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十年“吃食堂”研究述评

2022-06-09马友敏

海风 2022年5期
关键词:物性语义宾语

通过梳理近十年学界关于“吃食堂”的部分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得到,“吃食堂”这个动宾结构成立的原因既和它本身是特定历史时期流传下来的固定用法有关,还和我们整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共同心理等因素相关,更可以在构式和语用角度找到答案。汉语中“吃+处所宾语”的用法比比皆是,对“吃食堂”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破解其他同类型或相似结构的问题。

现代汉语中有一种常见的结构:“吃+处所名词”,“吃食堂”就是其中最常见的一个例子。学界早已开始研究“吃食堂”这个结构成立的原因。本文在此尝试总结近十年学界的一小部分研究成果,希望为将来的语言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一、隐喻和转喻视角下“吃食堂”研究情况概述

学界以隐喻和转喻视角研究这种现象的努力早已开始。任鹰、王占华、王纯清等前辈都曾解释过这种现象[1]。在前人努力之后,学界尝试进一步探索其中奥秘。

罗敏认为这种结构能够成立与汉文化“民以食为天”的“全民共识”有关[2]。在这个结构中,“吃”是一个“慢变量”,是生成和理解其他临时组合的基础。重视“吃”是汉民族的思维习惯,在外在语言形式上,“吃”和各种各样的名词搭配并且成立,这表现出思维对语言的折射。许多与“吃”搭配的相关结构表达都是在这种机制的影响下诞生的,尽管有些东西并不能吃。当一个地方可以成为吃的对象时,相关性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如果吃的行为与场所处于同一视域,或者说是同一认知域,处所在心理上就等同于食物,成为“吃”的宾语。

这种说法可以引导我们思考思维和文化这种必然对本民族语言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帮助我们理解一些语言现象,但在此处说服力稍显欠缺。如果“食堂”和“吃”这两个词都和“进食”这个视域有联系,那么“厨房”这个和烹饪密不可分的处所和“吃”应当也属于同一个视域。但在实际生活中,虽然两个宾语都是处所名词,我们并不太能接受“吃厨房”“吃酒店”这种用法。同样,“吃馆子”“吃餐厅”虽然可以说,但它们的接受度稍逊于“吃食堂”。那么这种情况又该如何解释呢?

在此基础上,张金茹指出,“吃食堂”建立的转喻具有指称和替代功能[3]。这种迁移具有三个特点:易感知、易理解、易记忆。“吃”与馆子、食堂、大户等处所相结合构成转喻,如吃馆子、吃大户等。同时,作者指出,成功建立转喻的条件有二:

1.概念之间具备客观联系,并且认知对象之间的关系可以被人们接受;

2.如果名词所代表的概念属于基本范畴,这个结构的接受度就更高。比如,“吃食堂”的接受度就远高于“吃餐厅”,因为食堂更具有普遍性;“吃食堂”可以说,而“吃办公室”就不伦不类,因为一般情况下“办公室”和“吃”不具备天然的关系。

韩金广认为,人们往往关注与“食物”相关的环境因素,并将其反映在语言结构中,从而使环境因素在“吃+N”的“N”位置得以突出,即所谓的“概念转喻”[4]。在转喻机制的影响下,“N”在“吃+N”中并不一定必须是一个表示“食物”的概念,而是可体现为一种食物的数量、来源、属性等非必要结构成分,其与食物之间的相关性能够使此成分转喻食物。

我们可以概括,当处所名词属于“进食”这个认知域,并且是一个属于基本范畴的词,而且这个词“吃+N”时有可能成立。

汪玉寶、赵建军另辟蹊径,提出“吃食堂”这类结构代表了汉民族的两点论思维方式[5]。汉族人从“吃”与“食堂”的关系中,把握和理解“吃食堂”这一表述的整体含义。在外延上没有联系的两个“点”之间可以建立起一个联想的关系。汉语的词按照组合关系形成词组后可以“少数生成多数”,以表达新事物、新概念和新现象。而我们可以轻易理解这些新的语言片段的意义。这些语言片段的意义可通过建立联系已认识的字的意义和相关词组的设计模式去推断。这种说法也是关注了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汉语注重整体的思维方式,注重联想的特点,与英语执着于逻辑的、事物组成部分的思维是不同的,所以汉语母语者对语言的应用并不会设置太多桎梏,只要某种用法可接受并且形成主流,它的合法性就是理所当然的了。根本原因在于“汉语是一种意合性的语言”(韩金广)。

二、语用和语义凸显视角下“吃食堂”

研究情况概述

陈翠竹引用孙天琦“旁格宾语”的说法[6],分析这种结构在语用方面的妙处,该文认为“吃食堂”结构有两个语义核心,一个是“吃”,如前所述,吃作为核心词凸显了吃的语义内容是食物,但是实际上食物与“食堂”出现了不一致,另一个语义核心“食堂”作为吃的语义背景的用法看上去出现了紊乱,但实际上体现了语言使用的以下特征:

1.经济性。省略虚词、简洁明快、言简意赅、音节简短,而且容易被人们的生活经验接受。

2.抽象化。“吃食堂”与“正在吃食堂”的区别在于“在食堂吃饭”这个短语表示的是具体的事件或动作行为,抽象化之后的短语不再表示特定的事件,而是由表示特殊到表示一般。这是一种隐喻思维的表现,或称概念隐喻化。形象的动作集中体现为一个概念性的行为。在这一过程中,词语失去其描述意义而获得指称意义。例如,“吃食堂”隐含“不自己做饭”“住宿舍”“过单身生活”等意义,显著效果就是更多的言外之意得到了展现。

3.述题化——旁格宾语结构中外围成分取代受事成为终点。外格可以位于句末,从而成为句子的语义重心。我们知道,述题要传达的是未知信息,比话题更能引起听话人的兴趣。

4.这是语言顺应论的体现。“吃食堂”这类旁格宾语结构的生成同样要受到语境因素、语言结构因素的共同制约。语言使用者有意识地选择“吃食堂”这一结构而不是“在食堂吃饭”或者“去食堂吃饭”等其他语言结构。

无独有偶,罗敏认为这种现象可以从配位方式的选择变换角度考量[2]。

张华也指出,“吃+N”的“N”,凸显出该构式中“吃”的某一特征;由于“N”的所指不同,所突出的相关特征也就不同[7]。第二层,“N”所凸显的这些特征,通过一般社会语境的比照作用产生了各自的蕴含意义,所以“吃+N”构式被社会化、习语化,从而获得了丰富多彩的意义理解。“吃食堂、吃馆子”中的“食堂”与“馆子”,提示开伙或就餐的地点,蕴含意义为“不在家里”,于是构式理解为:“某种在外开伙或就餐的方式”。虽然“食堂”和“馆子”凸显出来的含义同为“就餐地点”,但是构式理解是不同的,这和一般社会语境中所产生的蕴含意义有关。“吃食堂”倾向于理解为一种长时、高频、普通性质的行为,而“吃馆子”倾向于理解为临时、低频、享受性质的行为。此外,“在食堂吃”是一般背景表达,就不容易受到关注,也很难进行语义凸显。而“吃食堂”的“食堂”位于句尾,正处在焦点位置。除了常规焦点,对比焦点的句法手段之一就是通过语义成分的超常配位,使被强调成分处于“非常规”位置上。

通过概括以上几位学者的论述,我们可以理解,处所名词从状语位置转移到宾语位置是语义凸显和述题化的表现,是一种有效的语法化手段,也是在交际中激发言外之意的手段。

三、历时角度下的研究情况

汪玉宝、丰国欣指出,经过对语料的历时分析,学界可以发现,“吃食堂”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民公社化运动流行的词语,是时代和社会的产物[8]。正是“食堂化”这一普遍现象致使“吃食堂”一词有了极高的接受度。“吃路边摊”“吃馆子”等词也是由社会经济发展而开始使用的,它们的出现绝非偶然。久而久之,“吃XX”这种经济简洁的用法深入人心。而随着社会变迁,“吃食堂”一词很可能会慢慢消亡,新的“吃XX”会逐渐出现。

四、语义角度下的研究情况概述

陈凯敏引入了云兴华博士“功能语素”的理论,探究“吃”的意义[9]。这里的“功能”并不是语法功能,而是从语义学角度来分析义位的一个术语,我们平时所说的词性在这里是“功能义素”的外化。 “吃”的功能义素就可以表示为:[作谓语中心,支配,陈述,作用于,被修饰]。动词“吃”之所以能和“大碗、包月、食堂”等非受事宾语搭配,就是因为“吃”和[工具]、[方式]、[处所]等义素达到了功能的对应,即实现了功能义素上的契合性。这种“功能义素”的分析是一个新的角度,但相同性质的宾语未必就都能和相同的一个动词搭配。就像“大碗、盆子、筷子”都从属于工具宾语,但“吃盆子、吃筷子”都不能说。类似的问题,“吃食堂、吃办公室、吃家里”的可接受度是不同的,因此义素实现功能对应的条件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赫琳、赵晓丽根据生成词库理论所建构的词汇语义表征框架,探讨了“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10]。它的生成机制主要涉及三个层面:论元结构、事件结构和物性结构。“论元结构指词项所带逻辑论元的数目和类型。事件结构指词项表达式的事件类型及其子事件结构;事件类型包括状态、过程和转变三种”。物性结构指的是一个词项所能表达的各种属性,包括构成、形式、功用和施成四种角色。

首先,在“吃+NP”结构中,“吃”表本义“进食”义时,指代食物的宾语名词为其原型搭配,“吃”直接选择NP物性结构中相应的物性角色生成原型式的正确语义。“吃+NP”的其他各类结构的语义生成都是基于原型式。在“食堂”的物性结构中,最突出的构成角色是“食物”,而这一构成角色又是“食堂”的功用角色“吃饭”决定的。这表明,存在与动词“吃”相匹配的物性角色,即“吃”与“食堂”的词汇语义表征具有交合关系。对于“吃食堂”来说,“吃”并不与“食堂”构成支配关系,而是间接支配“食堂”的构成角色“食物”,形成“吃食堂的食物”这一原型搭配。“食堂”的功用角色与事件动词“吃”紧密相关,是动作发生的地点。

在“吃+NP”结构中,“吃”表“进食”义,指代食物的宾语名词为其原型搭配,“吃”直接选择NP物性结构中相应的物性角色生成原型式的正确语义。“吃+NP”各类结构的语义生成都是基于原型式。在不同语义生成机制的作用下,“吃”的词汇语义表征尤其是物性结构始终保持不变,并与不同类型NP物性结构中的不同角色进行匹配,从而生成“吃+NP”的正确语义;当NP物性结构中的角色不能与“吃”相匹配时,“吃”便通过自身论元结构的变化满足要求。

总之,二者基于相同的事件结构并在物性结构和论元结构的选择性匹配中生成正确的语义。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根据“吃”能带的不同性质的宾语把动词“吃”分成了三种情况,从语义角度用函数式构建了每种情况的成立条件,使各种解释最大程度地自圆其说,也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方法。

五、结语

我们概述了近十年学界关于“吃食堂”的研究成果的冰山一角。学界已经在语义、语法、语用、认知等各角度开展了研究。我们可以概括,“吃食堂”的现象自某个特殊历史时期诞生,并且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成为汉民族的共同记忆,因此具有相当强大的接受度。与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吃馆子”渐渐流行开来一样,吃食堂也是社会对语言影响的产物。并且它符合汉语这种“意合性”和语用強势语言的特质。由于转喻的作用和高接受度的共同影响,“吃食堂”的用法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当然,这种现象和语义的扩展与生成机制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总之,“吃食堂”及其相关结构今后还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研究。

1.社会发展导致此类结构产生存在合理性

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任何一个语言变化都要和社会发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社会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本文所谈及的“吃食堂”这类结构是由早期的“吃”这个动词演化而来,“吃”这个语义作为动词核心必然涉及食物,它和食物结合成为一种早期存在的必然性,导致后期“吃”就暗含了食物类的言语信息,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吃饭的地方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家里或厨房,所以出现了在家里之外的场所,如“食堂”“馆子”等场所,这些场所的出现,使得其有别于在家里普通的吃饭,要表达“吃食堂”这类结构的意义时,本应表达于在食堂吃饭。但由于“吃”本身就含有吃饭之意,所以 “饭”根据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显然是没有必要表述出来的,最终演变成“吃食堂”的结构。

2.人类认知水平的发展和变化导致此类结构成为可能

单有社会的发展没有人类的认知,语言也不会有所发展,由于人类认知水平的发展和变化,对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可以用一些反常结构来表示,这为“吃食堂”这类的结构的出现提供了生理学及神经学的基础。

3.能够被大众接受是语言发展的趋势

语言是为人类交际而服务的,人类使用语言时必然会使用大众所接受的语言状态,语言发展的状态是否合理,最终要看大众的接受度。虽然我们可以解释“吃食堂”这类结构的合理性,但是不能生造出这样的结构。因此,虽然“吃酒店”与“吃食堂”在结构上及社会发展上都是吻合的,但是在大众接受度上考虑却往往拒绝接受这样的架构。由此可知,最终选择“吃食堂”是大众选择的结果,当然“吃酒店”不能使用的原因是酒店的功能是多重的、多元的,不仅仅是吃饭的地方。而食堂和饭馆一定是吃饭的地方,也就是说,在语言结构选择的时候还要顾及语义唯一性和对应性的关系。

4.各方面综合的多种力量成为词类结构的合理化的驱动力

从以上论述来看,以上三点任何一个单方面的东西都不足以使这类词语变得合理化,实际上是由社会发展、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以及大众对语言接受情况综合而确定的。因此,这些所有的因素都成为一些类似于这样的反常结构存在的合理化的内驱力。

由以上本文论述我们可以简单归结出类似于“吃食堂”结构的今后的研究趋势,我们不可以仅仅只研究这类简单的语言现象,或只研究某一个词的历时发展变化,更要从社会发展、人类认知水平以及大众的接受度等各方面综合研究某一个词的发展才是可行的。因为语言从来不能脱离社会,脱离人的认知,更不能脱离大众的接受度。

参考文献:

[1]姚红.“吃食堂”类动宾结构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05(21):180-182.

[2]罗敏.“吃+N(NP)”结构的多角度研究[J].湘潮,2009(6):16-17.

[3]张金茹.认知视角下“吃+N”语义框架的构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5):136-137.

[4]韩金广.“V吃+N”结构的语义认知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2):34-36.

[5]汪玉宝,赵建军.换一种思路看汉语中的“吃食堂”类语言现象[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46-49.

[6]陈翠竹.“吃食堂”的生成原因语用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2(4):86-88.

[7]张华.“吃+N”构式探讨[J].语言研究,2018(3):49-53.

[8]汪玉宝,丰国欣.“吃食堂”类动名结构再分析[J].三峡大学学报,2013(3):40-43.

[9]陈凯敏.“吃”及“吃+NP”的语义学深层解读[J].西昌学院学报,2014(3):9-11.

[10]赫琳,赵晓丽.“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J].长江学术,2016(4):100-106.

作者简介:马友敏(1997-),女,汉族,新疆石河子人,喀什大学中国语言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

猜你喜欢

物性语义宾语
比较类材料作文导写及例文评析
韩国语“容入-离析”关系表达及认知语义解释
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用法精练
宾语从句及练习
弗雷德对极少主义的批判
食品物性学研究方法优秀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现代视阈下的商品拜物教反思
小议宾语补足语
直接宾语和间接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