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小的烛光

2022-06-10张晓风

初中生之友·中旬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稀饭烛光助教

后来我毕业了,仍旧留在学校里,接近他的机会更多了。我才发现,原来他那清澈的双目中有一只是失明了的!那天我和他坐在一辆校车里,他在中山北路下车。他们系里的一个助教慌忙把头伸出窗外。

“桑先生。”他叫着,“今天坐计程车回去吧,不要再坐巴士了。”

他回过脸来,像一个在犯错的边缘被抓到的孩子,带着顽皮的笑容点了点头。

“你看,他就是这样。人病着,还不肯停。”那助教对我说,“并且他有一只眼已经失明了,还这样在街上横冲直撞的叫人担心。”

我忽然觉得喉头被什么哽住了,他一只眼失明了!难怪他和人打招呼的时候总是那样迟钝,难怪他下楼梯的时候显得那样步履维艰。他必定忍受了很大的痛苦,什么都不为,什么都不图,这是何苦来呢!

“只有受伤者,才能安慰人。”或许这就是上帝准许他一只眼失明的唯一解释。学生有了困难,很少不去麻烦他的。常常看他带着一个学生走进办公室,慢慢地说:“这个男孩需要帮助。”他说话的时候每每微佝着腰,一只手搭在学生的肩膀上,他的眼神穿过镜片,透露出深切真挚的同情,让我觉得他不可能一只眼睛看不见。他总让我想起一句话:“从来没有一个人,像屈身帮助一个孩子的人那样直。”

后来有次在中山堂听音乐,徐忽然跑过来,指着前面说:“瞧,那不是你们的老桑先生吗?他很可爱。”

“是的,我们的老桑先生,”我重复着徐的话,“他很可爱。”

我想,徐已经了解我说的是什么了。

节目即将开始,我却不自禁地望着他的背影,那白亮的頭发、多沟纹的后颈、瘦削的肩膀。

这时他发现了我,回头一笑。在那安静自足的笑容里,我记起上次院长和我谈论他。

“你看他说过话吗?不,他不说话的,他只是埋着头做事。有一次我问:‘桑先生,你这样干下去,如果有一天穷得没饭吃怎么办?他很郑重地用苏州话说:‘我喝稀饭。‘稀饭也没得喝呢?‘我喝开水!”

我忍不住抵了身旁的德一下。

“这是为什么呢,德?”我指了指前面的桑先生,“一个人孤零零地、颤巍巍地绕过半个地球,生活在另外一个民族里面,听另外一种语言,吃另外一种食物。没有享受,只有操劳;没有聚敛,只有付出。病着、累着、半瞎着、强撑着,做别人不在意的工作,人家只把道理挂在嘴上说说、笔下写写,他倒当真拼着命去做了,这是何苦呢?”

“我常想,”德带着沉思说,“他就像《马太福音》里所说的那种光,点着了,放在高处,上面被烧着,下面被插着——但却照亮了一家的人,找着了许多失落的东西。”

灯忽然熄了,节目开始,会场立刻显得空旷而安静。台上的光很柔和,音乐如潮水,在大厅中回荡着。而在这一切之中和这一切之外,我看到一支小小的烛光,温柔而美丽,亮在很高很高的地方。

(选自《张晓风经典散文集》,天地出版社2019年版,有删改)

赏读

本文由一次校车上的偶遇,引出了一位单眼失明、带病工作、生活节俭的桑先生,以一句“只有受伤者,才能安慰人”将桑先生对学生的热心帮助进行高度总结。作者文笔精练,将人物形象与事件紧密结合,使其鲜活生动。

作者通过语言描写的手法,借院长与桑先生的对话形象生动地塑造了一位舍己为人、将一切奉献给教育事业的教师形象。而作者在结尾更引用《马太福音》的名言喻指桑先生是烛火,照应文题,升华主题,突出桑先生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对桑先生的责任心和济世情怀的敬佩、赞美之情。6029DA17-CD8D-4566-801E-341BB7DFD02E

猜你喜欢

稀饭烛光助教
永不灭的烛光
稀饭凉了
一碗甜稀饭
一碗甜稀饭
A study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connected with the working processes
埋在碗底的爱
天使烛台
那温暖的烛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