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河文脉传承视域下江苏工艺美术探赜

2022-06-09叶子戎肖伟

收藏与投资 2022年4期
关键词:文脉大运河

叶子戎 肖伟

摘要:江苏工艺美术产品材料考究、技艺精湛,集工巧与材美于一体。从整体上来看,江苏工艺美术具有地方特色,这些地方特色又与大运河所构成的地缘关系密切相关。本文以江苏工艺美术与运河文脉为研究对象,指出大运河孕育了江苏工艺美术的地域风格,并以运河在江苏地区的分段分析工艺美术的不同特色。在分析运河沿线的文脉对江苏工艺美术的影响后,肯定了大运河文脉对江苏工艺美术发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大运河;文脉;江苏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是集物质形态与意识形态为一体的特殊行业,蕴含着民族的精神、人类的智慧、求美的意识、文化的价值。它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1]。江苏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材料考究、技艺精湛,集工巧与材美于一体,主要包括紫砂、刺绣、玉雕、红木、漆器、瓷刻、水晶、青铜器、珠宝首饰等。江苏工艺美术的发达与大运河的关系密切。对百姓来说,大运河是他们维系生活的生命之河,是承载着他们家乡记忆的元素。江苏是大运河重要的流经地,扬州是大运河的起點,也是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历经时代的变迁,运河文脉对江苏工艺美术的助推作用愈加明显。

一、大运河孕育了江苏工艺美术的地域风格

江苏段运河在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是中国大运河开凿的始发地,也是通航最早的区段。历史上的大运河历经三次开凿:第一次为春秋时期,吴国在江苏扬州市北郊蜀冈之下开凿了沟通长江与淮河的人工运河,即邗沟,距今已有近2 500年的历史;第二次在隋朝,以洛阳为中心开凿了通济渠、永济渠、山阳渎、江南河,贯穿南北,后人称之为南北大运河;第三次在元代,从淮阴改道往北,凿成经江苏徐、沛,过山东、河北二省,以达元大都的运河,后人称为之京杭运河,或称大运河。[2]江苏是大运河流经城市最多的省份,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城市均为运河的流经地,这些地区的发展都与运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南宋末年淮安地区因战乱而几近消失,元代运河的漕运,吸引了工商业者的聚集,逐渐形成新的聚落,而至明洪武前,淮安“北枕黄河,西凭湖水,运河自南向东而西,引于新旧二城之间”[3]。

元代定都北京,运河作为漕运的主力,成为南北经济命脉。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达,漕运的功能愈加突出,南方的工艺品源源不断地通过运河运往北方,北方的皮货、煤炭等必需品也沿运河抵达南方。除了运输物资的功能,大运河还是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正是这条通道孕育了沿线地区具有特色的运河文化,江苏地区的运河文化由于历史悠久、地域特色明显,历经千年的发展已形成了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不同格局。苏南地区有镇江、常州、无锡、苏州等城市,苏中地区则是以扬州、淮安为主,苏北地区的城市有徐州、宿迁等。

工艺美术的发达与否,与城市的兴衰有着直接的联系,而运河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又有着直接的影响。运河开凿之前,苏南地区已经处于经济、文化的领先地位,运河开凿后,更是起到了助推作用。早在唐朝和北宋时期,江南地区便是皇家用品的主要供给地区,这些都与运河水路促进了工艺美术的南北交流密切相关。

江苏工艺美术植根于民间,以民间工艺为代表,在大运河的滋养下,也形成了苏中、苏南、苏北以地域为分野的不同风格,苏南、苏中地区的工艺美术品由于历史底蕴深厚,是历代宫廷用品的主要供给来源,尤其是明清时期,苏南运河沿岸商贾云集,购求书画作品等艺术品成为新兴时尚,这种蓬勃发展的艺术氛围,促进了民间工艺美术的风格变迁,逐渐形成了精工富丽、细腻高雅的特点。苏北地区工艺产品多以实用功能为主,风格较为质朴,以满足百姓日常生活的需求。明清时期,上至宫廷贵族、文人、士大夫,下至寻常百姓家,都表现出对江苏工艺美术的青睐。

二、运河文脉促进了江苏工艺美术的发达

文脉是大运河文明发展之脉络[4]。大运河作为文化的水流载体,其文脉的起源绝不晚于春秋时期,在空间上的辐射也绝不仅限于河槽之内。运河江苏段的文脉可以说是历史悠久的,学者朱亮亮从画学的角度做过归纳:从六朝开始,崇尚玄学的魏晋高士们提出以形写神、道法自然;唐宋时期,江南绘画提出法度规范下的摹写自然,文人画兴起;元明清时期,提倡抒写胸中逸气的以物喻人之法。文人墨客们时常乘船同游、访友、雅集,形成了一个又一个闪耀中国绘画史的地域性画派,如“吴门画派”“松江派”“虞山派”“浙派”“娄东画派”“华庭派”等[5]。这些画派的兴盛,为工艺美术领域提供了可参考的题材,甚至很多手工艺者直接将这些绘画作品应用于自己从事的品类。众多文人书画作品成为手工艺者创作的主要素材,如缂丝《仇英后赤壁赋图》卷,就是用“吴门画派”画家仇英的绘画作品而作的缂丝作品。

南京地区的雕刻技艺金陵派艺人濮仲谦在其著作《初月楼闻见录》中载有“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勾勒数刀,便与凡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竹雕松枝小壶》便是他的作品,其用刀较浅、刀法简洁。还有很多刺绣作品是直接以针代笔,复制绘画名家的作品,这些作品具有文人画的气息,通过丝线表现出来,又富有另一种质感,成为当时很多文人收藏的青睐对象。文人推重刺绣画,尤其是有一定历史渊源的作品,更是争相求购。明代藏家屠隆对宋绣画赞叹曰:“宋之闺绣画,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其用绒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故眉目毕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较画更佳。女红之巧,十指春风,迥不可及。”[6]可见,工艺美术品在运河文脉的影响下,很多集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于一体的收藏品受到文人士大夫的青睐,而很多作品由于取材于文人作品,具有浓郁的文人气息而逐渐跻身于艺术品的行列。

大运河加速了江南与外界的经济往来与文化交流,带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譬如,大运河在无锡穿城而过,两岸市镇被带动,成长为著名的江南米市、布码头、丝码头和钱码头。运河和长江不仅贯通东南西北,也让江南在大一统的中国扮演新的历史角色。“夜半江声听不住,南船才过北船来”,是古人对当时水路繁忙景象的形象书写。钱松喦在谈及他的家乡无锡的时候说:“这里孕育了东晋顾恺之、元代倪云林、明代王梦端、清代邹一贵等大画家。书法之风亦盛,也是古来科举考试的要求。”[7]

江南经济的富庶为明清之际文化的发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明代以后,江南的文化远远领先于全国,成为全国文化重心。运河沿线城市的文化世家数不胜数,集中在水路密集的苏南,尤以姑苏地区为盛。学者薛凤昌在《吴江文献保存会书目·序》中曰:“吾吴江地钟具区之秀,大雅之才,前后相望,振藻扬芬,已非一日……下逮明清,人文尤富,周、袁、沈、叶、朱、徐、吴、潘,风雅相继,著书满家,纷纷乎盖极一时之盛。”[8]足见姑苏地区的文化气息远超其他地区。沿运河还形成了许多重要的江苏学派,有扬州学派、泰州学派、太谷学派等。文脉气息哺育了江苏地区独有的状元文化,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中,江苏地区的状元占据了重要的比例,而状元们进京赶考多走运河水路,文脉传承与运河关系密切。苏南的苏州地区被认为是盛出状元的地区。自唐代至清朝共出文武状元50名,尤其是清朝,全国共出状元114名,江苏占49名,而苏州占26名之多,占全国状元总数的22.8%,占江苏全省状元总数的53.1%,是名副其实的“状元之乡”。[9]状元的进京返乡之路以运河水路為主,途中留下的墨迹便是运河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运河文脉辐射至各个方面,工艺美术行业便是其中之一。如与考试关系密切的江南造纸业、制笔业均与工艺相关,这些产品通过运河从南方运至北方。

运河沿线的文化世家是工艺美术产品的消费主力军。南京、苏州、无锡等地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产业生态模式,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南京为都城所在地,受运河文脉的辐射,手工艺制作也形成了以南京为中心的江南手工艺繁荣的局面。当时南京的绫庄巷、锦绣坊、铁作坊等代表了南京地区的工艺美术造诣,而宜兴的丁山和蜀山镇因盛产紫砂泥而成为紫砂生产的重地。明代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大量的宫廷御用品、艺术品的北上之路,便是运河水路。清朝时期,苏州、扬州、江宁(南京)的工匠常年为清廷制造御用物品,“苏州工”“扬州工”名动京城,这是对江苏工艺的最高礼赞。

运河沿线很多工匠与文人之间的交往异常密切,这为工匠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文人化思路,这些作品颇受欢迎,工匠的社会地位也相应地得到提高。王世贞的《觚不觚录》便有礼赞之词:“今吾吴中陆子冈之治玉,鲍天成之治犀、朱碧山之治银、赵良璧之治锡、马勋治扇、周柱治商嵌及歙嵌,吕爱山治金、王小溪治玛瑙、蒋抱云治铜,皆比常价再倍,而其人有与缙绅坐者。”还有文人直接参与创作,如著名画家李流芳亲自向竹雕名家“嘉定三朱”(“嘉定三朱”为明代精于竹刻艺术的“嘉定派”祖孙三代竹刻家。他们均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朱松邻工诗词、篆刻、图绘;朱小松工小篆、行草、绘画;朱三松善画驴马和山水松石)学习,执刀雕竹。文人的介入使得工艺美术品的附加值大大地提升,这也是源于文脉。

运河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他们用细腻丰富的情感描写、刻画、歌颂着运河情。江苏大运河沿岸成长起来的艺术家门派繁多,尤以江南特色明显。大运河沿岸的文化世家是工艺美术发展的推手,他们将工艺美术品由原来的实用品上升到艺术品,进入文人的鉴藏圈,甚至影响了文人的收藏趣味。运河沿线的文化世家之间的交往构成了浓郁的艺术之风,或多或少影响了工艺美术领域。运河文脉谱写了江苏艺术的华丽篇章,工艺美术亦是其中颇为受益的部分。

三、大运河申遗对江苏工艺美术的影响

大运河的形象在沿线百姓的心目中已扎根,在交通并不发达的过去,大运河的作用便是水运,水运较之陆运最大的特点是行程快、体感稳。因此,古人在选择运输方式上,水运是首选。诸多工艺美术产业集中的地区分布在大运河的沿线,如无锡惠山泥人厂就建在运河河畔,清代泥人业发达时,正是因为运河便利的运输条件,当时的泥人能够通过运河运往全国各地。

经济发达的今天,大运河作为水路交通的主要功能,已逐渐被其他更为便利的交通方式取代。但是大运河已经成为一代人心目中的家乡标志性符号,在人们的作品中以各种形式呈现。运河申遗之前,无锡刺绣艺术家赵红育在1993年就以家乡的运河为题材创作了精微绣与发绣结合的作品《古运河梁溪风情图卷》,这是以运河为题材的作品,以清末民初无锡地区古运河的两岸风土人情为主要内容。还有很多运河沿岸的艺术家以运河为主题创作作品,如运河的闸口、桥、水岸、船只,一直是艺术家们亘古不变的表现题材。

运河申遗成功后,对江苏工艺美术界来说,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以运河为主题创作的作品切合了当下的时代主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典型的作品是国家级剪纸非遗传承人杨兆群的《大运河》,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将大运河沿线的风情万种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江苏工艺美术人以运河为主题的典型代表作。可以说大运河的申遗成功,为江苏工艺美术带来了新的创新点,工艺美术匠人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以大运河为主题抒写着自己心目中的运河情怀。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2018年初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他强调:“让这一历史文化符号在新时代焕发新风采。”在一系列政策的引领下,挖掘大运河文化内涵便成为重要的任务。对于大运河文化带的各种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出,使得大运河的研究异军突起,成为显学。江苏是大运河流经地,而且是大运河的生长原点,中国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扬州是江苏省的城市,运河申遗成功后,运河特色乡村建设、运河文化研究与国际交流又给这些地区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如何更好地进行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利用等有关问题被提上日程后,运河文化产业又迎来了新一轮的飞速发展。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湾头镇经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认定,获“中国玉雕之乡”称号,并举行2020广陵区文旅文创产业论坛暨“中国玉雕之乡·湾头”授牌活动。除了玉雕以外,古琴、刺绣等行业的产业园,如甘泉琴筝文化产业园、鲁垛乱针绣产业园等,也积极争创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早在2005年,中国刺绣艺术馆便在苏州高新区的镇湖建成,2013年被评为AAAA级景区。江苏的东海被誉为“世界水晶之都”,宜兴是中国四大“陶瓷之都”之一,无锡是中国“泥人之乡”,苏州舟山是“中国核雕之乡”,这些工艺之乡是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下形成的,是江苏工艺美术靓丽的名片,是江苏工美人上下求索、匠心独运取得的成绩,更为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传承创新注入了新的动力,而这些著名的产业基地,又多分布在大运河沿线。

为了寻找失落的运河文明,让运河沿岸的百姓们记住乡愁,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运河城市纷纷建设运河主题博物馆,保护、传承运河文化。江苏的运河城市所建的运河博物馆主要有五个,详见表一。

这些运河城市以运河文化为主题所建的博物馆,均以彰显地方运河文化为目的,全面地记录了运河的地方发展史及大运河在地方的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所起的作用。同时,博物馆中的陈列也呈现了运河沿线人民的文化记忆。

四、结语

江苏工艺美术发源于农耕经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漫长的发展之路,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在优越的人文环境下,许多手工艺已经成为地方特色文化的代表,成为地方发展的标志性符号。在时代的潮流中,丰富多彩的江苏工艺美术品反映出江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也见证了江苏地区的历史文化变迁。大运河不仅是古代中国连接南北的水路大动脉,还是连接南北文化的动脉。在运河水的滋养下,江苏历朝历代名家辈出,工艺精品层出不穷。经过历史的积淀,江苏工艺美术在国内外均享有较高的声誉,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运河发达的水路为江苏工艺美术的传播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保护运河文化动脉,任重而道远,江苏工艺美术的从业者正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大运河的元素,融入作品的创新,以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努力让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彰显。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十三五”科研规划课题江苏地域文化专项“运河文脉传承与江苏工艺美术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0-D-03);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2021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一般課题“课程思政视域下艺术设计类课程融入‘非遗’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YB2021006)。

作者简介

叶子戎,1990年1月生,男,汉族,江苏扬州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设计学。

*通信作者:肖伟,1982年8月生,女,汉族,江苏连云港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博士,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艺术文献、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工艺美术志[M].南京:凤凰出版社,2020:1.

[2]徐从法.京杭运河志(苏北段)[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93.

[3]傅崇兰.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95.

[4]李玉岩.大运河中的STS:从水脉到文脉[J].艺术科技,2019(9):8.

[5]朱亮亮.大运河与江南文脉关系略论—以江南绘画地域特征与现代演进为中心[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9(4):1-7.

[6](明)屠隆.考槃余事·卷二[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240.

[7]钱松喦.顽石楼语录[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142.

[8]柳亚子,薛凤昌.吴江文献保存会书目(油印本)[M].上海:上海图书馆.

[9]江苏省地方志学会.江苏掌故[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150.

猜你喜欢

文脉大运河
保护“文脉” 吸引“人脉”
让法治之光闪耀在大运河畔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大运河,行走山东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放歌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