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针疏密波辅助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临床观察∗

2022-06-09陈凡陈琼张浩

中国中医急症 2022年5期
关键词:面神经面瘫急性期

陈凡 陈琼 张浩

(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人民医院,湖北 武汉 430040)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急性发作的面颊肌肉弛缓性疾病[1],是由茎乳孔内面神经肺特异性炎症引发的神经功能障碍所致的面肌瘫痪,主要以周围性面肌瘫痪、口眼向一侧歪斜为特征,近年来发病率在我国呈持续增长趋势。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周围性面瘫,且无明显季节性,该病虽未危及患者生命,但严重影响面部美观度,给患者造成巨大精神压力,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使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既往临床使用皮质类固醇类激素、抗病毒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不足之处。研究发现[2],针灸具有简便、价格合理等优点,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体现了明显优势,目前已成为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重要手段。基于此,本研究选取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电针疏密波的疗效,分析其睡眠质量及预后关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纳入标准:符合周围性面瘫急性期诊断标准[3];患者适应针刺和药物内服治疗;均为首次发病,且病程<1个月;年龄>18岁,病历资料完整,可判断临床疗效;知晓本研究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继发于其他疾病的面瘫;合并有糖尿病或严重心血管疾病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同时参与其他研究者;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严重者;患者依从性差,不能保证研究治疗和随访。

1.2 病例资料 选取2018年5月至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男性17例,女性18例;年龄34~67岁,平均(46.23±5.31)岁;病程2~8 d,平均(4.32±1.23)d。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19例;年龄33~68岁,平均(45.02±5.42)岁;病程1~9 d,平均(4.51±1.32)d。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1)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4]。所有患者入院后静脉滴注250 mL醋酸地塞米松注射液(成都天台山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1020514,规格:5 mL∶25 mg),每日2次。治疗7 d后每日口服泼尼松片(天津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203398,规格:10 mg)20 mg,3 d后可减少用量,剂量视面部神经麻痹程度调整,连续治疗1个月。2)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电针疏密波治疗[5]。参照《针灸治疗学》[6]选患侧地仓、阳白、四白、颊车、太阳、下关及健侧合谷。另外可酌情配穴:抬眉困难加攒竹,风寒证加风池,人中沟歪斜加禾髎,鼻唇沟变浅加迎香。按照文献[7]定位,患者取仰卧位,穴位常规消毒,使用0.30 mm×40 mm针灸针(固始县华源针灸针厂,豫械注准20172270639)行针刺,地仓平刺0.3~0.5寸,阳白平刺0.2~0.5寸,四白直刺0.5~0.8寸,颊车平刺0.3~0.5寸,太阳直刺0.2~0.5寸,下关平刺0.5~1.0寸,合谷直刺0.5~0.8寸,将地仓(+)与下关(-)、太阳(+)与阳白(-)连接电针仪(扬州康岭医用电子仪器有限公司,型号:G91-A),设置电针波形为疏密波,调整频率5~10 Hz,每次治疗1 h,治疗结束后及时起针,于局部按压5 min防止皮下出血,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1个月。

1.4 观察指标 1)面神经功能: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分量表[8]和HB分级量表[9]评价两组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记录H-B评分和神经功能分级情况,H-B评分越高,神经功能损伤越严重;H-B分级Ⅰ级为正常,Ⅱ级为轻度,Ⅲ级为中度,Ⅳ级为中重度,Ⅴ级为重度,Ⅵ级为完全面瘫。2)疼痛程度: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法[10]评定两组疼痛程度。共10分,0分表示无痛,3分以下表示有轻微疼痛,4~6分表示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但尚可接受,7~10分表示剧烈疼痛难以忍受。3)临床疗效:痊愈为H-B分级达到Ⅰ级,评分≥8分;显效为H-B分级Ⅱ级,评分≥7分;有效为H-B分级Ⅲ级,评分为5~6分;无效为H-B分级Ⅳ级及以上,评分为0~4分。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人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4.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组间样本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内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H-B评分比较 见表1。治疗前两组H-B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H-B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更低(P<0.05)。

表1 两组H-B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H-B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P<0.05。下同。

n 治疗后6.65±3.37*△9.43±4.01*组别观察组对照组35 35治疗前15.03±2.46 14.76±2.59

2.2 两组H-B分级比较 见表2。治疗前两组H-B分级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H-B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H-B分级比较(n)

2.3 两组VAS评分比较 见表3。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VAS评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VAS评分比较(分,±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 35 35治疗前7.61±1.71 7.59±1.68治疗后1.08±0.24*△3.25±1.57*

2.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4。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因病毒感染、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相关因素引起的局部面神经血管痉挛[11-12]。本病起病快,通常在3 d内症状达到高峰,表现为语言功能障碍、患部表情肌肉运动障碍、口角歪斜等神经中枢症状,其发病率较高,且由于该病外显于面部,若治疗不当,可能会留下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既往临床使用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瘫,但其见效慢、恢复时间长的缺点不容忽视,因此寻找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是目前临床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周围性面瘫在中医又叫“吊线风”“口眼歪斜”“卒口僻”,认为其是由外因与内因综合致病引起,患者正气不足,经络失荣,外加风寒之邪入侵,气血阻痹,导致面部神经阻滞,肌肉缓纵不收,引起面瘫。面部经络走行复杂,面神经病变后可导致炎性水肿引起疼痛,通过刺激与面神经关系密切的地仓、阳白、四白等穴,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功效。电针疗法结合了古代针刺治疗和现代科学,将毫针连接电针仪刺入对应穴位,通过针刺与电流对穴位的双重刺激,达到疏通经络的目的。本研究分析电针疏密波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面神经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H-B评分及分级均得到了明显改善,说明常规疗法联合或未联合电针疏密波均对患者面神经功能具有良好改善作用,联合电针疏密波后对面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更加明显。究其原因,可能由于电针通过促进神经横断后轴浆流的恢复刺激面部损伤神经再生,同时可增加面部血流量,减少肌糖原分解,在发病早期减缓肌肉萎缩,从而解除面部神经麻痹状况[13]。另外,周围神经在电针治疗后通常面肌跳动较慢,神经末梢略膨大,且机体内线粒体数量增加,进而加快周围神经的修复[14]。Kannan等[15]提出,电针刺激对神经组织与肌肉细胞有明显修复作用,可大幅提高治疗效果,促使患者面部肌肉恢复正常。电针疏密波不仅使得传统针刺的作用得以保留,又结合了电流的电生理作用,并能控制刺激量,起到修复周围神经的作用。

电针疏密波是指疏波与密波交替输出的波,中医认为,电针疏密波可加强血液、淋巴循环,引导肌肉舒缩,从而减轻患者面部疼痛感,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疗效显著[1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进一步证明联合应用电针疏密波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可减轻疼痛,并且治疗效果更佳。电针疏密波动力作用较大,可加速新陈代谢,消除炎性水肿,缓解其产生的疼痛感。既往研究表明,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面神经处于间歇状态,此时在电针的刺激下,可使神经产生兴奋,以此抑制炎症渗出物的释放,减轻面神经水肿,延缓面部肌肉萎缩,促进神经再生[17]。

综上,电针疏密波辅助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可改善面部肌肉活动度,修复损伤神经,提高面神经功能,且无机械损害导致的疼痛感,疗效确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此外,本研究尚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样本数量有待拓宽等,在今后研究中需扩大样本量进行针对性改进,进一步提升研究可信度,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面神经面瘫急性期
术中面神经肌电监测对腮腺切除术后面神经麻痹发生率的影响Meta分析
中医体质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干预中疗效的影响分析
中医针灸推拿与中药联用治疗面瘫的临床分析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的效果评价
壮医药线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柔红霉素药物急性期心肌损伤的相关性
大型听神经瘤手术:如何平衡肿瘤全切和神经功能保留
蜂蜇医治面神经麻痹
针灸联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效果好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