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中职学校 传承和发展壮锦技艺探究
2022-06-09陈仁烈
【摘要】本文针对传承和发展“非遗”壮锦技艺面临的问题,论述在民族地区中职学校传承和发展壮锦技艺的策略:搭建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平台,形成长效机制;聚焦壮锦传统技艺,校企组团培养后备人才;产教双向对接,打造壮锦文化品牌,促进壮锦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壮锦 中职学校 民族地区 “非遗”传承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8-0013-03
壮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广西最具代表性的壮族手工艺品,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壮锦与云锦、蜀锦、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也是唯一的少数民族锦。来宾市忻城县是壮锦的起源地之一。早在汉代,当地壮族人民已经能够织制出“细者宜暑,柔熟者可御寒”的“峒布”(壮锦)。“十月山城灯火明,家家织锦到三更”,正是广西忻城县织锦盛况的真实写照。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乾隆时期的“万字夹梅”和“方胜回纹”两幅壮锦,其产地就是广西忻城。2006年,壮族织锦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壮锦成为承载壮族文化记忆的“活化石”。
传统的壮锦制作工艺一般以棉纱为经、丝绒为纬,采用通经断纬的方式,制作成服饰、裙子、头巾、背包等人们日常的生活用品。这种利用棉线或丝线编织而成的精美工艺品,图案精巧、色彩绚丽、风格粗犷、结构严谨、坚固耐用,蕴藏着吉祥如意的文化内涵,呈现出独特的艺术之美,凝聚着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在市场经济和工业文明时代背景下,壮锦这种主要依赖手工制作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成本高、利润低,缺乏价格竞争力,一度被市场和消费者所抛弃,遭遇了生存与发展危机。来宾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作为民族地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主动承担起传承与发展壮锦技艺的重任,历经10年探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一、传承和发展壮锦技艺面临的主要问题
20世紀90年代以前,广西各地壮锦产业的发展总体呈上升趋势,带动了广西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到了21世纪,壮锦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却不断遭遇瓶颈。
(一)市场经济形势下,壮锦一度被消费者所抛弃
近年来,随着现代纺织工业迅猛发展,各种优质纺织品层出不穷,壮锦这种赖于手工制作的产品,因工序繁杂、成本高、利润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市场竞争力,虽有社会效益却无经济效益。市场上一床壮锦被单价格高达上万元,一条壮锦披肩动辄上千元,就是一块壮锦衣服边角饰品也要上百元,导致普通百姓“望锦兴叹”,产品“曲高和寡”、有价无市。另外,传统壮锦多用土棉纱织成,又粗又厚又重,色彩陈旧黯淡,图案花纹简单,不少年轻人认为壮锦很“土”,跟不上时代,也上不了台面,壮锦的传统艺术价值与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相脱节,壮锦面临着辨识度低、品牌化差、消费量减、竞争力弱的问题,一度被消费者所放弃。许多织锦能手为了生活只得另谋出路,壮锦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二)政校行企缺乏协同,壮锦技艺传承职责不明
在壮锦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政校行企职责不明、缺乏长效机制等问题。比如广西当地博物馆只是负责收藏珍品,对壮锦技艺的传承关注不多;文化部门只是负责组织开展一些弘扬民族文化的宣传活动,对壮锦技艺的传承思考不足;行业企业只是机械化地加工生产一些文创产品,加上受市场影响,对传统织锦技艺兴趣不大;中职学校则因生源、师资所限,在培养壮锦技艺人才方面力不从心。如何搭建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平台,形成“多方协同发力,共建共进共享”的长效机制,是摆在各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
(三)壮锦制作工艺书籍空缺、民间艺人单兵作战,千年技艺面临失传危机
壮锦的制作工艺非常繁杂。长期以来,人们学习壮锦编织都是由民间织娘口传身授,全国范围内可供参考的相关书籍稀缺,现有的书籍大多是关于壮锦的发展史、壮锦的传说故事,以及介绍壮锦织造工具、材料等方面的书籍,但没有一本关于壮锦制作工艺的权威教材。壮锦的编织是一门枯燥又复杂的工艺,每天数以万次的重复机械动作是对一个人耐心和细心的考验。笔者在调研中发现,来宾市忻城县作为壮锦起源地,既能提织花纹图案,又能编织的壮锦大师仅有1人,会编织壮锦的“织女”寥寥几人,并且都已年过六旬。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织锦技艺”传承人蒙如君大师谈到来宾壮锦的前景时,忧心忡忡地说:“现在整个来宾市还在编织壮锦的只有几个人,而且都已经老龄化。”诗云“十月山城灯火明,家家织锦到三更”的来宾市忻城老街,今日的织锦艺人屈指可数,壮锦技艺面临后继乏人、人去艺绝的困境,千年技艺面临失传危机。
二、民族地区中职学校传承与发展壮锦技艺的策略
在壮锦技艺遭遇生存与发展困境之际,我校历经10年探索,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搭建育人平台、拓展人才培养路径、推进产业发展等实践探究,促进壮锦文化的创新性发展,突显了中职学校在地方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优势作用。
(一)搭建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平台,形成长效机制
要传承壮锦技艺,如果没有相关部门强有力的长效机制支持,可谓寸步难行。为此,我校在前期工作中搭建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社会支持的协同育人平台,形成“多方协同发力,共建共进共享”的长效机制。来宾市教育局、来宾市兴宾区民族和宗教事务局、来宾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等部门,在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得益于有关部门的强有力推动,我校与12家民族文化艺术类骨干企业、小微企业建立“共建共进共享”合作机制;联合86所中小学校、职业院校共同建立壮锦文化传承创新研学联盟。政校行企共筹资金720万元,建立起来宾市首个壮锦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基地围绕壮锦的“源起、传承、创新、发展”建设思路,集大师工作室、文化展厅、文创室、蜡染坊、织锦坊、校中厂、电商营销平台及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成为地方中学民族技艺传承教育基地、民族织锦技艺培训基地、“非遗”进校园传承基地。每年到基地学习、培训、体验的师生及社会人员5 200多人次,为壮锦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夯实基础,注入新的活力。我校与广西民族技艺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行业协会互动对接,行业协同学校制订了壮锦技艺人才培养与评价技术标准,并在开展人才需求预测、职业技能鉴定、校企合作、大师引进、项目研发、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指导服务。我校联络相关社会团体,通过统筹博物馆、群众艺术馆、民办“非遗”文化传承机构等多方资源,为壮锦技艺人才培养提供了立体化、多元化的条件保障。C3EF4567-7C12-48BB-84A9-C29F2CF52217
(二)聚焦壮锦传统技艺,校企组团培养后备人才
在壮锦技艺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后备人才是关键。在前期搭建育人平台、形成长效机制的基础上,在中期工作中,我校主要通过改课程、建资源、引大师、传绝技,为培养后备人才奠基。我校构建了创新文化艺术专业群“职业素养+核心课程+民族文化拓展课程”的课程体系,把壮锦制作工艺纳入专业群的必修课程,将织锦技艺引入中职课堂。我校建设了共享型壮锦技艺特色教学资源,编写了《壮锦制作工艺》《璀璨壮锦》《壮锦托起的土司文化》等书籍,其中《壮锦制作工艺》是全国唯一的壮锦工艺教材,涵盖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学视频、多媒体课件、任务评价检测、网络资料等信息化资源。《壮锦制作工艺》民族技艺教材入选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填补了千年壮锦技艺无权威教材的空缺;同时,作为来宾市高中阶段地方传统文化选用教材,《壮锦制作工艺》推广使用8.5万余册,受益学生10万多人。我校还制作了《中国手艺之民间收藏——褪色的壮锦》《艺术瑰宝——璀璨的壮锦》等视频资源,形成线上线下开放、高效的壮锦技艺特色教学资源。我校建立特色兼职教师资源库,以特岗、非实名制、签约授课、学术讲座、科研合作等多种方式,挖掘引进身怀绝技的技艺大师、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等到学校共同育人;成立大师工作室,通过实施“教、学、织、产”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把民间艺人单兵作战的“师徒制”傳承育人形式,变为群体“组团出击”的“科班制”传承培养策略,培养了一批壮锦技艺后备人才。近年来,我校培养了自治区“非遗”壮族织锦技艺传承人6人、织锦能手126人,累计为壮锦“非遗”产业输送民族技艺人才1 500多人。我校学生曾参加广西电视台举办的“挑战技能王”民族服饰制作擂台赛,并在比赛中荣获冠军(如图1所示)。
(三)产教双向对接,打造壮锦文化品牌
如果没有市场和文化支撑,再美的壮锦也可能成为“绝响”。想要千年壮锦得以传承和发展,必须将其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使其成为人们的生活用品,而不仅仅是收藏于各地方的博物馆。为此,我校在后期工作中主要根据市场及文创产品的开发需求提供技术、产业支持,通过建立校内织锦坊、校中厂——广西维卓服装有限公司,以及与合作企业联合开发壮锦工艺产品,将教学成果推向市场,将民族文化资源有效地转化为文化资本,推动壮锦传统手工技艺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与科技进步相结合、与国际市场相结合,提高壮锦产品的附加价值与市场竞争力。近年来,我校开发生产了民族织锦壁挂、布包、装饰织片、丝巾、被单、领带、校服、绣球、钱夹、面料等壮锦文创产品30多种,其中获得国家专利12种,获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展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6项。壮锦文创产品年销售10万多件(套),直接产值1 000多万元,产品远销美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地;我校同时受邀参与2021年中国-东盟“宝石王杯”国际技能大赛筹备会。我校利用壮锦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绚丽壮锦”现已成为来宾市一张靓丽的名片。我校受地方政府委托,依托壮锦技艺传承人及技艺大师,织造了《花山》《铜鼓》《四福捧花》《石榴夹牡丹挂包》《万字夹菊围巾》《大万字纹锦》《凤穿蝴蝶花锦》《狮子戏绣球锦》《忻城土司府锦》《双鱼荷花锦》等26件手工壮锦工艺品,用于节庆文化活动及政府对外交流活动展示,获得中外参观者一致好评。壮锦手工艺品有效地展示、诠释、传承织锦工艺精华,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也是壮锦技艺最好的物化传承形式。近年来,我校组建民族文化社团、民族服饰时装表演队、民族工艺品营销队,借助中国-东盟博览会、“2020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优秀作品展示”、广西职业教育活动周,以及“我们的节日”中国(广西·忻城)土司文化旅游节,忻城县金银花节、薰衣草节、金秀盘王节等平台,大力开展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活动,加大宣传力度,以提升壮锦文化的影响力。每一场展览活动中,我校身着壮锦服饰的学生模特和展出的新颖别致的文创作品,都是媒体追逐报道的焦点,这对学校传承发展民族技艺,为民族文化传承、民族团结进步做出贡献等方面都是高度的肯定和赞誉。
壮锦是壮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可以为我国少数民族纺织技艺的研究提供实物材料,对人们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起到积极的作用。当前壮锦在技艺传承、人才培养、文化产业等方面面临一定的困难,中职学校有责任承担起重任,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发挥自身在地方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优势,传承和保护好壮族织锦技艺和文化。
作者简介:陈仁烈(1966— ),广西来宾人,在职研究生,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育管理、思政教育、劳动教育、民族文化。
(责编 杨 春)C3EF4567-7C12-48BB-84A9-C29F2CF5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