论意蕴、历史意蕴,并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适配的新闻人才。未解决这些关键问题,“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跨学科研究生创新平台”建设构想如下:

(一)“三个坚守”的核心理念

“大思政”理念下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跨学科研究生创新平台建设的核心理念是“三个坚守”:坚守家国情怀,坚守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原典阅读,坚守时事+技术+实践模式。即通过强化学生对国内外时事的关注度,把实现个人价值同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够投身“两个一百年”伟业;通过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原典的阅读掌握新闻传播核心理念;通过技术+实践模式,培养学生的业务技能。

(二)人才培养目标

“大思政”理念下新闻传播研究生的培养首先要深度对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带领青年学生从当下经历中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的真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三)体系化的课程改革

第一,设置实践教学流动课堂。“大思政”教育理念认为课堂教学要与实践同步,培育大情怀,砥砺大担当。实践教学是连接学校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重要抓手,是开展体验式、参与式、浸润式教学的重要形式,对促进知情意信行相统一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于新闻传播学研究生的培养而言,要注重走出教室、走向社会,通过对实践课堂的科学设计,带领青年学生悟透“有字之书”、融通“无字之书”,在亲历感知、实践锤炼中厚植情感情怀,激发使命责任担当。首先,要利用实践基地使课堂教学与体现新时代变革的新闻故事、采访故事紧密相连;其次,定期对师生进行相关技术培训,将最新媒介技术与新闻生产方式引入实验教学。

第二,开发智能多元业务教学方式。首先,探索“新媒体”背景下新闻价值引领的可能教学路径,比如开设创新平台微信公众号、抖音微课教学、建设马克思主義+新闻传播智能工作室等;其次,开展河北红色新闻文化实践教学,比如红色寻访、红色新闻(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等重大任务的采写等活动;再次,邀请新闻业界精英进课堂,以亲身实践经验传授新闻理论与技能知识;最后,以赛助学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提升理论教学质量。首先,建设微信公众号“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阅读生活馆”,带领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新闻原典和技术经典;其次,在新闻理论的教学中,要从历史、实践和观念的层面出发,从本质、认知和对话的角度,进一步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最后,构建马克思+新闻传播创新平台建设案例库,充分运用生动的案例,提升理论教学的效果。

(四)教学方式改革

确立线上线下交融的教学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通过马克思主义学者进课堂,开设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公众号、微视频教学号、智能工作室、红色文化新闻、实时观察、学习党史、以赛助学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打通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跨学科研究生创新平台,提高马克思主义与新闻传播学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学俭、施泽东.“大思政课”的科学蕴意和实践理路,光明网[Z].https://m.gmw.cn/baijia/2022-03/24/35608988.html

[2]论如何善用“大思政课”中国青年网[Z].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7948487298815251&wfr=spider&for=pc

[3]姜红、鲁曼.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新闻传播学科课程思政的融合教学研究——以“当代媒介素养”课程为例[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04-15.

[4]杨琳、李唐.波新文科背景下新闻传播专业课程思政的资源挖掘与路径教学[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04-15.

[5]郑亚楠.新文科视域下新闻传播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建设目标[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2-04-15.

(河北经贸大学研究生“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专题”示范课程项目、校级教学研究项目:“新媒体”与“新文科”: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跨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的中期成果,项目编号:2022JYZ05)

猜你喜欢

大思政新闻传播跨学科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多措并举,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促学生创新发展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创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当传播遇上新技术,媒体人需怎样的新闻坚守?
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力
新闻传播专业硕士产学对接路径重构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