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工业革命”:一种新意识形态?
2022-06-09王柏
王柏
2022年第1期的《传播、资本主义与批判》网站上,刊载了伊安·摩尔的文章,题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一种新意识形态》。
近些年,“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说法广为流传,而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可谓是该说法最为著名的代言人。在他看来,蒸汽机的发明驱动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流水线作业和电力的使用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半导体、计算机、互联网的发明和应用催生了第三次工业革命;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智能化与信息化,一种高度灵活、人性化、数字化的产品生产与服务模式也正在形成。
摩尔指出,此类判断其实是遵循某种话语框架的,即:首先举出十多种智能数字技术的例子,让人们觉得未来已来,即使其中很多并非21世纪的发明;然后断言这些技术正在经历史无前例、令人震惊的融合;最后指出它们将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巨大变革。
进而言之,如果我们将第一次工业革命视为工业革命的原型,则它也从历史、理念和方法论的角度,为我们评判“如何才能算一次工业革命”奠定了标准。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一次根本性的、跨国的社会—经济变革,而非只是某种技术的兴起或融合。正如霍布斯鲍姆所说,它既是丰功伟业,也是人间悲剧——丰功伟业,是因为其工业发展水平史无前例;人间悲剧,是因为其给人类带来的恶果不可估量。从政治经济方面说,它意味着资本主义的崛起,以及封建社会的衰亡。从社会层面说,它意味着工人阶级的形成,以及工人阶级与日益富有的资产阶级之间的冲突。
如果用这个标准去看所谓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它似乎在诸多方面都无法达标。比如,被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核心技术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物联网和机器人科学,其根源似乎都可以追溯到前几次工业革命。换言之,它们基本都遵循前几次工业革命相关技术的逻辑,而缺乏根本性的改变或突破。从社会变革的层面来说,无论工作过程、劳动关系,还是社会生活、全球经济,它們似乎依然也还都处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语境之中。比如“工作”——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鼓吹者预言,自动化固然会造成旧岗位遭到大量裁减,但它同时又会带来新岗位数量的激增,且后者的规模将远超前者。而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是,“灵活就业”或者“零工经济”正在成为很多人为数不多的选择——正如有学者观察到的,从19世纪以来,直到最近,世界上的大多数人都是靠工资生活;而在如今的“零工经济”潮中,稳定的工作机会,进而就是稳定的收入机会,都开始大幅缩减。
总而言之,在摩尔看来,所谓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说法,将“工业革命”化约为技术革新,而闭口不谈其社会和政治意涵——对于全球发展中或边缘国家、边缘人群来说,此类说法的意识形态内涵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