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鱼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2022-06-09张文魁李忠李光华符世伟马春明殷树茂许刚

水产养殖 2022年5期
关键词:鱼病全池鱼体

张文魁 ,李忠 ,李光华 *,符世伟 ,马春明 ,殷树茂 ,许刚

(1.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2.澄江市畜牧渔业服务管理中心;3.云南茂湾水产养殖有限责任公司;4.澄江市海口镇山庆亲生态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

1 白鱼病害及防治

1.1 主要病虫害

1.1.1 车轮虫病

寄生虫体侧面如毡帽,反面呈园碟形,运动时反口面向上,转动如车轮。车轮虫侵袭鱼的皮肤和鱼鳃,在鱼体上车轮虫密集的部位,如鳍、头部、嘴、体表等由于大量分泌黏液,形成一层白色的黏液带,在水中观察尤其明显。常见病鱼成群沿池边狂游,口腔充满黏液,闭合困难,不摄食,鱼体消瘦发黑,呈现“跑马”现象。

1.1.2 斜管虫病

斜管虫常寄生于鱼体表和鱼鳃,导致局部分泌物增多,形成一层黄白色或淡蓝色黏液层,病鱼组织被破坏,引起呼吸困难,病原体大量繁殖,2~3 d内造成大量病鱼死亡。

1.1.3 指环虫病

指环虫主要寄生侵袭鱼的鳃部,大量寄生时,鱼鳃显著浮肿,鳃盖张开,部分或全部鳃丝呈苍白色,鳃丝分泌大量黏液,阻碍鱼的呼吸。病鱼体色变黑,呼吸困难,游动缓慢,出现贫血症状,鱼体消瘦。

1.1.4 杯体虫病

杯体虫(舌杯虫)的虫体易伸缩,充分伸展时呈喇叭状或杯状,前端是圆盘状的口围盘,其边缘围着3 层由纤毛组成的缘膜,里边有一条螺旋形的口沟。虫体成丛地寄生于鱼的体表、鳃、鳍条等,对鱼体组织产生压迫作用,影响鱼的正常呼吸,导致窒息死亡。

1.1.5 小瓜虫病

小瓜虫病的病原为多子小瓜虫,主要寄生在鱼类的体表、鳍、鳃、口腔及眼等部位,形成的孢囊呈白色小点状,又称白点病。病鱼体色发黑,鱼体消瘦,黏液增多,常浮于水面或聚于池角,很少活动。在养殖密度较高的情况下,此病更为猖獗,常造成大量鱼死亡。

1.1.6 锚头蚤病

病原体为锚头蚤,虫体以头部钻入鱼体组织中,可引起鱼体组织慢性增生性炎症,在伤口与外界相通处形成溃疡,蛀成缺口,伴有充血红斑,破坏鱼体组织,病鱼烦躁不安,不摄食,寄生严重时,造成大量鱼类死亡。

1.1.7 水霉病

病原为水霉目,包括29 属90 种真菌。水霉的动孢子侵入鱼体的伤口,吸收营养,迅速地萌发成菌丝,菌丝的一端深入肌肉,蔓延扩展;另一端向外生长,形成棉絮状的丝状物,肉眼极易辨认。由于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黏附,造成组织坏死,随着病灶部位的扩大,菌丝日益增多,鱼体负担过重,致使游动失常,食欲减退,日渐消瘦而死亡。

1.2 发病情况

表1 2016—2018 年鱼良白鱼病虫害发生情况

1.3 鱼病诊断

1.3.1 目检

坚持每天早、中、晚巡塘,仔细观察鱼群的活动情况。病鱼一般表现为:鱼体消瘦,体色发黑,游动缓慢,离群独游,反应迟钝,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仔细观察,可以分辨出鱼患各种病出现的不同症状,应及时镜检。

1.3.2 镜检

捞取池内离群独游尚未死亡的鱼镜检。镜检部位主要是鳃丝和体表(包括鳍条),尤其体表病灶明显的部位。

结合目检和镜检对发病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对鱼病做出正确诊断,对症治疗,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1.4 鱼病治疗

1.4.1 车轮虫病

(1)施用广州精博有限公司生产的硫酸铜硫酸亚铁粉(水产用),即灭虫精2 号,每667 m水深1 m用量为667 g;

(2)施用山西中盛化工药业有限公司出品的车轮净,每 667 m水深 1 m 用药 120~150 g;

(3)用甲醛全池泼洒,用药量为每立方米15~20 g;

(4)用质量分数为50%代森铵全池泼洒,用药量为每立方米0.5 g。

1.4.2 斜管虫病

治疗方法同车轮虫病。

1.4.3 杯体虫病

治疗方法同车轮虫病。

1.4.4 指环虫病

(1)用90%的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用药剂量为每立方米 0.2~0.5 g,每天 1 次,连用 3 d;

(2)施用山西中达药业有限公司的虫无踪药液全池泼洒,用量为每立方米0.02~0.03 mL(即每667 m水深 1 m 用药 13~20 mL)。

1.4.5 小瓜虫病

(1)施用运城康源兽药有限公司的瓜虫净药液全池泼洒,用量为每立方米0.1 mL,即每667 m水深 1 m 用药 60~65 mL。每天 1 次,连用 2 d。

(2)用甲醛全池泼洒,用药剂量为每立方米15~25 g,隔天用药1 次,直到病情完全控制为止。

(3)生姜和辣椒合剂。每667 m水深1 m 用干辣椒粉 250~300 g,干姜片 100~150 g,混合加水煮30 min 后全池泼洒,连用 2 d。

(4)调节水质、适当肥水。养殖实践表明,水体透明度很高的养殖环境,极易发生小瓜虫病,肥水养殖池塘的养殖对象很少有小瓜虫病。说明水体的浮游生物达到一定数量可以抑制小瓜虫的繁育和生存,所以适当的肥水可以控制小瓜虫病的发生。

1.4.6 锚头蚤病

(1)用质量分数为90%的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用药剂量为每立方米0.3~0.6 g,每15 d 1 次,每次连续用药 2~3 d。

(2)用质量分数为4.5%氯氰菊酯,一次剂量为每立方米 0.015~0.020 mL,用水稀释 2 000~3 000 倍后全池泼洒,10 d 内连用3 次。

(3)用山西中达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虫无踪药液全池泼洒,用量为每立方米 0.02~0.03 mL(即每667 m水深 1 m 用药 13~20 mL)。

1.4.7 水霉病

(1)用山西中盛化工药业有限公司出品的硫醚杀星全池泼洒,每 667 m水深 1 m 用药 100~120 mL,每天1 次,连续用药2 d。

(2)用甲醛全池泼洒,用药剂量为每立方米0.5 g。

(3)用美帕曲星全池泼洒,用药剂量为每立方米 0.2~0.4 g,每天 1 次,连用 3 d。

1.5 治疗效果

1.5.1 致病原因

(1)引种过程中忽视消毒、杀虫,或者消毒、杀虫不彻底,导致带进各种病原菌和寄生虫。

(2)规模化养殖场基本是连片鱼池,鱼池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水体交换,并且基本是同一水源,导致寄生虫和各种病原菌在各个鱼池之间相互传播,交叉感染。

(3)鱼苗养殖密度过大,池水肥度不易控制,鱼苗摄食不均匀,体质弱的鱼苗极易感染寄生虫,发现不及时,导致病原体快速传播。

1.5.2 治疗效果

(1)放养密度与寄生虫病发病率有关。合理放养的鱼塘发病率较低,用药治疗效果明显;放养密度较大的鱼塘发病率高,用药剂量加大或治疗次数增加,治疗效果也不明显,用药量加大和用药次数增多反而破坏了养殖水体的水质,造成危害更大。

(2)水温与治疗效果有关。每年的11 月份到次年的4、5 月份,对鱼病治疗效果不明显,而到了每年6—10 月对鱼病治疗效果明显。因为水温高,药物作用强度增加,治疗效果明显。尽管如此,在水温较低时,治疗鱼病也不能急于求成,应严格按照剂量用药,采取多次治疗的方式,是获得良好疗效的前提。

(3)适宜的酸碱度与治疗效果也密切相关。养殖水体的酸碱度为中性偏碱(即pH 值为7.5~8.5)时,对养殖对象疾病的治疗效果明显,酸碱度过高或过低,不仅导致鱼病的发生,还影响治疗效果。所以在养殖过程中适时调节池水的酸碱度,可以控制鱼病暴发。

1.5.3 注意事项

(1)彻底清塘消毒。池塘环境的清洁与否,直接影响到鱼类的健康,所以一定要彻底清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每年冬天捕鱼后应晒塘,清除多余的淤泥和池边杂草;二是用药物彻底清塘消毒,改善环境条件,消除敌害生物,消灭病原体。

(2)消毒水源、引种彻底消毒杀虫。水源进入鱼塘前先经过消毒池消毒,外地引种或分塘放养过程中必须对鱼体彻底消毒,有寄生虫的必须经过彻底杀虫后再放养。

(3)随时观察养殖鱼情,以防为主,有病早治。加强饲养管理,随时观察池塘水质变化,观察鱼群的摄食情况,定期施用消毒及杀虫药物加以预防,发现病鱼,及时诊断,尽早治疗。

(4)规范操作、避免鱼体受伤。在拉网、分塘、鱼苗鱼种运输等生产中,应规范操作,避免鱼体受伤。因为鱼体受伤,易受到致病菌、水霉菌感染而导致鱼病的发生。

2 白鱼敌害生物及防治方法

2.1 敌害生物

鱼苗养殖阶段,水蛇、青蛙、黄鳝等敌害生物常常在池塘边捕食鱼苗,严重影响了鱼苗的成活率。

2.2 防治方法

(1)采用有机肥或无机肥培育水体,使养殖水体达到一定的肥度,使鸟类看不到鱼群。

(2)沿鱼塘周围安置网片,使敌害生物不易捕到鱼类。面积较小的鱼塘直接采用合适的网片遮盖,面积较大的鱼塘将投食场一带用网片遮盖。

3 小结

猜你喜欢

鱼病全池鱼体
浅析夏季鱼病增多的原因及防治办法
鱼冷冻之前要去掉内脏
鱼冷冻之前要去掉内脏
适用于水质污染判别的鱼体尾频检测模型
水产养殖户提高鱼病治疗效果的要领
1株鱼类水霉病原真菌拮抗菌的发酵条件优化
中草药在鱼病防治中的施用方法与配方
自配绿色渔药防治鱼病
淡水鱼暴发性流行病综防技术
鱼为什么有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