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对促进移民社区和谐发展的调查研究
——以红寺堡大河村为例
2022-06-09段彩虹
段彩虹
(北方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宁夏 银川 750021)
广场舞作为一种群众性较强的舞蹈,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最早可追溯到早期人们的社会生活、祭祀活动、欢庆节日时聚集在空旷场地上进行的一种宗教仪式,表达祖先崇拜,心灵寄托,祈求神灵庇佑的有目的、有组织的文化活动。而现在流行的广场舞则是具有自发性、随意性、广泛参与性、娱乐性、健身性的相对轻松活泼、形式多样,音乐欢快,追求积极、自由、快乐、幸福生活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愉悦身心、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而且能对个人与集体、集体与社区、社区与社会之间的连接与融合起到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可以说广场舞是建设和谐社会中当之无愧的重要文化载体。
1、移民社区移民的居住区域认同心理转变
对于生态移民迁入地而言,因环境变迁而产生的移民心理适应问题对其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实现移民心理转变是生态移民迁入地社会治理的首要问题。心理适应为社会心理学的范畴,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主体通过自我调节系统做出能动反映,使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更符合环境变化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从而达到自身与环境的新平衡的过程”。
表1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红寺堡大河村移民在心理转变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心理转变并不理想。参与广场舞活动之前有120人,占总调查人数的80%的移民在心理上没有完全把迁入地当成自己的家,觉得迁出地才是自己的根,这里只是一个他们居住的地方,而参与广场舞之后有34人,占总调查人数的22.7%仍把迁出地当成自己的家;参与广场舞之前有20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3.3%的人报有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勉强接受新家园,参与广场舞活动之后有108人,占总调查人数的72%的人将迁入地当成自己家;没什么明显变化的参与广场舞运动之前的有10人,占总调查人的6.7%,参与广场舞活动之后有8人,占总人数的5.3%。搬迁之后的移民对生活期待,迫切想过上理想的日子,对物质的追求使不少人感到压力倍增,物质文化的发展滞后于精神文化的发展,导致他们在精神上时常处于疲惫、困惑、紧张没有安全感的状态。通过长期的广场舞活动使得移民们舒缓精神压力,熟悉环境,增进感情,促进舞友们的交流。加速移民们的心理转变。
表1 红寺堡大河村广场舞者参与活动前后的心理转变对比 (n=150人)
2、广场舞参与者的身心变化分析
2.1、身体变化分析
由表2可知,在本次调查中,认为体质增强的有134人,占调查人数的89.3%;认为睡眠改善的人有86人,占调查人数的57.3%;认为食欲提高的有128人,占调查人数的85.3%;认为协调性增强的有112人,占调查人数的74.7%;认为体重减少的有78人,占调查人数的52%;最后是认为在身体其他方面有改善的38人,占调查数的25.3%。调查结果表明广场舞可以改善舞者的身体状况,移民区广泛推广广场舞可提高移民区移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表2 红寺堡大河村广场舞参与者身体变化分析表(N=150)
2.2、精神状态变化分析
由表3可知,在本次调查中,认为心胸豁达开朗的有 83 人,占调查人数的55.3%;认为生活充实的有92人,占调查人数的61.3%;认为心情愉快的有103人,占调查人数的68.7%;认为邻里关系融洽的有98人,占调查人数的65.3%;认为生活压力有所缓解的有105人,占调查人数的70%;认为自信心增强的有72人,占调查人数的48%;认为精神其他方面有所改善的有32人,占调查人数的21.3%。调查表明广场舞对改善移民区移民精神状态方面有很大的调节作用。
表3 红寺堡大河村广场舞参与者精神状态变化分析表(N=150)
3、广场舞者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表4的调查结果得知广场舞者的能够正确地自我身份认同的有123人,占调查人数的82%;文化认同的有102人,占调查人数的68%;社会认同的有98人,占调查人数的65.3%。
表4 红寺堡大河村移民区广场舞者的归属感与认同调查情况(广场舞者N=150)
研究发现移民社区“朋友圈”的狭窄是新移民在迁入地面临的共性困境,而广场舞为缔结社会关系搭建平台,一方面它是一项零门槛的草根运动,活动场地随意,设备简单,可以放松心情、锻炼身体、缓解压力、结交朋友等;另一方面,新移民社区移民可借助广场舞加强了社会互动、拓宽社会脉络、提升社会适应,因此广场舞作为当下由城市转向乡村直至移民新村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休闲娱乐方式,为移民们融入迁入地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帮助移民在新的迁入地构建新的社会关系,找到了新的归属,提升移民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与社会认同。从而为建立新的“朋友圈”创造和谐、安定、团结的移民社区打下良好的基础,成为构建和谐、幸福、美丽社会的有力保障。
4、广场舞者的人际交往与社会网络
4.1、红寺堡大河村移民区广场舞者人际交往调查
表5调查结果得知:红寺堡大河村移民区广场舞者的人际交往与社会网情况分布如下,迁入新区的居民觉得人际交往变化不大的人数有28人,占调查人数的18.7%;在人际交往方面变化较大的人数为117人,占调查人数的78%;觉得在人际交往方面仍然存在困难或她的社交圈非常局限的人数为5人,占调查人数的3.3%,从统计数据来看,红寺堡大河村广场舞参与者在锻炼过程中结交的朋友较多的人数占比较大,但绝大多数广场舞者都能结交志同道合的好友,这跟广场舞的自身特点及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以及个人因素有密切相关的联系。
表5 红寺堡大河村广场舞者人际交往与社会网络情况调查表(N=150)
4.2、广场舞者邻里关系调查
表6结果显示:红寺堡大河村移民区广场舞者的邻里关系中常来往的有73人,占调查人数的48.7%;有来往的有23人,占调查人数的15.3%;邻里关系来往密切的有54人,占调查人数的36%;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互相帮助的有68人,占调查人数的45.3%。从统计数据可知,通过跳广场舞使舞者们之间的邻里关系密切,往来频繁,互帮互助营造良性社会氛围,扩宽舞者们的社交网络,创造幸福美满生活。
表6 红寺堡大河村广场舞者邻里关系调查表(N=150)
4.3、舞者家庭氛围调查
表7结果得知:红寺堡大河村移民区广场舞者的家庭氛围夫妻关系融洽的有96人,占调查人数的64%;子女与父母关系融洽的有84人,占调查人数的56%;子女之间关系融洽的有91人,占调查人数的60.7%;而父亲或母亲单方舞者与子女关系融洽的有43人,占调查人数的28.1%。随着生存环境的改变、生存模式的改变、人际关系的转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红寺堡大河村移民家庭成员长期处在超压力超负荷地状态,在这种超速运转的社会潮流中,就业压力、子女上学压力、经济压力使得每个家庭成员整天疲于奔命,忽视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疏于家庭关系的经营管理,出现了夫妻感情淡漠、亲子关系疏远、子女之间因缺少交流与关爱出现不合,邻里关系也不太融洽,人情往来生疏,家庭关系及与外界的关系不太和谐,长此以往使得人们心身疲惫,感情空虚。广场舞集聚强烈的亲民性,集众性的优势,为广场舞群体在参与过程中与其他参与者之间迅速构建起新型的微型社交网络,以满足其在家庭环境中需要获得或缺失的人际支持、情感支持,增强参与者与家人沟通和相处时的共情能力,开阔参与者的眼界与胸怀,有效提高移民区广场舞者家庭亲密度,提供适应家环境交流的话题,从而提高广场舞者心理健康水平,降低其与家人邻里的沟通障碍,使参与者实现情感、认知家庭功能的整合。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和邻里关系的社会网络。
表7 红寺堡大河村广场舞者家庭关系情况调查表(N=150)
5、广场舞者主观幸福感的获得
幸福感是社会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含生活满意度、正负情绪、正负体验等维度,本质上是主体对于需要、潜能是否得到满足的客观评价,并且可更直接有效地缓解由于社会转型或生存形式的改变给人们带来的心理震荡,是预警、调控和培育社会心态的重要手段。
表8数据显示:红寺堡大河村移民区广场舞者对生活感觉满足的有104人,占调查人数的69.3%,不满足的有46人,占调查人数的31.7%;感觉心情愉快的有108人,占调查人数的72%,心情忧郁的有42人,占调查人数的28%;担心自己健康的有68人,占调查人数的45.3%,对自己的健康不担心的有82人,占调查人数的54.7%;能够进行情感行为控制的有136人,占调查人数的90.6%,不能够情感行为控制的有14人,占调查人数的9.4%。广场舞作为一种集体性的活动,给迁入异地的移民们提供了一个供交流分享的平台,让广场舞者们在舞蹈当中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化解郁闷、消除孤独,练就自信从容的气质、豁达开朗的胸怀和理性管理情绪行为的思维,可增进人际交往,扩宽社交网络,塑造幸福美满的移民社区生活。
表8 红寺堡大河村生态移民区广场舞者主观幸福感获得情况调查(N=150)
6、总结
综上所述,广场舞通过促进人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达到缓解由于社会转型移民搬迁带给人们的心理震荡,也是预警,调控和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的重要手段;通过广场舞活动带给人们的松弛感、愉悦感,可改善迁入异地移民们的焦虑,疲劳和忧郁的情绪;广场舞作为一种集体的社会文化活动,可促进人们的合作行为,在互动过程中增加社会支持感、认同感、信任感; 广场舞不仅是一种文化形式,还给移民社区的移民们提供了一个集会交流的平台。它所带来的社会效应不仅是丰富移民社区休闲娱乐生活,增进社区文化交流,也促成了新时期下健康和谐的公共生活常态,构建移民舞者参与社会活动、融入社会生活的新局面,促进红寺堡大河村移民社区之间的互动交流与社区融入,对形成共建共享“新家园、新生活”的和谐移民社区,建设各阶层移民和睦相处、和谐共治的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