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刘华清医生团队:良好的家庭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
2022-06-09刘华清刘彦茹李玖菊
刘华清 刘彦茹 李玖菊
第三部分:圆桌篇
如果一个孩子心理和情绪出现问题,父母应该首先审视自己的家庭,良好的家庭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
对话刘华清医生团队:良好的家庭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
在北京大学回龙观临床医学院中,有这样一个特色团队—刘华清教授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专家团队。这个团队中有一群可爱的医生,他们用自己的专业和热愛,帮助了一个个孩子和他们的家庭。
家庭关系中哪种关系最重要,家人相处的模式会对孩子产生哪些影响,我们和这个团队进行了一次探讨。
焦点1
家庭中最核心的关系,是夫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
刘彦茹医生
孩子对于家庭来说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家庭核心关系中,最核心的其实并不是亲子关系,而是夫妻关系。中西方都有心理学家认为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很多专家认为“夫妻关系是家庭中的定海神针。”德国心理学大师伯特·海灵格也曾经说过,在家庭关系中,夫妻是最核心的关系,他们与孩子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都要排在后面。
为什么说夫妻关系是最核心的关系?因为如果夫妻关系出现问题,一定会伤及亲子关系。如果夫妻经常吵架或者面和心不和,整个家庭氛围就会出现问题,孩子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肯定会受到一些负面的影响,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在工作中,我发现一些孩子在面对父母的争吵时,会归因到自己身上,甚至觉得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事、自己不够听话、学习不够好等,导致父母吵架,常常自责。这样的孩子会比较敏感,对别人的一言一行都会想得比较多,在人际交往方面缺乏自信。
其实,夫妻关系不和谐,哪怕是不吵架或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孩子也是能够感受到的,甚至有些孩子会用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的方式帮父母“劝架”。如果孩子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去帮父母维护关系,那么他可能就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实现更好的自我成长了。
李玖菊医生
从社会学层面上来说,家庭本身就是由夫妻关系而诞生的—男女先结婚,才会有孩子,所以在家庭关系中,也应该先关注夫妻关系,再谈亲子关系。
从心理学的层面上来说,丈夫、妻子、父亲、母亲、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个角色都有其功能,如果丈夫或妻子的位置乱了,功能也会紊乱,夫妻关系不稳固,孩子也会脱离自我发展的功能,去更多地关注父母的关系,家庭关系就会失衡。因此我认为,没有稳固的夫妻关系,就谈不上有好的亲子关系。
刘华清医生
我非常同意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中的核心这个观点,夫妻关系的好坏对于整个家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我想再补充一点、夫妻相处的模式、他们的一言一行,他们的互动方式,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如果夫妻和睦、善于沟通、相互尊重,即便是有矛盾、有争吵,但还是以解决问题、让家庭更好为核心,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好的。
夫妻关系好,对于孩子来说就是父母关系好,这样的家庭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心理基础,是孩子的安全港湾,孩子的安全感也来源于此。
焦点2
如何解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
刘彦茹医生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开始反思自己到底能教给孩子什么。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生成长的摇篮,包括现在很多学校都在谈“家校共育”,而且还把“家”放在了第一位,这也让我们越来越重视家庭的力量。
在孩子的童年时期,父母应该教给孩子一些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比如优秀的道德品质,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其实都是从家庭出发的。从长远看,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是离不开父母的影响的。
我们经常会提到“高质量陪伴”这个词,我认为高质量的陪伴,不一定要教给孩子很多知识或大道理,而是在跟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在用心地陪着和爱着他的。这种陪伴会让孩子的心理更加健康。如果孩子能够被父母温柔地对待,他也会有能量、有爱的力量去跟别人更好地相处。
在临床中,我还经常见到一些父母,他们对孩子的要求非常严格,但是自己却做不到,比如要求孩子看书,自己却在旁边刷着短视频;让孩子专心吃饭,自己却边吃饭边打游戏。所以我觉得“第一任老师”的意义,其实是要做孩子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比讲大道理更重要。
李玖菊医生
我理解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应该父母去更多地思考我们该怎样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英国儿童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曾经说过:“如果你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生长环境,他自然能像成长为参天大树那样成长为健康的人、成熟的人。”就像一棵小树苗,如果我们能够给它提供充足的空气、营养、阳光和水等各种成长所需的条件,小树苗不需要你教它怎么长、往哪儿长,自然就可以长成参天大树,纵然在成长的过程里有风吹雨打,都不会妨碍它的生长,因为它内在就有着向上生长的倾向性,只要条件足够,就能长成大树。同理,如果我们的家庭环境比较稳固,父母的心理结构都相对成熟,能够感受孩子、倾听孩子,其实每个孩子内在也是具备向上、向好的倾向性的,自然会发展得很好。
父母什么时候需要教孩子,需要怎样引导孩子呢?其实答案我们是可以捕捉到的,孩子一定会在成长中发出各种求助信号,父母要做的就是及时捕捉到这个信号,然后给予及时、正确的回应。
刘华清医生
我们经常听到“踢猫效应”这个词,就是父母在单位受了领导的批评,回家和伴侣生气、打骂孩子,孩子受了气之后也要把坏情绪发泄出来,就去踢猫。其实这就是父母在作为“第一任老师”,在将焦虑、暴躁等一系列负面情绪“教”给孩子。
如果父母经常恐吓、批评、打骂孩子,那么孩子也会用这样的方式去对待他人;如果父母在家里经常指责别人,孩子可能也会成为一个这样的人。“第一任老师”在对孩子情绪方面的影响非常重要,父母能更好地将自己的负面情绪消化掉,做一个情绪稳定的人,家庭才能成为让孩子学会更好地管理情绪的第一堂课。
焦点3
家庭关系和谐,对于“小家”和“大家”各有什么意义?
刘彦茹医生
作为一名医生,在临床中会接触大量病例,青少年儿童的抑郁症发病率已经不容忽视,这也给孩子和家庭都带来很大的困扰和负担,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而这一情况可能跟家庭不和谐存在关联,很多孩子来医院就诊后,我们再反回去看他的家庭,或多或少都会找到一些家庭不和谐的因素,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而已。
李玖菊医生
家庭和谐对于个人和社会都非常重要。一方面,夫妻关系好,家庭稳固,父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贡献价值;另一方面,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身心健康,才能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因此,夫妻关系稳固,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给孩子提供好的成长环境,不仅是父母在培养身心健康的孩子,这对国家未来人才的储备和社会稳定都有重要的意义。
刘华清医生
我们推测,如果一个人小时候被爱过、被温柔以待,长大后就能用爱和温柔的方式对待社会。如果被暴力、被批评、被贬低,或者家庭不和谐,那么这个孩子在长大成人后,一些人格阴暗面可能就会通过各种方式显现出来,给社会造成破坏。其实现在不仅需要家庭和谐、社会和谐,我们整个人类的生存发展都更需要和谐的环境,这就需要孩子首先有美好的童年,各种必要的需求都得以满足,是在被肯定、被欣赏的环境中成长的,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才不会用破坏性的方式来对待世界。
家庭和谐美好,孩子的成长过程就能很美好,长大后心灵也会美好,这会对社会和谐、人类和谐益处更多。所以,和谐的家庭关系不只利于小家,它对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焦点4
如果一个人出现了严重问题,可否将其全部归因到原生家庭的不和谐?
李玖菊医生
父母是我们没办法选择的,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在很多时候,这都是一种无意识的影响,会变成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当遇到一些紧急事件时,我们的第一反应通常就是它。比如从小经常被指责的孩子,长大后可能在意识层面特别讨厌指责,经常告诫自己:“将来我有了孩子,我一定不指责他。”但是,当他真的看到孩子调皮捣蛋特别不听话的时候,在无意识层面的第一反应就是指责。
在童年早期,我们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比较大,可能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模式,可能会造成我们的很多情结。但是,当我们长大后,这些是可以通过觉察去改变的。如果你一直允许自己活在那样的无意识里,将所有的问题都归因到原生家庭,是缺少自我觉醒和反思的结果,也是对自己的成长不负责任的表现。
刘彦茹医生
其实这个命题我们可以试着倒推一下:如果说一个人做错事都是由原生家庭导致,那么生长在这样家庭中的两个孩子,经常会有不同的命运,又是怎么回事呢?
比如一对兄弟都是在被经常喝醉酒的父亲的打骂中长大的,一个长大后也这样对自己的孩子,另外一个对此就有反思和觉醒,并且一直在调校自己的无意识行为,不让这样的情况再出现在自己的小家庭里。所以这要更多地看个体的成长,以及他到底是怎么来看待自己曾经的经历的。这其实也是心理治疗的一个重点—哪怕我们改变不了过去的痛苦,我们还有可能改变我们对痛苦的看法,改变现在和未来。
张佳医生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个人概念化模型”,其中涉及5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一个人本身的性格、人格、行为模式的影响;
第二个维度是一个人长大成人后经历的事情与人际交往的情况;
第三个维度是一些生理层面的,比如说基因的影响,还有生理疾病的影响;
第四个维度是文化的影响,比如说中国的文化可能就更会受集体主义的影响;
第五个维度是不同地区的亚文化的影响,比如不同的地域文化、城市文化,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这个模型让我们看到,一个人问题的形成其实是受多方面因素交织影响的,原生家庭的影响可能只占很小的比例。原生家庭的影响固然对一个人的发展有影响,但绝非是决定性。原生家庭的不良影响是一个人误入歧途的唯一原因,这种说法肯定有失偏颇。
范秦荣医生
心理创伤是可以代际传递的,从这个角度上说,家庭中的角色—爸爸、妈妈、孩子,甚至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其實都可能是家族心理创伤的受害者。之前很多人把一些问题归咎到原生家庭,是很局限的看法,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得更宏观一些,放到整个大家族甚至社会层面上,家人之间就能够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和解。
其实当一个人受到心理伤害后,一家人一起去探寻和面对这些共同的创伤,让创伤能够尽可能地在我们这一代结束,更符合我们中华文化中强调的家族观念。
刘华清医生
如果觉得自己童年的不幸和创伤比较多,有两种方式可以疏解:一是找心理医生求助,这并不是羞耻的事情,主动寻求帮助解决心理问题,在这个时代是值得鼓励和称赞的;二是自己多了解些心理学知识,有清醒的头脑来认识原生家庭到底带给自己什么,而自己又应该承担什么责任,保持更多的觉察和警醒,让自己的人生过得好,让自己的小家庭关系更好。
没有人可以将所有事情做到尽善尽美,但是父母应该学会反思。如果意识到自己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是家庭文化带给我们的,我们小时候也有过这样不愉快的经历,经受过这样的心理伤害,意识到这样做不对,那就应该更有意识地去切断这种不良家庭文化的传承。
父母确实为孩子的人格底色打下了基础,童年生活对一个人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但人是在不断发展的,在发展的过程中去不断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为自己的幸福和心理健康承担责任,也是心理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一环。
刘华清
北京大学回龙观临床医学院临床心理科主任兼儿童心理科主任。
刘彦茹
北京大学回龙观临床医学院临床心理科主治医师,心理治疗师。
李玖菊
北京大学回龙观临床医学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病房心理治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