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发展思想及其价值

2022-06-09刘巍

理论观察 2022年1期
关键词: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协同

关键词: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协同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01 — 0047 — 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1〕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协同发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新时代,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协同发展思想,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协同发展机理对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1912年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这一概念,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一书中的初版序言中指出:“我这个非社会主义者相信马克思主义道理具有独特重要性”〔2〕,他把创新思想的来源归功于马克思。

虽然马克思并没有直接提出“科技创新”这一概念,但是他把科技创新理解为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两个方面,他又经常用技术发明和技术变革来代替技术创新的含义。从宏观的角度来讲,“科技创新指的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特殊的实践活动。”〔3〕,从经济角度看,“科技创新是一种特殊的人类劳动,它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属于人类的精神生产领域,但更是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因为创新的过程同时还是人力资源的投入、生产规模扩张和资本投入不断积累的社会过程。”〔4〕马克思认为,科技创新来自社会需要,社会需要是科技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科技创新推动了经济变革,导致工业革命的产生;科技创新还导致社会阶层的变化,出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科技创新影响思维观念的变化,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等自然科学的发现导致辩证唯物主义的产生。

马克思虽然用过“制度”这一概念,但是在其论著中用得非常少,关于制度创新也没有系统、详细的论述。但是纵观马克思的著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克思理论的提出,是在对制度的批判中逐渐形成的,尤其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其制度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马克思立足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角度去研究制度问题,揭示了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对社会制度的确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即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是资本主义制度,生产资料归全社会共同所有就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在《资本论》这部巨著中,马克思深刻地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质,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制度必然胜利的趋势。从宏观角度来说,制度创新代表着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的变化导致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制度创新既包括经济制度的创新,也包括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的创新。马克思对具体制度也有过论述,比如关于书报检查制度、法律制度等。从微观角度来说,制度创新主要指具体制度的变革,如组织的结构改变、组织运行规范等。

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共同促进、整体协同发展的关系。下面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来分析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之间的协同关系。

第一,从宏观层面来看,社会制度的变迁受科学技术的影响非常大。马克思认为,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变迁,不是以生产什么产品为标志,而是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工具来进行生产为标志。工具的发明与制造依靠科技,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了工具的变革,科技的创新推动了制度的创新。反过来,制度创新也会给科技创新提供保障,使得科技创新活动得以开展。

科技创新推动社会制度的演进,社会制度的变迁又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创新。科学的发展促进了技术的进步,一系列的技术创新成果导致以机器大工业为标志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出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他们之间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资本家通过榨取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而获利。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技创新使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资本家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所以说科技创新不仅不能解决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而且还会加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制度就是在矛盾日趋尖锐化的时候发生变革的。

创新思想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科学技术属于生产力的范畴,科技创新代表着生产力的变革;制度属于生产关系,制度创新代表着生产关系的变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是把一定的社会制度看作是决定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的基本前提,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5〕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协同发展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宏观层面上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协同发展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

第二,从中观层面即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看,科技创新是提高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要素,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得以实现的保障。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协同发展促进一个国家的进步。

从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可以看出,一个国家走科技创新的发展道路,还需要相应的制度上的创新,即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德国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发展非常迅速,进入到现代工业社会,科技逐步走到世界的前列。科技创新给德国带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同时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的是制度上的创新。“德国科技体制的管理模式介于法美两国之间,属于集中协调性,这与其所奉行的社会市场经济制度一脉相承”〔6〕。2010年發布了《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高技术战略创新的政策。德国不断创新的科技政策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从德国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科技创新导致制度的变革,制度的变革又引起科技上的不断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出现协同发展的趋势。

第三,从微观层面即从一个企业角度来看,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主要是指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马克思认为企业的科技创新动力一方面来自于企业的内部,另一方面来自于市场的需求。个别资本家为了追逐高额利润,“采用新的生产方式”来降低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资本家发现有利可图时,也纷纷开始效仿,这样就造成整个社会的必要劳动时间降低,个别资本家无法再获得超额利润,因此再会进行新一轮的科技创新。企业在技术创新中获得了长远的经济利益,市场的需求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推动力量。马克思还专门研究过企业的产权问题,科技创新与生产组织、产权制度、生产制度之间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企业技术创新还需要有一定的制度作为保障,因此,要不断对企业制度进行变革。企业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主要依靠的是企业制度。制度创新是使技术创新得以实现的根本。企业层面的制度创新包括企业的组织形态、运行机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财务制度、投资管理制度等。企业的制度创新不仅仅是企业内部的事情,它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的通力合作。政府层面的制度创新包括出资人制度、法人财产权制度、所有者权益制度、融资制度、法人治理结构制度等。

制度创新在一定时期内会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起到保障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有的制度会束缚技术的创新,政府或企业又会调整现有的制度来适应技术创新形势的发展。因此,在企业层面出现了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协同发展。

协同演化不仅仅是基于一定制度条件下的技术进步,更多的是强调技术与制度之间双向因果作用下技术创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动力量,技术创新可以引起社会制度的剧烈或者渐进的变化,也就是引起了制度创新;在制度创新的过程中形成的很多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对技术创新的进一步进行提供了很好的保护和激励作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关系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而不是单向决定的关系的互惠过程。

新时代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技术上要创新,制度上也要创新,技术创新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制度创新是保障。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协同发展思想对当今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有一定借鉴意义。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看出,只有建立起充满活力的新体制,才能真正做到自主创新。一个国家的强大,靠的是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协同发展。随着人们对技术革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随着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不断增长,计划经济体制无法满足人们对科技创新的期望,因而促进政府改革经济体制,出现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制度。我国通过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受市场的引导,给科技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而互联网+的出现,使得科技创新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对当今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影响巨大。我国政府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下,开展的供给侧改革将会给科技创新提供更大的空间,并将逐渐形成有利于引领科技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

马克思主义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演化思想,对我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供了思想基础。我国不同时期的科技发展规划是结合当时我国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我国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战略部署。纵观几十年的发展,可以看到,我国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相关科技制度的不断创新;反过来,制度创新给科技创新提供了保障,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进而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技术与制度之间的相互选择和制约关系,要求我们既要注重技术在制度框架下的发展,又要注重制度与技術的匹配,实现国家层面上技术与制度的协同演进。协同发展要求,在迈向创新型国家行列的过程中,政府需不断增加科技研发的投入,提高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科研工作者要将重点放在科技成果的产出并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上,使科学技术成果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在此基础上,国家要制定更切合我国科技发展实际的科技发展战略以及科技奖励制度,激励科技人员进行技术创新活动。

自主创新是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直接影响到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自主创新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在企业,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更多地来自于企业对超额利润的追求和企业家精神,因此在国家层面搭建了适合企业创新的平台的同时,企业内部要通过制度建设,进行企业内部激励,更好地促进企业的科技创新。企业制度是企业赖以生存的体制基础,企业要做到产权制度明晰、组织机构合理、管理制度适宜、契约制度恰当,从而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保障。当科技型企业从小微企业逐渐发展成为龙头企业时,企业制度也要相应地发生改变,以适应企业发展、科技创新的需要。惟有如此,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协同演化才能促使企业保持持续成长的动力。

总之,科技创新的发展对制度提出新的要求,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的发展创造制度环境和经济条件,是技术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我们仍然要继续关注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发展,使二者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协同演化理论,为创新的理论研究和创新实践提供方法论指导,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经验与启示,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显得十分紧迫、尤为重要。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美〕约瑟夫·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3〕刘巍.恩格斯科技创新思想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03).

〔5〕李玉红,马勇.互动——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关系的理论比较〔J〕.经济学家,2001,(01).

〔6〕谷俊战.德国科技管理体制及演变〔J〕.科技与经济,2005,(06).〔责任编辑:侯庆海〕

收稿日期:2022 — 01 — 18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马克思恩格斯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演化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项目批准号:14JD710023)。

猜你喜欢

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
电子政务: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协同软件市场的演进和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