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间视域下中国女篮首届亚洲杯进攻得分方式分析

2022-06-09赵雪同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中国女篮前场韩国队

赵雪同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 100875)

引言

女子篮球运动的“亚洲杯”是国际篮联设计的全新赛项,其前身为“女篮亚锦赛”,后更名为“女篮亚洲杯”。从2017起,女篮亚锦赛正式改制为女篮亚洲杯,第一届女篮亚洲杯则在印度班加罗尔举行,并且实施了新的赛制。首届女篮亚洲杯加入了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支队伍,在世界排名中,澳大利亚队高居世界第4、新西兰队在世界排名第38位。作为世界级强队,澳大利亚队的加入无疑会改变亚洲女篮顶级赛事的格局,使中日韩三强争霸的局面发生变化,并提升女篮亚洲杯的竞争力。中国女子篮球队是篮球运动起步较早的一支队伍,曾获得11次亚洲女篮锦标赛冠军,仅次于获得12次冠军的韩国队。但遗憾的是,在近两届女篮亚锦赛中,中国女篮均无缘冠军。2017年7月30日,中国女篮战败亚锦赛冠军日本队,无缘决赛最终取得了首届女篮亚洲杯第三名。回顾中国女子篮球在亚洲区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近几年不断下滑的成绩盖过了昔日的辉煌。处在新老球员交替时期的年轻女篮其竞技状态跌宕起伏,难以再捍卫往昔的荣耀。如今,年轻的中国女篮能否重回亚洲霸主之位?能否在世界大赛中获得理想的名次?中国女篮该如何发展?都成为了中国女篮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篮球比赛的特性,要求攻防转换中24s内完成一次进攻,二次进攻则需要在抢到前场篮板之后的14s完成。如今,篮球比赛技战术越来越朝着高速度、大空间、内外平衡、机动灵活的方向演变。这种时间规则与技战术风格的变化对于球队的技战术选择以及如何让球队战术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攻防并提高攻防转换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本文以时间视域为轴对中国女篮首届亚洲杯进攻能力进行分析研究,并把中国女篮在首届女篮亚洲杯对阵四强球队进攻得分用时与得分方式进行对比,找出中国女篮在进攻端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为中国女篮在今后的大赛中取得理想成绩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中国女篮在2017年女篮亚洲杯所表现出的进攻能力,以及和与赛对手之间的6场比赛的进攻能力对比分析,以四强对手为主。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按照研究对象及目标,基于FIBA官方网站获取首届亚洲杯各参赛队伍的数据统计与相关信息,基于中国知网查找关于篮球进攻能力分析的相关文献,基于北京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资料室收集中国女篮在大赛攻防体系中的相关研究信息。

(2)录像观察法。

利用腾讯体育视频对首届女篮亚洲杯中国女篮与参赛对手的全部10场比赛的录像资料进行仔细观看,并对比赛数据进行收集、记录和整理,找出中国女篮与对手在时间限定内的进攻特点。

(3)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和SPSS 20.0等统计学软件,对参赛队伍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以及卡方检验等方法对有关中国女篮进攻能力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研究。

(4)逻辑分析法。

通过逻辑分析,将在数量统计基础上得到的数据结果在逻辑上进行推理与比较,找到中国女篮的优势与不足,以及与其他强队之间存在的差距。

2、结果与分析

2.1、首届女篮亚洲杯中国队进攻能力分析

范民运通过对《辞海》一书中“进攻”释义的分析总结到:在篮球比赛中“进攻能力”是指场上队员在进攻时为了完成投篮得分而有目的执行球队整体技战术和利用个人技术的攻击能力,可分为个人进攻能力与集体进攻能力,通常以得分、得分方式、命中率、进攻篮板球、助攻与失误等形式来反映进攻能力的强弱,本文将以此为依据对中国女篮的进攻能力进行分析。

(1)中国女篮与对手得分能力的分析。

随着篮球技战术的不断演练与篮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的不断提升,现代篮球比赛的攻防转换速度越来越快,“提速”已成为各支球队的必然选择,快攻的战术地位与日增加,快攻的次数与成功率成为球队评价技战术的重要指标。但从世界强队的格局来看,身体对抗依然激烈,“高”、“快”战术并举,很多强队都在又“高”又“快”的比赛中保持着高命中率,因此,内线得分仍是重要一环。同时,衔接段进攻作为比阵地进攻效率更高的进攻方式得到了世界强队的广泛重视,而利用对手失误得分(如抢断)则是发动衔接段进攻成功率最高的一种形式。因此本文选取快攻得分、内线得分、二次进攻得分和利用失误得分4项常见的得分形式作为得分指标。

如表1所示,快攻得分方面,在中国队与对手6场比赛中,中国队快攻总得分为81分,场均13.5分,而对手总得分仅为25分,场均4.2分,场均快攻得分领先对手9.3分。其中,除了与日本队的比赛中国队快攻得分低于对手2分,在剩余的5场比赛中,中国队均胜出,并限制对手快攻得分在10分以下。这表明中国队在赢球的几场比赛中善于利用快攻得分,且回防积极,能够有效地防止对手快攻得分。二次进攻得分方面,中国队与对手的6场比赛中,中国队二次进攻总得分为98分,场均16.3分,对手总得分33分,场均5.5分,中国队场均高出对手10.8分。其中二次进攻差距最大的是对阵朝鲜队,高出对手16分;差距最小是对阵日本和韩国队,高出对手8分。说明中国队利用身高优势,把握了二次进攻的主动权,同时,也限制了对手的二次进攻机会。利用失误得分方面,在交手的6场比赛中,中国队利用对手失误总得分为131分,场均利用失误得分21.8分,对手为69分,场均11.5分。但在对阵日本队时,中国队利用失误得分比日本队少10分,而在剩余的场次中国队均高于对手。这表明,中国队在多数情况下能够抓住对手失误的机会,并借机转化为得分。但是在面对日本队时,由于自身的失误过多,给日本队创造了更多的得分机会。内线得分方面,中国队在与对手的6场比赛中,中国队内线总得分为332分,场均53.3分,对手总得分为136分,场均22.7分,场均高出对手30.6分。其中,在与新西兰队的比赛中分差最小,只有6分,而分差最大的是对阵菲律宾队,高达54分。说明中国队充分利用了身高优势,在内线的进攻中展现出了绝对的实力。

表1 中国女篮与对手得分能力对比分析(单位:分)

(2)中国女篮与对手助攻的对比。

如表2所示,中国队在与对手的6场比赛中,助攻数量为179次,而对手只有73次,中国队领先106次;场均助攻数中国队有29.8次,对手为12.2次,中国队领先17.6次。其中,在中国队与菲律宾队的比赛中,差距最大,高于对手37次;差距最小是对阵日本队,只领先对手1次。说明中国队在6场比赛中,都能很好地完成配合,流畅地进行进攻。

表2 中国女篮与对手助攻数对比(单位:次)

(3)中国女篮与对手失误的对比。

如表3所示,中国队与对手的6场比赛中,失误总数为98次,对手为111次,中国队比对手少失误13次。中国队的场均失误数为16.3次,对手为18.5次,中国队比对手少2.2次。但在对阵中华台北队和日本队时,失误比对手多。其余的四场比赛,中国队最多比对手少8次失误。说明中国队在本次6场比赛中,整体失误还是少于对手,配合较好。

表3 中国女篮与对手失误数对比(单位:次)

(4)中国女篮与对手抢前场篮板球的对比。

如表4所示,中国队与对手的6场比赛中,前场篮板球总数为92次,对手为52次,中国队高于对手40次。中国队的场均前场篮板球数量为15.3次,对手为8.7次,中国队比对手高出6.6次。但半决赛对阵日本队时,中国队的前场篮板球数量比对手少1次。其余场次均高于对手,说明中国队在6场比赛中,前场篮板球的拼抢意识较好。中国队整体进攻得分能力均高于对手,助攻数大于对手,失分均少于对手,抢断次数均高于对手,犯规次数均少于对手,盖帽次数均高于对手,防守篮板次数均高于对手。

表4 中国女篮与对手前场篮板数对比(单位:次)

总体看来,中国队整体进攻得分能力均高于对手,助攻数大于对手,失分均少于对手,前场篮板数高于对手,但控制失误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尤其是在与实力明显高于其他小组赛对手日本以及实力逊于我们的中华台北交手时,失误数均多于对手,而在对阵新西兰的比赛中,失误高达21次。

2.2、中国队对阵四强球队进攻得分用时与得分方式分析

(1)中国队与韩国队之间投篮时间与得分和得分方式对比。

如表5所示,中国队与韩国队在全场比赛中平均投篮出手时间分别为11.2s和12.2s,用时基本相同。全场比赛中投篮出手时间标准差分别为4.2s和3.2s,时间也基本相同。说明两支球队在整场比赛中进攻节奏基本相同,出手所用时间范围也基本相同。中国队第一节投篮出手所用时间为11.4s,韩国队为11.9s,两队几乎相同,都在过渡阶段的结束阶段。中国队第二节投篮出手所用时间为10.7s,韩国队为12.7s,相比第一节中国队加快了节奏而韩国队放慢了节奏,中国队平均比韩国队快2s,节奏明显加快。第三节中国队投篮出手所用时间为9.9s,韩国队为10.4s,相比比上半场两队都加快节奏,并且都是四届比赛中节奏最快的一节。第四节中国队和韩国队的投篮出手时间分别为13.0s和14.7s,都是在阵地组织进攻阶段完成投篮出手,也均为四节中最慢的一节。

表5 中国队与韩国队比赛中投篮出手平均时间统计(单位:s)

如图1所示,中国队与韩国队中命中球数分别为33次和22次,中国队比韩国队高出11次。中国队与韩国队的突破次数分别为5次和4次,定点投篮的次数分别为8次和9次,几乎相等。在跳投次数方面,中国队有20次,韩国队只有9次,中国队高出韩国队11次。中国队在篮下的命中球数占到了总命中数的69.7%,说明中国队擅长在篮下完成进攻。在得分时身前有无防守方面,中国队在有人防守情况下的得分率为54.5%,无人防守下得分率为45.5%;韩国队在有人防守下的得分率为45.5%,无人防守下的得分率为54.5%。中国队在对抗得分方面强于韩国;在投篮区域上,由于中国队身高优势明显,在篮下的得分率明显高于对手(23:7),体现出明显的内线优势,但在中距离得分方面,却低于对手。

图1 中国队与韩国队比赛中得分方式对比

(2)中国女篮与日本队之间投篮时间与得分和得分方式的对比。

如表6所示,中国队与日本队在全场比赛中的平均投篮出手时间分别为11.5s和11.03s,用时基本相同。全场比赛中投篮出手时间标准差分别为5.9s和5.6s,时间也基本相同。说明两队在整场比赛中,控制比赛投篮节奏能力基本相同。中国队前两节投篮出手时间分别为14.8s和15.0s,日本队为8.4s和10.9s。上半场比赛中,中国队的整体进攻节奏较慢,投篮出手时间在阵地组织进攻的末尾,而日本队则是在过渡阶段。表明在上半场的比赛中,中国队更多的是依靠阵地组织进攻,日本队则是守转攻的过渡阶段完成进攻。后两节比赛中,中国队缩短了投篮出手时间,分别为8.9s和8.6s。日本队则是延长了投篮出手时间,分别为10.9s和13.7s。表明下半场中国队主要依靠守转攻的过渡阶段的开始完成进攻,日本队则是在守转攻的过渡阶段的结尾以及阵地组织进攻的开始完成进攻。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在整场比赛中双方在投篮出手时间方面基本相同,但在上半场比赛中,中国队的进攻节奏整体偏慢,日本队的进攻节奏整体偏快,下半场比赛中国队整体节奏偏快,日本队整体节奏偏慢。双方在整场比赛中进攻节奏完全相反,表明双方均不想跟着对手的节奏进攻,并且希望用自己的节奏来打乱对方的节奏。

表6 中国队与日本队投篮出手时间对比(单位:s)

如图2所示中国队与日本队在比赛中的总命中球数分别为29次和28次,几乎相等;在突破和定点投篮的次数上日本队要高于中国队5次和2次,在跳投的次数上中国队则高于日本队8次。在投篮区域的选择上,中国队在篮下和三分区域分别高于日本队4次和2次,在2分区域则低于对手5次;中国队在篮下的命中球数占到了总命中数的75.9%,体现出中国队在进攻中多将球在篮下完成进攻。在得分时身前有无防守方面,中国队有防守人得分占到了总数的65.5%,说明中国队更多是在没有摆脱防守的情况下完成得分;日本队无防守人得分占到了总数的60.7%,说明中国队在防守端没有给日本队形成足够大的压力,让日本队有很多轻松得分的机会。

图2 中国队与日本队比赛中得分方式对比

2.3、中国队进攻得分用时与得分方式的特点

如图3所示,中国队在对阵韩国队时,过渡阶段的得分最多,为12次;机动进攻阶段得分最少,为1次。主要得分阶段集中在推进前场阶段、过渡阶段、阵地组织进攻阶段,分别为9次、12次和9次。在中国队33次运动战得分中,推进前场阶段、过渡阶段、阵地进攻组织阶段共有30次,占到了总数的90.9%。在对阵日本队时,推进前场阶段得分次数最多,为13次;机动进攻阶段得分最少,为2次。从推进前场阶段到机动进攻阶段,随着进攻时间的推移,中国队完成得分的次数逐渐减少。在中国队29次运动战得分中,前场推进阶段和过渡阶段共有20次,占到了总数的69%。

图3 中国队对阵四强球队进攻得分用时统计

据调查所得,中国队在对阵韩国队时,在推进前场阶段、过渡阶段以及阵地组织进攻价段中国队都是以跳投得分为主,并且在数量上无明显差异。说明中国队更倾向在进攻的前16s内完成得分,并且使用跳投作为主要进攻手段。中国队与日本交手时,推进前场阶段主要是依靠突破和跳投完成得分。进入到过渡阶段后,突破和跳投数量明显下降,三种得分方式趋于平均。再进入到阵地组织进攻阶段,则全部依靠定点投篮完成得分。说明随着进攻时间的推移,中国队的得分手段从突破、跳投为主变为平均再到以定点为主。

2.4、日本跟澳大利亚比赛对中国队的借鉴

日本女篮自2013年以来连续三次问鼎亚洲冠军,打破了中韩女篮在亚洲的统治地位,甚至在2015年亚洲杯决赛中以35分大胜中国女篮,在2019年国际篮联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划分至亚洲赛区之后,日本队在正式比赛中两度打败世界级强队澳大利亚。日本队的崛起并非偶然,通过视频分析回顾日本队在与澳大利亚的比赛的技战术选择,掌握同为“亚洲风格”的球队如何在比赛中找到致胜因素,对于中国女篮今后的而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借鉴意义。

日本队对阵澳大利亚队(小组赛):日本队的进攻节奏要比澳大利亚快,但投篮出手所用时间范围基本相同,双方在突破得分时都没有甩掉防守人,也都能在有防守的情况下完成得分。澳大利亚队本场取胜的关键在于利用战术制造出了很多三分球投篮得分的机会,展现出了极高的战术素养和执行力。

日本队对阵澳大利亚队(决赛):两队在整场比赛中,进攻节奏基本一致,日本队投篮出手时间更分散一些,双方制造出的空位投篮机会均等,双方在突破得分时都没有甩掉防守人球员,也都能在有防守的情况下完成得分,日本队本场取胜的关键在于利用战术制造出很多无防守球员的三分球投篮得分机会,展现出了极高的战术素养和执行力,虽然澳大利亚也有空位出手的机会,但均不是三分球投篮。

综合日本女篮与澳大利亚女篮小组赛和决赛两场比赛的投篮出手时间及位置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日本队赢球的决赛中,定点投篮得分次数最多,并且三分区域得分也多。而澳大利亚在决赛中则是篮下进攻多,并且多以跳投为主。在日本队输球的小组赛中,进攻手段主要为跳投和突破,并且篮下得分多,而澳大利亚队则是定点投篮多,三分区域得分多,并且无防守人得分的情况多。因此,两场比赛获胜的球队都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定点投篮多,三分球命中次数多,说明在日本队和澳大利亚队的两场比赛中,哪支球队能利用战术在三分区域创造出更多的定点投篮的机会,哪支球队获胜的几率就更大。

对比日本队和中国队的比赛,日本队在与中国队的比赛中突破的次数较多,但是在与澳大利亚的两场比赛中,突破的次数都较少,说明澳大利亚很好的限制了日本队的突破。中国队的篮下得分并没有比日本队有太多的优势,反而两分区域投篮的劣势较为明显。而日本队输澳大利亚的比赛中,日本队虽然在篮下也没有明显劣势,但是在三分区域给了澳大利亚很多得分机会,在防守方面,中国队给了日本队很多无人防守的投篮得分,而日本队则有着很好的防守压迫,使得中国队更多的得分都是在有人防守的情况下完成,无形中消耗了中国队员大量的体能。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中国队对阵日本队时,中国队进攻得分主要集中在推进前场阶段和过渡阶段并且得分手段以突破、跳投为主;中国队在对阵韩国队时,中国队进攻得分主要集中在推进前场阶段、过渡阶段和阵地进攻组织阶段并且得分手段以跳投为主;

(2)中国队进攻手段中,突破方式在前两个阶段较多,命中率为42%,而这方面日本队主要集中在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且命中率最高,为76%。韩国队跟中国队命中率一样,且集中在第三阶段。因此要谨慎日本在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的突破。中国队进攻手段中,跳投方式在前两个阶段较多,命中率为38%,在这方面日本队主要在第一阶段、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较多,命中率为30%,韩国主要应用在前两个阶段命中率为28%。中国队在进攻手段中,定点投篮在前三个阶段较多,命中率为48%。在这方面日本队在前三个阶段应用较多,命中率为46%。韩国主要应用在第一阶段、第三阶段跟第四阶段,命中率为47%。在定点投篮方式中,几支球队的命中率相差不大,看哪只球队可以很好的限制住对手是制胜关键因素;

(3)中国队对阵日本队时,日本队整场比赛的跳投命中率低,没有超过14%,但是突破成功率较高,基本保持在50%以上,中国队防日本队的跳投做的比较好,但在防守日本队突破时还需要提高;中国队对韩国队时,韩国队在整场比赛中突破和跳投成功率整体偏低,但定点投篮的命中率较高。因此,中国队在防韩国队的定点投篮方面还需要加强。

3.2、建议

(1)中国队应利用好自身的身高优势和年龄集中化优势,并制定相应的攻防战略和比赛计划。中国队的得分主要来自内线,中国队要提高个人突破能力和外线跳投得分的能力,内外结合,并且要提高防守能力。在世界比赛中,如果内线不占优势,比赛过程会很艰难。因此,中国队的得分方式需要多样化,不能过度依赖内线得分。同时,要加强高强度对抗下投篮命中率和心理素质的练习;

(2)在对阵韩国队时,中国队要利用内线优势创造得分机会。并注意限制对手在第三节中的快攻,以及在2分区域的投篮。此外,由于韩国队的命中率随比赛时间而降低。因此,阵地进攻时要注意防守策略,尽量破坏对手的战术配合;

(3)对阵日本队时,中国队要尽量保持篮下优势,多创造篮下得分机会。同时,也要创造在三分区域投篮的得分机会。要加强防守训练,特别要注意防守日本队的突破,限制日本队的突破得分,而这方面值得向澳大利亚学习;

(4)在日本队与澳大利亚队的比赛中,我们不难发现,两队的定点投篮和三分球命中的次数都多,而取得比赛胜利的关键就在于,谁能利用战术在三分区域创造出更多的定点投篮机会。因此,中国队对阵澳大利亚队时,一定要注意限制澳大利亚在三分区域的定点投篮。

猜你喜欢

中国女篮前场韩国队
中国女篮赛事
北纬二十五度的前场小镇
近年内西班牙国家队防守战术分析
输瑞典,韩网民迁怒宜家
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中国女篮进攻能力分析
第26届女篮亚锦赛中国女篮失利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以中国女篮与日本女篮为例
里约奥运会中国女篮与世界强队得分能力的对比分析
国足FIFA排名57超韩国
我国优秀羽毛球女子单打运动员李雪芮的前场技术分析
潘基文:中立球迷难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