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耦合性研究

2022-06-09肖久艳游艳秋

海风 2022年3期
关键词:二者驻村贫困地区

肖久艳 游艳秋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我国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两项重大战略举措。在全面脱贫后设立衔接过渡期,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将有步骤有计划逐步推进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从理论层面来看,二者在发展目标、发展主体和运行机制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从实践层面分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二者在实践的时限、相互作用上既有连续性,也有差异性。通过研究,可充分借鉴脱贫攻坚的经验,补齐短板,促进乡村振兴发展,进一步推进农村向更深层次发展。

2015年在中央扶贫开发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明确作出了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指示,拉响了脱贫攻坚的号角。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这不仅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大实践创新发展理念,更是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推动全面发展具有关键性的重大举措。中国的全面现代化不能没有农村的现代化,更需要广大农民分享发展的成果。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乡村振兴进行了全局谋划。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设立衔接过渡期,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鄉村振兴有效衔接,使得二者在制度顶层设计中更明晰。

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二者的逻辑联系

(一)根本目的具有一致性

脱贫攻坚是解决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脱贫,实现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让全体农民能够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更充分参与到现代化建设进程。乡村振兴是国家在解决“三农”问题立足于长远发展而制定的长期规划,更有全局性、全面性、长期性。它旨在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现实问题,以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实现农村的全面振兴。它们二者在战略目标要求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根本目的和落脚点都是让农民受益、农村发展,农业进步,切实解决制约“三农”发展的现实,体现了共产党的初心和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要求[1]。

(二)时间安排具有连续性

从时间上来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间安排是2015年至2020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间安排近期是2018年至2022年,中期和远期分别规划至2035年和2050年”。2018年至2020年这两年时间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推进期,二者在时间上有先后,同时具有重叠交叉。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后,设立过渡衔接期,这个阶段需要继续深化脱贫攻坚成果,同时推进乡村振兴。时间上一前一后,同时有交叉,恰恰体现党中央在部署两大战略上的高瞻远瞩,保证二者的连续性,这也体现了政策设计的科学合理,确保政策的延续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政策引领下,可以继续对贫困地区的脱贫进行巩固,防止返贫出现,时间上有效衔接,也确保两大战略在政策落地上能够具有连续性[2]。

(三)发展主体具有一致性

脱贫攻坚要注重增强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贫困农民的主体地位,通过物质和精神方式激发贫困农民的内生动力,既要实现扶贫,更要实现扶智和扶志。在扶贫产业环节、产业扶贫模式选择环节都应该充分尊重贫困户的意愿和权利,让贫困户参与到产业发展过程中。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也是将利益留在农村,进一步推进农村在产业发展、民主法制、精神风貌、生态文明和社会治理等方面有更深层次的高质量发展。二者的发展主体都是农民,在解决脱贫基础上实现三农的全面发展,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3]。

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区别与差异

(一)政策对象差异性

脱贫攻坚的实施对象是针对在特定标准下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与贫困地区,具有明显的政策界限。我们主要目标要补齐这部分群体的发展短板,消除绝对贫困,解决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通过扶贫政策和政府、社会投入,改善农村面貌,从而确保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乡村振兴从实施对象来看,涵盖了全体农村人口和全体农村区域,具有全局性、综合性、全面性,涵盖范围更广、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主法制、生态文明等诸多领域,体现更高层次、更全面发展,更可持续的战略方针和发展需求。乡村振兴是一个全面系统工程,反映了乡村机体和功能的整体性变革与重塑。

(二)实现的手段方式具有差异

脱贫攻坚通过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确定下来,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的致贫原因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有异地搬迁、就业帮扶、教育支持、医疗救助和政策兜底等,根据不同情况、不同致贫原因采取有针对性解决,它具有见效快的特点,在脱贫攻坚中,外在助力的因素比较突出,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乡村振兴是基于脱贫攻坚基础上全方位、深层次的提升与发展,需要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推进乡村文化建设,进一步改善民生保障,促进乡村人才队伍发展。在成效上需要时间的考验,多维度去评价,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和复杂性工作。与脱贫攻坚相比较而言,乡村振兴的工作任务和内容更加全面,它所关注是乡村建设各个领域、多方面和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要实现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外在助力,更需要激发广大农民的内在动力,提高农村生产力,形成农村发展的活力。

因此,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二者的关系,充分体现了当下与未来,农民在吃饱肚子与如何过好日子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更是短期与长期,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扶贫为了保障困难群众在基本生活方面的需求,振兴则体现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更富裕的生活,二者在需求满足层次上不同,这体现了共产党的在践行初心,实现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对人民需求的关注。

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分析

随着脱贫攻坚的推进,贫困地区的面貌有了巨大变化,在解决贫困问题上,矛盾已经发生转变,脱贫减贫是次要矛盾,而当前实现乡村振兴则变为主要矛盾。基于矛盾的变化,我们需要及时调整未来工作方向和重心,既要抓好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顾次要矛盾,有效建立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体系。

(一)加强基层党建,完善驻村帮扶制度

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是十八大以来在脱贫攻坚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据统计“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通过驻村帮扶强化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密切了党群关系,锻炼了广大青年干部。在衔接期过渡期要继续实施驻村帮扶制度,进一步优化驻村干部的选派,优化驻村力量,完善拓展工作成效,逐步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转变。其次,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主体责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党建促发展,增强基层的凝聚力。各级党和政府是实施乡村振兴和巩固脱贫攻坚两大战略的责任主体,要统筹党委、政府、农民、驻村干部等多方力量,形成整体合力,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动力支撑。驻村干部要不断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实际困难,做好帮扶和政策宣传教育工作,密切联系群众,进一步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4]。

(二)建立动态监测机制

在过渡衔接期,需要建立防止反贫的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贫困群体虽然已经脱贫,但返贫压力大,我们要及时发现,提前预判,防止因重大变故返贫。其次,在解决绝对贫困的基础上,我们积极探索建立一种“贫困-温饱-小康-富裕”递进式、可持续发展模式,有步骤有计划推进贫困人员向好发展。保持政策的延续性,进一步优化调整,在民生领域和基础设施建设上,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贫困地区适度倾斜,确保在改善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提高。做好回访工作,对贫困地区和人群,采取扶一程送一程方式,定期进行回访,巩固脱贫成果。

(三)创新农村发展方法

“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中国在减贫中积累了许多经验和做法,在保持现有的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情况下,继续细化科学管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施策,充分借鉴脱贫攻坚经验,进一步稳步推进各项政策。

乡村振兴应着眼于总体发展战略,科学规划,立足长远,要实现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局出发,科学规划。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立足市场需要,合理布局产业发展,协调处理好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之间的关系,形成科学生态的产业链条和稳定的产业发展体系。二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投入和政策保障,继续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切实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三是加强过渡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传承弘扬中国农民勤劳、朴实、坚韧和创新的优秀品格,发扬先进典型人物,推广典型经验,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在物质帮扶的基础上,增加文化宣传,激发农民自身改变现状的动力,防止政策懒汉和泛福利化倾向,在农村中要形成勤劳致富奋发有为的新风尚。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新华社,2021-02-16.

[2]许汉泽,李霄云.深度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实践困境及其对策:基于可行能力理论的分析[J].甘肅社会科学,2019(3):130-136.

[3]习近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N].新华社,2020-03-06.

[4]朱启铭.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连续性、继起性的县域实践[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9(3):95-104.

基金项目:西华大学四川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研究中心2021年开放课题:农村电商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研究(编号:92)。

猜你喜欢

二者驻村贫困地区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比亚迪集团扶贫
摇曳
三部门发文鼓励政府 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驻村第一书记
中办国办发文要求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
克山县做好“三加强三提升”,助力驻村工作队打赢脱贫攻坚战
Units 13—14词语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