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系列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研究
——以《记住乡愁》第八季为例

2022-06-09陈美琦

视听 2022年6期
关键词:乡愁纪录片村民

陈美琦

2022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文件指出:“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①在这一背景下,各大媒体积极宣传国家乡村振兴政策。在众多宣传方式中,纪录片是有效的手段之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则推出乡村振兴系列,通过“一村一品、一村一策”的节目架构,讲述乡村振兴故事,通过对乡村之美、乡村之富、乡村之强的记录,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时代价值,展现出绿水青山中的现代乡愁。

一、叙事视角:多种视角交互叙事,全面讲述振兴故事

叙事视角是故事讲述的切入视角,在纪录片中,不同的叙事视角可能会给观众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媒介真实”,进而使观众产生不同的“感观真实”。叙事视角不仅影响着纪录片的叙事风格,也决定着一部作品的叙事角度。《记住乡愁》第八季采用全知视角与内视角相交融的方式,更全面、更深入地讲述乡村振兴的故事。

(一)解说词之下的全知视角:梳理脉络,解读政策

全知视角是以全知全能的视角讲述故事,它的优势在于能够利用解说的方式传递大量信息,并且叙事时也更加灵活、全面②。《记住乡愁》第八季开篇在利用航拍镜头展示乡村全景时,采用旁白述说的形式,详细地为观众介绍乡村的地理位置以及地形特点,讲述了村庄的历史故事,交代了村庄的致富背景,使观众对村庄有更加充分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乡村振兴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纪录片采用全知全能的视角,对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一村一策”的具体实施方法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使观众在观看纪录片的同时增加了对政策的认知与支持。此外,在故事讲述方面,全知视角可以跳出故事主人公的叙事,以更清晰的脉络梳理故事,这时的旁白解说充当了情节缝合的角色。例如,走出乡村上大学的吴晓波不顾母亲反对,毅然选择回到乡下种植果树。家人的不理解、果树种植的一次次失败,使他顶着无数压力才最终干出一番成绩。这期间的故事发展,需要解说词来连接故事的起承转合,告知受众主人公的态度、想法以及转变后的生活,从而有效地弥补镜头语言的不足。全知视角的使用让观众在短时间内了解故事背景,明白故事的冲突矛盾,顺理成章地连贯剧情,保证了故事的完整性。

(二)聚焦村民的内视角:亲切表达,丰富情感

内视角即叙事者利用叙事角色之眼来观察,用角色之口来讲述故事。内视角也称限知视角,它没有赋予人物全知的“特异功能”,而是关注事件局部,通过深入探索叙事对象的心路历程来完成。这种视角的优势是真实感强,能够深刻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立体表现人物的内心冲突和丰富复杂的思绪,以及人物在乡村振兴进程中的真实情感。《记住乡愁》第八季的内视角即利用访谈以及纪实拍摄的方式,跟随村民的行动展开,村民的所见、所闻、所说成为纪录片的主要内容。如在六渡河村,该片以土生土长的村民王永红的视角讲述了六渡河村的发展与兴旺。“村里原来的土路全都变成了柏油路,草屋顶都变成了琉璃瓦,日子是越过越红火了。”王永红面对镜头真情地讲述了他们那一代人如何依靠种植板栗从解决温饱到后来逐渐富足的奋斗历程,她不加修饰的情感流露是对乡村振兴政策行之有效的最好诠释。再如,在德胜村,村民杨凯回忆了当时全村租用大棚种植马铃薯的故事,镜头还跟随杨凯,以其视角展现了从埋头在棚子里翻地到将“金豆豆”运出售卖的全过程。同时,在采访中,杨凯讲述了刚投资大棚时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平民化的内视角可以依据人物的自身情况进行叙事,表现出村民完整的行为举止,在增强代入感的同时,挖掘村民在致富路上更丰富的内心情感。

二、叙事结构:双重叙事结构,共同指向振兴主题

叙事结构是纪录片的骨架,只有搭建好结构布局,内容才能对准主题,叙事才能清晰准确。《记住乡愁》第八季采用板块式和中心串联的双重结构,搭建起纪录片的叙事框架。

(一)板块结构,集合丰富的“振兴”故事

板块化结构是指根据一定的叙事目的或叙事主题,将几个不同的独立内容如同板块一般共同搭建成一部完整的纪录片。每个板块都有自己的逻辑线索,可以独立成章,强调不同板块之间的平行性。每个独立的故事板块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以个性提高受众的观看兴趣,以共性增强受众的主题印象③。《记住乡愁》第八季共60集,分别讲述60个村庄不同的致富故事:依靠出海捕捞赚取收益的渔民生活,凭借乡村旅游业打开经济门路的发展村,种植莲藕脱贫的六赢村,通过打造国人咖啡品牌走向国际市场的新寨村……独立的故事分别展示不同村子的致富路径,看似纷杂的故事间却暗含着乡村振兴的宏大主题,丰富多样的故事构建出乡村振兴工作取得非凡成就的美好图景。

(二)中心串联,讲述独特的致富故事

中心串联式结构是指以一条或若干条贯穿全片的中心线将几部分不同的叙事素材串联起来,从不同的方面展现同一个主题。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整条叙事线的把控,需要在叙事线上不断加入叙事点,从而使整条叙事线逐渐丰满,最终呈现出完整的结构。《记住乡愁》第八季整体为板块式叙事结构,而每个板块的内部则采用了中心串联式结构。在每一个村庄的致富主题之下,节目都选取村子中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及故事,以其为线索展开对整个村庄致富过程的讲述。例如在六赢村,该片分别讲述了3个故事:阳礼台带领20多位村民成立莲藕合作社;2013年从外地来到六赢村的陈邦齐致力于打造莲藕的独特品牌,帮助大家探寻莲藕销售出路;何文辉带头提供闲置住房,带领乡村发展旅游业。每个故事虽然各自独立,但在主题线上却环环相扣,贯穿了整个六赢村以莲藕为核心的致富路线,在脉络清晰的前提下丰富了节目内容。

三、叙事语言:艺术表达,绘制乡村振兴幸福图景

纪录片的叙事语言是通过镜头的拍摄,并配以声音,以视听结合、时空复合的方式最终呈现在荧屏上的崭新话语形态④。《记住乡愁》第八季依靠独特的视听语言描绘了乡村的美景,同时又通过文本语言,建构了朴实、亲近的话语体系,既向观众诠释了话语认同,又达到了“润物细无声”式的宣传效果。

(一)多镜头组合的视觉享受

《记住乡愁》第八季采用了多种镜头组合叙述,在景别拍摄上采用了航拍、远景、特写等方式。首先,在每一集的开篇均使用航拍镜头,以俯视视角拍摄乡村所处地势。极具冲击感的画面向观众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不同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在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景色之时阐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其次,远镜头也在纪录片中频频出现。通过远镜头,描绘出青年在田间地里忙碌,老人在院外、树下话家常,以及孩子们在房前屋后嬉戏打闹的欢乐场景。整体节奏温和舒缓,营造出一幅如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景象。这样的氛围烘托也意在传达乡村致富后村民生活的满足与幸福。再次,片中运用了大量特写镜头。在展示不同村庄的农作物时,镜头对准了晶莹剔透的葡萄、鲜嫩多汁的草莓、酸甜可口的凤梨……如在桃源村,镜头跟随记者来到农家果园,以近距离的方式拍摄出镜记者一口咬下水蜜桃,鲜甜的汁水四处飞溅的画面。配合同期声的补充,在触动观众视觉感受的同时也带给观众听觉、味觉等多种感官刺激。最后,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纪录片也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来刻画,以展现人物内心的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例如在西安村,在记录村民挖中药材的过程时,画面将村民们带有泥土的双手特意呈现出来,随之通过镜头的渐渐移动及时捕捉村民的面部神情,展示出村民在靠自己的双手获得丰收后的喜悦感,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二)非同寻常的听觉体验

纪录片是声音与画面的结合体,在纪录片中,声音与画面各有其运作规律,但又相互补充。画面塑造场景,营造在场的真实感,而声音配之画面则能烘托情绪、渲染氛围。《记住乡愁》第八季的声音语言主要依靠音乐、同期声及解说词来共同完成。同期声的使用,可以展现出真实的对话场景,增强纪录片的客观性。如在德胜村,徐海成在家中与村民朋友聚会商讨如何将小马铃薯继续卖出好价钱的场景被完整记录了下来。虽然只是朋友间的简单对话,但却给予观众时空上的真实感受,复原了德胜村最真实的生活样貌,使纪录片更具亲近性和真实感。《记住乡愁》第八季中,音乐随着村庄的特色文化而出现。在以画面展示村庄的特色舞蹈、文化时,配之以当地的乡土民歌,使观众自然而然地了解到当地的风格特色。如在旧城村每年采收甘蔗时,村民都会举行歌舞仪式,纪录片记录下当地的民歌:“今年种甘蔗,种果树都大丰收啊,祈祷五谷丰登,各个身体好……”歌词间传达出人们对丰收的期盼、喜悦以及对平安、健康的祈祷。音乐还会配合解说词而同步出现。音乐作为非语言类表意元素,与解说词的完美结合,能够进一步渲染乡村悠然、恬静的唯美意境。例如,镜头拍摄田里村庭院中的鱼塘时,解说词说道:“家家户户的池塘里都有几条鲤鱼,年年有鱼,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此时,古筝演奏的音乐渐起。解说词与音乐的双重配合,给予观众愉悦的听觉体验,同时也烘托出乡村振兴带来的欣欣向荣的愉快氛围。

(三)匠心雕琢的叙事文本

叙事文本是“书面的叙事语言集合,是一种由语言符号和多层结构构成的客体”⑤。纪录片的叙事文本主要是指解说词文本。《记住乡愁》第八季用质朴、通俗易懂却又不失美感的解说词串联每个村庄的致富故事,诠释纪录片的主题意旨。在开篇之时,解说词多用修辞的手法,使文本内容更加生动鲜活、引人入胜。如在介绍清水河村的玫瑰花田时,文本表示:“娇艳的花朵组成花的海洋,沁人心脾的花香飘散在整个村庄。”(如图1)这样的表述配合着玫瑰花的画面,既富有诗意,又迅速调动了观众的观看兴趣。在总述村庄的致富路径时,解说词则言简意赅。例如,在介绍黔北小村时,解说词说:“春栽瓜苗、夏种水稻、秋植花菜、冬播菌种。一年四季,田地里根肥叶壮,硕果不断。”短短两句话就将村庄的致富之路概括出来,简洁凝练又直白易懂。此外,《记住乡愁》第八季的解说词也承担着解读乡村振兴政策、诠释话语认同的作用。如通过叙事文本——“激发人的干劲、汇聚人的智慧,凝聚人的力量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引出中国农业大学专家对乡村振兴政策的进一步阐述和解释。与其他不带有感情色彩的纪录片的客观叙事不同,《记住乡愁》第八季在解说文本中加入了大量描写主人公内心活动的话语以及叙事者的主观评论,充分展现了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人们如何走向理想、充满诗意的生活,展示了新时代中国人的个体经验与整体形象。

图1 《清水河村——幸福像花儿一样》

四、叙事技巧:故事化叙事,提升纪录片的可看性

叙事技巧的核心在于故事化,而故事化需要有悬念的设置、矛盾的冲突。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前期要对人物以及真实事件做大量的筛选,完善故事细节,后期则要通过剪辑等手法将故事进行串联,进而再现故事的来龙去脉。选取的虽为真实素材,但表述时需要通过情节模式展现故事的曲折,以增强节目的可看性。

(一)情节设置悬念化,激发观众好奇心

悬念即不急于给一个结果,让观众由持续的疑虑而产生期待心理,如好奇、紧张、猜测,使观众急于知其后果而迫切期待⑥。纪录片中的悬念设置主要在内容上下功夫,即让故事充满紧张的基调来增强纪录片的观赏性。整体上看,《记住乡愁》第八季设置悬念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在节目的开头就设置悬念,既引出节目主要内容,又极大地刺激着观众的兴奋点。例如,桃村这集以“今年的桃王究竟花落谁家?”为开场白设置悬念,引入桃村以种植水蜜桃走向致富路的故事。记者走访不同的种桃农家,记录当地村民与水蜜桃之间的故事,其中始终穿插着“桃王”的线索,引起观众一次次的猜测,让观众产生不看完不罢休的期待。但是片子并没有对谁是“桃王”进行透露,而是在整个纪录片结束后才公布了最终答案,消解了观众自始至终的疑问。二是利用对故事情节一波三折的讲述,调动观众继续观看的热情。例如,片中村民不断尝试和学习新的栽培技术,历经千辛万苦才将当地的草莓卖出好价钱,眼看就要过上火红的日子,却因市场竞争,导致价格下跌,所有的草莓全都赔本卖出。此时,该片抛出悬念:“横道子村究竟能否重新振作,找到新的致富之路?”曲折的情节打破了平铺直叙的单调,激发观众强烈的好奇和密切关注,使观众在担心和期待中继续观看。

(二)凸显人物矛盾冲突,引发情感共鸣

叙事过程中所涉及的人是连接故事发展脉络的纽带,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碰撞”以及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都对叙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探寻当事人的内心活动,展现人物的矛盾冲突更能带动观众情绪、引发情感共鸣。《记住乡愁》第八季充分挖掘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其中有人物自身与内心的矛盾、人与人的冲突,以及人与环境的矛盾冲突。例如,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是否要拿出家里唯一的积蓄引进新的产品、学习新的技术、投资新的设备?考上大学离开家乡的年轻人在城里已有体面的工作、稳定的收入,面对父母的反对,究竟是继续留在城里还是回乡重新创业?盘山而居的村民,面对不发达的交通环境以及难以种植开垦的荒地,究竟是选择易地搬迁,还是坚守在此,凭借自己的双手开拓崭新的天地?人物矛盾冲突的设置使平凡老百姓的生活、情感和思想得到了最直接、最客观、最集中的表现,纪录片中人物的内心困境也是当下很多人内心的情感映射。这样的心灵共鸣使纪录片更耐人寻味。

(三)情景再现,增强艺术感染力

情景再现,顾名思义就是将现实发生过的情景重新展现,将无法再次发生的事件通过角色的安排、扮演,重现当时的情景。这种演绎并不是凭空捏造,而是以真实发生过的事为基础。情景再现已成为纪录片叙事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采取情景再现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重现人物的经历、事件的情节和发展过程。同时,在重现的场景中进行情感表达,能够增强情感的真实性。为了弥补讲述时画面的空缺,《记住乡愁》第八季经常采用情景再现的方式。比如在万古寺村,为还原没有果园运输轨道时的那段经历,纪录片采用动静结合的镜头语言,以复刻真实场景的创作手法,再现果农们扛着扁担将两筐沉甸甸的甜橙从山上挑到河边码头的场景,不仅突出某些特定背景下的人物和环境,增强了纪录片的真实性和可看性,而且体现了村民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对脱贫致富的坚定信念。

五、结语

《记住乡愁》第八季记录当代中国的乡村风貌,讲述乡村振兴中的动人故事,描绘出人们在承载乡愁的热土上建设诗意家园的奋斗历程。在社会不断发展前进的过程中,纪录片就像一面镜子,映射着国家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乡村振兴的成果在纪录片的表达下,由一组组数据化为一件件真实的故事和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这种记录方式体现了国家治理模式的创新与智慧。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需要更多优秀的纪录片作品来记录动人的故事,反映时代的脉搏。

注释: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EB/OL].中国政府网,2022-02-22.http://www.gov.cn/zhengce/2022 -02/22/content_5675035.htm.

②宋驰.央视“精准扶贫”纪录片的叙事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21.

③谢龙卉洋.地方性扶贫题材纪录片叙事策略分析——以湖南卫视纪录片《最是一年春好处》为例[J].视听,2021(06):132-134.

④安燕 等.影视视听语言[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123.

⑤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91.

⑥张欣一.浅析纪录片故事化的悬念设置[J].新闻前哨,2020(07):104-105.

猜你喜欢

乡愁纪录片村民
永远的乡愁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乡愁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九月的乡愁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回头一望是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