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编写意图 搭建习作支架 提升教学效率
——以习作“小小‘动物园’”教学为例
2022-06-08曾乐平
文|曾乐平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怕教习作,学生怕写习作的现象仍有不少。而学生怕写作文基本是这样几个问题,不知道为何写,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写。本文以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小小‘动物园’”为例,谈谈如何通过研读教材,领悟编者意图,扣准教学目标,活用教材,在教学中扎实落实习作要素和能力训练,让教师易教,学生轻松习作。
一、细研教材内部联系,精准定位目标
1.纵观教材梯度,找准能力起点
统编本教材依据课标和儿童认知发展规律,构建了一个语文教材的目标发展体系,把习作发展要素按由浅入深、螺旋式上升排列,明确地分布在不同年级、不同册次中。以下是“写人”习作内容与要求的梳理。(见表1)
表1 统编本教材中的“写人”习作
不难发现,小学阶段“写人”习作内容和能力要素编排特点鲜明,梯度明显,呈现循序渐进的发展态势。三年级上册,要求写出人物一两个印象深刻的地方,三年级下册定位在“尝试写出人物特点”。四年级上册,要求写出家人最突出、最明显的特点。五、六年级则要求学生通过具体事例、人物描写方法来展现人物特点。每一个训练点紧密相连,环环相扣,都有其独有的作用和意义。
聚焦“小小‘动物园’”习作,要求学生能抓住家人与动物的相似之处,写出家人明显的特点,在三年级尝试写出人物特点的基础上,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想象,写出人物鲜明的特点,增多对人物特点认识的角度。而在描述上,更是要求能用不同方法,通过展现不同方面把特点写清楚,对写清楚要求更高。但在写具体上不做过多要求,不要求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细节的描写等。鼓励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或写出能突出特点的事情即可,可以是笼统的、概括的几件事,也可以是详细的一件事。这是小学阶段人物特点描写训练的重点和突破点,是三年级人物特点描写的进一步提升,也是五、六年级学习运用具体事例、人物描写方法写特点的基石。
因此,教师要瞻前顾后,明确习作教学纵向训练线,相互联系、比较,精准把握学生表达能力的起点和生长点,让学生习作能力发展有规律,有衔接,有重点。
2.横看单元结构,落实训练要素
统编本教材各部分内容有机联系在一起,除了要纵向了解教材的编写规律,找准习作起点外,还需横向链接。教材各单元明确指出阅读和表达两个维度的语文要素,两个要素相辅相成,相互呼应,合力架构起整个单元的语文学习能力空间。阅读素养的养成往往为言语表达搭建了桥梁,指向言语建构,为习作提供思维和方法的支撑。
“小小‘动物园’”所在单元的阅读要素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以及学会梳理问题,在问题中选出最有价值和意义的问题。虽然这是“提问”策略单元,但它承载着多角度、多层次思维能力训练与提升的任务。在习作训练中需要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策略的运用与迁移,能多角度全面思考和想象家人的特点,梳理提取家人印象最深、最突出的特点,学生习作思维得到提升的同时,思路也清晰了。这大概就是编者把本次习作放在“提问”策略单元的用意。
温儒敏先生曾说:“不只是为了写好文章,更是为了思维训练。”因此,教师必须学会理解编者意图,做好横向链接,搭好阅读与习作之间的支架,能将阅读经验与能力逐步转化为表达训练策略,合力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同时也让学生的语言发展悄然生长。
3.细研教材文本,探析教学路径
相比旧教材,统编本教材在呈现学习内容和要求上更具体、清晰,教路和学路也彰显了系统化、层次化,利于教师领会编者意图,精准把握教学内容和要求,设计有效的学习策略与路径。细读教材文本,需要关注每一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其独有的功能,如“小小‘动物园’”教材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的对话,把家人变成各具特点的“动物”,以新鲜有趣的比喻激发学生兴趣。三个比喻分别描述了人物的外貌、特长和性格特点,提示学生可以通过不同角度找到家人与动物相似的地方。而思维导图是对学生写作思路及素材的二度开发,能使学生快速找到家人的突出特点,清楚“写什么”。
第二部分对习作内容提出了建议。三个问题提示学生要多方面写出家人与动物像的地方。除了在三年级“围绕一个意思写”训练的基础上,还提出了学生要围绕特点展开想象和写清楚的表达要求,为“怎么写”的指导路径提供了思路。
第三部分提供了两个作后交流情境:一是把习作读给同桌听,旨在引导学生运用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达;二是把习作读给家人听,请家人评评写得像不像,检验学生是否准确抓住了人物特点,也促进了学生和家人的情感交流。习作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最终又用于生活与交际,是学生自主的情感表达。统编本教材重视习作价值层面的内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情感的表达。
因此,教师在充分解读教材时,需理清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发挥其最大的作用,设计合理的教学步骤,巧妙运用有效策略。
二、搭建多元习作支架,落实学习路径
全面领会编者意图,定准教学目标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设计恰当的教学路径,在教学中有效落实能力要素和目标要求。管建刚老师曾说:“习作课程包括三方面,让学生有写作的动力,让学生有写作的内容,让学生有写作的技术。”笔者在执教“小小‘动物园’”时搭建了情境激趣、思维导图、范例赏析三个支架,从“为何写”“写什么”“怎么写”三个层面逐步指导学生轻松习作。
1.情境激趣支架,敲开有意思的大门
习作教学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创作热情,让学生感到有趣、有意思。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可结合学生生活,活用教材素材,创设有趣情境,唤醒学生的表达欲望。笔者在执教“小小‘动物园’”时,利用教材中的素材,创设了多个激趣情境。
(1)参观“动物园”,感知动物特点。
①出示各种动物,引导学生说动物特点。
②动物特点我来贴小游戏:请同学们把这些特点标签贴在你喜欢的动物身上,也可以把这里没有的特点写下来贴上去。
狗熊——憨头憨脑、腰圆背厚、老实、嗅觉很灵敏
老虎——威风凛凛、高大、凶猛、百兽之王
猴子——活蹦乱跳、爱吃香蕉、瘦瘦的
百灵鸟——能歌善舞、模仿力强……
③小结:这些我们既熟悉又喜欢的动物各有各的特点,有的是外形特点明显,有的是叫声很有吸引力,有的是性格特点让人印象深刻,还有的是生活习性让人敬佩,真是太有趣了!
“动物特点我来贴”小游戏快速唤起了学生对不同动物特点的深刻印象,为下面把家人想象成动物做铺垫。
(2)认识特别的“动物”,感受人物的有趣(播放音频)。
小明:我的爸爸胖胖的,憨憨的,像一只熊。
小红:我的姐姐游泳特别好,在水里像一条自由自在的鱼。
小兰:我的爷爷很威严,就像一只大老虎。
当认识完这几只既特别又有意思的“动物”,学生不禁联想到自己家人也像某种动物。这样的情境支架有效开启了学生的习作内驱力,激发了学生乐于表达的兴趣。此外,也让学生了解了本次习作的内容是把家人想象成动物。
2.思维导图支架,打开找特点的通道
任务驱动支架搭好后,接着就搭建思维支架,打开习作思路,促进思维发展。不同层级的思维导图,直观、形象地把家人与动物进行关联性想象,帮助学生逐步找到家人与动物的相似点,抓住人物的鲜明特点,快速知道“写什么”。具体操作如下:
(1)继续发现,找到想象奥秘。
①请学生说说家人像某种动物的证据。
②小结:从不同角度观察家人外貌、特长、性格等方面的特点,展开联想,能很快抓住家人与动物的相似之处。
让学生知道要找到家人与动物的相似点,需要从生活出发,全方位扫描,多角度观察,找到像的地方,学生灵感被激发了就会自主开始联系生活,多角度想象。
(2)借助导图1,发现不同特点。
图1
①说说上图中小张是从哪些角度想象妈妈的特点的。
②发现原来人和某种动物的相似之处不止一个,可以有好多个。
③大胆猜想妈妈和绵羊可能还会有哪些相似的地方。预设:肤色像、身形像等。
④如图2,从更多的角度想象:动作、反应、身高、衣着……
图2
多样的思维路径,能触发学生思维的发散,打开找特点的思维通道,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思维品质。
(3)回忆想象,找到鲜明特点。
①想想家人像什么动物,画出思维导图。
②小组展示思维导图3,练习说一位家人像什么动物,说清楚像的理由。用上句式“我的___像_____,因为________。”(提醒学生抓住家人最明显、最突出的特点说。)
图3
顺势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建立起家人与动物的联系,聚焦特点,多角度全面罗列、梳理理由和事例,筛选出最有代表性、最有趣的事例,为后面的写作做准备。
教师应有意识地搭建不同梯度的思维支架,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在建立习作框架的同时,也让学生习作思维的发展真正落地。
3.范例赏析支架,领悟写清楚的窍门
“写什么”搞清楚后,就要搭建“怎么写”的支架,让学生有法可学。教师可以借助典型例文,具体呈现“写清楚”的各种样态,引导学生真切感受和体会例文的表达特点和规律,获取写清楚的表达密码。学生通过借鉴、模仿,建构自己的语言模式,突破“不知道怎么写”的难点。写法指导如下:
(1)学用多事例写清楚。
例1:同样写姐姐像条鱼,哪位同学写得更像呢?
A 同学:我的姐姐游泳特别好,在水里像一条自由自在的鱼。
B 同学:我的姐姐游泳特别好,在水里像一条自由自在的鱼。她有时候静静地浮在水面,一动不动;有时候甩开双手用力击打水面,溅起晶莹的浪花;有时候潜入水底,好长时间都不露出水面。
①说说发现写得妙的地方。
②生:B 同学更像,他把姐姐游泳时三种不同姿态写得惟妙惟肖,写出了姐姐跟鱼一样游泳好的特点。
③小结妙招一:多个排比事例,突出一个特点。
通过对比,让学生看清A 同学只是把特点写出来,而B 同学运用了排比句式,列举了多个事例,用不同事例突出一个特点,真正把特点写清楚,让人印象深刻。
例2:
我的爸爸胖胖的,很憨厚,嗅觉也很灵敏,像一只熊。一家人在傍晚散步时爸爸总是挺着圆圆的肚子走在后面,似乎相当沉重。每走一步,他的肚子就会剧烈地抖动一下,很有节奏。工作起来的爸爸可认真了,老板每次让他留下来加班,他从来没有拒绝过,他同事都说他最憨厚老实。还有,爸爸的鼻子不是一般的敏锐,每次在大老远就能闻到家里的饭菜香味。
①请生点评。
生:例文描写了爸爸散步时的笨重,工作时的憨厚老实,大老远就能闻到饭菜香这三件事,从体型、性格、本领三方面写出了爸爸像熊,形象生动,让人有画面感。
②小结妙招二:多个事例罗列,突出不同特点。
此例子旨在给学生展示用不同的事例突出不同的特点,让人物形象和特点更加立体、具象。让学生深刻领悟用多个事例突出不同特点写法的基本形态。
(2)学用一个事例写详细。
例1:
我的妈妈头上烫着波浪卷,爱吃素,性格很温和,像一只绵羊。有一次,妈妈接我放学时遇上大塞车,长长的车龙真是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啊!十分钟过去了,汽车才挪动了几十米。旁边的阿姨狂按喇叭,我也大声抱怨,可妈妈却不急不躁地欣赏着音乐,还柔声安慰我:“塞车的时候不用急,慢慢等,路总会有通畅的时候。”妈妈的平静与温柔似清风拂过,带走了我的焦急与烦躁。
①同桌交流发现表达奥秘。
②指名评价:
生1:他把妈妈当时说的话、做的动作、露出的表情都写出来了,十分生动,仿佛一只温柔的绵羊出现在眼前。
生2:他把暴躁的阿姨、我的不耐烦与不急不躁的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妈妈性格温和。
③归纳方法:
妙招三:抓一个特点写一件事,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妙招四:适当用上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妙招五:写上自己的心情和感受。
这些直观、多形态的范例,给学生可操作的示范,让学生的言语表达更顺畅。搭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支架,指导学生领悟多种表达方法有序规范地表达,促进言语有效建构。
三、培养自主修改习惯,增强习作信心
作后讲评重于作前指导是当前习作教学的新样态。能自己修改和互相修改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养成修改的习惯也是课标对中年级习作的要求。统编本教材注重习作修改、分享与评价,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创建多元评价活动,使学生从自身诊断、同伴建议、家人激励等方面对习作做出完善,使自己的习作得到进一步提高。
1.自我诊断
先让学生把习作读一读,修改不通顺的地方,再按照自评表(如表2)进行自我诊断,对表达不够清楚的地方进行补充,逐步养成良好的修改习惯。
表2 我家这座小小“动物园”
2.同伴互改
通过小组分享,在体验习作分享快乐的同时,请同伴根据互评表(如表3)给予修改建议,组员间互帮互助,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习作水平。
表3 我家“动物园”之“谁最像”分享会
3.家庭乐评
借助家长力量,鼓励学生在家举行“猜猜他是谁”分享会,让其他家庭成员猜猜哪位家人写得最像、最有趣,完成家评表(如表4),并请家人在表达不够恰当和不够清楚的地方提出修改建议。
夏丏尊先生曾说:“读者意识就是最大的写作。”通过多元评价互动活动,强化习作的实践性和交际功能,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意识、对象意识,引导学生在与人分享的过程中,感受习作的快乐,体验与人进行书面交流的成就感。
习作教学虽有难度,但也是有章可循的。教师需要重视教材的解读和分析,正确领会和把握编者意图,明确教学目标要求,找准训练生长点,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科学衔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搭设不同梯度的支架,循序渐进,有序、有力地指导学生爱上习作,轻松习作,让学生真切看到言语生长的痕迹,让思考和表达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