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皮针治疗中风后失语症的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2022-06-09曹玉婷刘梦月盛佑祥
曹玉婷,刘梦月,盛佑祥
(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广东深圳 518052)
头皮针作为非药物疗法,在治疗中风后失语症方面具有显著疗效,目前已广泛运用于中风后失语症的临床诊疗中[1-2];同时,也有不少学者开始尝试探讨头皮针治疗失语症的作用机制。有研究[3]表明,白质纤维束作为不同脑区之间的神经传导,其损伤与失语症的发生紧密相关。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是一种新的无创性探索大脑白质纤维的走行、排列、方向、紧密度、髓鞘化等信息的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4],已被用于探测特定区域白质的微观结构特征以及确定特定区域白质的特异性变性与语言缺陷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研究[5]。本研究运用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探讨头皮针治疗中风后失语症的作用机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选取2019年11月至2021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和沙河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28例中风后失语症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2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3例与对照组15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首次发病,且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及《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7]中有关脑梗死或者脑出血诊断标准;②中风后失语表现为自发谈话、听理解、命名、复述、阅读、书写等6个方面的功能障碍[8],经西方失语成套量表测验(WAB)[9]检查的失语商(AQ)<93.8分;③年龄在18~80岁;④病程在2周~6个月;⑤病灶在左半球,右利手;⑥发病后未进行言语障碍的头皮针治疗;⑦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1.2.2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的患者;②病情危重,意识未清醒的患者;③病灶在右半球,属于左利手的患者;④发病后已进行过针对言语障碍的头皮针治疗的患者;⑤依从性差,未按规定进行言语训练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常规药物治疗 2组患者均按《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10]及《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11]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1.3.2 对照组 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言语康复训练治疗。言语训练方法:按照常规方法进行,重点在构音训练、口语表达训练、文字表达训练及图片命名训练方面[2],每天治疗1次,每次30 min。每周治疗6次,连续治疗2周。
1.3.3 治疗组 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言语康复训练联合头皮针治疗。①言语康复训练方法同对照组。②头皮针治疗方法:选取左侧顶颞前斜线下2/5,顶颞前斜线上3/5与下2/5的交点为第一进针点,顶颞前斜线下2/5的中点为第二进针点,具体操作依据《针灸治疗学》[12]进行,针刺得气后连接SDZ-Ⅱ型华佗牌电子针疗仪,留针30 min,强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6次,连续治疗2周。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1.4.1 行为学指标 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西方失语成套量表测验(WAB)评分[13]和波士顿诊断性失语检查法(BDAE)评级[14]等行为学指标的变化情况。
1.4.2 弥散张量成像(DTI)参数 随机选取治疗组10例和对照组11例患者行DTI检查。使用德国西门子3.0T磁共振仪(SIEMENS,MAGNETOM skyra,3.0T)扫描以获取原始图像,采用该设备自带的工作站syngo.via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在弓状纤维束走行路径病灶周围放置感兴趣区(ROI),根据既往文献研究[15],将ROI1设定在放射冠层面的上纵束的后顶叶部,ROI2设定在基底节层面的后颞叶部,将两个ROI建立并列关系,然后追踪两个ROI之间的纤维束,构建出弓状纤维束的重建图像;本试验ROI面积选取为32 mm2,重复测量3次,通过计算取得平均值。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向异性分数(FA)和表观弥散系数(ADC)等DTI参数的变化情况。
1.4.3 临床疗效评价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6],根据治疗前后WAB评分的变化情况评价疗效,采用尼莫地平法: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基本痊愈:治疗后患者吐字、发音均无明显错误,语言交流较流畅,言语功能恢复正常,疗效指数>90%;显效:治疗后患者吐字较清晰,能进行大部分交流,言语功能明显好转,46%<疗效指数≤90%;有效:治疗后患者吐字相对清晰,能进行简单交流,言语功能改善,但仍有明显言语障碍,18%<疗效指数≤46%;无效:患者发音不清、无法进行简单交流,言语功能未见改善,疗效指数≤18%。总有效率=(基本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病例数×100%。
1.5 统计方法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U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WAB评分比较表1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的WA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患者的WAB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对WAB评分的升高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中风后失语症患者治疗前后西方失语成套量表测验(WAB)评分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Western Aphasia Battery(WAB)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of post-stroke aphasia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分)
表1 2组中风后失语症患者治疗前后西方失语成套量表测验(WAB)评分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Western Aphasia Battery(WAB)scores in the two groups of post-stroke aphasia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分)
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比较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例数/例13 15治疗前61.28±12.93 63.41±11.67治疗后81.73±9.72①76.83±9.80①差值20.45±9.15②13.42±3.48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BDAE分级比较表2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的BDAE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患者的BDAE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对BDAE分级的的升高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FA值比较表3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DTI参数F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患者DTI参数FA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对DTI参数FA值的升高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2组患者治疗前后ADC值比较表4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DTI参数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患者DTI参数ADC值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对DTI参数ADC值的下降作用略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中风后失语症患者治疗前后波士顿诊断性失语检查法(BDAE)分级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Boston Diagnostic Aphasia Test(BDAE)grading in the two groups of post-stroke aphasia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例(%)]
表3 2组中风后失语症患者治疗前后各向异性分数(FA)值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fractionalanisotropy(FA)values in the two groups of post-stroke aphasia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3 2组中风后失语症患者治疗前后各向异性分数(FA)值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fractionalanisotropy(FA)values in the two groups of post-stroke aphasia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例数/例10 11治疗前0.143±0.027 0.139±0.032治疗后0.267±0.037①②0.230±0.036①
表4 2组中风后失语症患者治疗前后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values in the two groups of post-stroke aphasia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表4 2组中风后失语症患者治疗前后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values in the two groups of post-stroke aphasia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s)
①P<0.05,与治疗前比较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例数/例10 11治疗前1.092±0.150 1.070±0.139治疗后0.985±0.160①1.012±0.135①
2.5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表5结果显示:治疗2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3%(12/13),对照组为60.0%(9/15),组间比较(经Mann-WhitneyU检验),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5 2组中风后失语症患者临床疗效比较Table 5 Comparison of clinical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of post-stroke aphasia patients [例(%)]
3 讨论
针灸治疗失语在中医学古医籍中早有记载,《针灸甲乙经·寒气客于厌发喑不能言第二》言:“暴喑气硬,刺扶突与舌本出血。喑不能言,刺脑户……舌缓,喑不能言,刺喑门……暴喑不能言,支沟主之。喑不能言,合谷及涌泉、阳交主之。”中风后失语,其病位在脑,与脑络不通、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有关。头针是在经络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了大脑皮质功能投影定位形成的一种针刺疗法。本研究依据《头皮针穴名标准化国际方案》[17]及相关研究[18]选取的头针穴位为顶颞前斜线。中医认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头”,头部为人体经络气血汇聚之所,因此,针刺头皮特定区域能够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醒脑开窍、调节脏腑阴阳的作用[19]。
目前,对头针治疗中风后失语症的疗效机制的研究,主要包括生物机制研究、神经影像学和神经电生理学研究等[20]。神经信息在大脑中有条不紊的传递构成了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白质纤维是神经信息网络中的道路,构建起了彼此之间的神经连接[21]。白质纤维中与语言功能最相关的是弓状纤维束[22]。Schlaug G等[23]的研究结果提示患者言语功能的恢复与弓状纤维束重塑相关;Bonilha L等[24]的研究证实了弓状纤维束的完整性在言语功能恢复中起关键作用。因此,本研究将弓状纤维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头皮针治疗前后其形态学上的变化情况。
在DTI的技术参数中,各向异性分数(FA)是水分子各向异性成分与整个弥散张量形成的比值,通过FA值可以推断大脑白质纤维束内细胞结构的排列情况以及组织结构的完整性,了解大脑发生中风后病灶部位白质纤维束的破坏情况[25]。表观弥散系数(ADC)主要衡量组织中水分子的弥散运动。研究表明,在脑卒中发生急性早期,ADC值降低;之后,由于细胞膜的完整性受损,同时血管与大脑组织中水分子较前上升,ADC值升高[15]。故而可以通过对患侧大脑ADC的检测来了解大脑组织及白质纤维束的受损情况,了解大脑受损病灶部位水肿、损伤及修复情况。
在本研究中,2组患者治疗后言语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并且头皮针联合言语康复训练较单纯言语康复训练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说明头皮针对于中风后失语症患者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同时,2组患者治疗后患侧大脑FA值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ADC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表明头皮针和言语康复训练均能促进患侧受损弓状纤维束的修复,使病灶部位水肿减轻,细胞膜完整性加强,神经传导随之增强,从而改善了患者的言语功能。
综上所述,头皮针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言语功能,这可能与其促进弓状纤维修复有关。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观察时间较短,故确切的结论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