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投资教父离去
2022-06-09杨文静
杨文静
老虎走了,90歲。
本周,老虎基金创始人朱利安·罗伯逊(J u l i a n Robertson)因心脏并发症,近日去世,享年90岁。这是一场猝不及防的离开——原本10月,罗伯逊将在中国出版他唯一的传记《老虎基金朱利安·罗伯逊》。
出生于1932年,罗伯逊是美国对冲基金界的教父级人物,他与索罗斯、斯坦哈特并称对冲基金三巨头,在上世纪90年代华尔街曾与巴菲特齐名。1980年,他一手创办老虎基金,将对冲基金带入主流视野,鼎盛时期管理着高达200多亿美元。然而在上世纪末的互联网浪潮中,老虎基金节节败退,直至2000年宣布解散。
“他曾创造18年的惊人回报,却因在科技股泡沫中不肯屈就而被抛弃,但随之而来的大崩盘恰恰证明了他的正确。”国内一位私募基金大佬如是评价。走下舞台后,罗伯逊的影响力犹在:近200家对冲基金公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老虎基金,很多基金创始人都曾在老虎基金工作。可以说,罗伯逊曾以一己之力在对冲基金行业创造一个王朝。
老虎前传:小镇青年,北上华尔街
1932年,罗伯逊出生在美国一个名叫索尔兹伯里的南方小镇。罗伯逊从小生活富足,母亲为人和善,常常去当地社区做志愿者。父亲老罗伯逊经商颇为成功,曾是一家州立银行的创始人,一家纺织公司的财务负责人。
受到父亲的影响,罗伯逊从小就对股票表现出强烈兴趣,常常会坐在客厅的地板上,和姐姐讨论上市公司的财报,研究投资哪家公司每股收益比较高。上学后,罗伯逊在数学上表现出极强的天赋,虽然他不喜欢上课和考试,却总是在经济类课程上遥遥领先。
1955年,23岁的罗伯逊报名参军,成为一名海军上校,在海军服役使他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个人责任感”。多年后罗伯逊回忆,正是这一段经历,教会了他在金融从业生涯中应该如何成为领导,如何为自己的投资人负责。
两年后退役,罗伯逊带着父亲给的一些资金来到纽约,开始在华尔街的基德·比博迪公司当销售学徒,成为一名交易经纪人。他在那里一干就是22年,有关销售的各个岗位轮了一遍,最终当上公司资金管理分公司——韦伯斯特管理公司的经理。
由于为人坦诚,他在公司的口碑不错,客户和同行有了闲置资金,或发了奖金,都喜欢交给他帮忙管理。期间,罗伯逊的经济才能逐渐显现出来,不管大盘表现如何,他都能帮大家赚到钱。
1970年春天,罗伯逊偶然机会结识了一位日后对他影响深远的人——阿尔弗雷德·温斯洛·琼斯,他第一次提出对冲基金概念。此后的接触中,琼斯的对股市的诸多看法深深影响了罗伯逊,他第一次了解到“做空”。当时,做空这一概念在华尔街都还很新鲜,但1975年的股市大跌让罗伯逊意识到,做空的操作也很有价值,并且能获取更多利益。
什么是做空?简单来说,如果能够通过大量分析,判断出某种证券的价格过高,迟早会跌下来。那么,就可以找到一个证券持有人,借用这个人的证券到市场上卖出,并向他支付一笔费用,等到证券价格下跌时再买回来,还给原来的持有人。凭借证券下跌而导致的卖价和买价形成价差,再扣去交易的费用,就可以赚取一笔丰厚的利润。
曾目睹过琼斯的成功,罗伯逊开始将目光放在了对冲基金身上。他意识到,自己要创业,要做一支无人匹敌的基金。
1980年5月,罗伯逊跟当时的合作伙伴索普·麦肯锡,以800万美元的初始资金创立了一支对冲基金。起初两人为公司的名字琢磨半天,偶然间,罗伯逊7岁的儿子提议,就叫“老虎”吧,因为每次罗伯逊叫不出别人名字时,就叫人家“老虎”。
在此后的投资中,罗伯逊发挥了老虎的竞争天性,他一直告诫团队“信念坚定,只买入最好的股票,做空最差的股票”。老虎基金也在成立当年就实现了54.9%的费后回报,此后的6年的平均回报高达32.7%,一次次刷新记录,成为对冲基金史上最大的巨头。
没人想到在未来的20年里,老虎基金会像一只猛虎般所向披靡,深深铭刻在每一个华尔街人的脑海中。
曾执掌200多亿美元 最终倒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前夕
罗伯逊和老虎基金的投资生涯有着不少精彩一战。
那是1995年的春天前夕,商品铜市场出现了不小的波动。已经有少许跌落的铜价似乎正在上涨,这正是罗伯逊和老虎基金的分析师们绞尽脑汁找到的一个做空项目,彼时却显得有些不容乐观。
原来早在1994年的研究中,罗伯逊和团队就发现,铜价正在不断上涨,但需求并没有什么变化,甚至有降低的迹象。经过和分析师以及内行人的讨论后,他断定,商品铜需求确实在下降,而且短期内需求不会有抬头的迹象。于是,他们决定做空商品铜。
其实当时发现这个现象并对商品铜进行做空的不止老虎基金。然而1995年春季来临之时,商品铜价格却突然开始飞涨,此前做空的投资人撑不下去了。
所有人都认为商品铜的价格会越涨越高,曾经和老虎基金抱有一致看法的投资人只能及时止损,前后拉锯近一年的时间,不少基金铩羽而归。只有老虎基金按兵不动,甚至还慢慢加大做空商品铜的仓位。
直至转折点终于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