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胸怀天下:理论渊源、实践理路及现实观照

2022-06-09陈璐任慧英

贵州省党校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

陈璐 任慧英

摘 要: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体现了其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使命担当,彰显了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追求民族独立的革命运动与世界解放运动相互交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确立社会主义道路与维护世界和平相互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建立国际新秩序相互融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奋力实现民族复兴与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相互交融。在新时代丰富和发展这一历史经验,必须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坚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历史经验

中图分类号:D61;D8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 5381(2022)03 - 0019 - 08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度重视历史经验、也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坚持胸怀天下”[1]是其中重要的一条。这既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也是面向未来的科学指引,我们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为人类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分析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理论渊源、实践理路与现实观照,对于在新时代提升坚持胸怀天下的历史自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丰富和发展这一宝贵历史经验,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理论渊源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意识到,中国的前途命运与世界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把实现共产主义和解放全人类作为最高理想和神圣使命,始终追求为人类作出贡献。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而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坚持胸怀天下体现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中,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里。

(一)胸怀天下源自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使命担当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高举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旗帜。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立足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立足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和交往理论进行现实思考,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体现了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使命担当,成就了胸怀天下的品格。

“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2]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马克思始终关注人类的未来,一生都在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早在青年时期,马克思就树立了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在高中毕业论文中,他强调要选择“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3],这不仅是给自己的寄語,也表明了他的远大志向。即使后来颠沛流离、贫病交加,他仍矢志不渝、初心不改。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理论根基。首先,“胸怀天下”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交往的思想中。马克思、恩格斯以人类整体性视野为基础,提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4],民族间的交往同样如此,各民族应该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交往原则上实现共同发展。其次,“胸怀天下”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论中。世界历史理论超越了民族和阶级的界限,展现了人类走向共同体的前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5]541,整个世界成为有机的整体。再次,“胸怀天下”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思想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明确指出,“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5]502,并将“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作为最终理想,阐明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关心人类命运。党的历届领导人都将国家事业发展置于人类发展的坐标系中。早在1956年,毛泽东就指出:作为拥有六亿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7]。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指出,中国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对人类作出比较多一点的贡献”[8]。1995年,江泽民向世界宣告,中国的发展和强大“必将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9]481。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号召全国各族人民要团结一心,“为使中华民族对人类作出更大贡献而努力奋斗!”[9]596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中国人民有能力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10]他号召全国人民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努力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1]习近平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演讲时明确指出,中国将“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12],并在党的十九大上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13]。

(二)胸怀天下源自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在中华文明中,“天下”既是从空间意义上对世界的描述,也是在伦理学意义上对人类社会的概括。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秉持天下情怀,注重家国同构、民邦共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天下观,集中体现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交往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从“协和万邦”到“万国咸宁”,从“四海之内皆兄弟”到“海纳百川”,都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仁爱理念和天下情怀。此外,“和生万物”“和合共生”“以和为贵”的和平思想,“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亲仁善邻”的处世之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胸襟气度,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礼记》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描绘了大同的理想社会愿景。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提倡国家间要和平共处,实现“兼相爱,交相利”。北宋哲学家张载主张的“为万世开太平”与儒家所倡导的“大同”一致,体现了其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理想。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具有深厚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中国共产党不仅追求实现中国人民的福祉,而且追求“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大同世界,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提供了植根中华文明的中国智慧。2F9B4028-2A29-4BB9-8634-9651104434E5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多次在国际舞台上引用典故阐释中国的外交政策,这些重要论述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情怀。习近平借“计利当计天下利”[14],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义利观。中国共产党坚持的义利观,是从世界利益出发想问题、办事情,寻找各国利益的共同点和交汇点,实现各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15],体现了中国构建互利合作格局的坚定信心和积极承担国际义务的责任心。面对世界各国间的差异,习近平借“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16]、“和羹之美,在于合异”[17]倡导文明交流互鉴,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以“日月不同光,昼夜各有宜”[18]、“智者求同,愚者求异”[19]强调各国在面对分歧时,要将矛盾点转化为合作点,倡导各国求同存异、聚同化异,相互尊重、凝聚共识。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时引用“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17],表达了心怀故土、不忘根本的天下情怀,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中国也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习近平引用这一古语,向世界表明中国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决心不会改变,并将持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机遇。面对新冠疫情对世界经济造成的冲击,习近平引用“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20],呼吁各国人民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促进世界经济复苏。

二、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实践理路

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全人类的进步事业,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党带领人民团结奋斗,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而且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追求民族独立与世界解放运动相互交织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内忧外患的复杂局面,中国共产党以救国为目标,寻求国际支持,扩大自身影响,积极融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在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基础上,推进中国革命事业,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作出重要贡献。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运动与世界各民族的解放运动相互交织。

李大钊寄语青年要“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21]。在李大钊等人的影响下,青年毛泽东将人生追求和全民族、全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指出,中国的前途命运与世界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然从事中国改造不着眼及于世界改造,则所改造必为狭义,必妨碍世界”[22]75。中共一大将联合共产国际进行革命作为纲领之一。中国共产党成立一年后加入共产国际,成为“国际共产党之中国支部”[23]。基于國内革命的需要,共产国际派专家来华指导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也始终以天下视角来研究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关系。在毛泽东看来,了解、把握世界动态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基础。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24]666这一科学命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革命的阵线上说来,则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了”[24]667。红军长征即将胜利到达陕北时,毛泽东就表达了“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22]477的理想,展现出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抱负。

中国共产党重视通过多方面渠道宣传和塑造自身国际形象。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陕北苏区采访时,中国共产党组织征集红军长征的文章,为斯诺创作《西行漫记》提供了丰富资料。《西行漫记》的出版,引起国际社会的巨大反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进入西方视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国际视野,提出“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世界的和平阵线相结合的任务”[25],主张在国际上联合一切进步力量,积极推动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国打响了抗日战争的第一枪,在世界上最早举起了反法西斯的大旗。中华民族以巨大牺牲支撑起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重要贡献。中国共产党在战争后期积极支持联合国的创建,为战后和平重建发挥了积极作用。毛泽东在中国革命胜利前夕指出,革命胜利后,中国可能“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26]。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也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将联合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为实现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奋斗。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树立了光辉榜样,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国家争取独立解放的斗争,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为中国共产党改造世界、造福人类奠定了基础。

(二)确立社会主义道路与维护世界和平相互促进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局势,中国共产党以建设为中心、以兴国为目标,巩固新生政权,开展对外援助,积极反帝反霸权。在国内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同时,主动承担国际责任与义务,树立良好的大国形象,推动世界和平发展。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确立社会主义道路与维护世界和平相互促进。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保障国家和平。中国共产党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苏联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加强联系,履行了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增强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中国共产党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始终支持各民族的解放事业和各国的正义斗争,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正如毛泽东所说,“已经获得革命胜利的人民,应该援助正在争取解放的人民的斗争,这是我们的国际主义的义务。”[27]中国共产党积极履行国际主义义务,自1950年起对越南人民抗击法国殖民主义侵略提供军事援助。同时,面对美国悍然发动的侵朝行为,中国共产党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以正义之师行正义之举,作出抗美援朝的历史性决策。抗美援朝的胜利,维护了东亚地区的和平,奠定了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展示了中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推动了世界发展与人类进步。在对待外来文化上,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态度,主张学习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借鉴其进步文化发展中国新文化,同时,也强调要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洋为中用”。2F9B4028-2A29-4BB9-8634-9651104434E5

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维护国际格局平衡和世界秩序稳定。党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开辟了崭新道路,为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鼓舞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毛泽东同斯诺说,“不管美国承认不承认我们,不管我们进不进联合国,世界和平的责任我们是要担负的。”[28]在世界爱好和平和主持正义国家的支持下,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国人民重新走上联合国舞台,打开了同世界各国交往的新局面。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形势变化的情况下,提出“中间地带”理论和“三个世界”主张,联合国际一切可联合力量,结成国际反霸统一战线。以广大亚非拉国家作为外交立足点,积极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争取第二世界国家的支持,反对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主动承担国际援助的义务,支持亚非拉民族的政治独立和经济建设,加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三)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建立国际新秩序相互融通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环境,中国共产党以改革为中心、以富国为目标,争取有利的发展环境,集中力量发展国内经济,积极融入世界政治和经济秩序。在把握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基础上,坚持对外开放,推动不同文明平等对话、友好相处。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探索富国富民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推动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相互融通。

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不断增强为世界作贡献的使命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中国进一步加强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推动形成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世界格局。改革开放以来,党带领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拓了社會主义新道路,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为人类探索更好的社会制度提供了中国方案,为世界社会主义向纵深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党的十二大提出,中国共产党处理党际关系“按照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原则”[29],同法国、德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党建立联系,与周边国家建立充分的政治信任。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之际,中国共产党准确判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为在复杂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徘徊不定的国家指明了方向,使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奋斗目标。同时,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多边活动,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30],为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和全球化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世界各国建立经济联系,使国际经济合作日益深入。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过渡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强调“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31]650,要“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31]445。中国遵循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在国际关系中弘扬民主、和睦、协作、共赢精神,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此外,中国共产党重视区域合作,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为亚太地区稳定发展贡献力量。中国、俄罗斯等六国元首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推动地区性合作;与东盟国家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促进区域市场发展,为区域内各国人民谋福利。

这一时期,中国不仅积极担当构建和谐世界的先锋,而且继续以实际行动维护世界和平。自1990年开始,中国每年派出维和部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彰显了和平之师、正义之师、文明之师的形象。

(四)实现民族复兴与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相互交融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以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线、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将国家利益和人类利益紧密联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相互交融。

进入新时代,“通过推动中国发展给世界创造更多机遇,通过深化自身实践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同世界各国分享”[32],是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生动阐述。中国共产党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自觉扛起为人类谋进步的历史重任。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中国共产党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以共同利益、共同挑战将各国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为建设美好世界指明方向,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以大智慧、大胸怀推动世界进步的使命担当。从“一带一路”倡议到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从亚投行开业到中欧班列开通,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针对国际政治、经济、生态、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在国际政治方面,中国共产党主张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为国际关系的发展提供新理念、开辟新愿景。在经济发展方面,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我国市场潜力转化为参与国际合作的新优势,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作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庄严承诺,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自觉担当。在文化交流方面,中国共产党提倡消除文明隔阂,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国家间的文明交流互鉴,实现文明共存。

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战略举措。中国共产党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提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加强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交流合作,寻求各国人民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成功开辟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作出新贡献,为促进共同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为各国发展提供了机遇。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共产党秉持命运与共的道义担当,向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援助,分享防控救治经验,用实际行动推进全球抗疫工作,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摆脱贫困一直是困扰全球发展和治理的突出难题,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减贫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做世界减贫事业的有力推动者。中国共产党以博大的胸襟彰显了大党的风范,以矢志不渝为人类谋发展的决心展现出大国的责任与担当。2F9B4028-2A29-4BB9-8634-9651104434E5

三、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现实观照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百年征程上,始终从人类进步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的视角来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把推动世界发展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习近平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33]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之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宽阔胸襟与伟大情怀。要以历史观照现实,继续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一)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曾指出:“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34]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承载着中国对建设美好世界的理想追求。其一,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供稳定环境。中国共产党倡议各国要构建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和平是我们最大的共同利益,也是各国人民最大的共同期盼。”[35]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和平共处、对话协商,致力于化解纷争和矛盾、消弭战乱和冲突。其二,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供内在保障。面对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生物安全等全球问题,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期盼,要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形成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维护世界安全稳定。其三,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供经济动力。“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大势,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17]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联系越来越紧密,合作共赢、同舟共濟是实现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实际行动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推动各国繁荣发展。其四,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供合作契机。文明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的基本特征,中国共产党提倡不同文明间要取长补短、互学互鉴,相互交流、求同存异,使其和谐共存、交相辉映,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其五,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供绿色支持。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共生共存,伤害自然最终将伤及人类。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二)坚持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习近平从政治学、伦理学、经济学三重维度出发,指出新型国际关系是“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13]。其一,“相互尊重”是新型国际关系的政治学逻辑,是不同国家间平等交往与合作发展的前提。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就意识到相互尊重在国家交往中的重要作用,要尊重各国的社会制度与发展道路,提出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为首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破解强权政治,提升相互尊重在国际关系原则中的地位,主张摒弃以强凌弱的丛林法则,认可对方的权利和能力,强调主权平等,坚持包容互鉴,反对以大欺小。其二,“公平正义”是新型国际关系的伦理学逻辑,是国际关系法治化和合理化的伦理要求。面对当下国际政治失衡和全球治理失灵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主张公平正义,而不是一家独霸或双重标准,确保各国发展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让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机遇和成果。”[36]一方面,强调公平之要在于公心。“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37],推进全球治理朝着健康方向发展,需要每个国家重信守诺,履行国际义务,以公平正义为要旨,确保各国对全球治理的广泛和平等参与。另一方面,提倡正义之要在于法治。法者,天下之准绳也。各国都应以国际法则为基础,以国际法治来保障国际政治的正义。其三,“合作共赢”是新型国际关系的经济学逻辑。合作共赢在摒弃赢者通吃、零和博弈旧思维的同时,借鉴和超越了中国传统的和谐、中庸理念和西方的“双赢”理论,强调多赢、共赢的新理念,主张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提倡各国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形成开放型世界经济格局,实现“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境界。新型国际关系代表着中国国际合作理论的新探索、新发展,为应对全球治理危机、推动世界秩序健康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在国际交往方面的显著体现。

(三)坚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

中国共产党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是对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困境的理论思索,展示了人类发展的价值共性。全人类共同价值立足于人类整体利益和命运,以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为立论基础,具有真实性、包容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征,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的共同价值认知和利益诉求,旨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西方普世价值的有力回击和超越。和平、发展既是时代主题,也是共同事业,体现了人类的生存价值观。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复杂交织,珍惜和平、共谋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心声与期盼。历史反复证明,对抗不仅于事无补,还会带来灾难性后果。各国交往要坚持对话而不对抗、包容而不排他,实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公平、正义既是国际准则,也是共同理想,体现了人类的社会价值观。作为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公平正义一边,“坚定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维护国际公平正义”[38],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各国的承诺。中国反对以正义之名行不义之实,主张大小、强弱、贫富国家一律平等,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用实际行动捍卫国际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既是崇高目标,也是共同追求,体现了人类的政治价值观。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进行了不懈奋斗和探索,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坚持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促进贸易自由、投资自由等,反对泛民主化、绝对自由主义等错误思潮。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相互联系,构成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丰富内涵,形成完整的逻辑链条。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实现“人人免于匮乏、获得发展、享有尊严的光明前景”[39],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的历史自觉和为人类谋发展的使命担当,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精神财富。2F9B4028-2A29-4BB9-8634-9651104434E5

四、结语

坚持胸怀天下作为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和实践积累的历史经验,秉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怀、对历史前进逻辑的清醒感知、对世界发展规律的科学预见。“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这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40]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须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历史经验,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2]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5.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

[7]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57.

[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7.

[9]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620.

[11]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12-19(2).

[12]习近平.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N].人民日报,2013-03-26(2).

[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14]习近平.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3-10-04(2).

[15]习近平.共同开创中阿关系的美好未来[N].人民日报,2016-01-22(3).

[16]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3).

[17]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7-01-20(2).

[18]习近平.在华盛顿州当地政府和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5-09-24(2).

[19]习近平.中欧友谊和合作:让生活越来越好[N].人民日报,2014-03-30(2).

[20]习近平.让开放的春风温暖世界[N].人民日报,2021-11-05(2).

[21]李大钊.李大钊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92.

[2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

[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41.

[2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53.

[2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27]王泰平.新中国外交50年:中[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714.

[28]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7.

[2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汇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45.

[30]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07.

[31]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2]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N].人民日报,2017-12-02(2).

[3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405.

[3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

[35]习近平.命运与共 共建家园[N].人民日报,2021-11-23(2).

[36]习近平.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N].人民日报,2021-01-26(2).

[3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695.

[38]习近平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N].人民日报,2020-09-24(1).

[39]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5-09-29(2).

[40]习近平.加强政党合作 共谋人民幸福[N].人民日报,2021-07-07(2).

Keeping the World in Mind:Theoretical Origin,Practical Theory and Realistic Consideration2F9B4028-2A29-4BB9-8634-9651104434E5

Chen Lu,Ren Huiying

(Xi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Xi'an 710021,Shanxi,China)

Abstract: Adhering to the vision of the world is one of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its century-long struggle,which reflects its mission as a Marxist party and demonstrates the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the revolutionary movement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pursuit of national independence was intertwined with the world liberation movement. During the period of socialist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ocialist roa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maintenance of world peace promoted each other. In the new era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the CPC's exploration of a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path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international order are in harmony with each other. Entering a new era,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s striving to achieve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major-country diplom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enrich and develop this historical experience in the new era,we must persist in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persist in building a new typ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and persist in promoting the common values of all mankind.

Key words: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mind the world;historical resolution

責任编辑:孔九莉

收稿日期:2022 - 02 - 27

作者简介:陈 璐,男,陕西西安人,西安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任慧英,女,四川南部人,西安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2F9B4028-2A29-4BB9-8634-9651104434E5

猜你喜欢

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
广东各地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近代以来中国办学成功历史经验之浅谈
俄罗斯现代化的历史经验
水务纠纷的化解之道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