疍民婚俗中的生态文化观
2022-06-09王飘妍许婉琳余珍妮蔡梓颖傅梅
王飘妍 许婉琳 余珍妮 蔡梓颖 傅梅
肇庆疍民作为西江流域“水上人家”典型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肇庆疍民婚俗仪式体现肇庆疍民长期水上生活的智慧,探索肇庆疍民婚俗的历史价值、现实价值、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可以更好地继承保护且活态化肇庆疍民水上婚俗,使之发扬光大,成为肇庆地区文化名片。同时,肇庆疍民婚俗仪式顺应当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对当下肇庆生态的保护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肇庆疍民水上婚俗简述
肇庆疍民主要分布于西江流域,以艇为家、以渔为业。据《高要县志》记载:“洪武十四年编置户帖高要户,三万七十口一十一万二千四百七十一,猺户五十一,蛋户八百。成化间户二万四千五百八十,蛋户一百八十。”[1]疍家人“随波逐流”,无论在性格、语言、服饰、居所、婚俗和宗教信仰方面均自成一体,形成了极富乡土风情的疍家文化,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水上婚嫁仪式。
肇庆地区传统的水上婚礼主要环节包括对八字、送年庚、出日子、送日子、水上船艇迎亲、三朝回门等,有较为突出的水上特色。“蛋家有男未聘,则置盆草于梢。女未受聘,则置盆花于梢。”[2]疍家有未婚男女就将一盆草、花放在船艄。一旦双方相中,就请媒人上门谈亲,具体内容包括“对八字”即请算命先生将双方生辰时日拼对、“送年庚”即女方把待嫁女儿的出生年月日时郑重抄送男方、“出日子”即由男家选定结婚的时间、“送日子”即向女方送上结婚的良辰吉日。因为水上人家居无定所,流动性大,导致语言差异大,所以订婚之后准新娘要学习婆家语。水上婚嫁离不开婚嫁歌,新娘出嫁前要哭诉到天亮,表达依依不舍之情,这是准新娘的必修课。迎亲是水上婚嫁中最重要的环节。“婚娶率以酒相馈遗,君妇子饮于洲坞岸侧,是夕两姓连。舟多至数十艇,男妇互歌。”[2]迎亲当天,按风俗男女方要用“鸳鸯船”迎亲。“鸳鸯船”是用两只蓬艇以绳索并排起来,船的两旁布满彩旗,插上鲜花,又叫花船。双方的“花船”撒上红枣、百合、花生等,寓意早生贵子,百年好合。待男方“鸳鸯船”行至女方水域,便鼓乐齐鸣,鞭炮齐放,喜结连理。婚后三天,新人要一起去拜天后,祈求神灵保佑[3]。
二、肇庆疍民的生态智慧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疍民的一生都贯穿着水,疍民与水之间的情感十分浓厚、独特。水是疍民生存的根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疍民把影响生活的“钱”比喻为“水”,把“收钱”说成“收水”,在疍民心目中,水有着非常具体的形态[4]。疍民以渔为生,其物质生产始终离不开“水”,逐渐形成“亲水”“依水”的生存方式。
疍民传统文化信仰和生活习俗大部分与水有直接关系。通过访问居住在西江边清风社区厂排街横巷小区的疍民后代,加深了我们对疍民生活习俗的了解。首先,疍民遵守国家法律规定的休渔期,在休渔期内,疍家人禁止打鱼,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疍家人尊重自然规律,不随意剥夺其他生命的生存空间和生存权力,体现了传统生态文化观中的“敬畏自然”思想;其次,疍家人有一个特色的“浸水”仪式,即每年打扫、修缮、保养船只时,给船只涂上一层油,然后把船只浸入水中,以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这是为了保存他们赖以生存的船只,体现了疍民对生存工具的尊敬和爱护;再次,流传千古的“咸水歌”反映了长期生活在水上的疍家人的生存与变迁、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起初的“咸水歌”是为了派遣疍民出海的寂寞和苦闷而诞生的,如今它成为了疍民抒发和交流情感的最直接方式,从中体现出热爱生活、向往美好、追求快乐的“水上田園生活”是疍民惬意充实与包含“水”自然特性的生活常态。最后,疍民在水上居无定所,随水而居,这种居住方式可以为他们打鱼提供便利,同时也可以避免对一个地方过渡捕捞,导致资源枯竭,这说明疍民在获取自然资源有所节制,体现了传统生态文化中的“取用有节”思想。不管是疍民的生活习俗,还是文化信仰,都离不开疍民“亲水”“依水”的独特生存模式,也反映出疍家人尊重自然、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热爱生活以及追求简单淡泊的生态智慧。
三、肇庆疍民水上婚俗中的生态文化观
中国传统生态文化观提倡尊重自然规律,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讲求“天人合一”,其中包含的“水”文化涉及水利文化的全部内容,延伸和升华了传统水功能,创造了“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在中国传统“水”文化中,孟子曾称赞水具有“不盈科不行”的品性,体现出了“水”文化中包含的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循序渐进的风格,强调要从水的自然形态和功能中寻找和挖掘对人生、社会的深切认识[5]。
疍民世代与水紧密结合,长期以来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独特的“水”文化,疍民的“水”文化是历史沉淀而成,也是疍民精神和现实生活的文化精髓之一,进而衍生出独具一格的水上婚俗。疍民的水上婚俗展示了疍家人“亲水”“依水”的本质,反映出疍民尊重水、与水和谐相处的自然理念,如疍家婚俗中的采花仪式。“采花”一般要在中午前进行,新郎家要挑选生育子女多的妇女到码头或岸滩去采摘鲜花,采白花意味祝愿新人婚后多生男丁,采红花则多生女娃,采花人全程有人撑伞遮护。“采花”环节延续至今,不仅表达疍家人薪火传承、心想事成的美好愿景,也体现出疍家人“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理念的“水”文化思想[6]。
俗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疍家人将水与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相融合,其中在他们的水上婚俗仪式中也有体现。据《肇庆府志》载:“婚娶率以酒相馈遗,群妇子饮于洲坞岸侧,两姓联舟,多至数十。男妇互歌。男未聘,则置盆草于梢;女未受聘,则置盆花于梢,以致媒妁。婚时以蛮歌相迎,其女大曰鱼姊,小曰蚬妹,以鱼大而蚬小。”众所周知,酒之命名背后蕴含的是庄稼成熟,《说文解字》解释:“酉,就也。八月黍成,可为酎酒。”[7]我们可以理解为古代庄稼成熟,人们以其酿酒并以此祭祀祈福,酒代表的是人民对于丰收的喜悦[8]。因此疍家人在婚宴上用“酒”款待宾客,既表达了对宾客的敬意,也表达对自然的感恩敬重,体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同时,在迎亲时,男女双方会相互“斗歌”,女方年纪大的称作“鱼姊”,年纪小的则称作“蚬妹”,此因鱼比蚬大,这种将水中之物运用到称呼上的行为,体现了疍民对水的信仰和敬畏,表明了疍民的“亲水”本质。疍民与水构成了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他们尊重、保护水,也利用、改造水,尊重和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遵循和谐的水上生活方式,实现人与水的和谐发展,体现了传统生态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疍民水上婚俗所展示的疍家人“亲水”“依水”的自然特性以及其淡泊、淳朴的自然品性是中国传统生态“水”文化中“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本质属性,它将传统“水”文化观念不断细化,化抽象为具体,赋予中国传统生态“水”文化具体化形态,很好地诠释了传统生态“水”文化理念。
四、肇庆疍民水上婚俗的保护与建议
(一)加强整理研究
婚俗仪式的相关原始资料挖掘不足。关于“肇庆疍民婚俗”的学术论著寥寥无几,仅有少数期刊、报纸文章以及图书有所涉及,近十年对于肇庆疍民婚俗的研究尚未达到系统性、条理性、深刻性,而在其生态文化观方面的研究成果更是几乎没有,相关的研究成果还有待完善。随着疍民因政策扶持逐渐上岸居住,传统的水上婚礼随之逐渐消失。由于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传统的疍民水上婚礼过程极少被记录下来,而发展到了今天,很多疍民已经对于水上婚礼的细节已经不太清楚[9]。
(二)建立生态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是把存留的文化遗产以及周围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来保护和继承,强调保护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原真性[10]。建立沿西江流域的生态博物馆,对自然环境、文化遗产以及在此区域里生活的疍民进行整体地保护,既可以合理地保护西江流域的水环境,大力加强对西江流域水环境的整治,表达对疍民“亲水”文化的尊重,又可以保护正在逐渐消失的疍民和相关的文化遗产。而疍民与众不同的婚俗活动就可以作为生态博物馆的全新文化体验,作为其中的一大亮点,这样可以提高博物馆的趣味性,也可以更好地对疍民特殊的婚俗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清)谭桓修,梁登印纂.(康熙)高要縣志(清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M].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
[2](清)屠英等修,胡森等纂.(道光)肇庆府志(清道光十三年(1833)刻本)[M].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
[3]林盛彬.德庆疍民婚俗[N].西江日报,2015-10-07.
[4]徐燕琳,胡伊萍.疍民水文化水风俗研究:以中山神湾疍民生活为例[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62-66.
[5]牛志奇.孟子论水[J].学习时报(文化杂谈),2020(5):75-76.
[6]金沙江.传统疍家婚俗,一曲生命的咏叹调[J].文史春秋,2018(8):40-45.
[7](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8]罗红昌,王灵芝.“酒”的本源文化功能研究[J].酿酒科技,2014(7):120-122.
[9]吴水田,雷汝霞.西江流域疍民婚俗仪式文化及其旅游开发探讨[J].梧州学院学报,2018,28(5):1-6.
[10]孙可梦.建立生态博物馆保护疍民文化遗产[D].厦门:厦门大学,2018.
作者简介:王飘妍(2000-),女,汉族,籍贯广东省茂名市,现为肇庆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