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防话语研究的军校话语建构
2022-06-09艾志华张玉婷
艾志华 张玉婷
国家和军队的建设离不开人才,无法吸引优秀人才的军队就无法跻身世界一流队伍并形成良性循环。本文通过概括并对比美国海军学院话语建构特点,结合当代中国00后为主体的年轻人的特点,对于本国军队院校话语建构方式提出了几个设想,对于军队院校宣传起到了参考作用。
一、国防话语研究的重要性
国防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反过来也保障着国家的存在和发展。脆弱的国防会导致一个国家无法抵御外敌的入侵、制止内部的混乱、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国防涉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的方方面面,其中军民融合发展的措施以及国防教育都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主席在第十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了军民融合发展这一国家战略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个目标,对中国军事力量内部沟通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更重要的是,从国防部视角挖掘军事交流、防务传播、教育培训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前几年的香港乱象告诉我们没有适当的国防教育,没有妥善的宣传引导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1]。
国家建设离不开人才,军队建设也是如此。无法吸引优秀人才的军队就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无法跻身世界一流队伍并形成良性循环的。那么如何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军队服务,从而更好的保障国家安全人民安居乐业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与时俱进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当代中国的现状是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年轻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远比从前更为丰富,从小都能享受各国美食,接受来自全世界各个角落的文化熏陶,互联网给人们目不暇接的信息,远超人类大脑可以处理的范畴,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如何吸引00后甚至10后们投身部队建设是一个值得我们从各方面去仔细探讨的问题。
稍加思考不难看出,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与投身国防建设事业并不是水涨船高的,相反更有点此消彼长的关系。这一点从一些发达国家征兵现状就能窥斑见豹。而近几年来这一问题在我国也开始出现端倪,虽未危及根本,但有识之士应当未雨绸缪做好应对的准备。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很多时候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已知的经验和教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办法[2]。
二、美国海军学院话语建构特点
军控媒体是美军的一大特色。美国防部控制的电台、电视台有300家,每年放映约3500部电视片,拍摄1100多部电影,出版的杂志、报刊有1850种,发行量超过1200万份。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美国防部及其所辖各专业机构和业务局、各军兵种(部)及其下属一级司令部、参联会及9个联合作战司令部、各军事院校、基地、舰队乃至师一级作战单位,在互联网上开设门户网站多达上千个(搞形象设计美军不遗余力)。
我们以USNA,United States Naval Academy,US Naval Academy为关键词,在COCA(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中进行了检索,发现匹配文本346条。将这些结果进行归类分析,尝试从关键词的前后搭配词中提取深层的表意信息后我们发现,围绕美国海军学院形象建构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意象:光荣与梦想;惊险与刺激;权力与地位;先进科技与人文素养。这几个意象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互为支撑[3]。
三、我国军队院校可以参照的点
(一)竖立“四个自信”从小事抓起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人一直处在一种自我批评的话语环境里,对于自己国家的许多东西无论是什么方面都持一种怀疑态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站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国国家实力今非昔比,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走出国门,走到全世界各个角落去亲眼见识到不同国家的风貌。与几十年前不同的是,我们的国人在走出去之后并没有对他国的生活大为羡慕,相反的通过对比越来越多的对自己国家感到自信。从前大多数的国人对于国外生活的映像来源于一小部分人口头或笔头上的转述,而经过越来越多的人亲身的体会,这些或多或少有所扭曲的映像得以修正。更有许多外国人在来到中国或通过网络媒体了解到中国而感到羡慕,主动选择在中国定居或工作、生活[4]。
新一代的中国人完全有理由鉴定的竖立“四个自信”。我们的媒体也渐渐行动起来,对比美国相关语料,我们可以发现美国比较注意从个人角度出发,借单个人之口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经历,中国的报道中则是站在第三方角度,最后总结升华比较多。从话语建构的角度,多使用个人视角,从小处着眼,发觉生活中常见的点滴小事,加以提炼,进行真实描述更能打动普通人。
(二)选取贴近年轻人生活的故事
什么样的故事最吸引人?并不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吹嘘,而是生动真实贴近生活的故事。在新闻素材的选取时,首先要明确的就是自己的目标群体是哪一类。根据不同的人群而选取适当的故事。对年轻人的群体报道贴近年轻人的励志故事,对于上一辈的家长群体,就应该选择长辈爱听的故事。这些故事的功能就相当于是镜子,在这样一些故事里,能让人看到自己的身影,但也有一些自己没有的闪光点,只有这样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原型的故事才能让人觉得自己也能像故事里一样,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读者,强化读者内心正确的荣辱观,让这颗种子慢慢的萌芽[5]。
(三)“中二”艺术作品的妙用
宣传作品不一定要是完美的,也不一定要是高尚的阳春白雪一样的,有时候“不完美”但能让人喜欢的作品才是最合适最有效果的。用目标受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去呈现可能比用编者自己认为正确的作品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年轻人群体作为例子,很多人虽然18岁左右,但却仍然喜欢动画片,或者说有点“中二”,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成年人并不相同,如果认为他们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理智决定那就大错特错了。网络技术的普及让多巴胺经济大行其道,这固然是一种能让人上瘾的东西,对我们乃至整个社会来说都是有害的,但为什么我们不能掌握其中规律,使其为我所用呢?
(四)讲好青年代表的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一点,是讲好小人物的故事。从宏观的角度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小人物,而小人物喜欢了解小人物自己的故事。西方的价值观里很多的强调个人主义的东西。从他们的征兵宣传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一个人都代表自己发言,而每一个人都相信自己能做一个超级英雄。在经过几十年文化的交流和渗透后的今天,我们的年轻人也越来越自我中心,更自信。从每个个人的角度去发声,去说故事,无疑比说教比论述,比集体的角度更能打动人心[6]。
(五)用数据体现先进科技与理念
其实我们有很多先进的科技与理念是可以传递给社会的,面对一个越来越浮躁的社会,军营里许多东西都相对来说保有其纯朴优秀的一面。我们应该发觉并收集这些闪光的一面,用数据说话。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追求物质和名利,而从军意味着更加高尚的追求,这样的价值理念可以更多的从数据的角度去挖掘,这样会更有说服力。
(六)名人效应
我们知道“饭圈”文化之前对年轻人的影响很大,喜欢一个艺人再也不像从前那样只是喜欢而已,“粉丝”们会有组织有纪律的为偶像进行各种打榜,购买偶像的各种代言产品,参加偶像的应援活动。国家之所以整治“饭圈”,打击“饭圈”行为,我认为不是因为粉丝的“狂热”行为,而是因为加入“饭圈”在当下意味着你进入了某种无形的“组织”,你要有作为一个“粉丝”的觉悟,自觉履行作为粉丝的义务。在各种“粉头”的领导下,各种“数据员”的鞭策下,你每天都需要走完作为一个“粉丝”的全部流程,那都是你作为一个“粉丝”应该做到的基本--自愿成为一个定期被资本收割的“韭菜”。这样模式化有组织有计划的运营已经到了非常可怕的地步。偶像的力量加上资本的操控使许多年轻人心甘情愿的买单,这固然是一种不健康的绑架式的消费模式。然而只要加以调控也可以为我所用,成为非常好的正向宣传手段。对于劣迹艺人给予打击的同时也应该加强与“正能量”艺人的合作与沟通,构建一个军人友好的话语氛围[7]。
(七)用年轻人听得懂的话语
许多的年轻人沟通和交流获取信息的平台在网络,我们宣传的主阵地也应该从报纸杂志电视台这种传统媒体转向虚拟移动平台了。而平台的转变带来许多新的变化,话语的变化速度加快了许多,每天都有新的流行词蹦出,诸如yyds,u1s1这样的词汇,可能几天不上网就会发现跟不上看不懂了。而我们的宣传也应该紧跟潮流,使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热词,这样才能更好的吸引年轻人的目光,达到宣传的目的。也许有人会说,主流媒体不能助长这样不正常的语言使用,这是不好的。但笔者认为,首先,有活力的语言就应该是不断变化的,不变化的语言就离消亡不远了;其次,语言是活的,它自身就有吐故纳新的功能,小部分人为的去使用也好,不使用也罢,不科学的语言方式注定会被遗忘被淘汰,留下更科学更经典的,也不是人为可以左右的。因此,何不在不停变化的语言河流中拾取合适的浪花为我所用呢?
(八)教材
过去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许多地区的不安定因素可以追溯到其所使用教材的导向作用。从这一点上来看,军校应該加强与地方的合作,从教材的编写选材上就应该考虑到国家安全的因素,国家也应该制定相应的语言政策,以从源头上对于我们的青少年进行正向的引导。
四、总结
众口难调,每个人的品位喜好不一,同一篇报道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味口。当目标群体为学生家长、上一辈的人时,应选取与成功有为,前途似锦,崇高光荣,品德高尚,尊老爱幼相关的故事,回应作为父母一辈人的心理诉求,为他们内心中对儿女未来前途品德等一系列的关切提供一个理想的出口。而当目标群体为年轻人时,则应选取保家卫国的情怀,刺激冒险的经历,冲破桎梏拓宽视野的机会,成为社会精英的阶梯,得到年轻异性爱慕的条件等一些贴近年轻人理想的故事去报道。只有有的放矢,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宣传作用。话语建构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变化的过程,而不是机械教条的。根据时事及时分析判断话语的方向,随时因时而动变换宣传方式方法,才是做好宣传不变的核心。
参考文献:
[1]Gillian Brown and George Yule.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郭锦亮.美军征兵宣传片的多模态话语分析[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5.
[3]李影.中美征兵宣传片形象建构的双模态话语分析[D].泉州:华侨大学,2020.
[4]梁晓波,谭桔玲.国防话语研究:一个方兴未艾的领域[J].外语研究,2015(6):5-9.
[5]潘艳艳.多模态认知批评视角的军事新闻报道分析[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5):22-30.
[6]潘艳艳.多模态认知批评视阈下的中美征兵平面广告对比研究[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20(1):61-71.
[7]许家金.语料库与话语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